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翻译不是很好,有些句子直译得磕磕巴巴。加上这本书的行文又散漫又碎片化,读起来不是很顺畅。作者可能试图通过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拼凑出茨威格晚年的光景,但显然效果很不好。【还有文本时而夹杂一些作者个人的见闻,感觉有些多余。 至于文本内容,算是【昨日的世界】的一些补全,还收录了很多珍贵的照片。欧洲风雨飘渺的时期,茨威格还在幻想能在他人道主义的感召下,知识分子可以团结在一起来对抗欧洲四分五裂的局面。这个念头让人一边感慨不愧是理想得有些天真的茨威格,一边也同情那个时代或流亡或被害的普通人。他人性的感召在时代的洪流下根本不堪一击。在这种理想和现实之间拉扯中,能读到他那种【被肢解的痛苦】。 【愿他们在漫长的黑夜之后还会看到朝霞!而我,一个过于缺乏耐心的人先他们而走了!】
“一个人越是声名狼藉,我就越想结识他。”“尤其在困惑和疯狂大行其道的时期,保持个体的理性和精神独立会有一种神秘的乐趣。”
晚年茨威格在读蒙田时所做的笔记中写道,"对一个不愿为这样的时代而丧失自己的人性的人来说,一切一切的问题都归结为一个唯一的问题,那就是:我怎样保持住我自己的自由?尽管有种种威胁和危险,我怎样......坚定不移地保持住自己头脑的清醒?我怎样在这种兽性之中保持住良知中的人性不致错乱?"或许,他们正是这样走出了森林,走出了黑夜,走完了一生,直至最后的自由。茨威格夫妇一起握着手服药自杀离开世界。
看过几本茨威格的书,这次在市图看到这本新书,很想了解茨威格夫妇与这个世界诀别的心路历程,书写的还是不错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精神方面理想的破灭、对战争与人性的绝望是主要的,再就是没有了国籍,到处流亡导致的归属感的缺失等,我觉的还包括对衰老的恐惧。人性是丑恶的,战争和残杀也是必然的,这点茨威格不应该看不透吧,不是这个世界病了,而是他自己病了(所谓不愿为这样的时代而散失自己的人性,保持住自己的自由,保持住自己的头脑清醒,在这种兽性之中保持住良知中的人性不致错乱),或者都有病吧。
在读的过程当中我总是会忘记这个书名,总是以为这本书该叫《何以至此》。这个世界何以至此让一个人走向死亡!
“《昨日的世界》的本意就是想成为每代人之间的桥梁,向年轻一代展示那个现在虽然还隐约存在于茨威格想象之中但如果不通过他的文字,可能永远无法接触到的世界。”于我而言,《昨日的世界》即是如此。
斯蒂芬.茨维格曾经是我最喜欢的作家,还是很小的时候,在一部外国小说选中看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后,自己泪流满面,为作者出色的心理描写和后来他一再构建的因为激情的一次爆发而毁掉人生的故事唏嘘不已。这本传记以茨威格在纳粹统治后开始流亡的生活中的经历为线索,剖析他和同样是流亡的知识分子的窘境与心理,回朔他人生中相关历程,包括他与前妻和最后的伴侣洛特的爱情。这本书内容广泛,资料翔实,心理分析丝丝入扣符合逻辑,展示了在纳粹统治世界的阴影下一个知识分子的无助。本书还穿插了作者祖父和父亲的流亡经历,更加突显了真实。
“我们绝不能允许自己沦落到敌人那种智力水平。”“尤其是在困惑和疯狂大行其道的时期,保持个体的理性和精神独立会有一种神秘的乐趣。”
【茨威格一生之中最推崇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全人类和谐生活在地球上的伟大梦想,还有就是艺术能引领人们超越世俗的能力——所有的悲痛和党派之争都被升华为审美上的狂喜。而在这里,在里约的狂欢节上,他看到这两种毕生的理想正在和谐地上演。“整个城市在4天的时间里跳舞、游行、唱歌,没有警察,没有报纸,没有工作——无数人只靠着欢乐而融为一体!“在他写给朱尔•罗曼的信里,这些文字简直就像狂想曲一般。但这时的茨威格已经不再相信自己的存在了。】一周之后,他和妻子走向了计划已久的死亡——是不是茨威格意识到,他的“昨日的世界”,不仅不会重建,而且可能原本就只是一场盛大却虚幻的狂欢节?
