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文先生1942年生于湖南,祖籍浙江。7岁时跟随军眷姐姐举家来到台湾,在宜兰乡下度过自己的险巇少年。六十年代初到台北上大学,从此经历台湾社会剧烈变动的三十年。他当过兵,做过高中语文教师,报纸主笔,后来回到大学继续深造,并在淡江大学、台湾大学担任教授至退休。
三联书店曾集中出版过他的“记忆三书”——《同学少年》《记忆之塔》和《家族合照》,这三本散文集也被一些大陆文学评论者誉为台湾版的《呼兰河传》《儒林外史》和眷村文学代表。但细读文本,三本周先生退休(2007年)后写作的“记忆三书”,放在个人生命史的角度,还可以视为“少年——离家——归家”主题下的回忆性文集。
一个人会在什么时候反刍自己的旧日时光,我们不得而知,但在时光之间的写作,会是什么样的?毛尖老师在读过“巡礼三书”后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她说:“有些人像潜入似水年华的巨人,同时触及间隔甚远的几个时代,而在时代与时代之间被安置上了那么多的日子,那就是在时间之中。”
“巡礼三书”是从原来的四本台版文集中挑出作品重新编目的(《三个贝多芬》《布拉格黄金》《冷热》和《风从树林走过》)。这四本台版集子,从出版的时间来说,跨越了十二载,所记大多是周先生1995-2007年间,受台湾各报章专栏邀请写下的散文。当时他担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也曾有一年的时间去捷克查理大学担任讲席教授,写作时少了一些回忆的成分,更多是即时的见闻和感悟。从更全面地了解一位作者的角度,我们认为出版这套书,可以让读者更多地了解“记忆三书”之外的周志文。 此外,重新集结出版“巡礼三书”还有我们的一些考虑。在创作散文之前,周先生有很长一段时间兼任报社主笔,发表的多是评论文章。他也有两本时事评论集《在我们的时代》(1990)和《瞬间》(1992)。而从《三个贝多芬》(1995)开始,周先生的创作就主要集中在散文了。从时评转而写作散文,其背后也正是台湾经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变迁的转折期,两岸的关系也在其间变幻。他在《三个贝多芬》“自序”中写道:“我终于了解,最大的勇气,不是揭露社会黑暗,而是面对贫弱的自己;最大的智慧,不是创造新知,而是如何安顿自己,对自己如何遗失这样的问题找出答案。”《冷热》(1997)“自序”言及书名缘起时他还说:“黄梨洲在《明儒学案》中称道‘东林’诸子:‘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是我难以忘记的句子。”或许都可以印证即便不写时评,他依然忍不住关怀的心境。我们相信这种况味也是能够激起许多知识分子共鸣的。
许多人可能追随周先生的“记忆三书”到了这里,会因为这些篇目的短小、芜杂而略感失望,但其实不是的,我们还是想强调应该在时代和作家本身的生命轨迹中去理解作品,去看“巡礼三书”。
周先生的知识结构中,晚明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他的散文也或多或少受到了晚明小品文的影响,充满隽永灵动的气息,充满临流而观的超拔和不经意间赤心热胆的袒露。看似都是不经意的小事,但在他近乎白描式的写作中,却很好地结合了抒情和言志。这种熔经铸史的写作风格,相信也会为一些热爱写作的朋友所喜欢。
还想一提的是这套书的装帧,力求简约大气,其实还有其他的设计方案的,但最终周先生为我们寄来了他题写的四个字,我们觉得多一分都可能略显多余,就选择了采用中国传统色“沧浪”“天缥”“苍筤”色印制的封面,并用草绿色的竖腰封加以点缀。这三种颜色是东风解冻的春之色,我心悠悠,春生而动,是充满希望的颜色。而封底日食、海浪、地球三个大的意象,也分别象征着被遮蔽的光、岁月磨砺、天地生息。虽然抽象了些,但作为散文集,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简约传达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吧。希望读者朋友能够喜欢。
全文链接
http://m.bookdao.com/Article.aspx?id=433245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