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摘录自多次访谈内容,编辑而成。保留了口语的表达。可以说难读,或者重复。但是也因为保留了口语的表达,才得一窥冯老先生最真实和一手的观点。其实更想看看早年那几本书,也许收录更全,无奈买不到。
把冯纪忠的几次演讲掰开揉碎,按照塔院、北门、甬道、堑道、东门、何陋轩等结构,分别部居,配上造园图片,较有新意。惜乎插图针对性不强,与文字不能相通。比较出乎我意料的是冯反复强调园中不宜种树,或者要注意种树密度以及高度,这与一般人的理念大相径庭。但是只要理解冯所谓的“旷奥”,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1、令我生出了再去一次方塔园的念头。2、要看见、尊重各行各业的专业性,作为一个游客,我眼中的园林里的花花草草亭台楼阁,背后很可能蕴含了设计师、规划师们很多心血与考量,体现了他们的所学所思。读冯先生这本小书,这一点感受特别深。3、做设计从来不是在真空环境里的,大环境小环境的影响,无处不在。
2024年1月2日,读完,阅读时间约4小时。
字里行间提到了不少「批判、干扰、管不了」的词,想来在 1978 年做成这些事相当不容易;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关于旷奥的解释,如何运用到建筑实践中。许多视角的层次和推进都是有意设计的。
写得很有趣却也精辟,冯先生写字说话跟他的设计一样
真的太好了 白天冻地边抖边嗷逛完园子 熬夜看完 冯先生说做建筑和做文章一样 念头起 一切都是挣扎着选择合适的表相成就意境 一旷一奥 奥总有出口
很可爱的。
在松江老城区逛了几次,但一直没去方塔园,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便觉得总该读了再去。方塔园并非一般公园,而是文物公园,首要的考虑是文物,因此“整个方塔园的设计,取宋的精神,以宋塔为主体,通过大水面、草坪及植栽组织等传达自然的精神”,而何陋轩则“在整个方塔园里感情最冲动、强烈,一挥而就”。作者提请注意每个部分的独立性及其互相之间的空间关系,同时提到很多细部,如广场上的石础、台基每块方砖转的纹路等等,逛公园时可特别注意。一组空间的“总感受量”由三个影响因素决定,即路线的长短、时间的长度、空间变化的幅度。而建筑中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一致,从时间变成空间,从空间变成时间,便是“时空转换”。
这本书是《与古为新-方塔园规划》的整理、增补版本,包含方塔园的设计图纸、照片和冯先生的采访记录;可以看到方塔园、何陋轩,这看似简单、轻松的“一园一篷”之中的深思细思和意境托付:“修旧如故、以存其真”、“与古为新”,园子整体传达自然/宋的精神,烘托方塔、天妃宫、楠木厅,方池水系、土丘竹林、塔院广场、北门甬道、东门堑道、长廊,“分而不断”,“旷奥对偶”,曲直刚柔、繁简高下、人工自然等等,何陋轩的弧形屋檐、弧墙上流动的光影体现的“时空转换”,各个元素的收放恰到好处,非常有启发
小小一园,旷奥对偶,曲直刚柔,真须弥芥子
虽然从个人趣味上依旧不是很能get到方塔园,但看完萌生了再去一次的念头
书做得十分漂亮
妙,处处是诗,又处处精确。感受可以写意,但设计却笔笔落实~
很好,建筑师终于说人话了。想去方塔园玩玩
方塔园,我最喜欢的上海公园。老先生学贯中西,好的建筑设计对于他而言和写中国传统诗文一样。
2023.02.18-02.21 5/48 方塔园早有耳闻,有缘通过这本书全面了解了方塔园的规划设计,冯先生的为人和各方造诣,也给了我诸多做人和生活启发,感恩在这个早春遇见。