在这个时代,从质疑茨威格,到成为茨威格,可能只是朝夕之间的事情。
不建议浪费时间,实在喜欢茨威格可以直接读他的,也许翻译太水了,这本纯粹的瞎胡诌。
一声叹息😣 打算补完《巴西:未来之国》后再来重温《昨日的世界》
非常喜欢,文本扎实,词句纤细。茨威格身上有太多我等迫切投射的不舒适,强烈的忧患,对与处所不合缝的敏感,终身带着幽灵般的乡愁和不安定寻求新家园,而只能栏干拍遍,撞上铁墙。今早我带着自己澎湃的激素读到迷狂,心中激浪起,反复感知现在被秩序和短暂安定遮蔽的被掠夺,我退了一寸又一寸,不要被困在此处,人如果只能独立生存,建立一亩三分地,就在漂流里学好游泳
茨威格的作品大多带着孤独、放逐和逃离,喜欢他,也好奇他。 他把泛欧和平主义作为人生使命,拥有超越国家的自由情感,是弱势群体的捍卫者,他焦虑,他神经质,他有一颗高贵、真诚且孤独的心。 流亡岁月中,他丧失了故土、母语、文化、朋友、书籍、使命感和希望。 他总忍不住回头望。 他在满目疮痍中、幻想破灭后,仍绝望疯狂地寻找欧洲的幻影。 在那个特殊时代,他既不肯公开谴责希特勒,也不支持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他表示自己“痛恨一切民族主义”。 他被德国驱逐,却又在德奥合并后被认定为敌国公民,巴西虽然在他心目是“未来之国”,但他也清楚地知道“如果没有新东西加入,创作力就会像没有了氧气的烛光一样逐渐熄灭”。 未能等到纳粹覆灭,茨威格选择了结束生命来结束流亡,他年轻的第二任妻子,躺在他的身边,永远陪伴他。
“某些作家只会在我们活到特定的年纪和特殊的场合,才让我们看到他们的内心。”
写的实在说不上好,翻译也一般
3.5/一开始不太适应文学史和传记结合起来的第三人称叙述,但越读下去越能感受到茨威格作为一个有精神洁癖并以德国文化(欧洲文化)为傲的知识分子是怎样被现实世界的暴力逼迫、流亡和撕裂。书里对他人生的几段转折描写的很好,一个是他和母亲纠缠又抗拒的亲密关系,“他只是一个被残忍夺走了童年的孩子”,对母亲既畏惧又依赖,以至于听见母亲去世时他恍若出窍;一个是他第二次去纽约,他无法忍受自己背离同族人群的生活,也无法融入美国,他由主动离开维也纳的“流离者”变成一个被世界抛弃的“流亡者”,背弃也让他无法面对自我和自己崇尚的文明。在屠杀面前,人被扭曲了,无论是刽子手,死者,还是侥幸未死的人。茨威格的人生是时代“流亡者”的故事,也是《昨日的世界》本身。至少,文字没有背弃他。
从来没看过茨威格的书,除了那本根据他最后一部短篇改编的那个绘本。下决心买这本书的理由有点儿奇怪,因为恰好是得知李玟和LawrenceMVC离世消息的那天在三联看到了。其实这本书里关于于茨威格夫妇的自杀几乎什么也没写,关注的是他流亡前后的一些经历和心路。这本书写得有点儿跳跃,而且估计作者默认的目标读者都是对茨威格非常了解的,所以不想写一部按部就班的传记,语言有时候也是散文式的。因此看得也有点儿辛苦。对于资料引用的部分大都是以细小的片段散落在书里,我觉得翻译这本书的难度可能跟写书差不多了。不过即使如此还是非常深刻的体会到了那个流亡群体的各种混乱和压抑绝望,尤其是茨威格这么一个细腻内敛的人,虽说还是不太清楚最后一根稻草是啥。还是建议先看看茨威格的书再看这本,否则很可能不敢翻开茨威格的任何一本书了。
写的很散,得和《昨日的世界》和《巴西:未来之国》结合来看。
从这场战争的尸体中,将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一种新型瘟疫,同时感染人的肉体和灵魂,在全球范围内滋生和蔓延。
> 不知归处
2 有用 比熊王 2023-06-16 16:29:46 广东
翻译不是很好,有些句子直译得磕磕巴巴。加上这本书的行文又散漫又碎片化,读起来不是很顺畅。作者可能试图通过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拼凑出茨威格晚年的光景,但显然效果很不好。【还有文本时而夹杂一些作者个人的见闻,感觉有些多余。 至于文本内容,算是【昨日的世界】的一些补全,还收录了很多珍贵的照片。欧洲风雨飘渺的时期,茨威格还在幻想能在他人道主义的感召下,知识分子可以团结在一起来对抗欧洲四分五裂的局面。这个念头让人一边感慨不愧是理想得有些天真的茨威格,一边也同情那个时代或流亡或被害的普通人。他人性的感召在时代的洪流下根本不堪一击。在这种理想和现实之间拉扯中,能读到他那种【被肢解的痛苦】。 【愿他们在漫长的黑夜之后还会看到朝霞!而我,一个过于缺乏耐心的人先他们而走了!】
