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卖弄的自觉——张旭东论文的“第二次诞生”》
全书又厚又重,但一点都不厚重,相反有些轻佻,不是在炫弄感受力(那反而是难得的能力),而是在炫弄用语言包装一些感受。有些地方概括的确实不错,但毕竟含金量不高,大量的感性语言把鲁迅夸的天花乱坠,扎实的逻辑讨论基本没有。提出的杂文命题说到底还是“文”的研究角度,难言新意,而且用线性发展逻辑梳理鲁迅杂文,人如机器般理性,又能有多合理?
文体的互渗:鲁迅喜欢发议论→张将其阐释为“杂文的自觉”(必然性的行动),从写作中慢慢找到了自己写作的方式、方向,告别了故事性。
一点小聪明抖了三十年
“炫技感太重”的评论说的太好了。作者给我的感觉是:假使鲁迅的某些文字和思想是落在地面上的,他却要利用一系列的定语修饰和理论包装,把它们拎到天上去。确实佩服于张老师深厚的西学功底,但太多解读感觉没有必要。
惊人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导致文本中充满了过度阐释
写那么长有那么多废话,其实对读者不太尊重。实际上没有耐心读完。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未知是魯迅之魯迅,抑或是張生之畫皮?
缓缓打出一个❓
什么乱七八糟的烂东西
在今天的时代重新去思考鲁迅杂文的条件相较于之前来说成熟了很多,作者给出了非常“准确”的回答,很多地方读到都让人有会通之感。并且以鲁迅杂文回应当下“文学性”的问题和时代形式/情绪的问题也再合适不过,在一切名与实,词与物分离的时刻,杂文精神都闪着锐利的光芒。
现在越想越觉得把书写薄是本事。 你想知道「鲁迅研究」界的基本命题和理论演练操作,读这本书吧! 你想知道文学研究的积重难返与弊病丛生,读这本书吧! 少有的独立探讨鲁迅杂文的「巨作」,无论从体量还是思想的宏富上来说。回家慢慢读,好好咂摸玩味儿。 「鲁迅」不是能被文学史框定的物件,而是能反过来可以激活文学史思路的文本。因此,要重视鲁迅的创作,尤其是那些乍一看不太像文学作品或者文体不太分明而被主流文学史忽略的散文、杂文。通过品鉴这种文章来拓展文学性的边界,反思书写本体论、语言政治、文学批评等问题。最后,要做到“知识学上的悬置”和“打开文本”的结合。不要畏惧鲁迅,或是用仰视将其塑造成绝对可靠的形象,而是要积极了解他的相关历史语境,在阅读中与鲁迅进行对话,在文本感受中接受鲁迅对自我的影响和改造。
很厚很贵,买不起于是选择在图书馆借来看,结果借了两次每次都读不下去就还掉了。最后是看了导论然后后面章节选着读,读不下去倒不是因为语言太华丽了(张的东西看多了也就适应了),而是写得实在太冗长了,感觉比较绕(顺带一提,有点期待王彬彬会怎么评论张旭东这本书),但感觉像是用西方视角重新阐释旧命题,真的新东西似乎不多,与他相比,《反抗绝望》都不那么厚重了。不过“文”“自觉”与“再生”倒是审视鲁迅的一个不错的视角,可以借鉴。
总是因为事先读到一两篇非常期待地打开,打开后觉得只读那一两篇就好了。确实是个思考总框架的翻新,优长之处是在现代文学的建制外思考杂文的同时,侧过来看到了现代文学一些隐而不见的框架。如果一个创作者能够领悟这里说的一些东西,大概会对写小说这件事有更深的自觉和意识。但回过来,读的时候也时时会想到德曼。限定的、概念化的文学和绝对的文学。作为修辞的文学总是承担太多。