方塔园整个规划设计,就是“与古为新”。“为”是“成为”,不是“为了”,为了新是不对的,它是很自然的。前提就是尊古,能够存真,保存原来的东西。使其能够显露或者说加强宋塔的韵味。整个园子的布局,从其与周围的关系到各个细部,都要能够有这样一种精神。 何陋轩则从写自然的精神转到写自己的“意”,主题不是烘托自然而是摆在自然中,“意”成为中心。不仅仅是与我有共鸣的宋代的“精神”在流动,更主要的是,我的情感、我想说的话、我本人的“意”在那里引领着所有的空间在动,在转换,这就是我说的“意动”。 方塔园表达着风景的旷、奥。比如说,甬道(堑道)表达空间的“奥”,到广场,开阔了,根据空间序列,确定“收”与“放”的关系。“旷”为清旷,天朗气清,尺度深广;“奥”为幽僻,小而深邃,把它们有节奏地加以组合,如斯而已。
带着书去趟方塔吧
把一个园子的设计掰开了揉碎了讲,可见设计师的用心和付出的心血。受益匪浅,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要逐一细细考虑。造园的精神是与古为新,方塔为主体。总体是宋的精神,自然的精神,何陋轩中“意”成为中心。何陋轩的规模要能成为一个点,强调时空转换。手法上主要是对比(对偶),与古诗也有相通之处,旷奥、曲直刚柔、繁简高下、人工与自然。提及巴洛克、建筑朝向的中外对比。老先生文人风骨,讲述语言平实易懂,著文语言隽永工整,只是根据讲稿整理,失了流畅,有重复之嫌。装帧甚得心意,可以平铺开,字体选择,图文排版,纸张质感,封面设计都用心了。看书前去过一次,书中所述,有模糊印象,日后再去对照感悟。
> 造园记
2 有用 捕风 2023-10-05 21:25:21 上海
摘录自多次访谈内容,编辑而成。保留了口语的表达。可以说难读,或者重复。但是也因为保留了口语的表达,才得一窥冯老先生最真实和一手的观点。其实更想看看早年那几本书,也许收录更全,无奈买不到。
1 有用 未兆齋 2023-12-18 14:03:42 上海
把冯纪忠的几次演讲掰开揉碎,按照塔院、北门、甬道、堑道、东门、何陋轩等结构,分别部居,配上造园图片,较有新意。惜乎插图针对性不强,与文字不能相通。比较出乎我意料的是冯反复强调园中不宜种树,或者要注意种树密度以及高度,这与一般人的理念大相径庭。但是只要理解冯所谓的“旷奥”,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1 有用 子烈 2024-03-14 17:20:24 上海
1、令我生出了再去一次方塔园的念头。2、要看见、尊重各行各业的专业性,作为一个游客,我眼中的园林里的花花草草亭台楼阁,背后很可能蕴含了设计师、规划师们很多心血与考量,体现了他们的所学所思。读冯先生这本小书,这一点感受特别深。3、做设计从来不是在真空环境里的,大环境小环境的影响,无处不在。
1 有用 王十七 2024-01-02 21:42:02 湖南
2024年1月2日,读完,阅读时间约4小时。
1 有用 Xiaofeng 2024-03-31 17:14:52 上海
字里行间提到了不少「批判、干扰、管不了」的词,想来在 1978 年做成这些事相当不容易;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关于旷奥的解释,如何运用到建筑实践中。许多视角的层次和推进都是有意设计的。
0 有用 小五 2024-01-29 02:06:01 北京
写得很有趣却也精辟,冯先生写字说话跟他的设计一样
0 有用 ETOILE 2024-02-06 02:37:23 上海
真的太好了 白天冻地边抖边嗷逛完园子 熬夜看完 冯先生说做建筑和做文章一样 念头起 一切都是挣扎着选择合适的表相成就意境 一旷一奥 奥总有出口
0 有用 # 2023-09-17 17:07:57 上海
很可爱的。
0 有用 Kaspar Hauser 2023-06-17 22:40:06 上海
在松江老城区逛了几次,但一直没去方塔园,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便觉得总该读了再去。方塔园并非一般公园,而是文物公园,首要的考虑是文物,因此“整个方塔园的设计,取宋的精神,以宋塔为主体,通过大水面、草坪及植栽组织等传达自然的精神”,而何陋轩则“在整个方塔园里感情最冲动、强烈,一挥而就”。作者提请注意每个部分的独立性及其互相之间的空间关系,同时提到很多细部,如广场上的石础、台基每块方砖转的纹路等等,逛公园时可特别注意。一组空间的“总感受量”由三个影响因素决定,即路线的长短、时间的长度、空间变化的幅度。而建筑中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一致,从时间变成空间,从空间变成时间,便是“时空转换”。
