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 短评

热门 最新
  • 1 在坡华子 2024-02-28 12:28:18 新加坡

    第一个拉响警报的是距切尔诺贝利1257公里之外的瑞典乌普萨拉附近的福什马克核电站的放射检测员。

  • 2 左叔 2024-01-28 11:00:42 江苏

    世間無新事,皆是舊文章

  • 1 谦卑不醉 2024-04-14 10:16:54 中国香港

    历史就在今天

  • 1 yuki 2024-04-16 00:21:07 上海

    好、好强的既视感……大抵灾难最能暴露出人性的两个极端:一头是傲慢、怯弱、自负、自私,特别是肩负保护民众的使命却担心自己会担责受罚进而掩耳盗铃的阶层,发现问题,掩盖问题,没能及时疏散民众还进行信息管制,最后的善后和追责也是一地鸡毛;另一头则是勇敢、坚韧、无私和爱,“危难关头,唯有责任”,消防员、工厂工人、医护人员、矿井工人、事故清理人以及他们的家属,当无妄之灾降临,是无数普通人挺身而出,守护住了自己的世界。

  • 4 Fleurs.哼哼 2024-03-17 19:27:39 河南

    No.1000交给了切尔诺贝利。 学生时代就早早关注过很多作品,书、电影甚至游戏。早到还没有俄乌战争,还没有疫情,还没有那部美剧。 一度在潜意识中把它和苏联的崩塌牵连到一起,但又没有太多笃定的逻辑轨迹。 这本书算是画上了完美的一笔。 同时,此刻又令我十分恐惧,或许这几年好像有太多从记录投射到现实,从现实照应到历史: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厦倾覆也非一朝一夕,或许,有些结局已然和那反应堆的石棺一样,要么封死,要么就在等待一个轰然的时机

  • 5 祝羽捷 2023-11-27 10:13:28 上海

    铭记 反思 警世

  • 0 2koo 2024-04-04 16:29:50 广东

    对这次举世震惊事故的场景还原得栩栩如生。即便造成的伤害如此惨痛,我仍然不太相信人类能从此次事故中吸取到什么样的教训……

  • 2 王小差🐺 2024-01-19 21:13:33 北京

    之前读过沙希利·浦洛基旧版的《切尔诺贝利》,发现万有引力对其进行了增订,补充了一本导读册、一张时间线和关系表。读西方的书,一大难点就是人名难记,为首的就是拉美和俄国,这张新补充的关系表可以说是救了大命。他的另外两本《原子与灰烬》和《愚蠢的核弹》也已经出版,并且还收录到了“浦洛基作品集”,万分期待下一本《被遗忘的倒霉蛋》。

  • 0 月下黑 2023-12-25 21:25:10 湖北

    一不小心职业病有点犯了,有种把这本书当做事故调查报告来读的感觉。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了,结果却因为一连串的错误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局面。

  • 3 von 2023-12-23 19:33:38 湖南

    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直接导火索是涡轮机测试出错,但深层原因则是苏联政治体制及核工业的一些弊端。苏联核工业的军事背景便是弊端之一。核电站的核反应堆堆型采用了制造核弹的技术。此外,虽然石墨反应堆在某些物理条件下并不稳定,但政府还是宣称它很安全。苏联军工业的领导人一直积极地鼓励使用石墨反应堆,但在事故发生后却拒绝对此负责。另一项弊端是核电站员工违反了操作章程和安全守则,他们过于相信核能的安全性。也正是这种态度促使苏联孤注一掷地要和西方世界在经济和军事领域一较高下,苏联体制限制了信息的传播,致使数百万本国和外国民众的健康处于危险中,从而导致了许多人辐射中毒。

  • 1 平汤川 2023-12-23 17:59:13 安徽

    原子能就是“科学是把双刃剑”的最完美代表。

  • 0 豪妈陪娃 2023-12-24 13:14:52 河北

    《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以清晰的叙事、严密的研究和扎实的调查材料,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悲剧事件的全貌,并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引导我们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追求未来的安全和可持续,值得每个人阅读和思考。 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这本书,了解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真相,让历史教会我们勇敢面对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一悲剧成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的开端。

  • 2 悼玉轩主人 2024-01-29 22:10:39 广东

    叙述详细、视野全面、文笔生动,现场感非常强,可谓是目前对切尔诺比利事故最为全面的学术著作。三年前本书初次引进时,被不少人批评对苏联评价不公,作者在此后专门写了一部《原子与灰烬:核灾难的历史》来对比不同国家处理核事故的方式,尽管大家做得都不够好,但某些国家的确是最差的。出版社愿意在三年后重新出版本书(也为了和其他作者的作品一起出版),同时也在附册上收集了很多学者的书评站台,可见出版社也想回应之前的一些不公正的指控。当然,三年过去了,不管是国际和国内,都发生了很多变化,老大哥到底好不好,估计之前不少指控本书立场不公的人也有些松动了吧。再说了,对于挑不出事实上的错误,而一味批评作者立场的读者,他们应该做的是自己写一部符合自己立场的更符合事实的著作,单纯的批评作者的立场总是无力的。

  • 1 哀綠思 2024-02-02 13:45:04 四川

    发生在乌克兰领土上无尽的创伤,大国领导和官员却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掩埋真相,推卸责任,这样的历史又何止在切尔诺贝利

  • 0 砷雨 2024-02-04 10:21:07 内蒙古

    倒放电影的地方太多了,不太看好。尤其在最后两章,写得不成体统。

  • 1 2024-02-06 14:42:19 江苏

    太心痛了。希望悲剧不再重来

  • 1 Soi 2024-02-11 11:41:14 浙江

    科技可能会加速人类的灭亡,但人类世对地球来说只是弹指一瞬间…

  • 1 唐五一 2024-02-12 17:10:50 北京

    最感动的永远是普通人,核电站发明让经济得以发展,可伴随而来的危险也是有的,还是那句风险与回报并存,对于这个平衡,不同的立场也是不同,乌克兰的脱苏后续的影响更大,对经济的妥协,到现在还是没有一个所谓的平衡。

  • 18 卡拉米 2023-10-24 20:05:35 广东

    2023年8月,日本启动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重读《切尔诺贝利》颇合时宜。

  • 0 阿呆你个葡萄树 2024-02-17 02:56:48 四川

    认识上觉得反应堆不会爆炸,习惯上逃避责任,一步步走向结局。不过也许正因为苏联式教育,前赴后继处理灾难的人那么多。无核是形势所迫,虽然长远看来,是乌克兰的悲剧。未曾了解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居然还使用了那么久才最后关停,一度以为灾难之后那一片都成为了无人居住的禁区。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