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些人究竟为什么前赴后继,非要爬上珠峰峰顶?
🏔️8000米以上,究竟有没有道德?
🏔️“因为山就在那里!”这个登山标准答案背后,有多少灵魂和生命被吞噬?
美国亚马逊网站编辑推荐榜“最佳历史”类图书
入选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我们最爱的书”书单
入选《新闻周刊》(Newsweek)杂志“夏日远足灵感”书单
《ELLE》杂志2021年最受读者期待的57本书之一
★《 纽约时报》畅销榜作家、出色的记者、攀岩家、探险家马克·辛诺特(Mark Synnott)最新力作。
★作者埋头故纸堆,寻踪档案馆,苦苦搜集历史档案资料,揭开百年前珠峰上的登顶“谜团”;亲自从山脚到峰巅,步步为营,冒生命危险探索第三极死亡地带,第一视角带你登顶,体验“山登绝顶我为峰”。
★百年之前与当下珠峰攀登过程的“交叉剪辑”,引出两个惊心动魄的攀登故事,也带来爽快阅读节奏感...
🏔️这些人究竟为什么前赴后继,非要爬上珠峰峰顶?
🏔️8000米以上,究竟有没有道德?
🏔️“因为山就在那里!”这个登山标准答案背后,有多少灵魂和生命被吞噬?
美国亚马逊网站编辑推荐榜“最佳历史”类图书
入选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我们最爱的书”书单
入选《新闻周刊》(Newsweek)杂志“夏日远足灵感”书单
《ELLE》杂志2021年最受读者期待的57本书之一
★《 纽约时报》畅销榜作家、出色的记者、攀岩家、探险家马克·辛诺特(Mark Synnott)最新力作。
★作者埋头故纸堆,寻踪档案馆,苦苦搜集历史档案资料,揭开百年前珠峰上的登顶“谜团”;亲自从山脚到峰巅,步步为营,冒生命危险探索第三极死亡地带,第一视角带你登顶,体验“山登绝顶我为峰”。
★百年之前与当下珠峰攀登过程的“交叉剪辑”,引出两个惊心动魄的攀登故事,也带来爽快阅读节奏感。
★译文双重保障,专业准确。专业译者、原北大登山队攀登队长舍其翻译;国家级登山运动健将、原北大登山队攀岩队长孙斌校订。译文流畅优美,译者注释增加丰富攀登信息、史实与知识,提升信息准确度。
★《户外》(Outside)杂志评论:“十年来写珠峰的书如果只读一本,那就读《第三极》好了。”
★本书记录了世界之巅形形色色的灵魂:既有魂归第三极的年迈勇者,也有在峰顶死神手中得救的年轻女生,还有最值得敬佩、一步一个脚印的强悍登山向导夏尔巴人。
★登顶珠峰是一个扣人心弦的人类故事,来自世界各地的激情万丈的人物,聚集在一座能吞噬你灵魂的山上——如果你听之任之,吞噬你的生命也不在话下。
★本书是一段极速旅程,通向人类执念带来的无限欢愉和恐惧。
★作家、三次登顶珠峰者 黄怒波 诚意推荐
记者:“你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
探险家、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因为山就在那里。”
——摘自《攀登珠穆朗玛峰是超人做的事》,1923年3月18日《纽约时报》
【内容介绍】
一则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谜团”吸引了登山家马克·辛诺特,让他在2019年春天投身于一场几乎没有希望成功的珠穆朗玛峰登山之旅,而这一年也成了“珠峰崩裂之年”。那个登山季,11名登山者在珠穆朗玛峰遇难。
是什么谜团,让辛诺特冒如此大的凶险?
1924年6月8日,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和登山者桑迪·欧文踏上了珠峰,人们最后一次看到他们是在离峰顶仅有240米的地方,而且仍然“劲头十足”地向峰顶进军。他们成功登上世界之巅了吗?