张旭东说:“我今天讲鲁迅,完全不想造成一个印象说鲁迅还是我们行动的楷模、指针,完全不是这样的。我只是在谈鲁迅的杂文写作,他的憎恶、他的针对性、他的反击,他讲的都是小事,陈西滢怎么惹他了,胡适怎么惹他了,徐志摩怎么惹着他了,李四光怎么惹着他了,段祺瑞执政府的卫兵怎么样了,他都是针对这样的小事,但是这么多杂文杂感累积起来,以小见大,我们能够感觉到鲁迅整个的形象。我觉得学鲁迅并不是照搬他的态度、腔调,而是说我们今天要有同样的对真实的追求、对真实的执着,而对各种各样的自我嬉戏的东西、油滑的东西、自欺欺人的东西、伪饰的东西、自以为是的东西、拿大帽子压人的东西,我们应该有反抗、抵抗或批判。”
刚健
今天无论站在历史角度还是形式角度看,不是那些“论争”为鲁迅“文字”提供意义和价值,而是鲁迅“文字”为那些“论争”提供意义和价值。随着“杂文的自觉”而出现的“文字”不仅是鲁迅文学的内在组成部分,而且是它风格和审美意义上的定型和完成。而一切有关鲁迅思想、 道德、精神、政治的分析和讨论,都只不过是这个文学事件和文学现象的衍生品和附着物。(150页)
感觉字数可以再少点,特别是当我看到这是鲁迅三部曲第一卷的时候。有很多地方对我来说很有启发
言过其实之作,拉杂一堆理论用符号来分析鲁迅,结论却平平。
杂文即鲁迅?
> 杂文的自觉
30 有用 木海 2024-05-14 11:58:53 湖南
《卖弄的自觉——张旭东论文的“第二次诞生”》
24 有用 春雪 2023-12-22 20:13:22 江苏
全书又厚又重,但一点都不厚重,相反有些轻佻,不是在炫弄感受力(那反而是难得的能力),而是在炫弄用语言包装一些感受。有些地方概括的确实不错,但毕竟含金量不高,大量的感性语言把鲁迅夸的天花乱坠,扎实的逻辑讨论基本没有。提出的杂文命题说到底还是“文”的研究角度,难言新意,而且用线性发展逻辑梳理鲁迅杂文,人如机器般理性,又能有多合理?
10 有用 Saudade 2023-12-17 13:11:59 陕西
文体的互渗:鲁迅喜欢发议论→张将其阐释为“杂文的自觉”(必然性的行动),从写作中慢慢找到了自己写作的方式、方向,告别了故事性。
8 有用 阿鱼 2024-07-09 04:22:58 美国
一点小聪明抖了三十年
11 有用 停云 2023-12-20 16:51:41 河南
“炫技感太重”的评论说的太好了。作者给我的感觉是:假使鲁迅的某些文字和思想是落在地面上的,他却要利用一系列的定语修饰和理论包装,把它们拎到天上去。确实佩服于张老师深厚的西学功底,但太多解读感觉没有必要。
5 有用 咩咩咩 2024-04-10 10:25:52 上海
惊人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导致文本中充满了过度阐释
15 有用 Luna 2023-09-30 19:12:56 北京
写那么长有那么多废话,其实对读者不太尊重。实际上没有耐心读完。
8 有用 寒毓 ²⁵ 2023-11-17 19:31:51 江苏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未知是魯迅之魯迅,抑或是張生之畫皮?