0 有用 子攸 2023-09-02 23:19:16 北京
这本书是《与古为新-方塔园规划》的整理、增补版本,包含方塔园的设计图纸、照片和冯先生的采访记录;可以看到方塔园、何陋轩,这看似简单、轻松的“一园一篷”之中的深思细思和意境托付:“修旧如故、以存其真”、“与古为新”,园子整体传达自然/宋的精神,烘托方塔、天妃宫、楠木厅,方池水系、土丘竹林、塔院广场、北门甬道、东门堑道、长廊,“分而不断”,“旷奥对偶”,曲直刚柔、繁简高下、人工自然等等,何陋轩的弧形屋檐、弧墙上流动的光影体现的“时空转换”,各个元素的收放恰到好处,非常有启发
0 有用 好奇爪子 2024-04-21 14:57:01 广东
小小一园,旷奥对偶,曲直刚柔,真须弥芥子
0 有用 正始仙草冻 2024-07-26 13:08:41 浙江
虽然从个人趣味上依旧不是很能get到方塔园,但看完萌生了再去一次的念头
0 有用 莫昭 2023-07-29 11:38:27 湖北
书做得十分漂亮
0 有用 空空 2023-12-06 09:33:56 四川
妙,处处是诗,又处处精确。感受可以写意,但设计却笔笔落实~
0 有用 普鲁斯特起床了 2023-12-08 11:50:02 上海
很好,建筑师终于说人话了。想去方塔园玩玩
0 有用 Payber 2023-03-07 13:59:27 上海
方塔园,我最喜欢的上海公园。老先生学贯中西,好的建筑设计对于他而言和写中国传统诗文一样。
0 有用 Peng 2023-03-05 07:51:01 上海
2023.02.18-02.21 5/48 方塔园早有耳闻,有缘通过这本书全面了解了方塔园的规划设计,冯先生的为人和各方造诣,也给了我诸多做人和生活启发,感恩在这个早春遇见。
1 有用 源 2023-04-29 21:02:15 四川
方塔园整个规划设计,就是“与古为新”。“为”是“成为”,不是“为了”,为了新是不对的,它是很自然的。前提就是尊古,能够存真,保存原来的东西。使其能够显露或者说加强宋塔的韵味。整个园子的布局,从其与周围的关系到各个细部,都要能够有这样一种精神。 何陋轩则从写自然的精神转到写自己的“意”,主题不是烘托自然而是摆在自然中,“意”成为中心。不仅仅是与我有共鸣的宋代的“精神”在流动,更主要的是,我的情感、我想说的话、我本人的“意”在那里引领着所有的空间在动,在转换,这就是我说的“意动”。 方塔园表达着风景的旷、奥。比如说,甬道(堑道)表达空间的“奥”,到广场,开阔了,根据空间序列,确定“收”与“放”的关系。“旷”为清旷,天朗气清,尺度深广;“奥”为幽僻,小而深邃,把它们有节奏地加以组合,如斯而已。
0 有用 TimeOfMyLife 2025-03-19 14:07:54 上海
带着书去趟方塔吧
0 有用 一池三秋 2024-08-02 13:11:51 广东
把一个园子的设计掰开了揉碎了讲,可见设计师的用心和付出的心血。受益匪浅,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要逐一细细考虑。造园的精神是与古为新,方塔为主体。总体是宋的精神,自然的精神,何陋轩中“意”成为中心。何陋轩的规模要能成为一个点,强调时空转换。手法上主要是对比(对偶),与古诗也有相通之处,旷奥、曲直刚柔、繁简高下、人工与自然。提及巴洛克、建筑朝向的中外对比。老先生文人风骨,讲述语言平实易懂,著文语言隽永工整,只是根据讲稿整理,失了流畅,有重复之嫌。装帧甚得心意,可以平铺开,字体选择,图文排版,纸张质感,封面设计都用心了。看书前去过一次,书中所述,有模糊印象,日后再去对照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