为了找到答案,马克·辛诺特决定登上凶险万分的珠峰北坡。读者会看到辛诺特如何进行缺氧训练,如何从英国的档案馆和博物馆,一路追寻到加德满都,再到青藏高原,一直到在珠峰北坡陷入一场巨大的风暴……
在“解谜”过程中,辛诺特发现,登顶珠峰是一个扣人心弦的人类故事,来自世界各地的激情万丈的人物,聚集在一座能吞噬你灵魂的山上——如果你听之任之,吞噬你的生命也不在话下。
本书是一段极速旅程,通向人类执念带来的无限欢愉和恐惧。
【媒体、作家推荐】
这是一本让人重燃珠峰激情的书!1924年6月8日,英国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在珠峰8600米处消失后,他们是否登顶成了近百年来的人类之谜。2019年,本书作者追寻这个谜团,在经历混乱和艰难之后如愿登顶……这是珠峰的故事,也是人类的谜语。也许,注定该轮到中国登山者来为世界揭谜解惑了。
——黄怒波,三次登顶珠穆朗玛峰,2018年率北京大学登山队登顶珠峰,著有长篇小说《珠峰海螺》
有一群探险者希望在极寒、缺氧的死亡地带解开珠峰攀登的百年谜团。《第三极》讲述了这次扑朔迷离、艰难险阻的珠峰探险之旅。
——孙斌,本书校订者,登山向导、攀登教练、国家级登山运动健将,原中国国家登山队队员
《第三极》是写给极致的一首挽歌,是一个会令人须发倒竖的关于执念和生死的故事。马克·辛诺特冒着极大风险,从英国伦敦皇家地理学会的档案馆,直到位于“死亡地带”边缘与狂风殊死搏斗的帐篷,只为解开珠穆朗玛峰登山史上这个历史最为悠久的谜团。
——苏珊·凯西(Susan Casey),著有畅销书《波浪》《海洋里的声音》
这是继《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之后,我读到过的最好的写珠穆朗玛峰的书。辛诺特的攀爬能力会把你带到少有人敢于尝试的地方,而他的书写能力会让你一直到夜阑人静都仍然没办法把书放下。
——马克·亚当斯(Mark Adams),著有《冰山之巅》《到马丘比丘右转》
作家、探险家马克·辛诺特用生花妙笔描述了20世纪初期的探险活动,随后深入到这个将神秘、冒险和历史融为一体的珠峰悲剧中……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书评
十年来写珠峰的书如果只读一本,那就读《第三极》好了……这是一场引人入胜的冒险。
——《户外》(Outside)杂志书评
来自世界之巅的消息,描写生动、令人心惊。
——利兹·贝克(Liz Baker),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
一个让人屏住呼吸的故事,作者讲述了自己的危险旅程。登山者为何痴迷于达到如此危险高度?本书探讨了背后的动机。
——美国退休人员协会 (AARP)书评
本书以神秘和冒险吸引读者。
——国家公园旅行者网站(National Parks Traveler)推荐
本书引人入胜,会令读者不断追问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怎么做?
——英文旅游信息出版公司福尔多(Fodor’s)
本书和作者上一本书一样,在叙述山上的生活时,文笔非常生动……本书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珠峰及探险历史读者的必读之作。
——图书馆杂志 (Library Journal)星级推荐
这个故事让你毛发倒立……这是一个关于冒险和探索的好故事,肯定会让任何登山爱好者、珠峰传说的爱好者感到兴奋。
——著名书评杂志《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星级评论
加入马克·辛诺特,寻找一件可以改变珠穆朗玛峰登山历史的神秘物件。这本书一部分是“侦探”故事,一部分是高峰冒险……他最终冒着生命危险爬上珠峰北坡,在生死关头,他发现了同伴们的惊人力量、极具悲剧感的人的脆弱,以及难以想象也难以言喻的事实。
——安迪·霍尔(Andy Hall),畅销书作家,著有《德纳里的嚎叫:美国最荒凉山峰上最致命的攀登灾难》(Denali's Howl: The Deadliest Climbing Disaster on America's Wildest Peak)
第三极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马克·辛诺特(Mark Synnott)是《纽约时报》畅销榜作家,大岩壁攀登的先驱者。国际登山向导协会(IFMGA)认证的登山向导,美国空军伞降救援队教练员。于1993年获得哲学学士学位。他热衷对未被攀登和未被开发的岩壁的发起探索挑战,他到过30多个国家或地区,是第一批全面探索加拿大北极地区巴芬岛偏远东海岸的登山者之一。2019年春天,他通过东北山脊登顶珠穆朗玛峰。
马克·辛诺特还是一名出色的记者,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定期撰稿,此前的个人经历著作《不可能的攀登》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
【译者简介】
舍其:译者、作者、教育工作者,热爱读书、写字及户外运动,现居美国。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校期间曾担任北大登山队攀登队长,攀登过多座雪山。毕业后曾骑行青藏,并著有《给我一条地平线》。
【校订者简介】
孙斌:中国登山者,登山向导,攀登教练,国家...
