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霍耐特的确力求为每一篇写出新意,但绝大部分篇目最终确认的还是同一个诊断,即在抽象中保持中立和调节性的整合机制在实现中往往要求复魅的伪-自然力量来填充,因而必须寻找替代方案,一开始就将各种自下而上的规范价值及其历史性和争论机制纳入考虑。这种分析其实和施米特微妙地对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无疑是赫希曼,实证经济学背景使他能够处理规范导向行动的技术细节,和斯金纳一样他用这种专业能力为共和主义的重新发现服务。但是,只有Aurel Kolnai和Judith Shklar立足于对负面情感的分析完全拒绝了任何积极价值的诱惑,例如前者拒绝认为消极情感缺乏延展性和多样性的事实削减了它们的价值;而后者将有效的政治努力定义为恐惧和羞耻的反面,从而不仅与阿伦特的精英主义、也与霍耐特和其他人对交往价值的认可划清了界限。
读了总序、罗森茨威格、科林伍德、普莱斯纳、施克莱和斯金纳的部分,文章不长但富有洞见,颇有四两拨千斤之势。
其中0.5星给译者,小体量,咸淡微妙
学习、涉猎,觉得霍耐特自我总结的总序翻译太糟糕……
买了这本书就为了看柯林伍德的那一章 有些短 当然其他也很有意思 我们都知道历史的观念和自然的观点是在写观念史 但是如果从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往前看 我们同样发现写观念史的目的是为了找出那些“绝对预设”并且理解我们现在的时代为何如此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一切历史都是当下史”的判断不是在指出历史知识的相对性,而是在强调一种依赖于诠释学方法的考古学
除了柯林伍德和斯金纳以外其他都不熟悉,不好评价。柯林伍德这部分写得真好,比我看过所有史学理论写得都好,好就好在抓住了《形而上学论》中柯林伍德对于“绝对预设”的观念,也就抓住了柯林伍德为什么要写历史和自然的观念史,为什么要讲先验的历史想象。另一点就是提到了柯林伍德和福柯的亲缘性反而高于柯林伍德于历史-诠释学的亲缘性。
「一旦思想视域或价值视域不再允许我们思考历史上曾被设想过的替代方案,它们就应被视作支配的形式。……而我们为了自身自由,必须与之斗争。」
为科林伍德和斯金纳两篇而读,其他学者介绍得也挺好,开视野了。
大一暑假末购于万圣书园,小半年内断断续续翻了翻,意外发现我已经开始熟悉其中的一些学者(比如斯金纳),更令人惊讶的是其中有些章节与我近期阅读的关联性,比如科尔奈对于恶的现象学关注与施特劳斯及阿伦特对恶的强调之间的亲缘性,以及柯林伍德的问答逻辑与施特劳斯的苏格拉底式怀疑主义(问题先于回答)的亲缘性
佳作。翻译良心。人物串联的时代剖面。并非我关注的领域故粗略读过。较仔细读了罗森茨威格、杜威、科林伍德和斯金纳。其余缺乏相关基本知识,速读。
不愧是大家
介绍自己学术之路的霍耐特自作的总序很好看,值得为这篇序购读选集里随便哪本。本书中谈及的思想家都不是“最声名卓著”的那批人,看书边的原文页码,好像原书开本也不大,像是我们的“大家小书”,讲讲那些“几乎被人遗忘但富有原创性”的学人,所以比较容易读。另一方面,书中谈及的,有点霍耐特为了梳理自己的承认理论读过他们的书但没有真用上就用单篇简单谈谈的味道。核心是,一般认为已经足够简单直接,可以当做与料(giveness)看的东西,其实都有主体间规范在里头交织作用,比如认知(柯林武德)、情感(科尔奈)、经济理性(赫希曼)。读了第一遍,一个小收获是,我们倒掉伦理规范的历史研究惯习,不仅是非求真的,在学术史上看也是相当落后的(斯金纳,1974)。
除了罗森茨威格的章节能看出是他真爱 其他都有点水 黄钰洲老师好像是要把罗森茨威格的《黑格尔与国家》翻译出版的 可以期待一下 译得挺通畅 但处理术语时的小问题也挺多 materiell positiv station诸如此类需要了解霍耐特观念论智识背景才能理解的词汇都没有译对
冷门思想家介绍 应该有意识形态标准和政治目的,不过我懒得想了 毕竟作者在马圈认主认了一大圈就是没马
偏重于人物介绍,缺少必要的理论深度,霍耐特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或许应该从偏传记、作品历史的角度切换至更为系统的观察视角”,但是这一写作意图还是没有真正建立,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只是提供了一个时代的“死体解剖”。
