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可读性不强,书中观点在今天这样政治正确的大背景下已是老生常谈。同时很难理解法农的唯肤色论,肤色差异背后是基因差异和悠久的生存环境的物理差异,倒不是承认肤色、基因有优劣,而是说要认识这种差异,不能直接来一句黑白都一样,这等于白说。另外很想听法农谈谈他怎么看今天没有一个黑人为主体的国家发展起来(以经济发达为准),以及他怎么看(他经常拿来和黑人比照的)以色列和犹太人取得的成就,但我猜法农又会谈回到个体尊重上去了。
台版译本,但间或有英译本注,不清楚译者参考的底本是哪个。但,确实太好了。
一名黑人女性在择偶时一定想要嫁给一个白人,哪怕对方并不能平等对待她,但没关系,「等我有了几百万的财富,我就是一个白人了。」 这个例子真是很有画面感,让人想起那些花几千万人民币投资移民、或者放弃国内稳定生活背井离乡技术移民的高华。你很难仅从个体层面去评价这些人的对错,毕竟每个人的选择都有自己的理由、也都要由自己承担后果。 作者已经尝试了黑格尔和弗洛伊德,并且已经摸到了马克思,但最后还是停留在了个体心理学层面的哲学式的思考上,有点遗憾。经济基础,如何改变少数族裔(尤其是黑人长期被压迫所以欠缺的)经济基础,才是社会心理学层面值得思考的事。 社会上的病灶不消除,你在个体层面再怎么心理咨询、精神分析,也没太大意义。就好像整个社会面全是瘟疫了,一个每天都要挤地铁通勤的人,到底能坚持多久不感染呢?
用“社会发生”补充“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的二分。表皮化:经济劣势首先转化为心理劣势,最终内化为皮肤层面的存在焦虑。批评俄狄浦斯情节是白人欧洲视角,弗洛伊德式家庭运作在黑人那失效,从黑人家庭转入白人社会间存在根本断裂。社会化阿德勒:社会结构性的精神官能症,黑人通过与同胞(对应哥哥弟弟)作比较来追求白人(对应父亲)承认,这导致整个社会通过否定他者来维持个体的“安全”和“存在感”。批评荣格,集体无意识非遗传脑结构产物,而是后天文化强制的结果:黑人被固化为生物性威胁(阴茎象征、性能力神话),白人通过投射自身恐惧与欲望维持权力结构。运用主奴辩证法,平权由白人带来,而黑人未经历黑格尔式“生死斗争”便获得表面自由,这导致承认关系的白人家长式、单向性和非互惠性,因此当下唯有通过斗争重获黑人主体性和自由。
后殖民的经典文本
黑人与精神病理学一章很好
这是贴近法语原文的直译本,虽然不流畅,但相比其他译本来说更还原(吊打三联2022年版,后者似乎有很多意译/误译之处),可在微信读书阅读
①对种族有多少洞察、对性别就有多少偏见,相当厌女的种族斗士②后殖民跟post-racial放在一起看挺有意思,非洲大离散作为人为制造的人口迁徙、每一条路径走向不同的历史和现在,让人尴尬的是如何面对愤怒和自我是否只能从愤怒中建立的问题:在欧洲表现为法农所讨论的后殖民时代非裔自我的虚弱,在美国就更尴尬了、是post-racial伪命题的问题、也是白人面对BLM背后的怒火既不敢扑灭又不愿让它烧大的问题。法农的精神分析的视角倒是切中了一点真相:曾经被害的、因为不能暴怒报复而感到自我的虚弱和怀疑;曾经害人的、因为心虚和恐惧而扩大对受害者暴怒的控制和压制,双方都不愿意承认这种暴怒但这种顾左右而言他反而坐实了这种暴怒的存在、证明了它的力量。③Brer Rabbit vs.兔八哥Bugs bunny?
