街角的书评 (11)

译后记:每一个深入过街角的人,都无法全身而退
交稿很久了。某天,在和责编范范随口聊了两句封面图片的风格后,我突发奇想,在网上用英文搜了一下“街角”“巴尔的摩”。 鼠标刚滑动了一下,一条新闻就映入眼帘:“迪安德尔·麦卡洛,《街角》中的毒贩,死于35岁。” 我“啊”出了声来。 新闻刊发的时间是十年前的2012年8月9...
(展开)

何雨珈:站在街角的母亲
————首发于公众号“非虚构时间”———— 文 | 何雨珈 芙兰是一个母亲。她和丈夫分开了,独自抚养两个儿子。和很多单身妈妈一样,她要操心叛逆期大儿子的各种问题,同时为尚在幼年的小儿子准备一个每天有吃有喝的冰箱。 芙兰曾是一个女孩,出生在西巴尔的摩一个混“街头”...
(展开)

从街角看美国:美国为什么禁不掉毒品?
(首发于公众号“非虚构时间”) 去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可能会听到这样的叮嘱:晚上出门时身边带一点零钱,不是为了买东西,而是为了应对抢劫。不要太多,以免损失过多或者被当成富豪抢得精光,也不要太少或不带,以免劫匪恼羞成怒直接开枪。20美金左右就好,刚好够一份毒品钱。...
(展开)

在堕落的街角,竟然还会有天使吗?
文 | 范范 大卫·西蒙,一位杰出的纪实记者,一名卓尔不群的编剧。正是他,成就了许多观众心目中美剧史上的巅峰之作《火线》(The Wire)。 这部传奇剧集的原著《凶年》(Homicide)是大卫披上“实习警察”外衣,深入巴尔的摩重案组调查整整一年后写就的纪实作品,对于美国社会...
(展开)

“站边上看”新闻主义,创造《街角》众生相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非虚构时间” 文 | 何熠 在某次大学座谈会上,已是知名编剧的大卫·西蒙谈到,他现在最害怕的仍是观众质疑他作品的真实性。即便已身处影视圈名利场,这位创作出经典剧集《火线》的剧作家,依然最关心他的故事讲述是否足够“真实”。而为了作品中的“真实”质...
(展开)

什么都改变了,但什么都没变,街角还是那个街角,能真正跳出来的人屈指可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读过大卫·西蒙的《凶年》,而后看了美剧《火线》,当我得知大卫·西蒙的这本《街角》译本也出了的时候我立马买了回来。我带着对前两部作品的好感看了起来,并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了这本近800页的书。读完后的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就像是当初看... (展开)
似乎看到了女性的力量
总算读完了这本厚厚的书,阅读过程一点也不轻松,不单是因为厚度,还因为书中记录的一年内发生在街角的事,很琐碎,街角每个人的碎片时间都被记录了下来,每个生活在街角的人,每一代人似乎都在重复失败的人生,过早的接触毒品、暴力、死亡和性。钱和性在街角好像唾手可得,尤...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