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给我很多启发。我赞同作者所说,词汇一定比概念慢一拍。尽管国民性这个词后面才出现,但是自从日本脱离锁国状态之后,如何对比日本和外国,如果看待本国的国民性问题,早就是福泽谕吉这一辈人不能逃避的问题了。某种意义上,夏目漱石写的不就是日本的国民性吗。最后的斯巴达的部分,加到这本书里,初看有点别扭,但其实仔细想想,不无道理。我们的国民性建构本来就不只是针对我们自己,而是迂回通过“斯巴达”这个他者来确证自我,其实就是当时的鲁迅和梁启超的共识。这本书里有一个细节,其实也是这些年我经常注意到的,留日大潮开启于二十世纪初,这个时候正是日本各方面大体建设完成的时候,中国留日学生更多的时候是吃到了果子,但未必熟悉这些果子的成熟过程。
失败之作,仅仅着重考察了日语词源和斯巴达一例,既没有西方人种叙述,又缺乏对其在东亚语境中深入建构的考察,完全无法勾勒国民性一词的概念史。此外,真是延续了李冬木啰嗦到惊天地泣鬼神的文风,十万字的作品删掉八万字也丝毫不伤原义。。。。。
最大启发在于注意甄别词汇与概念的演变,不可将译名挪用作为思想/精神史的起点。从词&义角度去探讨国民性话语构建,有苦劳,补白之功。第四章的问题可再展开,期待文章发表。
由国民性在当今的幽灵式在场引入,将这一概念历史化与非自然化(虽然对于广大历史背景缺少勾勒,但毕竟考虑到篇幅所限),并且探讨了“斯巴达”形象在近代中国的生成(这一部分尤可为文学研究者借鉴)。论述的时间线安排得稍有混乱。
语言学+史料研究的好范本,也提供了很多新思路。
更多是写在日本的溯源,启发不太多
阅读体验一般
一本很精妙的概念史小书,把“国民性”的精神资源梳理得透彻,寻找周树人(甚至是周樟寿)何以成为“鲁迅”的起点。勾连国民性记忆的为什么是鲁迅?时至今日,是谁在“记忆”,如果说主导意识形态力图剥离其与鲁迅的“记忆”,那么为什么“潜流”还能重新“汹涌”?
篇幅太短,聚焦的大部分内容在梳理各种出版物中对“国民性”的最早出现时间上,但对其背后的历史语境没啥描写。除此之外的章节就是描写鲁迅、梁启超等人,也主要停留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上。略缺乏新意,也缺乏全球史、政治学等理论视角
算是词汇史层面的一些基础工作吧…。篇幅短但感觉还是很多无所谓的信息。
前面围绕“国民性”的溯源的确是下了功夫的,感觉很符合想象的概念史研究方法,已有突破单纯词汇史研究的意味。行文不知道是因为作者个人风格还是丛书定位,是偏口语叙述的风格。只是第四章关于“斯巴达”的论述,虽能理解作者想要将其作为鲁迅对“国民性”概念建构实践的用意,但由于论证上说服力不够,有些许偏离感。
断源取径,自成词汇史脉络,这种治学方式,看似振振有词,但独断的危险很大
既然国民性这个概念不够科学,那我单纯考察这个词就很科学了,概念史的一大功用就是可以把这些大杂烩式的概念词汇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断其来处,往其归途,虽然他本身不主张这样的看法
李冬木展示了“国民性”由词汇到概念的演化过程,并且由于认为其中有一个时代共名的助力,所以能将材源考索引向更广阔的领域。因为直接讨论概念史的材料很少,只能分析语境、勾连阅读史,以及对比不同语言的辞典,甚至说要从译名挪用上判断联系,这是要学习的方法。“国民性”(Nationality)问题意识及其话语,在东亚肇始于明治日本,并在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日俄战争(1904—1905)两场战争期间,伴随着民族主义(nationalism)的高涨,衍生并固定为今日之所见汉字形态的“国民性”(kokuminsei)一词。几乎在同一时期,伴随着中国留日学生译介和著述的活跃,该词也被引入到汉语中来,从而成为现今中文里的“国民性”(ɡuómínxìnɡ)一词。
