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日记 短评

热门 最新
  • 58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3-07-01 12:16:08 安徽

    以切身体验为基础,薇依知道并深深感受到一个工人的生活饱含的巨大痛苦,她详细记录并思考工人的处境,为改善工人的生存状况,她号召雷诺工厂的工人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来,发在杂志上;她给一位工厂经理写信,给出改善建议;而且薇依清楚地知道,工人面临的不幸与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无关,“我关于工厂的疑问完全不受政治制度的影响。它事关工厂从完全从属关系逐步过渡至某种从属和合作混合的关系,理想情况是纯粹的合作”,而所谓革命,很有可能只是导致压迫集团的更换,“只要生产是建立在被动服从的基础上,工人们就要继续被动地服从”。这显示出薇依敏锐的洞察力,对某些主义作出反思,而她给出的最终解脱/救赎之路是具有超越性的。

  • 32 胡桑 2023-05-10 23:49:39 上海

    虽然薇依的体验是可传达的:与生命直接接触,羞辱感,痛苦,崩溃,渴望自由,享受与他人在一起。但如果不是薇依写的,我大概是不会去读这么一部工厂日记的,十分琐碎,太多工厂术语和数据。不过日记之外的书信和哲学思考又是那么尖锐:工厂工作是对人的奴役,只要人们继续“带着厌烦工作”,任何社会都是不稳定的。工厂的工作形成的空洞只能由享乐和快感来填补。最终,家庭就不会被尊重。那什么是非奴役性工作?工作不应该拖累劳动者,需要不伤害贫穷者心灵的无偿的快乐。

  • 13 空山 2023-06-29 16:12:48 中国香港

    252· 更喜欢前部分,好玩,薇依好阔爱,做工日记看出了她的天真烂漫,像极了刚毕业出身社会被毒打的小青年,时而激情满满,时而痛苦摆烂,做慢苦恼,做快苦涩,还悄悄把做坏的零件藏起来,把电力故障(放假)当好运也好真实。她很理想主义,但又很清醒的认识到现实存在的问题,真诚而无傲慢姿态(不过嘴毒起来也是真的毒,一针见血。二三十岁能有这样的格局实在让人佩服(反正我比她老都没有……她讲到吃苦不是必要,我可太想把这句话贴在每个国人的额头上了。 一个我要做到的(人生重要的事情:训练自己的注意力。 “我对自己感到抱歉,没能变成一个机器人……”真的被她笑死 “避免痛苦的唯一方法是进人无意识的状态。许多人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这种诱惑,我也经常如此。想要保持作为人的清醒、意识及尊严是有可能的,但就得要每天克服绝望。

  • 6 景略__ 2024-06-03 19:17:07 四川

    真实的班味很重。“疲惫使我忘记留在工厂的真正原因,也使我几乎无法抗拒这种生活最强烈的诱惑:停止思考的诱惑,这是唯一能避免痛苦的办法。”

  • 12 柚恩不吃糖 2023-08-08 09:57:12 浙江

    书本身不值五星,这多出来的星是打给薇依的

  • 5 马尔默杜克 2024-03-31 23:49:03 上海

    一本改变我人生观的书;让我放下了想读文学博士的念头,给我勇气进入社会、不逃避苦难、并将所有工作都作为有待汲取的思考素材和养分;唯一遗憾的是读此书的狂喜在实习单位里无处诉说

  • 6 瞌睡鱼 2024-01-24 13:07:56 浙江

    被骗了,就一章是工厂日记,前后夹杂了书信。这些书信应该都不是作者本人意愿的发表。书信阅读,一方面是觉得在窥探别人的隐私,一方面是并不感兴趣。工厂日记章节就是流水线日记,基本是工作内容描述,本人的思考内容很少,很乏味,因为本意就不是拿来发表的吧。名人的手稿拼凑起来就能出一本新书,无语。

  • 2 手枝 2023-12-09 05:01:46 江西

    在西蒙娜靠直觉拣择的那些词里,“注意力”对我是最最奇异的,不是善、基督、超自然那样一些不适宜的上帝之名,不是宣称统治的地平线,而是持续地切割着自身的子午线……

  • 103 把噗 2023-07-04 18:57:39 北京

    注意力是唯一能让人的灵魂与上帝接触的能力。

  • 1 Klisis 2024-03-06 23:15:39 北京

    薇依知道马克思将宗教称为人民的鸦片,但她仍然将信仰上帝作为工人们超脱的途径。“无论借助任何工具、方法、改革或动荡,目的性都无法进入工人因自身条件而被置入其中的世界。”她知道资本主义中不存在真正的救赎,而革命式的反抗无法根除本质上的不幸。共产实现之前,工人在不同集体交替的统治下将无止境地受难。她极力想缓解人们当下的苦痛,因她真诚纯洁的心灵,还有她目光中饱含着的无限深切的悲悯。