非常不错的一本小书,介绍了20世纪的一些思想家。描述和评判的用词都极其精准,有德语特色;对话性强,能激起人和理论家辩说的欲望;拓宽眼界,介绍了许多此前不熟悉的二十世纪思想家,有两三位都想继续了解。另外一些吐槽很诙谐,跟我的阅读完全同步!尽管具体的思想内涵并不见得多有突破性,或多么令人直呼高妙。在看了一堆脆弱性伦理、道德最小主义、承认学说之后,倒觉得仁真是一个精妙丰富的伦理概念,既有否定性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有肯定性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比同情厚重太多。另外,由于生活阅历的日渐增长,我对“正义”的伦理信心似乎减弱了,执着于此固然纯粹,却或许也是天真现实主义的一种。
五星给译文。霍耐特的文风不衫不履,平实清晰得不像是法兰克福出来的人,可惜对书中谈到的不少作者叙多评少,分析略欠深度。译者吃透了原书内容,译文相当精彩。微有疑议的是一些译名的选定,比如autotelische Gewalt翻译成“摧毁型暴力”恐怕是发挥得太多了些。 附带说说,微信读书里的这本书缺"约翰·杜威关于德国人精神气质的考古学"这一章,其他平台比如豆瓣阅读、得到,章节似乎都是全的。
哎哟这不是我顶头上司的新译麽~
打捞了部分学海遗珠,一定程度上堪为钩沉辑佚之作。重点选读了罗森茨威格、杜威、朱迪丝·施克莱与斯金纳几篇。值得一提的是,斯金纳一篇似乎鲜有人置喙,这想必是因为其间的洞见已经广为习用,乃至于在初入史学门径的读者看来也是不言自明的通识。但即便不谈学术史意义,就当代不少对梁启超、康有为等近代知识分子的文本误读而言,斯金纳“如何历史地把握历史文本”这一提醒也远未过时。
> 时代的活体解剖
4 有用 新鲜海捕鱿鱼 2024-05-30 18:27:22 山东
霍耐特的确力求为每一篇写出新意,但绝大部分篇目最终确认的还是同一个诊断,即在抽象中保持中立和调节性的整合机制在实现中往往要求复魅的伪-自然力量来填充,因而必须寻找替代方案,一开始就将各种自下而上的规范价值及其历史性和争论机制纳入考虑。这种分析其实和施米特微妙地对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无疑是赫希曼,实证经济学背景使他能够处理规范导向行动的技术细节,和斯金纳一样他用这种专业能力为共和主义的重新发现服务。但是,只有Aurel Kolnai和Judith Shklar立足于对负面情感的分析完全拒绝了任何积极价值的诱惑,例如前者拒绝认为消极情感缺乏延展性和多样性的事实削减了它们的价值;而后者将有效的政治努力定义为恐惧和羞耻的反面,从而不仅与阿伦特的精英主义、也与霍耐特和其他人对交往价值的认可划清了界限。
1 有用 一剑霜寒 2023-12-17 19:30:19 广西
读了总序、罗森茨威格、科林伍德、普莱斯纳、施克莱和斯金纳的部分,文章不长但富有洞见,颇有四两拨千斤之势。
1 有用 朝闻道 2023-11-24 03:43:44 上海
其中0.5星给译者,小体量,咸淡微妙
1 有用 alpha 2023-06-04 08:59:16 广东
学习、涉猎,觉得霍耐特自我总结的总序翻译太糟糕……
3 有用 excrucider 2023-09-04 23:02:10 浙江
买了这本书就为了看柯林伍德的那一章 有些短 当然其他也很有意思 我们都知道历史的观念和自然的观点是在写观念史 但是如果从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往前看 我们同样发现写观念史的目的是为了找出那些“绝对预设”并且理解我们现在的时代为何如此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一切历史都是当下史”的判断不是在指出历史知识的相对性,而是在强调一种依赖于诠释学方法的考古学
0 有用 Hypnos 2023-09-01 21:53:45 上海
除了柯林伍德和斯金纳以外其他都不熟悉,不好评价。柯林伍德这部分写得真好,比我看过所有史学理论写得都好,好就好在抓住了《形而上学论》中柯林伍德对于“绝对预设”的观念,也就抓住了柯林伍德为什么要写历史和自然的观念史,为什么要讲先验的历史想象。另一点就是提到了柯林伍德和福柯的亲缘性反而高于柯林伍德于历史-诠释学的亲缘性。
0 有用 曲肯恩提🍩 2024-04-23 21:34:04 江苏
「一旦思想视域或价值视域不再允许我们思考历史上曾被设想过的替代方案,它们就应被视作支配的形式。……而我们为了自身自由,必须与之斗争。」
1 有用 Vinland 2023-04-16 01:11:57 北京
为科林伍德和斯金纳两篇而读,其他学者介绍得也挺好,开视野了。
1 有用 白若 2023-12-13 20:16:48 北京
