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副标题: 阿多諾的音樂哲學
原作名: Beethoven: Philosophie der Musik
译者: 彭淮棟
出版年: 2009-3-24
页数: 400
定价: TWD 380
装帧: 平装
ISBN: 9789570833911
内容简介 · · · · · ·
阿多諾這本眾所渴待,但他生前未能成書的《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1993年才在德國出版,距作者1969年世紀將近四分之一世紀。本書彙集的這批重要、發人深省的劄記,以及許多也以片斷形式存世的散篇,阿多諾形容是他「貝多芬經驗的日記」。
阿多諾自幼彈奏貝多芬作品,熟讀貝多芬總譜,1937年興起大規模研究貝多芬之念,有志據此研究寫成「音樂哲學」,此後三十年做成四十多本劄記,念茲在茲,亟欲成書,但一方面戰亂流亡,不暇整理,二方面他求全心切,總覺茲書體大,不宜率爾,因此直到辭世,猶未著手寫書。
阿多諾專家Rolf Tiedemann盡蒐阿多諾所遺劄記,依照劄記的內在邏輯與關係脈絡,加以組織,賦予結構,配合阿多諾生平所寫關於貝多芬的散篇文章、電台廣播,以及阿多諾諸本成書著作中討論貝多芬的章節段落,加上不厭詳盡的注解,統合成一本理路連貫,從哲學、社會學、美學、音...
阿多諾這本眾所渴待,但他生前未能成書的《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1993年才在德國出版,距作者1969年世紀將近四分之一世紀。本書彙集的這批重要、發人深省的劄記,以及許多也以片斷形式存世的散篇,阿多諾形容是他「貝多芬經驗的日記」。
阿多諾自幼彈奏貝多芬作品,熟讀貝多芬總譜,1937年興起大規模研究貝多芬之念,有志據此研究寫成「音樂哲學」,此後三十年做成四十多本劄記,念茲在茲,亟欲成書,但一方面戰亂流亡,不暇整理,二方面他求全心切,總覺茲書體大,不宜率爾,因此直到辭世,猶未著手寫書。
阿多諾專家Rolf Tiedemann盡蒐阿多諾所遺劄記,依照劄記的內在邏輯與關係脈絡,加以組織,賦予結構,配合阿多諾生平所寫關於貝多芬的散篇文章、電台廣播,以及阿多諾諸本成書著作中討論貝多芬的章節段落,加上不厭詳盡的注解,統合成一本理路連貫,從哲學、社會學、美學、音樂學、文學等角度觀照貝多芬的既精且博之作。
阿多諾自己想寫的貝多芬書永不可得,但編者追摹他的原意,重建現場般建構阿多諾的「貝多芬書」圖像,這本《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堪稱可能未中,但應不遠,不但為阿多諾著作集增一瑰寶,在多芬研究裡也是一本扛鼎之作。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1903-1969),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美學家、音樂學家、作曲家,「法蘭克福學派」主要成員,在上述各領域影響深遠,著有《啟蒙辯證法》、《現代音樂的哲學》、《多稜鏡:文化批判與社會》、《否定的辯證法》、《美學理論》。
譯者:彭淮棟
新竹縣竹東鎮人,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肄業,曾任出版公司編輯,現任報紙編譯。譯有《後殖民理論》、《意義》、《俄國思想家》、《自由主義之後》、《西方政治思想史》(麥克里蘭)、《鄉關何處》、《現實意義》、《美的歷史》、《醜的歷史》、《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音樂的極境:薩依德音樂評論集》、《論晚期風格:反常合道的音樂與文學》等書。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序曲
第二章 音樂與概念
第三章 社會
第四章 調性
第五章 形式與形式的重建
第六章 批判
第七章 早期與「古典」階段
第八章 交響曲試析
第九章 晚期風格(一)
第十章 不具晚期風格的晚期作品(二)
第十一章 晚期風格(二)
第十二章 人性與去神話
附錄
編輯說明
編後記