22 有用 车百万 2023-08-10 20:07:25 北京
缓缓打出一个❓
2 有用 Rachel 2024-12-09 16:55:32 江苏
什么乱七八糟的烂东西
2 有用 问真 2023-11-21 20:21:06 重庆
在今天的时代重新去思考鲁迅杂文的条件相较于之前来说成熟了很多,作者给出了非常“准确”的回答,很多地方读到都让人有会通之感。并且以鲁迅杂文回应当下“文学性”的问题和时代形式/情绪的问题也再合适不过,在一切名与实,词与物分离的时刻,杂文精神都闪着锐利的光芒。
6 有用 阿俊 2023-08-01 07:24:08 贵州
现在越想越觉得把书写薄是本事。 你想知道「鲁迅研究」界的基本命题和理论演练操作,读这本书吧! 你想知道文学研究的积重难返与弊病丛生,读这本书吧! 少有的独立探讨鲁迅杂文的「巨作」,无论从体量还是思想的宏富上来说。回家慢慢读,好好咂摸玩味儿。 「鲁迅」不是能被文学史框定的物件,而是能反过来可以激活文学史思路的文本。因此,要重视鲁迅的创作,尤其是那些乍一看不太像文学作品或者文体不太分明而被主流文学史忽略的散文、杂文。通过品鉴这种文章来拓展文学性的边界,反思书写本体论、语言政治、文学批评等问题。最后,要做到“知识学上的悬置”和“打开文本”的结合。不要畏惧鲁迅,或是用仰视将其塑造成绝对可靠的形象,而是要积极了解他的相关历史语境,在阅读中与鲁迅进行对话,在文本感受中接受鲁迅对自我的影响和改造。
1 有用 蔲槿 2024-11-16 18:54:03 浙江
很厚很贵,买不起于是选择在图书馆借来看,结果借了两次每次都读不下去就还掉了。最后是看了导论然后后面章节选着读,读不下去倒不是因为语言太华丽了(张的东西看多了也就适应了),而是写得实在太冗长了,感觉比较绕(顺带一提,有点期待王彬彬会怎么评论张旭东这本书),但感觉像是用西方视角重新阐释旧命题,真的新东西似乎不多,与他相比,《反抗绝望》都不那么厚重了。不过“文”“自觉”与“再生”倒是审视鲁迅的一个不错的视角,可以借鉴。
1 有用 琴酒 2024-11-27 19:49:12 北京
总是因为事先读到一两篇非常期待地打开,打开后觉得只读那一两篇就好了。确实是个思考总框架的翻新,优长之处是在现代文学的建制外思考杂文的同时,侧过来看到了现代文学一些隐而不见的框架。如果一个创作者能够领悟这里说的一些东西,大概会对写小说这件事有更深的自觉和意识。但回过来,读的时候也时时会想到德曼。限定的、概念化的文学和绝对的文学。作为修辞的文学总是承担太多。
1 有用 阿芙洛狄忒 2024-05-31 09:28:36 江苏
张旭东说:“我今天讲鲁迅,完全不想造成一个印象说鲁迅还是我们行动的楷模、指针,完全不是这样的。我只是在谈鲁迅的杂文写作,他的憎恶、他的针对性、他的反击,他讲的都是小事,陈西滢怎么惹他了,胡适怎么惹他了,徐志摩怎么惹着他了,李四光怎么惹着他了,段祺瑞执政府的卫兵怎么样了,他都是针对这样的小事,但是这么多杂文杂感累积起来,以小见大,我们能够感觉到鲁迅整个的形象。我觉得学鲁迅并不是照搬他的态度、腔调,而是说我们今天要有同样的对真实的追求、对真实的执着,而对各种各样的自我嬉戏的东西、油滑的东西、自欺欺人的东西、伪饰的东西、自以为是的东西、拿大帽子压人的东西,我们应该有反抗、抵抗或批判。”
2 有用 养鸡场客卿 2023-09-01 23:39:05 北京
刚健
0 有用 回到黑格尔 2024-09-03 09:59:53 陕西
今天无论站在历史角度还是形式角度看,不是那些“论争”为鲁迅“文字”提供意义和价值,而是鲁迅“文字”为那些“论争”提供意义和价值。随着“杂文的自觉”而出现的“文字”不仅是鲁迅文学的内在组成部分,而且是它风格和审美意义上的定型和完成。而一切有关鲁迅思想、 道德、精神、政治的分析和讨论,都只不过是这个文学事件和文学现象的衍生品和附着物。(150页)
1 有用 ○同学 2023-11-30 14:38:49 北京
感觉字数可以再少点,特别是当我看到这是鲁迅三部曲第一卷的时候。有很多地方对我来说很有启发
1 有用 江州穆瑾 2023-11-22 00:02:51 四川
言过其实之作,拉杂一堆理论用符号来分析鲁迅,结论却平平。
0 有用 丝语者 2025-02-02 18:20:06 北京
杂文即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