大一暑假末购于万圣书园,小半年内断断续续翻了翻,意外发现我已经开始熟悉其中的一些学者(比如斯金纳),更令人惊讶的是其中有些章节与我近期阅读的关联性,比如科尔奈对于恶的现象学关注与施特劳斯及阿伦特对恶的强调之间的亲缘性,以及柯林伍德的问答逻辑与施特劳斯的苏格拉底式怀疑主义(问题先于回答)的亲缘性
2 有用 小小_崇延谭 2023-04-21 20:09:08 山东
佳作。翻译良心。人物串联的时代剖面。并非我关注的领域故粗略读过。较仔细读了罗森茨威格、杜威、科林伍德和斯金纳。其余缺乏相关基本知识,速读。
0 有用 溪山 2023-05-07 13:39:41 日本
不愧是大家
3 有用 Juvenalis 2023-04-24 22:43:52 内蒙古
介绍自己学术之路的霍耐特自作的总序很好看,值得为这篇序购读选集里随便哪本。本书中谈及的思想家都不是“最声名卓著”的那批人,看书边的原文页码,好像原书开本也不大,像是我们的“大家小书”,讲讲那些“几乎被人遗忘但富有原创性”的学人,所以比较容易读。另一方面,书中谈及的,有点霍耐特为了梳理自己的承认理论读过他们的书但没有真用上就用单篇简单谈谈的味道。核心是,一般认为已经足够简单直接,可以当做与料(giveness)看的东西,其实都有主体间规范在里头交织作用,比如认知(柯林武德)、情感(科尔奈)、经济理性(赫希曼)。读了第一遍,一个小收获是,我们倒掉伦理规范的历史研究惯习,不仅是非求真的,在学术史上看也是相当落后的(斯金纳,1974)。
0 有用 Walt 2025-01-25 02:30:29 德国
除了罗森茨威格的章节能看出是他真爱 其他都有点水 黄钰洲老师好像是要把罗森茨威格的《黑格尔与国家》翻译出版的 可以期待一下 译得挺通畅 但处理术语时的小问题也挺多 materiell positiv station诸如此类需要了解霍耐特观念论智识背景才能理解的词汇都没有译对
0 有用 海豹包宝 2024-04-08 18:48:24 广东
冷门思想家介绍 应该有意识形态标准和政治目的,不过我懒得想了 毕竟作者在马圈认主认了一大圈就是没马
0 有用 五行缺水 2024-06-15 19:17:50 浙江
偏重于人物介绍,缺少必要的理论深度,霍耐特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或许应该从偏传记、作品历史的角度切换至更为系统的观察视角”,但是这一写作意图还是没有真正建立,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只是提供了一个时代的“死体解剖”。
0 有用 Alucia 2024-06-26 23:06:05 湖北
非常不错的一本小书,介绍了20世纪的一些思想家。描述和评判的用词都极其精准,有德语特色;对话性强,能激起人和理论家辩说的欲望;拓宽眼界,介绍了许多此前不熟悉的二十世纪思想家,有两三位都想继续了解。另外一些吐槽很诙谐,跟我的阅读完全同步!尽管具体的思想内涵并不见得多有突破性,或多么令人直呼高妙。在看了一堆脆弱性伦理、道德最小主义、承认学说之后,倒觉得仁真是一个精妙丰富的伦理概念,既有否定性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有肯定性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比同情厚重太多。另外,由于生活阅历的日渐增长,我对“正义”的伦理信心似乎减弱了,执着于此固然纯粹,却或许也是天真现实主义的一种。
1 有用 Attell 2024-08-02 13:07:05 北京
五星给译文。霍耐特的文风不衫不履,平实清晰得不像是法兰克福出来的人,可惜对书中谈到的不少作者叙多评少,分析略欠深度。译者吃透了原书内容,译文相当精彩。微有疑议的是一些译名的选定,比如autotelische Gewalt翻译成“摧毁型暴力”恐怕是发挥得太多了些。 附带说说,微信读书里的这本书缺"约翰·杜威关于德国人精神气质的考古学"这一章,其他平台比如豆瓣阅读、得到,章节似乎都是全的。
10 有用 zzx 2023-03-27 16:47:00 山东
哎哟这不是我顶头上司的新译麽~
0 有用 黑叽麻汤圆 2023-12-18 21:03:15 江西
打捞了部分学海遗珠,一定程度上堪为钩沉辑佚之作。重点选读了罗森茨威格、杜威、朱迪丝·施克莱与斯金纳几篇。值得一提的是,斯金纳一篇似乎鲜有人置喙,这想必是因为其间的洞见已经广为习用,乃至于在初入史学门径的读者看来也是不言自明的通识。但即便不谈学术史意义,就当代不少对梁启超、康有为等近代知识分子的文本误读而言,斯金纳“如何历史地把握历史文本”这一提醒也远未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