看完第一章之后,才发现作者陡转笔锋,从词汇史的角度进行溯源,并且关于“国民性”话语的建构实际上是围绕早期鲁迅之一小部分《斯巴达之魂》。。。但是概念的生成与接受,压抑与贬损实际上应该是第一章思想史的路子走才行啊。
李冬木老师精通日语,以史料功夫见长,文章因此于众多中日比较研究者中脱颖而出。几乎章章精彩,最有启发者莫过于对日本辞书、《太阳》、《新尔雅》等文献的钩沉,恍然察觉“国粹”、“民性”、“国民性”的关联。晚清语境下,“国民”和“国粹”都包含满汉民族张力,章、刘等人提倡“国粹”,既有日本风气的影响,也意图借此宣扬排满。“五四”前后民族问题退居幕后,新文化人或批判“国粹”,或整理国故,都是中西、古今,而非满汉语境下展开,价值色彩故而戏剧性扭转。同理,不论维新还是革命派,谈“国民”都绕不开满汉民族背景。现代化的问题,通过“民族”这一渠道展露出来。
本以为是一个对“国民性”一词的溯源以及梳理上世纪国内思想家对这概念的讨论的作品,但感觉作者只满足于词汇溯源,期间很少有相关的中日思想家对“国民性”一词的具体辩论,似乎仅满足于探讨谁提出“国民性”这个词,以及提出这个词之前用什么词汇作为nationality的替代品,略显单薄。最后一章号称讨论鲁迅对“国民性”的构建,但主要内容就是梁启超的斯巴达情结以及断言鲁迅写《斯巴达之魂》受梁启超启发,然后就把这个和鲁迅对“国民性”的构建扯上关系(我觉得有点牵强),单拉出来是一篇有意思的文章,但放在本书却稍显格格不入。总之不太符合我对这本书的预期
这本书是从文学的角度来对国民性一词在中国语境中的起源进行了探究,是标准的学术著作。李老师的思路和论据娓娓道来,使得阅读成了一种享受。
注重概念史/词汇史与思想史/精神史的互通与互动。在Nationality、kokuminsei、guómínxìng的接触中,根据“国民性”的语义场和构词法,将“民”“臣民”“人民”“民人”“国人”“邦人”与“性质”“特性”“气质”“人心”“气风”“风气”“精神”“品性”,以及“民气”“民风”“国粹”“民性”“国风”乃至“斯巴达”等相关词汇或概念纳入视野。研究者还关注到“词汇诞生的瞬间形态”“‘国民性’作为一种问题意识”与“‘文化寻根热’,实际上就是‘国民性研究热’”等,遂指向研究对象的特质:“在现代汉语词汇史上,在20世纪中国精神史上,再没有哪一个词汇更能像‘国民性’这个词汇那样,编织着如此丰富的忘却与记忆的内容。”《应用》似为《实用》,经国美谈、佳人奇遇宜加书名号,P147首段末句号可删
小书。主要还是溯源为主,最后收束到鲁迅。要了解国民性的具体内容,还是得看看其他相关了。
> 国民性
3 有用 大甜甜~~ 2023-07-01 20:43:01 日本
给我很多启发。我赞同作者所说,词汇一定比概念慢一拍。尽管国民性这个词后面才出现,但是自从日本脱离锁国状态之后,如何对比日本和外国,如果看待本国的国民性问题,早就是福泽谕吉这一辈人不能逃避的问题了。某种意义上,夏目漱石写的不就是日本的国民性吗。最后的斯巴达的部分,加到这本书里,初看有点别扭,但其实仔细想想,不无道理。我们的国民性建构本来就不只是针对我们自己,而是迂回通过“斯巴达”这个他者来确证自我,其实就是当时的鲁迅和梁启超的共识。这本书里有一个细节,其实也是这些年我经常注意到的,留日大潮开启于二十世纪初,这个时候正是日本各方面大体建设完成的时候,中国留日学生更多的时候是吃到了果子,但未必熟悉这些果子的成熟过程。