2 有用 起玄 2024-01-16 20:48:03 北京
“一个人越是声名狼藉,我就越想结识他。”“尤其在困惑和疯狂大行其道的时期,保持个体的理性和精神独立会有一种神秘的乐趣。”
14 有用 恶鸟 2023-05-18 11:14:35 浙江
晚年茨威格在读蒙田时所做的笔记中写道,"对一个不愿为这样的时代而丧失自己的人性的人来说,一切一切的问题都归结为一个唯一的问题,那就是:我怎样保持住我自己的自由?尽管有种种威胁和危险,我怎样......坚定不移地保持住自己头脑的清醒?我怎样在这种兽性之中保持住良知中的人性不致错乱?"或许,他们正是这样走出了森林,走出了黑夜,走完了一生,直至最后的自由。茨威格夫妇一起握着手服药自杀离开世界。
1 有用 铁蛇狂舞 2024-01-18 17:31:23 山西
看过几本茨威格的书,这次在市图看到这本新书,很想了解茨威格夫妇与这个世界诀别的心路历程,书写的还是不错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精神方面理想的破灭、对战争与人性的绝望是主要的,再就是没有了国籍,到处流亡导致的归属感的缺失等,我觉的还包括对衰老的恐惧。人性是丑恶的,战争和残杀也是必然的,这点茨威格不应该看不透吧,不是这个世界病了,而是他自己病了(所谓不愿为这样的时代而散失自己的人性,保持住自己的自由,保持住自己的头脑清醒,在这种兽性之中保持住良知中的人性不致错乱),或者都有病吧。
1 有用 蓝紫木槿 2023-07-03 11:09:30 安徽
在读的过程当中我总是会忘记这个书名,总是以为这本书该叫《何以至此》。这个世界何以至此让一个人走向死亡!
1 有用 Nostalgia 2023-11-16 17:59:12 广东
“《昨日的世界》的本意就是想成为每代人之间的桥梁,向年轻一代展示那个现在虽然还隐约存在于茨威格想象之中但如果不通过他的文字,可能永远无法接触到的世界。”于我而言,《昨日的世界》即是如此。
1 有用 老了的老豹子 2023-08-20 16:55:18 河北
斯蒂芬.茨维格曾经是我最喜欢的作家,还是很小的时候,在一部外国小说选中看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后,自己泪流满面,为作者出色的心理描写和后来他一再构建的因为激情的一次爆发而毁掉人生的故事唏嘘不已。这本传记以茨威格在纳粹统治后开始流亡的生活中的经历为线索,剖析他和同样是流亡的知识分子的窘境与心理,回朔他人生中相关历程,包括他与前妻和最后的伴侣洛特的爱情。这本书内容广泛,资料翔实,心理分析丝丝入扣符合逻辑,展示了在纳粹统治世界的阴影下一个知识分子的无助。本书还穿插了作者祖父和父亲的流亡经历,更加突显了真实。
0 有用 W 2024-03-03 23:25:00 四川
“我们绝不能允许自己沦落到敌人那种智力水平。”“尤其是在困惑和疯狂大行其道的时期,保持个体的理性和精神独立会有一种神秘的乐趣。”
0 有用 Morie 2024-03-04 01:10:25 美国
【茨威格一生之中最推崇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全人类和谐生活在地球上的伟大梦想,还有就是艺术能引领人们超越世俗的能力——所有的悲痛和党派之争都被升华为审美上的狂喜。而在这里,在里约的狂欢节上,他看到这两种毕生的理想正在和谐地上演。“整个城市在4天的时间里跳舞、游行、唱歌,没有警察,没有报纸,没有工作——无数人只靠着欢乐而融为一体!“在他写给朱尔•罗曼的信里,这些文字简直就像狂想曲一般。但这时的茨威格已经不再相信自己的存在了。】一周之后,他和妻子走向了计划已久的死亡——是不是茨威格意识到,他的“昨日的世界”,不仅不会重建,而且可能原本就只是一场盛大却虚幻的狂欢节?
