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疗愈式叙事,情感资本主义 作者创造的这两个词很有趣
需要二刷的,虽然有点晦涩但是含金量满满,跟着译者说的从后往前读是对的。
没什么新意,也没什么答案。文本也难读。
ch1:发现情感被工具理性「调用」 ch2:描述了情感、情绪、心理作为新的商业宗教的状态,但是这种描述(缺少对「耶稣」与「保罗」的区分,所以变成了一种为什么要买牙医推荐的牙膏这样的质疑… ch3:网络-身体的关系很有意思,但就像那天读书会的困惑一样…persona是一种遮蔽的同时是一种揭露。比如说虚拟主播在网络技术下赋予了一些身体障碍者「健全」的身体。所以我始终会困惑技术多大程度上直接导致对身体的改造,从而使得对「真」的理解发生改变呢。 (每页的脚注真的非常糟糕无效,只是列举人名与书名甚至鲜有对理念的简述…对理解文本没什么帮助)
本书前半提出“疗愈叙事”对社会文化和制度的渗入挺有意思,最后一章终于引出现代亲密关系,确实有些脱节,也未觉出有特别的洞见。
建议普通读者从后往前读,还是容易上手的小书,专业读者随意。花了2天时间重读1遍,有了点陌生化☣️效应。作为作者小迷妹,中文版敝帚虽微亦自珍,希望对得起读者的期待。敬请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但求下手轻点🤲...)
旁征博引!齐泽克被引了三次不奇怪,奥尔巴赫都被引用了。总体感觉是福柯的研究风格+布尔迪厄的方法+批判理论的目标+现象学的资源 作者以20c的美国为研究对象,研究私人情感是如何进入公共领域的,这一过程也就是情感的外化,情感从个人流动的经验中抽离出来,转化为一种可言说、掌握、评论的公共性实体,这个现象被作者称为“情感资本主义”。 情感外化的方式是讲情感通约为一套情感话语(恋爱人格测试),随之而来的是一套被创造的情感等级秩序,心理学家发明了何为好的情感的标准(同理福柯“人的发明”) 对情感能力的强调随之而来,情商仍是当下社会津津乐道的话题。情感成为一项能力,一种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存在。(情感可能不是人皆有之的东西,而有阶层) 最能管窥情资现象的是网络相亲交友(第三章)
情感资本主义?难道要消灭资本主义才能解决吗?
太复杂了,我读不懂
前半段很闷,后半段讲互联网情缘的要有意思点,整体来看是一本比较偏学术风的书,需要一边看一边思考的,比较费脑子,里面的道理似乎也早为人所知,没多少新意。
给我带来惊喜的一些内容:(1)工作场群重新定义了男性气质需要把很多女性气质融入他们的个性中(2)20世纪的疗愈文化通过 将情感生活置于公共场域并不断强化它(3)情商是一个被资本主义建构出来的概念用于资本化(4)网恋的一些观察和分析
易洛斯可能是近年带给我的感触最大的学者,倒不是因为她提供的观点,她示范了批判与体谅能够做得足够好,有洞见且不冷酷无情,这是她强于法兰克福学派大多数人的地方。摘抄一段同事微博上的话:“批判所具有的怀疑阐释学有其限制,对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物有着极为苛刻的设想,对研究者本人的立场反而放松警惕。我的方法恰恰相反,对我们所研究的人类行动主体,要尽量保持一种想象的同情,对我们的阐释机制,要尽量持有怀疑的批判。深度理解的达成,不仅仅需要我们敏于解构,更要我们心怀慈悲,尽可能给与热情而充分的回应。倘若我们将对话者的言说行为视为一种症候,而非表达本身,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已经情感枯竭,被永无休止的诊断剖析所挖空。为了做到这点,我们不仅需要咄咄逼人的怀疑心,更需要人类的同情心。”
挺有意思的,计划写个书评
如果再有人问我你一个学伦理学的研究情感干嘛,除了美德伦理外Illouz的研究无疑解释了另一种理由,现代性本身就伴随着情感的“小调”,良好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仅仅是理性的问题呢?而且,这样一种研究也更接近古典伦理“居所”的含义。伦理学本就应该对我们的生活做社会学的理解和反思。
为了供养“自我”这个现代生成物人类又发明了大量后现代垃圾耶(emoji emoji emoji
女权主义、心理治疗和经济生产率共同促进了情感的理性化,在这种背景下 ,情感成为一种商品,自我实现的疗愈性叙事愈来愈流行。它给予人一种暗示,情感生活是需要管理和控制的,以及要在范围不断扩大的健康目标下被调节。这使我想到当下不断被强调的“健康的亲密关系”以及心理咨询热。第二章关于情感资本的疗愈叙事的论述最有意思,让人意识到情感能力如何深刻地嵌套于社会框架和话语之下。那爱无能的部分不如why love hurts那本。
听过。值得稍后买书来看看。“情感资本主义”观点值得琢磨。或许,我们没病?
