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回 望 江 南》的 文 献 学 探 微

尚文 2024-11-15 08:19:46 江苏

《回望江南》,是汪春劼教授的著作,2023年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作者在无锡研究的《地方治理变迁—基于20世纪无锡的分析》和《校长风度》两部专著之后的研究无锡高校的最新成果。江南者,江南大地上的江南大学,本书探析江南大学为何飚然兴起而忽然寂灭。本书用致密的文献将她的五年校史编织成绝美的画卷。

汪春劼教授是那种说自己的话的人。设定某一专题,他就自己探矿,冶炼,铸成专属于自己的产品。他说出来的一定是自己考察过的,如有资料可以证实,那就穷尽它;必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就不随人言。他几部书中一而贯之的一份资料说一份话的历史考求是严肃认真的。我爱看他的书,就是想从他的书中找到一种真实的感觉。我本文即想从文献学的角度考察本书其所以成功的原因,而以为借鉴。

一 文献的竭泽而渔

历史学的生命在于具体,本书通过“细节化”实现了独立,精神上的独立,判断的独立。而独立,是依据着可靠的有关江南大学的各方面的档案文献史料的基础,所以本书得出的结论才能令大学史研究者,中华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者信服,其结论也才可能被征信,被流传。

本书作者有强烈的文献意识,本书《前言》指出可用的资料有三

种:“首先,严格遵循历史学研究规范,最大可能地使用第一手资料。……其次,使用一批整理出版的日记、年谱、回忆录、信函等资料。……最后,利用了一些刊行的私立江南大学资料。”为了说明本书以文献的运用见长,兹以本书第121页之前的征引文献为标本,便于以管窥豹,蠡测全书的文献使用情况。这121页,包括第一章家族办大学:大手笔大投入;第二章组织构建不足:优秀校长缺位;第三章常态化挑战:物价飞涨与学潮云起,其中之第一节,第二节。所据这121页,占全书总篇幅354页的三分之一略强。

本书之文献形式,有档案,有照片,有表格。先看页下注释,121页的页下注释总共163条注释,平均每页1.34条注释。

其中,有的是注解,而不是引用书目,但是也都注明来源。如

说明 1941年底,复旦大学由私立转为国立。如直到1989年全国土地使用权申报登记后,复旦大学才向无锡市人民政府提出在无锡太湖边大雷嘴的1014亩 地,要求登记发证建设新校。有的是说明,如说明荣宗敬1938年去世,荣德生长子荣伟仁1939年病逝,荣德生共有7子9女。如说明无锡原是县的建制,1949年起,方切块设市。

有的是纠错,体现作者的考据功夫。如指出宋秋蓉《近代中国

私立大学发展史》第283页:此数据不准确,应该没有如此多学生。其依据是《上海市私立专科以上学校概况》,上海市档案馆,B1-1-2160。纠错之又一例:华晋吉:《荣氏私立江南大学筹创始末概述》,无锡市档案馆,F2-280-104。本书作者指出:此处华晋吉记忆有误,校政委员会 5人应为荣一心、荣毅仁、唐熊源、乐幻智、章渊若。页下注还有说明资料来源是采访,如2018年1月3日上午对蒋凌的采访,地点上海陆家浜8号线地铁口蒋宅。

本书所用的第一手资料,档案为数最多。具体而言,本书中前121页所用档案如下:

第一, 关于创办江南大学的档案:《吴稚晖函蒋委员长》,《人

报》1934年7月21日;《创办江南大学,筹基金一百亿》,《江苏民报》1947年7月24日;《江南大学校董会 教部准予立案》,《大锡报》1947年8月20日;《江南大学筹备情形》,《江苏民报》1947年8月28日;《江南大学首次校董会议》,《江苏民报》1947年9月20日;《私立江南大学举行开学典礼》,《江苏民报》1947年10月28日;章渊若:《在江南大学开校典礼上致词》,《江苏民报》1947年10月28日;《江南大学校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会议纪录》,苏州大学藏私立江南大学档案,永9;《江南大学计划大纲秉农山氏业已拟具》,《申报》1947年12月5日;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江南大学教授人员名册及薪津表》,1947年,永久,目录号6;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江南大学公益中学关于校舍分配、家具购置、经费开支的文件及第一次校董事会议记录》,1947年,永久卷,目录号8。