1 有用 啊哦呃咦唔吁 2024-03-05 10:38:30 江苏
失败之作,仅仅着重考察了日语词源和斯巴达一例,既没有西方人种叙述,又缺乏对其在东亚语境中深入建构的考察,完全无法勾勒国民性一词的概念史。此外,真是延续了李冬木啰嗦到惊天地泣鬼神的文风,十万字的作品删掉八万字也丝毫不伤原义。。。。。
1 有用 狂奔的脆皮泡芙 2023-12-07 11:29:51 四川
最大启发在于注意甄别词汇与概念的演变,不可将译名挪用作为思想/精神史的起点。从词&义角度去探讨国民性话语构建,有苦劳,补白之功。第四章的问题可再展开,期待文章发表。
0 有用 gudetama 2023-03-18 14:41:26 福建
由国民性在当今的幽灵式在场引入,将这一概念历史化与非自然化(虽然对于广大历史背景缺少勾勒,但毕竟考虑到篇幅所限),并且探讨了“斯巴达”形象在近代中国的生成(这一部分尤可为文学研究者借鉴)。论述的时间线安排得稍有混乱。
1 有用 阿里西亚 2023-07-12 10:54:05 湖北
语言学+史料研究的好范本,也提供了很多新思路。
0 有用 蓬萊路10號 2023-10-19 16:19:05 天津
更多是写在日本的溯源,启发不太多
0 有用 海夜雨 2023-11-16 00:31:23 陕西
阅读体验一般
0 有用 Artemis 2023-12-13 11:04:06 上海
一本很精妙的概念史小书,把“国民性”的精神资源梳理得透彻,寻找周树人(甚至是周樟寿)何以成为“鲁迅”的起点。勾连国民性记忆的为什么是鲁迅?时至今日,是谁在“记忆”,如果说主导意识形态力图剥离其与鲁迅的“记忆”,那么为什么“潜流”还能重新“汹涌”?
1 有用 UMleader 2023-03-05 20:45:59 英国
篇幅太短,聚焦的大部分内容在梳理各种出版物中对“国民性”的最早出现时间上,但对其背后的历史语境没啥描写。除此之外的章节就是描写鲁迅、梁启超等人,也主要停留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上。略缺乏新意,也缺乏全球史、政治学等理论视角
0 有用 一賜樂业爐 2023-06-06 15:32:08 上海
算是词汇史层面的一些基础工作吧…。篇幅短但感觉还是很多无所谓的信息。
0 有用 飘雪的海 2023-06-28 10:04:29 福建
前面围绕“国民性”的溯源的确是下了功夫的,感觉很符合想象的概念史研究方法,已有突破单纯词汇史研究的意味。行文不知道是因为作者个人风格还是丛书定位,是偏口语叙述的风格。只是第四章关于“斯巴达”的论述,虽能理解作者想要将其作为鲁迅对“国民性”概念建构实践的用意,但由于论证上说服力不够,有些许偏离感。
0 有用 乾元 2023-08-05 00:39:55 浙江
断源取径,自成词汇史脉络,这种治学方式,看似振振有词,但独断的危险很大
0 有用 不如归去 2023-05-21 08:26:20 河南
既然国民性这个概念不够科学,那我单纯考察这个词就很科学了,概念史的一大功用就是可以把这些大杂烩式的概念词汇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断其来处,往其归途,虽然他本身不主张这样的看法
0 有用 矜北 2023-09-25 08:45:49 江苏