社会学中关于亲密关系很有名的一本书。Eva Illouz其实探讨了亲密关系在当今资本主义的理性化。而理性化反而与亲密关系中的情感投入有非常大的矛盾。而在如今更甚一筹的交友软件和相亲体验内,人越发得自我商品化,只是在将自我的形象向外推销。我也很很难不苟同,所作所为无疑是清一色的对自我弊端的掩盖,因为我们都害怕自己成为这个市场那个劣质产品无法出售。同等的书也可以阅读维维安娜·泽利泽的《亲密关系的购买》。
第一章讲了“情感资本主义”,公共领域(公司、经济生产活动)中情感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心理学应用于经济活动,导致了对个人情感的关注)。第二章讲了私人领域(亲密关系)中的理性化(心理治疗和女权主义的交织推动了这一过程)。第三章结合对网恋的分析,反思了“常见的”文化批评理论(“纯粹批评”的范式)试图将文化纳入政治领域的问题(“最著名的要数阿多诺对爵士乐的拒斥”),谈了一下传统爱情文化的要素,最后的小结回到对工业资本主义的批评。喜欢第一、二章关于情感资本、心理治疗、自我实现和疗愈叙事的部分。
幻想最终总是软弱无力的纸老虎
> 冷亲密
0 有用 不照人圆 2023-05-31 01:44:15 北京
疗愈式叙事,情感资本主义 作者创造的这两个词很有趣
2 有用 Joana 2023-07-02 22:28:12 广东
需要二刷的,虽然有点晦涩但是含金量满满,跟着译者说的从后往前读是对的。
0 有用 一朵橘子云 2023-07-04 21:17:44 山东
没什么新意,也没什么答案。文本也难读。
1 有用 sketchie. 2023-07-05 01:19:29 西班牙
ch1:发现情感被工具理性「调用」 ch2:描述了情感、情绪、心理作为新的商业宗教的状态,但是这种描述(缺少对「耶稣」与「保罗」的区分,所以变成了一种为什么要买牙医推荐的牙膏这样的质疑… ch3:网络-身体的关系很有意思,但就像那天读书会的困惑一样…persona是一种遮蔽的同时是一种揭露。比如说虚拟主播在网络技术下赋予了一些身体障碍者「健全」的身体。所以我始终会困惑技术多大程度上直接导致对身体的改造,从而使得对「真」的理解发生改变呢。 (每页的脚注真的非常糟糕无效,只是列举人名与书名甚至鲜有对理念的简述…对理解文本没什么帮助)
0 有用 喜欢一头牛! 2023-07-08 04:08:06 江西
本书前半提出“疗愈叙事”对社会文化和制度的渗入挺有意思,最后一章终于引出现代亲密关系,确实有些脱节,也未觉出有特别的洞见。
4 有用 神游的阿丽思 2023-04-16 21:41:39 江苏
建议普通读者从后往前读,还是容易上手的小书,专业读者随意。花了2天时间重读1遍,有了点陌生化☣️效应。作为作者小迷妹,中文版敝帚虽微亦自珍,希望对得起读者的期待。敬请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但求下手轻点🤲...)
1 有用 宇宙世G 2023-07-08 19:23:44 福建
旁征博引!齐泽克被引了三次不奇怪,奥尔巴赫都被引用了。总体感觉是福柯的研究风格+布尔迪厄的方法+批判理论的目标+现象学的资源 作者以20c的美国为研究对象,研究私人情感是如何进入公共领域的,这一过程也就是情感的外化,情感从个人流动的经验中抽离出来,转化为一种可言说、掌握、评论的公共性实体,这个现象被作者称为“情感资本主义”。 情感外化的方式是讲情感通约为一套情感话语(恋爱人格测试),随之而来的是一套被创造的情感等级秩序,心理学家发明了何为好的情感的标准(同理福柯“人的发明”) 对情感能力的强调随之而来,情商仍是当下社会津津乐道的话题。情感成为一项能力,一种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存在。(情感可能不是人皆有之的东西,而有阶层) 最能管窥情资现象的是网络相亲交友(第三章)
0 有用 和平小智 2023-07-09 09:08:31 上海
情感资本主义?难道要消灭资本主义才能解决吗?