这类档案与江南大学创办的叙述相对应,叙述来自于档案,档案支撑着推导和结论,这便是论从史出。这种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凿凿,但是最为费力。汪春劼教授此书走的就是最为艰难之路,然而惟此其书方有价值。

其他关于江南大学其它年份开学时报道等内容的档案:《江大

今日开学荣毅仁任主委》,《人报》1949年2月27日;荣一心:《在江南大学第二学年开学暨新校舍落成典礼上的致词》,载《江苏工业会会务通讯》第三期“纪念荣一心先生遇难专辑”,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江大今行始业式,荣德生氏昨亲往巡视》,《大锡报》1949年2月28日;华晋吉:《江南大学创办前后片段回忆》(1962),无锡市档案局,全宗号280,案卷号永104。

江南大学的学生十分活跃,他们常常出席各种重要的活动,并且

有自己的观点。比如:《杨钧泰同学在苏南行政公署、校董荣先生召开之座谈会上报告全文》(1950年7月30日),上海市档案馆, Q193-1-1571。

关于江南大学一般情况的档案:《江苏省教育厅转发该校修改组织章程一份令仰遵照由》,1948年1月23日,苏州大学藏私立江南大学档案,永2;《教育部答复遵批改正本校组织规程的代电》,1948年2月28日,苏州大学藏私立江南大学档案,永2;《私立江南大学校长履历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五,案卷号2270(2);《私立江南大学组织大纲》,《荣德生与兴学育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97页;《江南大学教员服务规程》,《荣德生与兴学育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40页;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江南大学一九四八年往来信件》,长期卷,目录号4;《江南大学校政委员会会议记录》//《荣德生与兴学育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65页;《江南大学膳食问题解决》,《锡报》1948年11月16日;《私立江南大学干部履历表》,上海市档案馆,Q193-1-1555,第17页;《私立江南大学大事记》,苏州大学藏私立江南大学档案,永11;《办理宗旨与具体方针》,江南大学档案馆,SLJD-3;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档案:《江南大学教师名单、薪津指数计算标准、聘书等文件》,永久卷,目录号7,序号1;《私立江南大学学生成绩簿》,苏州大学藏私立江南大学档案,长39;《江南大学一九五一年年刊》,一九五一年七月出版,自印本;梅敏:《申新的社会事业》,上海市档案馆,Q193-1-423,第10页。

本书中文献表现形式的第二种资料,使用一批整理出版的日记、

年谱、回忆录、信函等资料。收录了相关江南大学的不少信函,如:《顾惟精致校董会函》,上海市档案馆,Q193-1-1555;王洞主编:《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93页。徐按:收录二人往来的一系列的书信;《钱宝钧致章渊若信》,苏州大学藏私立江南大学档案,永5。

第二种资料中,创办江南大学的荣氏家族的有关档案是记述亲历,尤为珍贵:《荣一心复顾惟精请辞函》,上海市档案馆,Q193-1-1555;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兴学育才》,上;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12页;宗菊如主编:《中国民族工业首户——荣氏家族无锡创业史料》,世界华人出版社,2003年,第408页;宗菊如、陈林荣:《中国民族工业首户——荣氏家族无锡创业史料》,世界华人出版社,2003年,第452页。