劄記片斷比較表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音乐独一无二的本质,不是代表另一种现实的意象,而是自成一种现实。不受制于禁令,然而其法力犹如安神定气的仪式。在神话的极致上,既是去神话(Entmythologisierung),同时又是神话。因此,在其最深的构造上它同一于基督教——可以说,世界上有多少基督教,才有多少音乐,而且音乐的所有力量都在传达基督教的力量。音乐与<受难曲>,巴哈无与伦比的卓绝。但这无意象的意像是一个示范;宇宙应该就是如此:毕达哥拉斯信徒。音乐说:你的旨意将被完成。这是纯粹的祈襑语言,専志奉献的祈求。贝多芬透过修辞元素,与此点深相关联。他的音乐是资产阶级的此世祈襑,是基督教补拜仪式世俗化的修辞音乐。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86页 -
Wir verstehen die Musik nicht - sie versteht uns. Das gilt für den Musiker so gut wie für den Laien. Wenn wir sie uns am nächsten meinen, dann spricht sie uns an und wartet mit traurigen Augen, daß wir ihr antworten.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貝多芬"的人也喜欢 · · · · · ·
貝多芬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貝多芬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萨义德《论晚期风格》中评阿多诺节选
> 更多书评 3篇
-
艺术没有能力从它自身来设定真实的社会形式。音乐不具形成社会之力,而是从个人诱导出他们是彼此相连的意识形态,强化他们和它的认同,并强化他们相互之间的认同。 事实上,生命的全体性透过分裂并且彼此矛盾的事物,自我复制。这个真相担保了美学上的成功;欺幻在于个人被拥抱吸纳。人被音乐拥抱吸纳,油生欣奋之情。(覆盖不和谐之音)
2019-06-17 16:38 1人喜欢
-
路德喵 (書綴行腳百納衣。)
社會在偉大的音樂裡重返:經過昇華、被批判及調和,雖然這些層面無法像外科手術般切開來; 它既盤旋於自保的理性的活動之上,也擅於惑擾這些活動。音樂是以一種動力的全體性,而非以一連串圖像,成為內在的世界劇場。這點出我們應朝哪個方向來尋求一個社會與音樂關係的整體理論。2011-04-20 18:10
-
路德喵 (書綴行腳百納衣。)
舒伯特C大調交響曲第一樂章,發展部開頭,我們有時覺得彷彿置身一場鄉村婚禮;一段情節似乎在展開,但隨即消失,在呼嘯而至的音樂中橫掃無蹤,這音樂一度充滿那意象,然後往前走向一個大異其趣的旋律。客觀世界的意象在音樂裡出現,只是零星、奇異的閃現,立即消失;然而它們稍縱即逝,卻是音樂的本質所在。標題可以說是一天的種種行事在音樂裡留下來的沈澱。音樂持續時,我們在音樂之中,就像在夢裡。我們置身鄉村婚禮之中,然... (2回应)2011-04-20 17:11 1人喜欢
舒伯特C大調交響曲第一樂章,發展部開頭,我們有時覺得彷彿置身一場鄉村婚禮;一段情節似乎在展開,但隨即消失,在呼嘯而至的音樂中橫掃無蹤,這音樂一度充滿那意象,然後往前走向一個大異其趣的旋律。客觀世界的意象在音樂裡出現,只是零星、奇異的閃現,立即消失;然而它們稍縱即逝,卻是音樂的本質所在。標題可以說是一天的種種行事在音樂裡留下來的沈澱。音樂持續時,我們在音樂之中,就像在夢裡。我們置身鄉村婚禮之中,然後被音樂洪流捲走,天知道捲至何處(可能近似死亡——音樂與死亡親近之處就在這裡)。——我相信那稍縱即逝的意象是客觀的,不只是主觀的聯想。……貝多芬可能嘗試著迴避意象禁令。他的音樂不是任何事物的意象——卻是整體的意象:沒有意象的意象。 引自第15页 這很奇妙,唐代在談畫論時,於神品之上,又立了逸品;後者就是全無章法、沒有一般系統,對觀看者而言,畫作內部的每個元件“來無所來、去無所去”,除了“畫”這件事情之外,它幾乎什麼都沒有傳達。但,這也不就是藝術的最終目的:使那個“當下”賦形,不雜染其他。
2回应 2011-04-20 17:11 -
路德喵 (書綴行腳百納衣。)
觀念史,連帶而言,音樂史,是一個自足的動機脈絡,一方面,就如社會法則產生彼此隔開的領域,另方面,如全體性的法則,在各個領域裡顯露時是同樣的法則。它在音樂裡的具體解讀是音樂社會學的一件基本要務。基於音樂領域的這種自立自主,其客觀內容的問題不能直接變成社會發生論的問題,但社會作為一個問題-其各種彼此對抗的力量的總體——會進入這些問題,進入精神邏輯。 想想……貝多芬。若說他是革命資產階級的音樂原型,則...2011-04-20 18:00 1人喜欢