  • 1 Oracle 2024-01-09 19:11:44 安徽

    与薇依无关的,在初高中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职业理想是成为车间女工,想象中用重复的体力劳动避免出卖智力的可耻,而今可以意识到当时脑中的浪漫幻想实则是完全不理解成为“工具的人”、对仅被作为手段、剥削了生活意义的可耻无知。入职电子厂的一年多,接触到了在以前不曾“看见”的很多人。从云贵川等地被“打包”发送来的学生工;两班倒工作时长12小时需穿着无尘服的厂内大多数人;六人或八人间的宿舍;夕阳里无从知晓的他人的情绪。浮云望眼,日复一日。 直视世界的残酷与真实面貌需要太大的勇气。

  • 1 Ldhsfh^ 2024-03-08 17:13:17 北京

    第一次读薇依,她对于个体的人的关注是如此珍贵。任何的主义都应在人之后。

  • 1 柏林动物园 2024-02-21 21:01:43 浙江

    作者比奥威尔走得更远,也想得更多。流水线和工作时限、工作指标对人的异化是跃然纸上的,投入工作,很快你的大脑就无法处理五六秒之外的事情了。在近百年后的今天,这一切最大的启发性在于:劳工阶级面临的困境,许多时候,还是要靠知识者去揭露和呼告。当初《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报道引发大讨论后不久,一名蓝骑士就疑似因组织维权被喝茶了。更糟糕的是,在围绕“骑手挣102万”“进厂”“长衫”展开的热烈争论逐渐滑向虚空和刻奇(也包括这段文字)之后,这仍然是劳动者所能得到的最好的关注。

  • 1 奥博洛莫夫 2023-09-23 22:32:57 中国香港

    进厂打工也是有门槛的,我要进厂打工按照计件工资连吃饭都困难。太苦了。虽然是草草翻过细致描绘的部分,但是想想就很窒息,太苦了

  • 2 Commes 2023-11-01 22:28:29 北京

    在完全不了解自己在做什么所带来的沮丧与得到安抚糖果带来的短暂安慰之间反复横跳。啊,这该死的消费主义!

  • 1 瞎逛的熊 2023-10-27 21:17:42 江苏

    踏入工厂的一刻,快乐和自由即刻消失,自我思维停止进入非我的机械状态,长年累月思维枯竭,生存焦虑再难摆脱,工厂成为奴役场。薇依1934年主动跑去工厂体验工人生活,比太祖的号召早了30年,她所提出的,所有经济、技术问题必须以最佳的工作条件为出发点来制定解决、工作不应拖累劳动者等梦想至今依旧是遥不可及的幻想。

  • 1 Kaspar Hauser 2023-12-07 17:49:42 上海

    这本书只是再一次证明“西蒙娜对个人有太多的爱与尊重”。经由薇依的思想与生活以及她对于统一两者而付出的巨大努力,怎能不生发出强烈的道德负罪感呢?“工人和创造者才是真正的人,与他们相比,那些靠感觉生活的人在物质和道德上都只是寄生虫”,我到底在多大的程度上是利己主义者,又在多广的范围内享受着特权而浑然不觉?“她觉得自己是他们的姐妹,这对她来说不是文学”,因而她必然会走入工厂之中,自愿被束缚、被侮辱、被压垮,被抹杀尊严又重新获得尊严,在绝望之中保持清醒意识和思考能力,“要一直坚持游下去,直到溺亡”,即成为最饱受苦难的、最微不足道的、几乎不存在的人们中的一员——她的生活是诗歌本身,这来自宗教的诗歌更意味着她即是她所信仰的。如何应对工作中“无法消除的奴役性”?“紧紧依附于天空的人能很轻易克服这一问题”。

  • 1 sibylinsane 2024-05-07 17:51:06 上海

    真佩服这书的审校和编辑,得多大的心力,简直双重奴役啊。

  • 2 Rae 2024-03-26 09:52:10 上海

    天使

  • 0 海住じゅり 2024-03-10 00:24:32 广东

    工作中的痛苦来自疲惫,它无限吞噬了我们的体力与注意力,于是只好将自己降级为没有感官也放弃思考的机器,离开公司后只能通过消费或放纵去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痛苦来自服从,当我们不认同组织的某个规则却不得不以服从的姿态去完成某件事,就是在一次次地麻痹和阉割自己的力量感;痛苦还来自无意义,高度分工把我们绑在工位上成为流水线的一环,我们消耗了精力却对自己在生产的东西一无所知,这让工作变成一场没有尽头的苦役。 但工作并不只有痛苦,也会有充满成就感的时刻,而正是这些快乐与痛苦的片段共同形塑了今天的我。当我直面它们,就是在直面自己。所以不要让疲惫淹没你的力量感。去感受,去记录,去思考。要找回自己的声音与主体性,以此去抵抗工作的无意义。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