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从汉代时已经和《诗》《书》《礼》《乐》《易》《春秋》及《孝经》并列为“七经”,经南宋朱熹《集注》后又成为“四书”之一,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士子的必读典籍。清代是《论语》研究的鼎盛期和总结期,不仅作品众多,而且名家辈出,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论语》学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清初学者毛奇龄是明末清初学术由空疏走向实学,由宋明理学过渡到乾嘉汉学的重要人物,所著《论语稽求篇》是他“归田后复读《论语》之所为作也”。
《论语稽求篇》是毛奇龄有鉴于后儒多以己意解经和墨守朱注之作,其注解特色有四:其一,辩驳朱子《集注》之说;其二,修正王学,强调实学;其三,运用了以经解经的新注释法;其四,注重考据,不以空言说经。毛奇龄反对理学,提倡实学,在清初的学术界开一时风气,实为清代汉学的不祧之祖。
毛奇龄(一六二三—一七一六),原名甡,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等,浙江萧山(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因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康熙年间召试博学鸿词,授检讨。毛奇龄著述甚富,仅《四库全书》收录其著述就达五十二种。其遗著由学生编为《西河全集》,共四百九十三卷,分为“经集”和“文集”二部,另有《诗话》八卷,《词话》二卷。事迹具《清史稿》本传。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
> 更多书评 1篇
> 1人读过
> 3人想读
订阅关于論語稽求篇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