江南大学教师的回忆可以从中得到许多细节。如:沈立人:《从我说到你们》,载《江南大学一九五一年年刊》;胡锺京:《忆江大校长沈立人先生》//江南大学校友会1947~1952老校友分会编:《老校友回忆录》,内刊, 2017年;蔡溥:《岁月悠悠忆恩师—怀念沈立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编:《足迹与风采》,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4页;朱灵通:《沈立人遗产会计思想探析》,《当代会计》2017年第10期;钱慈明:《回忆江南大学》//江南大学校友会1947~1952老校友分会编:《老校友回忆录》,内刊,2017年,第88页。;钱慈明:《我记忆中的江南大学》//《江南大学五十年—1947~1952校友纪念文集》,自印本,1997年,第 39~40页;荣鄂生:《思庵行年随录》//中共无锡滨湖区委宣传部、无锡市滨湖区档案史志馆编:《滨湖文库》第11册, 广陵书社,2021年,第670页;程兆熊:《从人性与人之使命悼许思园先生》,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0593416/;《唐君毅全集》,卷34,年谱,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130页;钱穆:《钱穆先生全集•素书楼余沈》,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161~162页;洪廷彦:《从成都到无锡》//无锡市政协编:《钱穆纪念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5页;诸宗海:《国魂常在师道永存》//无锡市政协编:《钱穆纪念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5页;杨丽凡:《含章可贞 秦含章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68页;许思园:《中西文化回眸》,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76页;《唐君毅全集》卷27日记,台湾学生书局印行,1984年,第8页。

大学以自己的学生而光荣,而有存在的价值,江南大学学生的回忆是对母校的尊重,是对母校教育质量的检验。从这个角度看江南大学杰出学生刘家和先生足以作为代表。他的回忆认真而仔细,读后令人如身临其境:刘家和:《刘家和先生口述史》//刘川生主编:《讲述 • 北京师范大学大师名家口述》,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年,第206页;刘家和:《春风化雨忆江南》//江南大学校友会1947~1952老校友分会编:《老校友回忆录》,内刊,2017 年,第73页。

除以上所引档案文献,除本书书首所刊载21副照片之外,前121页还刊载的照片有:江南大学校董会第一次会议记录 *(合影)左起:荣毅仁、荣一心、荣尔仁 ;湖光山色中的校园赵深、孙熙明结婚照;无锡后湾山江南大学全景;刚建成的后湾山江南大学校园主楼;两张照片:沪江大学学生到访江南大学(1950),沈亦男(后右2,沪江社会系51 届);江南大学学生出游;胡立猷教授全家在荣德生西花园,左起:胡欢泉、胡立猷、胡泰泉、龚宝珩、胡也先、胡聿先 (1947);章力生(1929) 章力生(1993);上海高安路荣公馆,今为徐汇区少年宫;唐君毅(右二)与同事1948年摄于私立江南大学(《唐君毅全集》第35卷第143页);江南大学化工系师生合影(1951);江南大学面粉专业毕业师生合影(1952);师生合影。

照片是历史记载的重要形式,它直观,立体的反映历史的存在形式、形态。它记录下历史人物的图像,有音容笑貌,有形体语言,有背景,揭示合影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一形式文献的使用,使得本书生动形象。

除以上几种文献形式之外,本书还采用了大量的表格。自从司马迁《史记》;列十表之后,此一文献载体被广泛使用,以本书而言,即有化繁为简,将相关因素排列一起易于表明其中关系,对文字补充,弥补漏洞等作用。本书前121页所列表如:1931年,顾倬曾调查数据表;开原区私立学校一览表; 1947年前荣氏兄弟办校一览表;中国纺织染工业专科学校经费分配表(1947) ;中国纺织染工业专科学校经费分配表(1947);江苏省高等学校概况表(1948);私立江南大学第一届董事会构成表(1947~1949); 江南大学专任教授薪津表(1948年5月);私立江南大学机构设置图(1947.10~1949.7);大学各学院或独立学院各科开办经费和每年经常费表;1948年中国大学学院数量表;江南研究院职员名单;1948年下半年工作量统计;教员任课时数表(1947年度第二学期);续表。

正如刘家和先生所言:“汪春劼教授怀着对私立江南大学、对荣德生、荣伊仁(一心)、荣毅仁等荣氏家族成员的万分敬意,穿梭于沪宁线各大档案馆,访寻各种相关文献,采访健在的当事人,在占有大量一手材料基础上,返回历史现场,呈现一所大学载浮载沉的真实场景。”

