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冯老《“封建”考论》的精简版,介绍居多,分析结局则浅尝辄止。没读过原书可以籍此速成。有收获的点在民国论战时期马列主义学人对封建社会之定义的分歧,可与后来的诸家封建论联系起来。近代以降,列宁的定义逐渐成为一种“主流话语”,但这从一开始就不怎么学术,而是一种政治的表达。史学也是革命的一部分,那么这样的革命与政治逻辑,本就不会容忍异说。从这一方面来说,辨析概念的努力固然可敬,我亦心许之,但对方或许根本不在意(笑)
虽然是封建考论的简约版,但逻辑严谨、知识密度强大,论证与考据精准,除却最后一章,可以五星
基于历史语义基本爬梳了“封建”词意流变,多考证少论述阐释背景因果吧,这一方面现代自由派关于自由/周制精英派vs集权/秦制官僚派的辩论更为精到。封建一次本意用来形容中央地方政体关系,后面的词义模糊是因为近代以来statism倾向的是以政治为导向加强并且整合权力,而非传统资本主义国家以自由主义(经济)为导向。既然已经论证秦至清是皇权而非封建,那么更应该思考三代就是“封建”吗?如果三代与欧、日都是封建,为何前者覆灭专制起、后者尸骸之上扬民权?因为欧洲中世纪的封建是契约、分权,中国封建私以为张荫麟的“封建帝国”一词比较好,中史语境里帝国是远大于封建的,封建作为政制而不是政治,在政治决定经济的本地,从来没有真正的feudalism和capitalism。
《封建“考论”》简版,会通中西马对封建的概念史考证,显示了作者的史学功底也表达了其治史取向。亮点是在概念史形式下试图厘清直至近代的中国政治经济制度。作者认同夏商氏族、西周封建、秦以降皇权专制的划分,反对包括郭沫若在内的近现代中国学界对封建的泛化。避免泛化的核心是将国家制度(帝制)、土地制度(地主制)和社会组织制度(宗法制)分离分析,从而能剥开近现代动员的话语外衣。这种区分得益于引入马克思主义,正是通过辨析唯物史观,作者指出同一生产力基础可以建立不同的生产关系,对应多种上层建筑,直击线性历史观逻辑链条,于是取消了西方中心、西方经验霸权的合法性,中国古代社会形态无需泛化封建来迎合西方经验的规定,而是在唯物史观获得独立的合理性和合逻辑性。在新材料和新思考基础上回应“五朵金花“,也存有温情与敬意。
正本清源,一本书搞清中国历史分期命名
对“封建”概念演变的追溯,诚如作者最后谈到的“约定俗成并非不可撼动;如果所定所成偏误严重,已经并继续干扰了历史述事的古今承袭和中外对接,我们便应当循名责实,用力将其纠正过来”。
挺简明的一薄本。猜想是省略了原版的分析,只留下罗列资料和下结论的部分,读起来有时感觉割裂,但也还能体会到作者研究做得扎实。看各路人站哪一边,有意思,而某一西方说法被生搬硬套这么多年,更可悲。
这本书写得是短小精悍的精彩,“封建”一词我们常说常用,以为那就是它的本意,但去了解就会发现里面涉及中西方的历史,远比自己以为的要复杂。我们以为是“常识”的“封建”,是泛封建的用法,与近代史的混乱、中国的衰弱与反抗有着巨大的关系。因为读历史知道西周采用的是“封建制”,与之后中国从秦到清的帝王专制,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近代的“反封建”“半封建”这些说话是矛盾的。而又因为西方历史政治等概念的引入,我们又开始引用它们的说法,而非理清东西之间的同与异,也是文化不自信的结果。“封建”一词被误植了,它的三个特征是农奴化、土地庄园化与政权多元化,适用于秦以前的中国,但不适用于之后的中国,首先是自己不要再误用“封建”这个词语啦。
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封建”这个词日常生活中已经延伸到与“落后”等价,实在偏离了它的字面意思太远了。历史书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词影响力还是太大了……