李冬木展示了“国民性”由词汇到概念的演化过程,并且由于认为其中有一个时代共名的助力,所以能将材源考索引向更广阔的领域。因为直接讨论概念史的材料很少,只能分析语境、勾连阅读史,以及对比不同语言的辞典,甚至说要从译名挪用上判断联系,这是要学习的方法。“国民性”(Nationality)问题意识及其话语,在东亚肇始于明治日本,并在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日俄战争(1904—1905)两场战争期间,伴随着民族主义(nationalism)的高涨,衍生并固定为今日之所见汉字形态的“国民性”(kokuminsei)一词。几乎在同一时期,伴随着中国留日学生译介和著述的活跃,该词也被引入到汉语中来,从而成为现今中文里的“国民性”(ɡuómínxìnɡ)一词。
0 有用 榕楠雅记~ 2023-08-22 22:23:28 北京
看完第一章之后,才发现作者陡转笔锋,从词汇史的角度进行溯源,并且关于“国民性”话语的建构实际上是围绕早期鲁迅之一小部分《斯巴达之魂》。。。但是概念的生成与接受,压抑与贬损实际上应该是第一章思想史的路子走才行啊。
0 有用 ronjackie 2024-03-04 19:46:11 湖南
李冬木老师精通日语,以史料功夫见长,文章因此于众多中日比较研究者中脱颖而出。几乎章章精彩,最有启发者莫过于对日本辞书、《太阳》、《新尔雅》等文献的钩沉,恍然察觉“国粹”、“民性”、“国民性”的关联。晚清语境下,“国民”和“国粹”都包含满汉民族张力,章、刘等人提倡“国粹”,既有日本风气的影响,也意图借此宣扬排满。“五四”前后民族问题退居幕后,新文化人或批判“国粹”,或整理国故,都是中西、古今,而非满汉语境下展开,价值色彩故而戏剧性扭转。同理,不论维新还是革命派,谈“国民”都绕不开满汉民族背景。现代化的问题,通过“民族”这一渠道展露出来。
0 有用 AgBr冲冲冲 2023-12-29 17:24:42 北京
本以为是一个对“国民性”一词的溯源以及梳理上世纪国内思想家对这概念的讨论的作品,但感觉作者只满足于词汇溯源,期间很少有相关的中日思想家对“国民性”一词的具体辩论,似乎仅满足于探讨谁提出“国民性”这个词,以及提出这个词之前用什么词汇作为nationality的替代品,略显单薄。最后一章号称讨论鲁迅对“国民性”的构建,但主要内容就是梁启超的斯巴达情结以及断言鲁迅写《斯巴达之魂》受梁启超启发,然后就把这个和鲁迅对“国民性”的构建扯上关系(我觉得有点牵强),单拉出来是一篇有意思的文章,但放在本书却稍显格格不入。总之不太符合我对这本书的预期
0 有用 山语河 2024-02-06 10:53:51 美国
这本书是从文学的角度来对国民性一词在中国语境中的起源进行了探究,是标准的学术著作。李老师的思路和论据娓娓道来,使得阅读成了一种享受。
0 有用 ⚓️ 2024-01-28 20:41:37 湖北
注重概念史/词汇史与思想史/精神史的互通与互动。在Nationality、kokuminsei、guómínxìng的接触中,根据“国民性”的语义场和构词法,将“民”“臣民”“人民”“民人”“国人”“邦人”与“性质”“特性”“气质”“人心”“气风”“风气”“精神”“品性”,以及“民气”“民风”“国粹”“民性”“国风”乃至“斯巴达”等相关词汇或概念纳入视野。研究者还关注到“词汇诞生的瞬间形态”“‘国民性’作为一种问题意识”与“‘文化寻根热’,实际上就是‘国民性研究热’”等,遂指向研究对象的特质:“在现代汉语词汇史上,在20世纪中国精神史上,再没有哪一个词汇更能像‘国民性’这个词汇那样,编织着如此丰富的忘却与记忆的内容。”《应用》似为《实用》,经国美谈、佳人奇遇宜加书名号,P147首段末句号可删
0 有用 joe 2024-09-26 13:16:19 广东
小书。主要还是溯源为主,最后收束到鲁迅。要了解国民性的具体内容,还是得看看其他相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