以上所举例163条注释之部分已经证明本书作者意识到文献档案是人类生存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所以有针对性的搜集,有方向的使用。也正是作者对文献的娴熟运用,得以再现了江南大学五年存在的历史真实状态。

同时应该指出的是,本书作者具有很强的文献价值判断能力,比如《前言》指出:“《江南大学五十年》《江南大学五十年:1947~1952校友纪念文集》《桃李成林60年集成—荣氏家族创办江南大学花甲华诞纪念》《五年历程 业绩辉煌》多是校友事后回忆的溢美之词,回避了许多“负面”信息,笔者使用这些材料时比较谨慎。”

二 典型人物钱穆

我特别喜欢文学评论中常说的文学作品应该创造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这句话。我以为历史作品同样的可以通过文献的征用,通过细节的描写来使得历史著作成为丰满的、生动的鲜活的历史。我认为本书就塑造了许多个这样的典型人物,有血有肉的人物。比如荣一心,这位代表荣家管理着江南大学的资本家,他的干练,即通过几件事情的处理表现出来,而不是作者将他的形象表达出来。即使是所选用的荣一心的信函,其文字的秀逸,已经令人叹服。常说字如其人,一个执掌着庞大企业的大忙人是什么时候练得的一笔好字?比如荣毅仁,处在新旧社会交替,经济动荡的历史时期,不是资金捉襟见肘,就是企业不能正常运转,又要面对选汹涌涨的物价,还得同时应对学生义正词严的讨伐。但是,他沉着应对,一丝不乱,表现出的是大将风度。再如几位校长,学校业务的主持人,章渊若,乐幻智,顾惟精,都是对于江南大学的奠基、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人物,书中也是以熟稔的笔法,于事实的叙述中寓含论断,简洁的几笔,人物已经活灵活现了。

但是书中最为关切的,处在新旧时代转折拐点的钱穆,最有代表性。本书深刻地描写钱穆的种种生活情景,将其置于时代巨变的洪流之中,让他不断地选择,不断地应对,从而完成他比较独特完整的个性。这一个性刻画得十分鲜明突出,蕴含着深刻的历史生活内容,发人深思。

钱穆是属于那种有比较独立的精神人格的知识分子,他把精神独立的追求放在前面。他首先追求在精神人格上要站起来,他通过知识的掌握已经超出于别人而获得了社会的尊重。中国知识分子曾经处过的那样一种长期压抑和受迫害的状态之下,他努力做到不受硬性的来自权力的强迫和压制。当他面对的新的国家是唯一的雇主,一个政党是唯一的“恩主”和“金主”的时候,便敏感到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性是几乎不可能保持的。故而做出了一系列的选择。本书将此一历程通过一系列回忆全面的予以展示。

1947年,刚刚成立的私立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是钱穆先生。钱穆自学苦修成才,以《刘向歆父子年谱》震惊北方学术界,一举奠定其学术强人地位。就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后来又执教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华西大学、齐鲁大学、四川大学,然后来到江南大学。在江南大学度过了比较惬意的几年。首先是他有丰厚的薪金。他的工资仅仅比校长、副校长低,这使得他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钱穆在江南大学上中国通史课,据学生刘家和回忆,钱穆的课程很受学生的欢迎。这使得他有了教学上的独立。

钱穆就住在荣巷荣德生的小楼里,二人时常攀谈,十分融洽。书中这样记载:“文学院院长钱穆就住荣宅转盘楼。‘楼共五间,中为客厅。西二间,一为先生读书 写作寝息用,一为藏书兼随侍学生标点《四部选粹》用。东二间,一为随侍学生寝室, 一为先生好友王庸夫妇居住。’”这使得钱穆有了适合生存的环境。钱穆在《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一书中回忆他在“一九四八年春转赴江南大学任教”的情形:“江南大学乃无锡巨商荣家所创办,校舍在无锡西门外太湖滨山坡上。由此向南一华里许,即鼋头渚。校舍皆新造,风景极佳。诸教授住宅多分布在荣巷一地,荣巷乃荣家旧宅所在,由此经梅园至大学,可四五华里。余之院长办公室在楼上,窗外远眺,太湖即在目前。下午无事,常一人至湖边村里,雇一小船荡漾湖中。”

