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野中的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笔记(14)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善柔 (insane)

    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发展,由它主导的分化的力量已经严重挑战了民族国家所起到的整合作用,这使得卢曼等人相信现代性已经成为一个没有中心的社会,复杂的功能分化使得社会整合不再可能。 那么,民族主义如何找到担当整合日常生活的可能性呢?韦伯认为,现代性的主要张力在推动分化的工具理性,和具有反思性和整合性的价值理性之间展开。分化发展到极致的结局是意义的衰落,是过度的祛魅把人困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铁笼中。在这个意义...

    2023-12-24 21:08:10

  • 善柔 (insane)

    注释2:在民族理论的语境中,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和原生主义(primordialism)争论的焦点是,民族究竟是一个自然的或先天的划分范畴,还是一个人为建构的系统。而在一般社会理论的语境中,结构主义( structuralism)强调社会的整体作为一个客观的系统,以各种方式制约了个人行动。与此相对的个人主义或主观主义(individualism)则强调个体创造性和自发性。虽然在其他领域中,结构主义与建构主义也有冲突,但在民族理论方面...

    2023-12-24 20:56:33

  • 善柔 (insane)

    中国还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不同学科的学者加以探究:其一,建立在一种普遍人权理念之上的世界主义实践的威胁。 其二,来自林林总总的极端民族主义者所谓“一族一国”古典原则的挑战。这种观念认为现代民族国家及其全球秩序并不能真正保护每个民族(特别是那些少数族群)的现实利益、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因此要重构民族国家及其全球秩序。 其三,自鸦片战争以来,内忧外患使得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高涨,...

    2023-12-24 20:16:58

  • 善柔 (insane)

    发展至今,中华民族已经成为中国地域之内的民族共同体。它的自身含义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在种族/血缘意义上,中华民族仍然是原来的民族;但是在共同体概念上,中华民族既包含着历史事实,也包含着人的活动建构。可以说,目前的“中华民族”是依靠疆域范围、历史事实与人的活动共同建构出的新时代的共同体。

    2023-12-21 09:21:05

  • 善柔 (insane)

    正是通过这些努力,“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在内涵上变得更加丰富和清晰,并被人们在多种层面和意义上使用:第一,在最直接的和最现实的意义上,中华民族包含着中国大地上经过认同的56个民族,它们构成了一个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第二,中华民族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代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民族强盛,也是人民安康。我们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所有人的小康,不仅56个民族一个也不能少,而且14亿人一个也不能少,因此中华民族与中国...

    2023-12-19 21:39:44

  • 善柔 (insane)

    美国和西方新一轮的反种族主义运动不仅是一场“狱父”运动,而且是对现代性与殖民主义之间复杂关系的重新反思。实际上,现代性从其源头开始就打上了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烙印。回过头看,殖民主义不仅是现代性理念和实践的偏离和扭曲,而且是现代性话语的诞生地之一。海德格尔曾指出,现代性意味着全球的欧洲化,现代性之所以成为一场世界性的历史运动,正是因为它把由欧洲的社会政治革命所塑造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

    2023-12-19 19:06:15

  • 善柔 (insane)

    与世界上此起彼伏的宗教冲突相比,中国宗教格局显然具有多元通和的鲜明特征。究其根源,宗教冲突往往在一神教之间多有发生,而一神教的本质则是宗教信仰的实体化。如果中华文明也具有一神教形态,那么势必会发生实体之间的宗教冲突。幸运的是,中华文明作为世俗文明,因其“自我的非实体化”而没有产生出一神主导的制度性宗教,反而能够包容接纳各种宗教。也就是说,中华文明成为安顿各个宗教实体的体系。与此同时,各大宗教在...

    2023-12-18 19:02:47

  • 善柔 (insane)

    构成中华文明的儒、释、道三家在其基本的精神结构中都蕴含着“自我的非实体化”这个关键要素。在儒家看来,自我所处的人伦关系比自我意识更为根本,因为自我正是在这种人伦关系的展开中得以建构乃至被规定的。自我从来都不是中国人把握世界的基点和开端。道家和道教思想则始终反对将自我凌驾于他者和万物之上,因此庄子会提出“吾丧我”这种深刻的思想洞见。而外来的佛教思想则从根本上破除“我执”。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华民族...

    2023-12-18 19:00:17

  • 善柔 (insane)

    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鲜明特征,费孝通先生曾经将其总结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然而,多元一体格局仍然难以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明论意蕴。这是因为,多元一体格局的概括很难将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其他多民族统一国家相区别。例如,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同样也不乏族裔身份的多元性,也具有一定的共同性而号称所谓的“民族大熔炉”。 有鉴于此,许佳云先生提出融合与镶嵌两种不同模式的区分:“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

    2023-12-18 13:55:57

  • 善柔 (insane)

    上述复杂的脉络决定了民族问题在中国语境中的双重负载:一方面多民族共存的中国在成为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需要“中华民族”的族群认同,这是在民族问题上从“多”到“一”的路径;另一方面作为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民族”之“一”与多民族之“多”在历史中形成的结构,很容易被西方的民族与国家一致性的化约性想象侵蚀,“多”与“一”的共存成为问题。正是因为以上吊诡语境,故而关于民国以来的“中华民族”的讨论可以说始...

    2023-12-18 09:46:04

<前页 1 2 后页>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哲学视野中的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哲学视野中的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