【作者简介】
马克·辛诺特(Mark Synnott)是《纽约时报》畅销榜作家,大岩壁攀登的先驱者。国际登山向导协会(IFMGA)认证的登山向导,美国空军伞降救援队教练员。于1993年获得哲学学士学位。他热衷对未被攀登和未被开发的岩壁的发起探索挑战,他到过30多个国家或地区,是第一批全面探索加拿大北极地区巴芬岛偏远东海岸的登山者之一。2019年春天,他通过东北山脊登顶珠穆朗玛峰。
马克·辛诺特还是一名出色的记者,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定期撰稿,此前的个人经历著作《不可能的攀登》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
【译者简介】
舍其:译者、作者、教育工作者,热爱读书、写字及户外运动,现居美国。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校期间曾担任北大登山队攀登队长,攀登过多座雪山。毕业后曾骑行青藏,并著有《给我一条地平线》。
【校订者简介】
孙斌:中国登山者,登山向导,攀登教练,国家级登山运动健将,巅峰户外运动学校校长,“北面”赞助登山运动员。两次登顶七大洲最高峰,并徒步抵达南北极点。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北大登山队攀岩队长,2000年加入国家登山队,2006—2008年服务于北京奥组委,负责火炬接力珠峰传递项目。2008年创立巅峰探游,致力于提供全球范围内的探险旅行服务。
目录 · · · · · ·
第一部 执念之路
第一章 厕身死难者之间 003
第二章 莫斯科守则 032
第三章 高处有世界 061
第四章 不招人待见的产品测试 099
第五章 可耻的旁门左道 120
第二部 上 升
第六章 雪的居所 153
第七章 奇迹公路 174
第八章 气旋法尼 212
第九章 珠峰崩裂 251
第三部 一切之上
第十章 卡姆 289
第十一章 英国空气 328
第十二章 边缘之上 357
第十三章 尽力而为 394
第十四章 回家 408
相 册 421
注释和说明 443
致 谢 483
译名对照表 490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登完山以后,我也向西藏登协打听了一些事情。边巴,就是曾试图让我们放弃这次登山的那位西藏登协官员,答应我说如果我能去拉萨,他可以见我,回答我的问题。我通过中间人明确提出,除了讨论珠穆朗玛峰这些天来经历的过度拥挤和环境恶化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之外,我还想问一些跟马洛里和欧文有关的问题。我得到的答复是,这些全都“没问题”。 也差不多在这个时候我还了解到,1960年中国登山队的登顶队员之一贡布,那名藏族战士,现在仍然健在,以87岁高龄在拉萨和成都两地居住。1960年登山队活到现在的队员并不多,登顶队员中他更是唯一还健在的一位。他答应在成都跟我见面。我都已经订好了机票和酒店,还安排了去看大熊猫的行程,结果新型冠状病毒暴发了,我的旅程取消了,也没办法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有机会跟贡布面谈,或到底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 我一直没能跟贡布真正见上一面,但后来我还是通过翻译远程采访了他,我了解到,他在青藏高原上长大,在1956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前,他都在高原上放羊。登完珠峰后他的生活也还算优裕,但埃德蒙·希拉里和丹增诺盖在登上珠峰后经历的那种名利双收他基本上都没有享受到。他和其他中国英雄飞往北京,受到毛主席亲自接见,毛主席称赞他们是“征服山峰的勇士”。但中国人始终强调的是集体主义精神,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在北京举行的仪式结束后,贡布飞回拉萨,在西藏登山集训队担任教练。他一直很低调,后来曾担任西藏自治区登山协会副主席等职位。在1996年退休前,他还在自己长大的聂拉木县古措镇筹建了一家有40个床位的医院,用来为当地农牧民服务。 贡布证实,是他把毛主席的石膏半身像背到了珠峰峰顶。他说这对中国人来说很重要,因为在塔吉克斯坦境内的列宁峰峰顶,就有一尊列宁的青铜雕像。他把这尊半身像和一只羊毛手套一起放在了北侧雪坡下的石缝里,手套里还有一张字条,写着他们三个的名字和登顶时间。贡布...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十四章 回家 408 -