“凭啥把秦汉至明清错误的称为封建社会?以至于国人总在中外政治发展史对比时歧义百出?” 这个我在意了很多年的问题,终于被本书梳理清晰。看来作者对此也是如鲠在喉、不争论一把不行的。 归根结底,还是百年前大变乱之时,中国学者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对定义权的主动舍弃。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个问题正本清源。
“封建”一词最早指西周时期的“封建诸侯”,“寓封建于郡县”也表明“封建”是和“郡县”相对的概念。近代史学中的译词“封建”指的是西欧和日本历史中存在的封建领主制,其实很好理解。但随着这个概念在近代的泛化,逐渐被等同于君主专制和自然经济社会以及相应的文化观念,成为了被混淆的概念。那么如何处理这个混淆的概念?作者的话很有责任心:“约定俗成并非不可撼动;如果所“定”所“成”偏误严重,已经并继续干扰历史述事的古今承袭和中外对接,我们便应当循名责实,用力将其纠正过来。”
当初学历史,讲到周初大封建,老师就说那不是封建社会的封建。当时就很纳闷,后来逐渐看到一些书,以为是马克思不了解东方,硬将西欧社会发展的规矩套到中国头上。从这本书可以看到,马克思本来就不认为东西方的发展是一样的,封建概念的泛化其实是共产国际和列宁强加过来的,也了解了为封建一词在中国内涵的变化史。很赞同作者的观点,对这样会引起歧义的词,的确应该进行概念厘定。
系统性批判与整理了“封建”概念在近代史学政学的流变,做了很严谨的考辨,有助于读者厘清不同语境下对封建概念评判的范畴,我还是倾向于用古义,还归本源
去腐生肌,排毒养颜,顺滑可口,适合新生服用。论述过于简单。
“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从封建二字出发,丝丝入扣,鞭辟入里的进行正本清源。“泛封建说”是郭沫若之流为了意识形态选择推出的工具,试图从历史的普遍性推出历史的必然性。殊不知在中国特殊语境下,道统被政统压制,有历史的特殊性。 秦至清的两千余年间,中国社会的基本面并非已成偏师的“封建制”,而是由宗法制、地主制、专制帝制综合而成的社会形态。战国终结了“宗法封建制”,代之以大一统的“宗法皇权专制”,辛亥革命则终结了“宗法皇权专制”,代之以“民主共和制”。但皇权煌煌二千年的余威绵绵,由民主集中制而向民主共和制,任重而道远。
封建考论的简版,却比原版评分高许多,豆瓣的书评真是越来越不能看了,新书几乎都在刷分。
辨析得很清楚。
“近八十年间,有关中国史分期讨论时起时伏,却不绝如缕,各家各派使用的分期名目歧异极大,似“任意梳妆打扮的小姑娘”。个中因由,在于前文论及的学界忽视名辩的偏弊,在于将“名词之争”视作“很无意义”的认识惯性。以笔者有限的阅览所及,在各种中国社会史论战中,人们并未就核心概念(如“封建”)的厘定展开过认真的辨析;后来的多次中国历史分期讨论,学者们也没有正式开展关键词(如“封建”)内涵及外延的考究,参论者各说各话,以致论争难以深入。鉴于此种情形,我们现在再议历史分期,有必要预先确定历史分期的命名标准。如果学界能在命名标准上取得基本共识,历史分期的探讨方可走上正轨,而不至于“论来论去,总没有抓住要领”。” “若术语不能实现“中外义通约”,则可能形成“聋子间的对谈”,各说各话,异文化的互动便会陷入困境。”
具有现实意义的概念史研究,值得给每一个学生讲清楚。
一天就能看完的小书,对封建概念的解构细致入微,一本非常好的对历史概念辨析的小书。推荐阅读。
> 封建
11 有用 春秋 2023-04-25 02:51:20 广东
冯老《“封建”考论》的精简版,介绍居多,分析结局则浅尝辄止。没读过原书可以籍此速成。有收获的点在民国论战时期马列主义学人对封建社会之定义的分歧,可与后来的诸家封建论联系起来。近代以降,列宁的定义逐渐成为一种“主流话语”,但这从一开始就不怎么学术,而是一种政治的表达。史学也是革命的一部分,那么这样的革命与政治逻辑,本就不会容忍异说。从这一方面来说,辨析概念的努力固然可敬,我亦心许之,但对方或许根本不在意(笑)
6 有用 青年 2023-07-15 13:20:00 陕西
虽然是封建考论的简约版,但逻辑严谨、知识密度强大,论证与考据精准,除却最后一章,可以五星
3 有用 乌有香 2024-02-04 11:24:31 江西
