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生活 短评

热门
  • 19 drop bear 2023-09-26 19:59:55 上海

    曾经有个遗传学家提了一个很妙的说法,科学社会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就像是AV与性科学之间的关系。是啊,前者更廉价、更容易,也就更让人欢愉,但你学不到任何正经东西。

  • 9 小熊猫 2024-02-11 00:41:01 山东

    实在是太强大的一本书,完全颠覆了自己对科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的一众概念的已有认知。这本书既是对科学的去神秘化,又是对我们自身和生活的完全解构。拉图尔作为一名人类学家,从完全不懂的生物化学实验中梳理逻辑并找到合适的解释概念(噪音、物化、建构、环境还算常见,竞争性场域和可信性已经突破天际了!),同时不断用建构事实与虚假的审视科学和社会学两方面,实在是佩服。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经历的实验过程,用阅读写作来解释也未尝不可,但对于“为什么科学家成为了科学家呢”这一问题还心存疑惑,或许我又走到了科学家社会学……

  • 6 浊克斯 2023-12-05 16:18:26 上海

    看到年轻的拉图尔写出“科学家部落”感就很有社会学想象力了,新版译文舌头不打结,很好

  • 8 Sternenknabe 2024-01-29 10:24:41 广东

    也许因为我自己曾部分地以“科学家”和“观察者”的身份生活过,我很难从这本书里汲取新知。自以为在“发现事实”的行为逻辑和用自己的语言“建构事实”的叙述方式我都熟悉,这本书只是用陌生化的语言再度描述我已有的经历,没有更发聩震聋的见解。也许对于完全不了解实验室生活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窗口;但了解实验室较多的人难免要批评作者的全面性与深度都不足。作为人类学家,或许他们可以花更多时间和“原住民”交朋友,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实验室之外的科研运作体系,有机会听到“其实我们做的都没有意义”“做学术就是自娱自乐”一类更鲜活的原住民心声。p-hacking从来不稀罕,可能科学家比观察者更清楚他们自己在建构什么。

  • 4 达果汽 2023-08-11 18:16:15 北京

    拉图尔和伍尔加在他们的开创性著作《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构建》中,对美国神经内分泌学实验室的内部运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了解,揭示了科学事实构建、验证的复杂过程。科学家在实验室中不仅仅是进行客观观察和实验,而是通过社会互动、合作和竞争来构建科学知识。实验室内部的权力结构、实验结果的解释和诠释以及科学实践的规范都是通过社会和文化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本书对于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实践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3 拾珠象罔 2023-09-12 08:53:15 江苏

    光是梗概就吸引我购入,而且作者也不负我的期待,详尽的叙述没有停留在科学是建构出来的这一中心思想上,反思和观察都发人深省

  • 3 Daligegege 2024-01-04 22:27:15 江苏

    翻译水平不好,读起来很累,但研究内容还是挺不错

  • 3 丁丁虫 2024-08-18 02:12:58 上海

    这研究的啥玩意啊,翻译可能有部分原因,但估计原作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果说搞科研的人在前科研阶段花费大量时间接受训练,是为了理解前人积累的大量科学事实,那么搞ssk的人则是把这些时间花在建设自己狗屁不通的护城河上了,包括豆瓣下面那些评论,高大上的名词一个个往外蹦,普通读者根本看不懂在说什么,但这些名词有任何意义吗?科学中用到的术语是为了精准定义现实世界里的物质和现象;而这书里的术语包括某些书评里的术语,有或没有对现实能产生屁大点的影响?难怪老美欢迎留学生去他们那边读文科,这破东西有个毛用啊!还好意思说科学也是社会建构的,你丫有本事倒是建构个原子弹出来试试啊!

  • 2 大鼻子马克 2023-12-05 13:16:17 上海

    田野时期的拉图尔,隐约着能读出他后期半吊子康德主义的臭味。在访谈的呈现中,只有一个技术员声称自己真的“爱”科学,而其他科学工作者都被描绘为了追求技术资本投资的个人企业家。这其实是一首科学事业的悲歌。

