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良材 短评

热门
  • 2 tracy 2023-07-09 01:05:51 四川

    选题好,硕论为基础,后面加了一些新论文。认为大额现象是材料短缺,用杂木,且用了材性不好的杨木导致构件断面变大。和我导看到大额的第一判断一致。

  • 2 苏台栖乌 2024-07-28 21:34:40 江苏

    用科学的新角度去重识营造设计后的第一步:选料。启发认识匠人行为与技术的参考书,研究实际施工与木料的踏实作品。同样可广泛用于其他地域的匠派考察。用何种材料也是研究地域匠艺不可忽视的部分,重要程度以至于法原、过氏开篇即讲选料。用料与构件形制尺度等制作上的关联也起到了冲击一些学者对材分制过于理想化的推测。可惜没有在经济上做用材变化的详细观察,但这只是我的苛责。本书很对我口味,如果除去核心讨论的木种,本质还是在透过古物提取匠人如何具体施工,其实和平日26兄与我谈南方古建的匠人思维是如何如何的论调大部分一致,看着像是在说这书谁都能出,但如作者真正落笔从各方面整合了写出来就要本事了。大胆点想本书应能成为里程碑一样的作品。巧合是读书时,正好有新文《故宫木结构建筑用材树种概述》,可做绪言文献回顾的补充说明。

  • 2 李拜石 2023-08-16 22:53:04 上海

    首先这是一本写给同行的学术书籍。古建筑个案分析和区域调查可能的趣味性,被单调的学术名词稀释殆尽。譬如著名的唐构“五龙庙正殿”,记其“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柱头铺作五铺作双杪偷心”,若无古建知识储备,只能一头雾水。 其次它的重点在于,在“北松南杉”的基础上,以山西南部古建为例,分析大木作选材与时代、地域、匠系等多方面的关系,其观点对古建研究和古建修复都具有参考价值。研究是建立在对晋东南、晋西南四市的数十座金元之前的木建筑进行实地调研记录的基础上,颇为夯实。特别值得一记录的观点譬如:古建的修缮历史,具有类似考古地层学的特点,修缮选材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可从木材料更换角度考察历史。 何谓良材?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关键在于良匠的“制”与“宜”。

  • 1 ilovemilan 2023-05-10 08:21:14 山西

    有想法,有条件,有能力,开拓之作

  • 5 晨边公园 2023-06-25 12:35:31 美国

    富有洞察力很聪明的一本书,其实书中的主要部分17年在彭老师的课上看过slides,当时就惊为天人,一个硕士论文做的如此insightful,啪啪打脸那些元代豪放+技术进步所以大普拍枋的论调。 从树种上看,由宋代的松木-金的杂木-元的杨木,斗喜用硬木(槐、榆)制作,主要就是好木头越来越少,后期杨木的力学性质不好所以才出现这么多大枋大梁。 除了这篇主打文章,还加了几篇最近研究成果,包括石匠帮派考,斗、昂的加工等,正如后记非常实诚地说这本书是为了评tenure搞的,但每篇文章拼在一起还是很合适的,读起来时常为缜密地推理和细致地观察击节赞叹,太聪明了。

  • 0 桃桃鹿鸣 2023-12-23 23:34:44 浙江

    见闻补001(开一个新tag记录实地探访过程生发兴趣与疑问后的补习)用大修时取样的方式考察晋南(含晋东南)木构用材与加工的历史,另辟蹊径,又极有意义。记得年初六和塔听魏老师讲吴越国及南宋的大木作用松木、楠木,且是蜀中巨木顺水而下及日本进口,所以在晋南听冀老师说晋南木材多为就地取材,且杨木多用时小小震惊了一下,(ps冀老师绝对看过这篇硕论吧)当天就想起这本书了。串起1.从21年晋东南之行起就对元及以后用原木曲面向上作梁的关注,这次看绛州大堂的杂乱简直达到顶峰;2.万荣稷王庙冀老师讲了很久的假昂,多得作者整理这么多范例对比;3.冀老师提到元代两次大地震后,不少木构因为担心结构稳定的问题,对个别木柱替以石柱,当时觉得不对但没多想,本书que到初祖庵倒是可以对照起不同营造目的与当地特色的差异。

  • 0 浮一大白 2023-05-29 04:59:04 北京

    耳目一新

  • 0 とく 2023-06-19 23:08:40 上海

    历史时期植物考古(木材)和建筑考古结合的优秀范例,虽然专业的东西因为缺基础知识基本啥也没看懂,但是问题意识强、思路清晰、材料详略得当、文理兼修,值得学习,最后的附录也是很好的参考资料

  • 0 虎山 2024-08-03 10:02:45 日本

    有洞见,且可见大量基础工作的积累。尤其是关于替木式短栱等问题的讨论很受启发。但越读越觉得悲哀,常感到做了这么多基础工作,原本可以直接逐个建筑出成修理工事报告书,但却不得不写成学术研究才能出版。而为了写书,时常也不得不没话找话,硬凑几个话题。基础资料本身就有整理、出版、保存的价值,可惜没人在乎。

  • 0 伯凌 2023-05-06 15:32:14 天津

    何谓良材?并不只在材性,更有待良匠的适应性加工与改造。

  • 0 昭歌山 2024-10-24 23:31:37 浙江

    学校图书馆

  • 0 至少空白很好 2024-11-22 21:27:33 辽宁

    思路清晰,简洁明了,挺有意思。

  • 0 思安 2024-05-07 18:07:25 湖北

    一天看完,很好的缓释了在阅读《惟王受年》之后对国家视角和政治史产生的反胃。本书选题巧妙、方法可行、个案扎实,在结论可信的同时每每还有细腻的巧思。与同类作品相比,最大的亮点是视角向下、又发掘了新材料,并尝试描绘出木材和工匠、人类活动间的相互作用,在历时研究的基础上出色地完成了共时研究的任务,令人眼前一亮。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