基于历史语义基本爬梳了“封建”词意流变,多考证少论述阐释背景因果吧,这一方面现代自由派关于自由/周制精英派vs集权/秦制官僚派的辩论更为精到。封建一次本意用来形容中央地方政体关系,后面的词义模糊是因为近代以来statism倾向的是以政治为导向加强并且整合权力,而非传统资本主义国家以自由主义(经济)为导向。既然已经论证秦至清是皇权而非封建,那么更应该思考三代就是“封建”吗?如果三代与欧、日都是封建,为何前者覆灭专制起、后者尸骸之上扬民权?因为欧洲中世纪的封建是契约、分权,中国封建私以为张荫麟的“封建帝国”一词比较好,中史语境里帝国是远大于封建的,封建作为政制而不是政治,在政治决定经济的本地,从来没有真正的feudalism和capitalism。
3 有用 比港哲啫煲 2023-06-17 12:45:30 北京
《封建“考论”》简版,会通中西马对封建的概念史考证,显示了作者的史学功底也表达了其治史取向。亮点是在概念史形式下试图厘清直至近代的中国政治经济制度。作者认同夏商氏族、西周封建、秦以降皇权专制的划分,反对包括郭沫若在内的近现代中国学界对封建的泛化。避免泛化的核心是将国家制度(帝制)、土地制度(地主制)和社会组织制度(宗法制)分离分析,从而能剥开近现代动员的话语外衣。这种区分得益于引入马克思主义,正是通过辨析唯物史观,作者指出同一生产力基础可以建立不同的生产关系,对应多种上层建筑,直击线性历史观逻辑链条,于是取消了西方中心、西方经验霸权的合法性,中国古代社会形态无需泛化封建来迎合西方经验的规定,而是在唯物史观获得独立的合理性和合逻辑性。在新材料和新思考基础上回应“五朵金花“,也存有温情与敬意。
1 有用 文叔不温书 2024-10-10 22:37:45 上海
正本清源,一本书搞清中国历史分期命名
1 有用 巴斯光喵 2024-03-04 08:42:36 广东
对“封建”概念演变的追溯,诚如作者最后谈到的“约定俗成并非不可撼动;如果所定所成偏误严重,已经并继续干扰了历史述事的古今承袭和中外对接,我们便应当循名责实,用力将其纠正过来”。
1 有用 包子 2024-02-25 15:47:25 上海
挺简明的一薄本。猜想是省略了原版的分析,只留下罗列资料和下结论的部分,读起来有时感觉割裂,但也还能体会到作者研究做得扎实。看各路人站哪一边,有意思,而某一西方说法被生搬硬套这么多年,更可悲。
1 有用 鹅向东游 2024-02-22 22:11:18 广东
这本书写得是短小精悍的精彩,“封建”一词我们常说常用,以为那就是它的本意,但去了解就会发现里面涉及中西方的历史,远比自己以为的要复杂。我们以为是“常识”的“封建”,是泛封建的用法,与近代史的混乱、中国的衰弱与反抗有着巨大的关系。因为读历史知道西周采用的是“封建制”,与之后中国从秦到清的帝王专制,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近代的“反封建”“半封建”这些说话是矛盾的。而又因为西方历史政治等概念的引入,我们又开始引用它们的说法,而非理清东西之间的同与异,也是文化不自信的结果。“封建”一词被误植了,它的三个特征是农奴化、土地庄园化与政权多元化,适用于秦以前的中国,但不适用于之后的中国,首先是自己不要再误用“封建”这个词语啦。
1 有用 剑崎波罗子 2023-09-06 01:09:00 北京
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封建”这个词日常生活中已经延伸到与“落后”等价,实在偏离了它的字面意思太远了。历史书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词影响力还是太大了……
1 有用 老爷你慢点走 2023-09-30 16:10:48 四川
“凭啥把秦汉至明清错误的称为封建社会?以至于国人总在中外政治发展史对比时歧义百出?” 这个我在意了很多年的问题,终于被本书梳理清晰。看来作者对此也是如鲠在喉、不争论一把不行的。 归根结底,还是百年前大变乱之时,中国学者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对定义权的主动舍弃。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个问题正本清源。