艾伦·阿内特对即将到来的这个登山季的预测很正确,他说, 珠穆朗玛峰上今年会有很多中国和印度登山者。根据喜马拉雅数据库,印度和中国已经成为山上最常见的两种国籍。在阿内特看来, 原因是这两个国家都有相当规模的新兴中产阶级,其中的年轻一代会利用自己的可支配收入来进行一些体育活动,登山就是其中一种。还有一个数据也很耐人寻味,就是中国登山者在珠穆朗玛峰上的死亡率很低,而印度登山者的死亡率在所有国家中都是最高的, 而且这个数字似乎还有上升的趋势。 总的说来,跟印度人相比,中国登山者也确实经验更丰富,对山的感觉也更好,因为政府要求中国公民在尝试攀登珠穆朗玛峰之前,必须登过一座山峰,至少北坡是这样。 信奉集体主义的中国不会给征服珠穆朗玛峰的个人授予多么高的荣誉,但印度完全不同,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人会被誉为“冠军运动员”。乔伊舍尔告诉我,不仅如此,很多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印度人不仅会一夜成名,而且往往是名利双收。他认为这个现象可能是从2010 年开始的,那年有个叫玛姆塔·索达(Mamta Sodha)的印度妇女,来自印度北部的哈里亚纳邦,并没有别的相关经验或关系,就因为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就被任命为副警司。这份公职收入颇丰,一经任命通常都是终身职位。几年后又有一个哈里亚纳邦的人再次完成了壮举,并向政府申请,也想得到副警司的职务。印度政府没有答应,但法院插手了。已经开了先河:登上珠穆朗玛峰,就能得到政府公职。 接下来便是马拉瓦斯·普尔纳(Malavath Poorna)的故事。2014 年被特伦甘纳邦政府精心选中去挑战珠穆朗玛峰时,这个还在念书的印度小姑娘才13 岁。普尔纳成功登顶,成为有史以来攀登过珠穆朗玛峰的最年轻的女性(这个纪录至今仍未打破)。普尔纳创造了历史,归国时也像英雄一样大受欢迎。她和另一个也登顶了珠峰的印度小男孩每人被奖励了两公顷的土地和差不多3 万美元的现金。普尔纳的父母都是农...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七章 奇迹公路 174
喜欢读"第三极"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第三极"的人也喜欢 · · · · · ·
第三极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 更多书评 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Dutton (2021)暂无评分 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 自然野趣 (森森)
- 我的旅游类电子书 (wizard)
- 书途同归 (Luke LOU)
- 书单|人民文学出版社·新书速递(2023) (人民文学出版社)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52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第三极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正能量小圆头🔒 2023-05-23 15:09:20 北京
3月份收到书,慢慢吞吞到现在才读完,缺点是作者写得太杂,抛开这一点,主线是非常好看的。1924年那位说“山就在那里”的英国著名登山家命丧珠穆朗玛,2019年,一支寻找他遗骸和相机——为了证明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登顶最高峰的人——的搜索小队再度出发。双线并行,就像悬疑电影一样,而2019年他们登山时又恰巧发生了骇人听闻的珠峰堵车事件,十几个人命丧雪山,震惊世界。登山者不乏感人的故事,比如19年印度第一位... 3月份收到书,慢慢吞吞到现在才读完,缺点是作者写得太杂,抛开这一点,主线是非常好看的。1924年那位说“山就在那里”的英国著名登山家命丧珠穆朗玛,2019年,一支寻找他遗骸和相机——为了证明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登顶最高峰的人——的搜索小队再度出发。双线并行,就像悬疑电影一样,而2019年他们登山时又恰巧发生了骇人听闻的珠峰堵车事件,十几个人命丧雪山,震惊世界。登山者不乏感人的故事,比如19年印度第一位登上珠峰的女性卡姆,年轻时被轮奸,从此消沉,在登山者找到自我救赎的方式。遗憾的是相机没有找到,最后没有一个HE的大结局。就在读完这本书的此刻,几天前,陈学斌又在珠峰遇难了。珠峰的商业化乱想是不是也到了该管理的时候了,这是一个能随便去爬的地方吗? (展开)