觀念史,連帶而言,音樂史,是一個自足的動機脈絡,一方面,就如社會法則產生彼此隔開的領域,另方面,如全體性的法則,在各個領域裡顯露時是同樣的法則。它在音樂裡的具體解讀是音樂社會學的一件基本要務。基於音樂領域的這種自立自主,其客觀內容的問題不能直接變成社會發生論的問題,但社會作為一個問題-其各種彼此對抗的力量的總體——會進入這些問題,進入精神邏輯。 想想……貝多芬。若說他是革命資產階級的音樂原型,則他同時也是一種擺脫社會監護,在美學上充分自主,不再是僕人的音樂的原型。他的作品炸碎音樂與社會恬然相安的圖式。在那種圖式裡,儘管音調和姿態上做足理想主義,社會的本質,他以全體性主體的代理人身分為之發言的本質,成為音樂自身的本質。兩者都只有在作品內部才能掌握,而非只靠意象就能掌握。藝術的建構,其核心範疇可以譯入社會範疇。這建構與資產階級自由運動的密切關係響透貝多芬的音樂,這關係是生氣活潑地展開的全體性。他那些樂章依照它們自身的法則彼此組合,去變化、否定、肯定自己和整體,不向外瞻顧,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那些樂章近似那個以其力量推動它們的世界; 它們不是模仿那個世界來完成組合。 在這方面,貝多芬對社會客觀性的態度近於哲學態度-在某些要點上接近康德,在決定性的要義上接近黑格爾-而非某種可疑的照鏡子擺姿勢:在貝多芬的音樂裡,社會是以無概念的方式被認知,而非如照相般照下來。他所說的主題展開式作品(thematische Arbeit),是對立命題、個別興趣彼此磨蝕。控制他作品的化學機理的那個全體性,那個整體,並不是一個照圖式來納入各種細節的總括概念,而是那主題展開式作品及其結果(完成之作)的縮影化身。這裡有個傾向,是盡可能取消作品賴以成立的自然材料的特質(entqualifizieren)。各樂章的動機種子、殊相,與共相是一致的,是調性的式子,它們被降成本身不具意義的東西,而且就如個人主義社會裡的個人,被整體預塑。發展中的變奏-社會勞動的象徵-是規定了的否定:從一度被設定的事物裡,它不斷帶出新的、經過提升的東西,方法是摧毀那被設定的事物的直接性、準自然形式。 但是,整體而言,這些否定理應 -例如在從來就與社會實踐不一致的自由主義理論裡-具有肯定的效果。個別細節的修剪與彼此耗蝕,受苦與殞滅,被等同於一種整合,這整合以將個別細節揚棄來賦予那些細節意義。此所以,在貝多芬作品裡,乍看最形式主義的殘餘——那些被揚棄之物經過結構動力而仍未動搖的重複、重返-其實不單純只是外在、傳統的東西。它的目的是要確定這過程是它自身的結果,就像社會實踐裡下意識地發生的情形。貝多芬一些意蘊最深的觀念擺在重複那一刻,做為同樣事物的重返,頗非偶然。它們,作為一個過程的結果,為先前發生的事情提供圓說。令人豁然開朗的一點是,黑格爾哲學——其種種範疇可以毫無勉強,適用於這個在觀念史的意義上不可能受過任何黑格爾影響的音樂的每一細節——和貝多芬的音樂一樣了解“重複(Reprise):黑格爾《現象學》最後一章,絕對知識,內容無非整部著作的撮要,這部著作聲稱已在宗教上臻至主體與客體的同一。 引自第85页 回应 2011-04-20 18:00 -
路德喵 (書綴行腳百納衣。)
作曲家永遠也是政治動物(zoon politikon),他純屬音樂的名分愈強,愈是如此。沒有誰是一塊白板。幼年時代,他們就適應周遭的人事物,後來則被表達他們自己那些已經社會化了的反應的觀念推動。即使是私領域盛綻時期的個人主義作曲家,如舒曼和蕭邦,也不例外; 資產階級革命在貝多芬的音樂裡喧嘩,在舒曼引用的《馬賽曲》裡,那革命也回響著,只是減弱,彷如在夢裡。 貝多芬的音樂,結構如同我們-理由可疑-稱為“升中的資產...2011-04-20 18:05
作曲家永遠也是政治動物(zoon politikon),他純屬音樂的名分愈強,愈是如此。沒有誰是一塊白板。幼年時代,他們就適應周遭的人事物,後來則被表達他們自己那些已經社會化了的反應的觀念推動。即使是私領域盛綻時期的個人主義作曲家,如舒曼和蕭邦,也不例外; 資產階級革命在貝多芬的音樂裡喧嘩,在舒曼引用的《馬賽曲》裡,那革命也回響著,只是減弱,彷如在夢裡。 貝多芬的音樂,結構如同我們-理由可疑-稱為“升中的資產階級”的那個社會,或者,至少如同其自我意識及其衝突,這個事實是有另一個事實為前提的:他自身觀點的基本-音樂形式,本質上是由他在1800年前後的社會階級的精神促成的。他不是這個階級的發言人或辯護士,雖然他不缺少這樣的修辭特徵;他是它的獨子。 引自第153页 回应 2011-04-20 18:05
-
艺术没有能力从它自身来设定真实的社会形式。音乐不具形成社会之力,而是从个人诱导出他们是彼此相连的意识形态,强化他们和它的认同,并强化他们相互之间的认同。 事实上,生命的全体性透过分裂并且彼此矛盾的事物,自我复制。这个真相担保了美学上的成功;欺幻在于个人被拥抱吸纳。人被音乐拥抱吸纳,油生欣奋之情。(覆盖不和谐之音)