  • 1 o(`ω´ )o 2024-02-04 17:28:15 吉林

    非常喜欢:1.实际上是一款科哲,这书已经算挺老的研究了 2.搞学术的结构何尝不是另一种资本主义 3.算是对“怎么做”有指导意义了。薄荷实验牛牛牛,多引进点,爱看

  • 1 VersachliChung 2023-08-25 11:10:11 北京

    巴黎学派的代表作,通过对具体的实验室工作进行人类学考察,厘定了Ready Made Science和Science in Action的概念,人做的科学还是科学吗? 在范式转换下所谓的“唯一准确性”也不过是一种科学主义神话,而目前更多的是基于贝叶斯主义的学术共同体置信度,不得不再次感慨休谟的创举。

  • 1 食菠萝 2023-07-21 14:22:10 江苏

    阅读这本书的神奇体验:囫囵吞枣蛇吞象狗熊掰玉米……不过没有第一次看巴士德那篇的震惊感了

  • 1 Rsld呼吸进行时 2024-06-10 11:52:47 江西

    副标题说明所有。像是一场冒险的“田野”,和在户外的情况很不一样,实验室搭建起的有顶的盒子让一切观察、记录和推论带上了荒诞的感觉......

  • 1 贺戟 2025-02-01 01:44:13 福建

    读的时候总是会想到,理工科的朋友看到此书会否觉得许多“琐碎”的材料与论述是小题大做;但是越读到后面越是击节赞叹。从无序中思考科学秩序如何建构,将科学家与物质微观的互动、陈述与竞争这一过程性、描述性而非逻辑推导性的分析置于核心位置,ANT理论似乎已是昭然若揭。实验室是拉图尔和伍尔加的主要田野点,但其关注的“吉耶曼-沙利”之争显然是一个缺少明确边界、具有显著的全球化属性的研究对象。为此,用虚拟故事的手段描述不同的行动者如何在无序与琐碎的日常互动中建构科学事实,而非以“科学家部落”推导普遍性的科学社会学结论,显得更具启发性。后记很妙啊,“我们从‘民族志’中汲取了不确定性的工作原则,而非异国情调。”单此一句话,就值得当代人类学者们仔细思索。

  • 1 SuRferboI 2024-11-27 15:26:21 湖北

    是建构的,也可以是坚固的。 联系下《利维坦与空气泵》,如果说实验室生活是建构行动,那么波义耳和霍布斯都是对的。

  • 2 Lexi 2023-07-06 01:58:38 上海

    拉图尔的代表作之一 在高中时,化学和生物就是我最烂的两门课。这书读得我ptsd要犯了()

  • 5 限牢 2023-07-14 13:06:24 北京

    作者居然能从一堆天书一样的生物学论文中找到了关键——争夺陈述的可信度,实在太厉害了。从社会建构的视角出发,确实能揭示出传统认知下被忽略的东西。但建构并非虚构,只是说在事实之上包裹了一层又一层的依赖于社会条件的科学知识? 还有一点困惑在于,作者认为,日常用语和科研用语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除了陈述之外,科研上还会使用数学语言,有严格对错之分,这应该与日常用语不同吧? 印象深刻的还有科学家的资本是可信度这一说法,那么,是不是该有一种更好的研究环境与研究方式呢?

  • 0 重金属海王星 2023-07-30 10:01:08 山西

    2023年NO.85 从去年的文学作品《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开始意识到普罗大众与科学的距离已经可以(夸张)用光年计了。 与这本书的相遇最值得注意之处在于,读者正在用第三方视角(当然不能是神经内分泌学的从业者,也别是社会学的)审视一个科学社会学者视角所审视的自然科学,原来不止自然科学,每一个被细致划分和拥有了某种“科学方法范式”的专业学科,它们不光和大众的距离,彼此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更加夸张,但当然并非绝对如此)用光年计。 对于一个普通读者来说,这种思维观念距离下的重新被建构的科学和建构科学的社会学,同等有趣。 ps:对本书理解必须只能是根据我的先验性经验。(长评见)

  • 1 如歌的行板 2023-07-30 18:04:21 重庆

    不好读,尤其是对我这种生物化学差的人(笑),二三两章在书店读得昏昏欲睡。第四章的常人方法学,第五章由信用转入布尔迪厄倒是很亲切。结尾指出自己借用民族志建构事实的研究方法比之实验室“既不更为高明,也不更显拙劣”简直妙极。另外科学的有序脱胎于无序,当实验室中的陈述在脱去模态,转化为事实后发生“颠倒”的理论也算是呼应库恩了。

  • 0 漂流野犬万岁 2023-08-02 01:36:52 四川

    对不同陈述的变换展示比较有趣 大部分内容看着比较枯燥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