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沉痛哀郁的书写,置于大历史下的小人物,命运如断章般零乱割裂,却只能在其间“静默地领受我们的命运”。母亲投身于时代的每一个浪潮,晚年间亦逃不过生命的摧枯拉朽之力,“阿尔茨海默症”无情不长眼睛。逸趣却能从中逃脱回荡,对食物的挑剔与讲究,让一小块馅饼完胜大时代的苦闷。
忧伤又沉痛的自传。画风已经传递出浓烈的情绪了。
如果讲故事的是“图像小说”,帕雅克的作品或许应该算是“图像散文”吧。这本作者讲述的是自己的私人经历和家族回忆,谈及母亲的生活方式带给自己的影响时好坦诚。
记忆之书。文字冷静克制,带有一种迷雾的灰色调,时不时蹦出一两句尖针般犀利的话。叙述里的作者小时候便是个叛逆、有反骨的人,图画给人的感觉却内敛寂寞。无数碎片,无数面孔,无数场景,是时代的尘土滚滚而去。“所有的记忆都是不完整的、片面的,哦,记忆是多么不公正啊。”
图像散文。图画如一个记忆画面的展览。文字既是展签、脚注,也是一串沉溺的回忆录。两者都是忧哀伤氛围的建筑物。帕雅克独特的写作方式,不同于漫画、绘本、图像小说,亦是非虚构在不断发出图像的泛音。推荐。
难忘的画风
作者对妈妈的回忆,爱恨交织,温存,羞耻……直到后来,老妈妈得了阿兹海默症,“什么人都不认得”。曾经聪明的头脑,完美的身体被归零。 作者此刻有个让人心痛的比喻“亲吻她就像亲吻蜡像娃娃”。 虚无的感觉是两朵云的相遇,兄弟打架,脸上的伤口,一盘煮得太老的鸡肉。回忆无法连续,不堪一击,某一次旅行中的大雨。 他们都被回锅,并且在一本没有结尾的书里融化了。
最私人化的一卷,又同时是最普世的。
各种情感不仅从文字里流露,更是从图像里散发,童年的回忆好真实,不全是美好,却影响深远,爸爸妈妈和妈妈的男朋友们,特别是妈妈带给自己的情感体验,复杂。对圣经的解读真的脑路新奇啊,亚当夏娃能被你气死(不过先气死的是红尘中的俗人……喜欢对食物的热爱。 “我们”是谁往往取决于我们能做的,而不是我们想做的。
记忆碎片,痛切而真实的人生。
文字和画交织得非常紧密,所有的画都是黑白版画的风格,所以显得有力量感,也更有些沉郁。之所以叫Blessure,伤口,因为他在书里回顾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几个为他留下了内心创伤的片段。而这些片段之间又融合了他对社会和历史的观察与反思,还不止于此,甚至还有对美食与他去过的城市的评价。它是如此难以定义,是散文诗是自传是画册。他自己写道:“以碎片化的形式,唤回被抹去的历史和对时间的战争,这就是我创作《宣言》的目的。“这些碎片,如果没有诗意是撑不起来的。而正因为这种处处流淌的诗意,让人觉得可以一读再读,不断反刍。
黑白的画犹如记忆的切片,文字将其相互缀连,犹如穿在一根丝线上的照片,在时间中来回穿梭,勾勒出一生的故事。第一次阅读这种形式的作品,颇有意趣。
删掉最后一页将是绝杀,可惜删不得
每页的图像跟文字不是一一对应的。图像没有在阐释文字,更像一段段错位的背景音乐。战争来临时,人们搬离城市,而动物只能被下令抛弃,动物园的动物被警察打死,看到这里就很难受。
“我们喜欢编造自己的传奇。但没有这些故事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在编造过程中最扣人心弦的就是,真相并不重要。尽管真相想要扮演最核心的角色,但它需要面对更厉害的角色:讲述过程中的润色、夸张与渲染所带来的陶醉与兴奋。我们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修补着我们的生活。深藏于我们内心的、我们完全无法掌控的强大命运要求我们不得不对生活进行补缀。所有的记忆都是不完整的、片面的,哦,记忆是多么不公正啊。”(p102) 帕雅克自传,有助于管窥法国当代史。