2019-06-17 16:38 1人喜欢
-
音乐独一无二的本质,不是代表另一种现实的意象,而是自成一种现实。不受制于禁令,然而其法力犹如安神定气的仪式。在神话的极致上,既是去神话(Entmythologisierung),同时又是神话。因此,在其最深的构造上它同一于基督教——可以说,世界上有多少基督教,才有多少音乐,而且音乐的所有力量都在传达基督教的力量。音乐与<受难曲>,巴哈无与伦比的卓绝。但这无意象的意像是一个示范;宇宙应该就是如此:毕达哥拉斯信徒。...
2012-02-24 22:27
音乐独一无二的本质,不是代表另一种现实的意象,而是自成一种现实。不受制于禁令,然而其法力犹如安神定气的仪式。在神话的极致上,既是去神话(Entmythologisierung),同时又是神话。因此,在其最深的构造上它同一于基督教——可以说,世界上有多少基督教,才有多少音乐,而且音乐的所有力量都在传达基督教的力量。音乐与<受难曲>,巴哈无与伦比的卓绝。但这无意象的意像是一个示范;宇宙应该就是如此:毕达哥拉斯信徒。音乐说:你的旨意将被完成。这是纯粹的祈襑语言,専志奉献的祈求。贝多芬透过修辞元素,与此点深相关联。他的音乐是资产阶级的此世祈襑,是基督教补拜仪式世俗化的修辞音乐。 引自第286页 回应 2012-02-24 22:27
论坛 · · · · · ·
〈第三章:社會〉選錄 | 来自Shownotes | 2015-02-15 | |
為阿多諾的音樂哲學拼圖:評介《貝多芬:阿多諾的... | 来自玄震 | 2010-06-0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聯經出版社 (2009)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
Polity (2002)暂无评分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聯經·現代名著譯叢 (如雨乃可乐)
- 【Musica 1】 (肚)
- 有笙有瑟 (🦉的瓦涅密)
- Classical Music: History and People (秋水无涯)
- 声音研究 (Kaka.Lam)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貝多芬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Kaka.Lam 2014-06-05
不得不佩服译者的严谨和学识渊博………………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经典哲学,又抑或是阿多诺的相关知识,全都非常熟悉,真是佩服得不得了
0 有用 唉呀,玫瑰糖 2012-11-02
“与音乐相关的真理非常不同于判断逻辑(apophantische)的真理,这非判断逻辑的真理大概可以界定为音乐和辩证法一致之处。” 译者多处注释都与《美学理论》串联起来解释,看起来蛮直观的。 只是阿多诺直接把黑狗儿的术语嫁接到音乐上,真很偷懒啊。黑狗儿的理论真的能解释这些音乐吗!!
0 有用 abitobsessed 2019-06-17
比那本新音乐的哲学好看多了。阐发极为深刻。希望国内多出阿多诺的作品
0 有用 [已注销] 2019-07-27
事实上,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实践哲学家,他的音乐只不过是他哲学生活的片段。
0 有用 [已注销] 2012-09-06
终于读完了,不错
0 有用 花花 2020-04-06
翻译的很好,音乐🎶就是贝多芬融入生命中的一部分
0 有用 [已注销] 2019-07-27
事实上,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实践哲学家,他的音乐只不过是他哲学生活的片段。
0 有用 abitobsessed 2019-06-17
比那本新音乐的哲学好看多了。阐发极为深刻。希望国内多出阿多诺的作品
0 有用 兔美酱 2015-09-19
每每闲暇下来总是会读一读
1 有用 Kaka.Lam 2014-06-05
不得不佩服译者的严谨和学识渊博………………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经典哲学,又抑或是阿多诺的相关知识,全都非常熟悉,真是佩服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