2 有用 秋山雪見🍁 2023-12-02 23:23:10 福建
“封建”一词最早指西周时期的“封建诸侯”,“寓封建于郡县”也表明“封建”是和“郡县”相对的概念。近代史学中的译词“封建”指的是西欧和日本历史中存在的封建领主制,其实很好理解。但随着这个概念在近代的泛化,逐渐被等同于君主专制和自然经济社会以及相应的文化观念,成为了被混淆的概念。那么如何处理这个混淆的概念?作者的话很有责任心:“约定俗成并非不可撼动;如果所“定”所“成”偏误严重,已经并继续干扰历史述事的古今承袭和中外对接,我们便应当循名责实,用力将其纠正过来。”
1 有用 蛮子 2023-12-04 21:05:27 云南
当初学历史,讲到周初大封建,老师就说那不是封建社会的封建。当时就很纳闷,后来逐渐看到一些书,以为是马克思不了解东方,硬将西欧社会发展的规矩套到中国头上。从这本书可以看到,马克思本来就不认为东西方的发展是一样的,封建概念的泛化其实是共产国际和列宁强加过来的,也了解了为封建一词在中国内涵的变化史。很赞同作者的观点,对这样会引起歧义的词,的确应该进行概念厘定。
1 有用 姐妹太娣啦! 2023-11-07 17:53:21 北京
系统性批判与整理了“封建”概念在近代史学政学的流变,做了很严谨的考辨,有助于读者厘清不同语境下对封建概念评判的范畴,我还是倾向于用古义,还归本源
1 有用 孔飞刀大叫兽 2024-10-11 07:34:24 湖北
去腐生肌,排毒养颜,顺滑可口,适合新生服用。论述过于简单。
1 有用 tangboss004 2023-09-04 07:58:43 上海
“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从封建二字出发,丝丝入扣,鞭辟入里的进行正本清源。“泛封建说”是郭沫若之流为了意识形态选择推出的工具,试图从历史的普遍性推出历史的必然性。殊不知在中国特殊语境下,道统被政统压制,有历史的特殊性。 秦至清的两千余年间,中国社会的基本面并非已成偏师的“封建制”,而是由宗法制、地主制、专制帝制综合而成的社会形态。战国终结了“宗法封建制”,代之以大一统的“宗法皇权专制”,辛亥革命则终结了“宗法皇权专制”,代之以“民主共和制”。但皇权煌煌二千年的余威绵绵,由民主集中制而向民主共和制,任重而道远。
1 有用 夏天 2024-09-30 13:35:22 北京
封建考论的简版,却比原版评分高许多,豆瓣的书评真是越来越不能看了,新书几乎都在刷分。
1 有用 黄彬 2024-12-03 21:23:46 浙江
辨析得很清楚。
3 有用 Petrarcaの月华 2023-08-16 21:55:01 福建
“近八十年间,有关中国史分期讨论时起时伏,却不绝如缕,各家各派使用的分期名目歧异极大,似“任意梳妆打扮的小姑娘”。个中因由,在于前文论及的学界忽视名辩的偏弊,在于将“名词之争”视作“很无意义”的认识惯性。以笔者有限的阅览所及,在各种中国社会史论战中,人们并未就核心概念(如“封建”)的厘定展开过认真的辨析;后来的多次中国历史分期讨论,学者们也没有正式开展关键词(如“封建”)内涵及外延的考究,参论者各说各话,以致论争难以深入。鉴于此种情形,我们现在再议历史分期,有必要预先确定历史分期的命名标准。如果学界能在命名标准上取得基本共识,历史分期的探讨方可走上正轨,而不至于“论来论去,总没有抓住要领”。” “若术语不能实现“中外义通约”,则可能形成“聋子间的对谈”,各说各话,异文化的互动便会陷入困境。”
1 有用 避避风头 2024-03-07 15:34:36 浙江
具有现实意义的概念史研究,值得给每一个学生讲清楚。
1 有用 豆友199783610 2023-09-29 20:31:23 上海
一天就能看完的小书,对封建概念的解构细致入微,一本非常好的对历史概念辨析的小书。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