本书关于钱穆的记载,是作为对处于社会剧变时期知识分子的一个观察的窗口。解放前后,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钱穆是一个严重的考验。书中记载1949年春,钱孙卿反复规劝钱穆留下来,迎接解放。钱穆反驳说:“吾叔日常好谈论古文辞,不知共军先后文告,亦有丝毫开国气象否?”我还原其对话的背景情况是: 1949年元旦,毛泽东发表了新年献词的标题是《将革命进行到底》,讲了“农夫与蛇的故事”之后明确表示中国共产党人不当农夫,而是要“把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钱穆从文告中体味到了不同的味道,那就是毫不留情的斗争精神,预感到自己如果留下来,必须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而这是与自己的独立的思想不相融合的。

书中记载:1949年3月12日钱穆仍然在校,距离解放军渡江20天。4月9日,钱穆去了广州。

在20世纪中国,1949年,“走,还是留”的问题,对知识分子是一个考验,尤其是自由派和传统派的知识分子想要超脱政治立场,独立地思考国家、民族以及个人的命运,在去留之间,必须为自己选择一个心目中的存身地。这一年4月21日,国民党的首都南京解放。两天之后,4月23日,无锡解放。

书中记载:1949年4月,几百万解放军渡过长江后,南进势如破竹,在广州的国民党政权还企图进行垂死挣扎的最后一搏。此际,大学教授跳出来,力挺奄奄一息国民党政权的惟有钱穆与张其昀。5月16日,顾颉刚在日记中感叹道:“钱穆与张其昀在广州参加反共组织,有演讲,此君亦参加政治矣。” 1949年8月14日毛泽东发表的那篇题名为《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的著名新华社社论中点了3个文人的名字,钱穆的大名赫然在列:“对于这些新式的大小知识分子,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中国的反动政府,只能控制其中的一部分人,到了最后,只能控制其中的极少数人,例如胡适、傅斯年、钱穆之类,其他都不能控制了,他们走到了它的反面。”

钱穆作为江南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荣家将其当大牌供奉,4个月前他还在学校授课,现在却成了新政权钦点的“反动文人”,这对他在江南大学的同事和学生,乃至对校方都是极大的震动。钱穆由昔日的座上客、名牌教授,转眼间成了荣家与江南大学的“负资产”与历史包袱,史地系也跟着倒楣,成了第一个被取消的系。

本书对于钱穆的记叙,到此为止,钱穆给自己担任过的文学院留下了深深的印痕,然而是负面的影响。钱穆的出走,文学院的撤销,是否预示着后来的江南大学的被撤销的命运?

钱穆离开了江南大学,已与江南大学无涉,所以离开了本书的视野。然而此后关于钱穆的文献,包括他自己的回忆,可以使我们补正本书记载的不足,去寻找钱穆为何离开江南大学,后来为什么又拒绝回到大陆?他自己的回忆,对于毛泽东的点名反应十分激烈。他认为自己“单枪匹马,一介书生,余足迹不到京(南京)、沪、平(北平)、津,不在公立学校教书,怎会找到我头上”。这篇社论发表时,胡适早已远赴美国,傅斯年东渡台湾。而此时的钱穆,已南下香港,但是他坚持不去台湾。也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立场。

后来,中共对流亡在外的知名人士展开统战工作,包括在香港的钱穆,派其常州中学读书时的老师吕思勉和其侄子钱伟长给他写信,劝他回到大陆,但被钱穆拒绝, 在给老师吕思勉的回信中写道:回来虽无刀镬之弄,但须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那样做如同行尸走肉,丧失了人的尊严,这是学生万万做不到的。学生对中国文化薄有所窥,但不愿违背自己的主张。愿效法明末朱舜水流寓日本传播中国文化,也很希望在南国传播中国文化之一脉。