0 有用 小烧儿 2023-11-06 14:02:44 黑龙江
很敬佩这些登山家,无论是背负着政治使命还是遵循着内心的渴望。故事后半段略显枯燥,文笔一般。
1 有用 撒呓挣 2023-06-04 20:54:46 北京
“在死亡地带的你跟在海平面的你不是同一个人。” 其实全书的主线任务彻底失败了,而且作为一个对户外运动知之甚少也缺乏兴趣的人(算起来,之前我对登山、攀岩什么的了解,仅限于赫尔佐格的《石头的呐喊》,08年颇具口碑的《北壁》,以及纪录片《黎明墙》),我没觉着即便找到了桑迪欧文及那部著名的柯达相机,证明马洛里和他的搭档在1924年6月8日那天成功登顶第三极,能有多大意义(人类短暂又漫长历史中未解之谜汗牛充... “在死亡地带的你跟在海平面的你不是同一个人。” 其实全书的主线任务彻底失败了,而且作为一个对户外运动知之甚少也缺乏兴趣的人(算起来,之前我对登山、攀岩什么的了解,仅限于赫尔佐格的《石头的呐喊》,08年颇具口碑的《北壁》,以及纪录片《黎明墙》),我没觉着即便找到了桑迪欧文及那部著名的柯达相机,证明马洛里和他的搭档在1924年6月8日那天成功登顶第三极,能有多大意义(人类短暂又漫长历史中未解之谜汗牛充栋,随便扒一扒都比这个来得重要)?不过这本儿书妙就妙在,马克辛诺特从缺氧训练、物资筹备写起,到加德满都与青藏高原的旅途,其中用交叉叙事讲述前世今生,最后在吞噬灵魂的千米悬崖上展开一幅生死群像......可以说言尽了关于攀登珠峰的一切。以至于当他终于来到“赫尔策尔点”却发现一无所获时,似乎已经无所谓了 (展开)
1 有用 placida 2023-07-11 22:41:42 北京
第三极描述了一组群像,他们从一个未解的命题开始,不论证据还是臆测,在反复推敲始终难以落槌时,不惜花费更多精力去抽丝剥茧,仿佛这个假设的“答案”也在等他们昭于天下,起码他们相信。然而真正让人唏嘘的,是顺着马洛里散落的线索,作者在冲向目标途中,为遇到的登山者所作的个体特写。是以生计换生活的几代夏尔巴人,是在世界之巅死亡线上挣扎的勇士,是被山伤害/获取救赎的弱者,面临道德困境的“无能”之人……虽然书看到... 第三极描述了一组群像,他们从一个未解的命题开始,不论证据还是臆测,在反复推敲始终难以落槌时,不惜花费更多精力去抽丝剥茧,仿佛这个假设的“答案”也在等他们昭于天下,起码他们相信。然而真正让人唏嘘的,是顺着马洛里散落的线索,作者在冲向目标途中,为遇到的登山者所作的个体特写。是以生计换生活的几代夏尔巴人,是在世界之巅死亡线上挣扎的勇士,是被山伤害/获取救赎的弱者,面临道德困境的“无能”之人……虽然书看到一半,提前发现了结局,但完整阅读后,首先回想的还是马洛里白如玉雕的匍匐身体,以及作者说难以驾驭的是人的野心,“sometimes it'll call us to cross over this line, that can bring us to the point and no return.” (展开)
4 有用 bookbug 2023-04-17 15:11:48 北京
用传奇铸就和延续传奇,既是百年来攀登者们用生命和灵魂为珠峰所做注脚,也是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作者在海量基础材料上用两条时隔近百年的时间线交叉叙事,讲述了两段荡气回肠的珠峰故事。世人对珠峰发起挑战始于一战结束英国成立的珠峰委员会,但彼时尼泊尔拒绝接受从南侧经昆布登顶,英方则担心取道北峰会令英俄中三国关系紧张,直到1921年由马洛里开启的征服之旅,前两次先后到达7000和8320的高度。回国后马洛里赴... 用传奇铸就和延续传奇,既是百年来攀登者们用生命和灵魂为珠峰所做注脚,也是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作者在海量基础材料上用两条时隔近百年的时间线交叉叙事,讲述了两段荡气回肠的珠峰故事。世人对珠峰发起挑战始于一战结束英国成立的珠峰委员会,但彼时尼泊尔拒绝接受从南侧经昆布登顶,英方则担心取道北峰会令英俄中三国关系紧张,直到1921年由马洛里开启的征服之旅,前两次先后到达7000和8320的高度。回国后马洛里赴美巡回演讲,途中纽约时报记者问他为何攀登时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因为山就在那里”。1924年马洛里与助手欧文在第三次攀登时失踪于8600处,二人是否登顶也成为百年谜团,即使马洛里尸体在世纪末终于找到。辛诺特即因此踏上了继续寻访欧文尸体的2019登顶之旅,本书便是他关于这两次珠峰传奇的实录,非常好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