这套书很不错,图画与文字都好。
记忆之书。父母的离婚,父亲因车祸不幸去世,母亲周转在不同的情人之间,对母亲的怨恨,这些经时光河流冲刷的事件,在帕雅克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痛。可以说,他的画风,就是他的内心之痛的直接反映,黑白、阴冷、沉郁、压抑。这是一个用一生的时间疗愈童年的人,他画本雅明、凡高、狄金森、茨薇塔耶娃、佩索阿,都只不过在这些人身上寻找并发现自己。
文字部分是作者的自传,绘画部分更像历史切片,厚重,明暗对比强烈的笔触很适合用来描绘这段充满伤痕的历史,父亲的死亡,家庭的破碎,童年的惨痛记忆,为未经历过战争与重建阶段的人们提供视角,倾听来自历史的哀叹。
这本很薄很容易读。碎片式的记忆拼凑,却难得写得真诚而悲伤。读起来很舒服。自己以后可以这样写写。
3.5 喜欢作者的母亲,是很有趣、很有生命力的女性。食物、两起车祸、战争、个体与民族认同、城市感官,碎片化的个人记忆来映照历史,个体对时间的抵抗。
> 不确定宣言:帕雅克之伤
2 有用 一起睡觉 2024-11-18 23:07:09 四川
沉痛哀郁的书写,置于大历史下的小人物,命运如断章般零乱割裂,却只能在其间“静默地领受我们的命运”。母亲投身于时代的每一个浪潮,晚年间亦逃不过生命的摧枯拉朽之力,“阿尔茨海默症”无情不长眼睛。逸趣却能从中逃脱回荡,对食物的挑剔与讲究,让一小块馅饼完胜大时代的苦闷。
0 有用 mumudancing 2023-07-08 19:11:01 江苏
忧伤又沉痛的自传。画风已经传递出浓烈的情绪了。
0 有用 子文东🤪👻 2023-08-26 10:53:17 福建
如果讲故事的是“图像小说”,帕雅克的作品或许应该算是“图像散文”吧。这本作者讲述的是自己的私人经历和家族回忆,谈及母亲的生活方式带给自己的影响时好坦诚。
1 有用 粟冰箱 2023-06-27 20:35:27 上海
记忆之书。文字冷静克制,带有一种迷雾的灰色调,时不时蹦出一两句尖针般犀利的话。叙述里的作者小时候便是个叛逆、有反骨的人,图画给人的感觉却内敛寂寞。无数碎片,无数面孔,无数场景,是时代的尘土滚滚而去。“所有的记忆都是不完整的、片面的,哦,记忆是多么不公正啊。”
2 有用 不流ᝰ 2023-05-26 19:04:08 安徽
图像散文。图画如一个记忆画面的展览。文字既是展签、脚注,也是一串沉溺的回忆录。两者都是忧哀伤氛围的建筑物。帕雅克独特的写作方式,不同于漫画、绘本、图像小说,亦是非虚构在不断发出图像的泛音。推荐。
0 有用 黎戈 2023-06-05 09:13:37 江苏
难忘的画风
2 有用 blueshadow 2023-05-19 14:00:20 北京
作者对妈妈的回忆,爱恨交织,温存,羞耻……直到后来,老妈妈得了阿兹海默症,“什么人都不认得”。曾经聪明的头脑,完美的身体被归零。 作者此刻有个让人心痛的比喻“亲吻她就像亲吻蜡像娃娃”。 虚无的感觉是两朵云的相遇,兄弟打架,脸上的伤口,一盘煮得太老的鸡肉。回忆无法连续,不堪一击,某一次旅行中的大雨。 他们都被回锅,并且在一本没有结尾的书里融化了。
0 有用 陈楸帆 2024-01-03 17:41:45 广东
最私人化的一卷,又同时是最普世的。
0 有用 空山 2024-01-19 08:59:18 四川
各种情感不仅从文字里流露,更是从图像里散发,童年的回忆好真实,不全是美好,却影响深远,爸爸妈妈和妈妈的男朋友们,特别是妈妈带给自己的情感体验,复杂。对圣经的解读真的脑路新奇啊,亚当夏娃能被你气死(不过先气死的是红尘中的俗人……喜欢对食物的热爱。 “我们”是谁往往取决于我们能做的,而不是我们想做的。