0 有用 校书郎 2024-03-04 12:37:19 四川
在这个时代,从质疑茨威格,到成为茨威格,可能只是朝夕之间的事情。
0 有用 秋天的小松鼠🐿 2024-03-04 19:47:10 江苏
不建议浪费时间,实在喜欢茨威格可以直接读他的,也许翻译太水了,这本纯粹的瞎胡诌。
0 有用 riverknows 2023-12-29 18:29:07 江苏
一声叹息😣 打算补完《巴西:未来之国》后再来重温《昨日的世界》
1 有用 sailingday 2023-08-20 23:16:23 北京
非常喜欢,文本扎实,词句纤细。茨威格身上有太多我等迫切投射的不舒适,强烈的忧患,对与处所不合缝的敏感,终身带着幽灵般的乡愁和不安定寻求新家园,而只能栏干拍遍,撞上铁墙。今早我带着自己澎湃的激素读到迷狂,心中激浪起,反复感知现在被秩序和短暂安定遮蔽的被掠夺,我退了一寸又一寸,不要被困在此处,人如果只能独立生存,建立一亩三分地,就在漂流里学好游泳
1 有用 clytid 2023-08-26 01:20:20 四川
茨威格的作品大多带着孤独、放逐和逃离,喜欢他,也好奇他。 他把泛欧和平主义作为人生使命,拥有超越国家的自由情感,是弱势群体的捍卫者,他焦虑,他神经质,他有一颗高贵、真诚且孤独的心。 流亡岁月中,他丧失了故土、母语、文化、朋友、书籍、使命感和希望。 他总忍不住回头望。 他在满目疮痍中、幻想破灭后,仍绝望疯狂地寻找欧洲的幻影。 在那个特殊时代,他既不肯公开谴责希特勒,也不支持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他表示自己“痛恨一切民族主义”。 他被德国驱逐,却又在德奥合并后被认定为敌国公民,巴西虽然在他心目是“未来之国”,但他也清楚地知道“如果没有新东西加入,创作力就会像没有了氧气的烛光一样逐渐熄灭”。 未能等到纳粹覆灭,茨威格选择了结束生命来结束流亡,他年轻的第二任妻子,躺在他的身边,永远陪伴他。
2 有用 momo 2023-06-21 16:05:01 北京
“某些作家只会在我们活到特定的年纪和特殊的场合,才让我们看到他们的内心。”
0 有用 scutxinxin 2023-06-29 01:15:52 广东
写的实在说不上好,翻译也一般
1 有用 Herring 2023-06-29 23:04:08 上海
3.5/一开始不太适应文学史和传记结合起来的第三人称叙述,但越读下去越能感受到茨威格作为一个有精神洁癖并以德国文化(欧洲文化)为傲的知识分子是怎样被现实世界的暴力逼迫、流亡和撕裂。书里对他人生的几段转折描写的很好,一个是他和母亲纠缠又抗拒的亲密关系,“他只是一个被残忍夺走了童年的孩子”,对母亲既畏惧又依赖,以至于听见母亲去世时他恍若出窍;一个是他第二次去纽约,他无法忍受自己背离同族人群的生活,也无法融入美国,他由主动离开维也纳的“流离者”变成一个被世界抛弃的“流亡者”,背弃也让他无法面对自我和自己崇尚的文明。在屠杀面前,人被扭曲了,无论是刽子手,死者,还是侥幸未死的人。茨威格的人生是时代“流亡者”的故事,也是《昨日的世界》本身。至少,文字没有背弃他。
0 有用 一曲微茫 2023-07-19 09:35:25 北京
从来没看过茨威格的书,除了那本根据他最后一部短篇改编的那个绘本。下决心买这本书的理由有点儿奇怪,因为恰好是得知李玟和LawrenceMVC离世消息的那天在三联看到了。其实这本书里关于于茨威格夫妇的自杀几乎什么也没写,关注的是他流亡前后的一些经历和心路。这本书写得有点儿跳跃,而且估计作者默认的目标读者都是对茨威格非常了解的,所以不想写一部按部就班的传记,语言有时候也是散文式的。因此看得也有点儿辛苦。对于资料引用的部分大都是以细小的片段散落在书里,我觉得翻译这本书的难度可能跟写书差不多了。不过即使如此还是非常深刻的体会到了那个流亡群体的各种混乱和压抑绝望,尤其是茨威格这么一个细腻内敛的人,虽说还是不太清楚最后一根稻草是啥。还是建议先看看茨威格的书再看这本,否则很可能不敢翻开茨威格的任何一本书了。
0 有用 自牧 2023-08-29 17:14:59 黑龙江
写的很散,得和《昨日的世界》和《巴西:未来之国》结合来看。
0 有用 秀逗君 2023-09-02 12:47:59 山东
从这场战争的尸体中,将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一种新型瘟疫,同时感染人的肉体和灵魂,在全球范围内滋生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