1 有用 林砚言 2023-07-03 13:27:07 福建
太复杂了,我读不懂
0 有用 Paprika 2023-07-03 11:41:29 贵州
前半段很闷,后半段讲互联网情缘的要有意思点,整体来看是一本比较偏学术风的书,需要一边看一边思考的,比较费脑子,里面的道理似乎也早为人所知,没多少新意。
0 有用 小糊涂神游 2023-07-03 10:35:04 上海
给我带来惊喜的一些内容:(1)工作场群重新定义了男性气质需要把很多女性气质融入他们的个性中(2)20世纪的疗愈文化通过 将情感生活置于公共场域并不断强化它(3)情商是一个被资本主义建构出来的概念用于资本化(4)网恋的一些观察和分析
2 有用 chestnut炸号了 2023-07-10 22:10:57 上海
易洛斯可能是近年带给我的感触最大的学者,倒不是因为她提供的观点,她示范了批判与体谅能够做得足够好,有洞见且不冷酷无情,这是她强于法兰克福学派大多数人的地方。摘抄一段同事微博上的话:“批判所具有的怀疑阐释学有其限制,对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物有着极为苛刻的设想,对研究者本人的立场反而放松警惕。我的方法恰恰相反,对我们所研究的人类行动主体,要尽量保持一种想象的同情,对我们的阐释机制,要尽量持有怀疑的批判。深度理解的达成,不仅仅需要我们敏于解构,更要我们心怀慈悲,尽可能给与热情而充分的回应。倘若我们将对话者的言说行为视为一种症候,而非表达本身,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已经情感枯竭,被永无休止的诊断剖析所挖空。为了做到这点,我们不仅需要咄咄逼人的怀疑心,更需要人类的同情心。”
0 有用 疯子凯 2023-07-10 17:35:31 江西
挺有意思的,计划写个书评
2 有用 卷不动就摆 2023-06-09 17:50:33 北京
如果再有人问我你一个学伦理学的研究情感干嘛,除了美德伦理外Illouz的研究无疑解释了另一种理由,现代性本身就伴随着情感的“小调”,良好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仅仅是理性的问题呢?而且,这样一种研究也更接近古典伦理“居所”的含义。伦理学本就应该对我们的生活做社会学的理解和反思。
6 有用 安东妮 2023-06-03 00:15:35 福建
为了供养“自我”这个现代生成物人类又发明了大量后现代垃圾耶(emoji emoji emoji
0 有用 Bluewong 2023-06-05 11:53:28 广东
女权主义、心理治疗和经济生产率共同促进了情感的理性化,在这种背景下 ,情感成为一种商品,自我实现的疗愈性叙事愈来愈流行。它给予人一种暗示,情感生活是需要管理和控制的,以及要在范围不断扩大的健康目标下被调节。这使我想到当下不断被强调的“健康的亲密关系”以及心理咨询热。第二章关于情感资本的疗愈叙事的论述最有意思,让人意识到情感能力如何深刻地嵌套于社会框架和话语之下。那爱无能的部分不如why love hurts那本。
0 有用 Annie 2023-06-05 21:43:34 北京
听过。值得稍后买书来看看。“情感资本主义”观点值得琢磨。或许,我们没病?
2 有用 热爱生活的番茄 2023-06-19 12:41:32 浙江
社会学中关于亲密关系很有名的一本书。Eva Illouz其实探讨了亲密关系在当今资本主义的理性化。而理性化反而与亲密关系中的情感投入有非常大的矛盾。而在如今更甚一筹的交友软件和相亲体验内,人越发得自我商品化,只是在将自我的形象向外推销。我也很很难不苟同,所作所为无疑是清一色的对自我弊端的掩盖,因为我们都害怕自己成为这个市场那个劣质产品无法出售。同等的书也可以阅读维维安娜·泽利泽的《亲密关系的购买》。
2 有用 三拾七 2023-07-05 16:12:24 江苏
第一章讲了“情感资本主义”,公共领域(公司、经济生产活动)中情感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心理学应用于经济活动,导致了对个人情感的关注)。第二章讲了私人领域(亲密关系)中的理性化(心理治疗和女权主义的交织推动了这一过程)。第三章结合对网恋的分析,反思了“常见的”文化批评理论(“纯粹批评”的范式)试图将文化纳入政治领域的问题(“最著名的要数阿多诺对爵士乐的拒斥”),谈了一下传统爱情文化的要素,最后的小结回到对工业资本主义的批评。喜欢第一、二章关于情感资本、心理治疗、自我实现和疗愈叙事的部分。
0 有用 Friedmann_k<0 2023-07-04 19:19:42 福建
幻想最终总是软弱无力的纸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