0 有用 胡桑 2024-05-01 13:39:06 上海
记忆碎片,痛切而真实的人生。
1 有用 小克 2023-06-23 10:53:18 上海
文字和画交织得非常紧密,所有的画都是黑白版画的风格,所以显得有力量感,也更有些沉郁。之所以叫Blessure,伤口,因为他在书里回顾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几个为他留下了内心创伤的片段。而这些片段之间又融合了他对社会和历史的观察与反思,还不止于此,甚至还有对美食与他去过的城市的评价。它是如此难以定义,是散文诗是自传是画册。他自己写道:“以碎片化的形式,唤回被抹去的历史和对时间的战争,这就是我创作《宣言》的目的。“这些碎片,如果没有诗意是撑不起来的。而正因为这种处处流淌的诗意,让人觉得可以一读再读,不断反刍。
0 有用 雲隱 2023-07-26 13:58:26 中国香港
黑白的画犹如记忆的切片,文字将其相互缀连,犹如穿在一根丝线上的照片,在时间中来回穿梭,勾勒出一生的故事。第一次阅读这种形式的作品,颇有意趣。
0 有用 谈笑 2023-07-27 15:29:40 山东
删掉最后一页将是绝杀,可惜删不得
0 有用 路魆 2023-06-11 15:23:56 广东
每页的图像跟文字不是一一对应的。图像没有在阐释文字,更像一段段错位的背景音乐。战争来临时,人们搬离城市,而动物只能被下令抛弃,动物园的动物被警察打死,看到这里就很难受。
0 有用 哭之笑之 2023-06-12 10:39:05 浙江
“我们喜欢编造自己的传奇。但没有这些故事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在编造过程中最扣人心弦的就是,真相并不重要。尽管真相想要扮演最核心的角色,但它需要面对更厉害的角色:讲述过程中的润色、夸张与渲染所带来的陶醉与兴奋。我们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修补着我们的生活。深藏于我们内心的、我们完全无法掌控的强大命运要求我们不得不对生活进行补缀。所有的记忆都是不完整的、片面的,哦,记忆是多么不公正啊。”(p102) 帕雅克自传,有助于管窥法国当代史。
0 有用 西窗随笔 2023-09-23 20:03:43 吉林
这套书很不错,图画与文字都好。
0 有用 李小建 2023-08-26 15:00:54 江苏
记忆之书。父母的离婚,父亲因车祸不幸去世,母亲周转在不同的情人之间,对母亲的怨恨,这些经时光河流冲刷的事件,在帕雅克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痛。可以说,他的画风,就是他的内心之痛的直接反映,黑白、阴冷、沉郁、压抑。这是一个用一生的时间疗愈童年的人,他画本雅明、凡高、狄金森、茨薇塔耶娃、佩索阿,都只不过在这些人身上寻找并发现自己。
0 有用 乙左左 2024-01-16 08:31:07 福建
文字部分是作者的自传,绘画部分更像历史切片,厚重,明暗对比强烈的笔触很适合用来描绘这段充满伤痕的历史,父亲的死亡,家庭的破碎,童年的惨痛记忆,为未经历过战争与重建阶段的人们提供视角,倾听来自历史的哀叹。
0 有用 K. 2024-11-09 09:27:55 北京
这本很薄很容易读。碎片式的记忆拼凑,却难得写得真诚而悲伤。读起来很舒服。自己以后可以这样写写。
0 有用 懋 2023-05-27 22:20:09 广东
3.5 喜欢作者的母亲,是很有趣、很有生命力的女性。食物、两起车祸、战争、个体与民族认同、城市感官,碎片化的个人记忆来映照历史,个体对时间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