至此,钱穆与江南大学的记事方算完成。

历史叙事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聚焦个体的生命体验,根据文献,还原历史人物的日常生活,这样才能展示活生生的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如何完成了自我,从而实现在历史舞台上表演,因之在历史的印记中留下淡淡的痕迹。本书就是这样的记述历史人物,让那些在江南大学五年的历程中的芸芸众生,各自活动起来,借此完成了江南大学五年历史的重构。

三 赘言

1、 本书对江南大学的校长章渊若评价不高,稱其为“花瓶”。

首先从章渊若的履历上进行分析,第一,认为章氏学历平平,没有博士学位,本科非名校出身。第二,指出章氏成名较早,25岁就担任中央大学教授,26岁就任高校学院院长。第三, 章氏“转场”较频繁,几年就换一个“婆家”,在多所大学工作。第四,章氏多产,44 岁就出版著作20多种,但章氏著作时政性较强,学术性打折扣。第五,章氏喜官场,其头衔有相当大“含金量”。

我倒是有一点不同看法。第一,章渊若履历的第二点、第三点似乎应该是优点,说明其年轻有为,出成果早,有多所大学的从政经验。强调其履历的第一点,同现在考研究生,引进人才一样,强调本科学历,这是设定一个不科学的门槛,限定了一个人的发展。兹不赘述,反证的例子很多。愚见的第二点,认为大学中的院系一级人选,其实比校长的人选往往更为重要。我以为大学的系主任应该由教授担任,却是比校长什么人担任更为重要。因为院系领导代表一所大学某一学科的水平,在全国的竞争力。同样的,设若一所大学学院的院长、系主任很厉害,那么,校长的重要性就会下降。西方一些国家的大学校长的主要工作是讨钱,到处化缘。在我们国家,大学校长一定的成分上,是一种社会礼遇,需要对外交涉的能力很强。退一步讲,大学校长不可能在多个学科上都有成就,还是需要院长、系主任强来补充。

从实践上看,大学校长不如院长、系主任的比比皆是,是否可以反证。当然,我并不反对“在大学发展中,没有什么可以代替一位有能力的校长。”的看法,只是觉得还可以把江南大学院长、系主任的重要作用予以强调,方始平衡。

2、对于本书第二章第二节“高薪引进名师”,我有补充。

本书谓:“一张白纸的江南大学能吸引到名师,一是无敌的校园美景与好的住宿环境,二是高 薪,三是利用到校名师的品牌效应。”

对此,我的补充是,似应加上一条,私立大学对具有独立精神的知识分子具有吸引力。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在婆婆不同。国家出资的大学,当然得听命于国家,得服从国家的意志,也包括意识形态。设想蒋介石当中央大学校长的时候,会允许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私立大学,比如荣家办的江南大学,对学校的要求就是为本企业培养人才,对于思想,意识形态不予干涉。这从钱穆与荣德生的和谐相处可以得到验证。大学能够社会立足,就是因爲能够生产思想,而思想的生产需要宽松的环境。正如列宁所说的:“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这里说的是“全部知识财富”,而不是经过别人选定的,受限制的部分人类思想的遗产。有独立精神、渴望创造新的思想的人,自然会趋向于思想与意识形态更为宽松的私立大学,江南大学。

汪春劼教授新著起名《回望江南》。一看到书名,不由感慨万千,江南大学如云间仙女,刚刚施展了自己的美貌,便被一阵风吹得烟消云散,然而她的美丽,她的嫣然一笑却留存在无锡,随着她的老师和学生的四去而播散到世界各地。当然,遗憾的是,她的终结,竟然无人痛惜,倒是令人惋惜。从本书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江南的热爱,感受到他对江南大学的真挚感情。


赞
转发
回应 查看所有回应

> 我来回应

> 去回望江南——一所私立大学的激荡五年的论坛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