異化與自我異化。新的思路,值得反思。
肤色论,感觉就是作者作为黑人的一些内心控诉,但这本就不是黑人白人的问题,而是各自历史和文化的遗留,法国黑人当下已经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成就,已经开始融入法国,成长其中一部分。而作者写这书的时候黑人寄生于法国,仰人鼻息,寄人篱下,有自卑与对白人的敬畏和美好想象很正常,法国政治、军事、经济都领先你一大截,文化影响力也不是彼时黑人能比的,你还要与人家平起平坐?不现实啊,所以这本来就是各自不同历史文化发展下的问题,结果作者说成黑人白人什么的,感觉有点无病呻吟。
1、不要试图通过过去来拯救现在与未来,无论何种肤色,作为人需要承认自己唯一的权利是——要求他者行人道的行为。但愿人奴役人这一状况能停止。2、黑人不存在,白人也不存在,都是建构之建构,黑人来源于比较,白人或许也是。3、翻译真的很不流畅。
其实读不太下去……觉得还是太冗长了,能明白其反对内生性殖民歧视的用意,但太沉重了……
不止黑人和白人该读这本 我们都应该
可读性确实不太强,只能从生涩且略显时代偏狭的内容中寥寥窥知一点后殖民时代黑人对自我的身份建构,比如“漂白”等等,以及用弗洛伊德、荣格等人的理论去分析黑人的“神经官能症”,有些考验读者对语境的理解。有时候觉得外行读哲学书真是需要很强的联想能力,才可以把那些抽象的文句还原为现实经验,但这本明显超出本人能力范围了。
以精神分析和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论黑人如何在殖民地白人建构的“黑人性”中成为文化意义上的“黑人”。具体而言,白人将自身所犯下的罪行,认定为黑人可能对白人所做的,并将其转化为文化产品。黑人在这种文化产品之下成长,在自身并未与白人有接触时,就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将“黑人性”视作原罪,从而厌弃自己的肤色(第六章),并在两性关系中集中表现出来(第二、三章)。同时,由于部分黑人的解放不是通过斗争而来,而是经由白人的宣布,这种解放始终未能实现对自我的“承认”(第七章)。 如果觉得理论推演过于抽象,把这里的黑人换成抗战时候的台湾人民,把白人换成日本人,显然就好理解多了。 《大地上受苦的人》视线放在外部,《黑皮肤,白面具》则聚焦内部。配合阅读效果甚佳。当然,这两本书略略缺失了阶级斗争的部分,有些遗憾。
被殖民的黑人们,生活在曾经殖民他们几代人的土地上,当被解放的时候,他们不知道如何寻找自己的位置,当皮肤被低等/高贵连接在一起时,他们努力的漂白自己,学习白人的语言和文化。证明自己并不低等。他们有自己的历史和文明,却无法继承自己的文化与历史。
翻译晦涩而且不够准确,决定选英文版了。
台译好太多了(你们文化研究的能不能看看什么才是好的精神分析……
“既然在理性的层面上不可能融洽和谐,我只好转而投入非理性。”
面对那些后殖民时代被压迫者发出的呐喊,站在今天的角度轻巧来一句“老生常谈”是很残忍和浅薄的一种表现。6/65
> 黑皮肤,白面具
2 有用 Ashen 2023-07-14 08:40:00 北京
可读性不强,书中观点在今天这样政治正确的大背景下已是老生常谈。同时很难理解法农的唯肤色论,肤色差异背后是基因差异和悠久的生存环境的物理差异,倒不是承认肤色、基因有优劣,而是说要认识这种差异,不能直接来一句黑白都一样,这等于白说。另外很想听法农谈谈他怎么看今天没有一个黑人为主体的国家发展起来(以经济发达为准),以及他怎么看(他经常拿来和黑人比照的)以色列和犹太人取得的成就,但我猜法农又会谈回到个体尊重上去了。
4 有用 索马里 2023-06-05 17:32:14 上海
台版译本,但间或有英译本注,不清楚译者参考的底本是哪个。但,确实太好了。
2 有用 null 2023-07-04 18:43:20 广东
一名黑人女性在择偶时一定想要嫁给一个白人,哪怕对方并不能平等对待她,但没关系,「等我有了几百万的财富,我就是一个白人了。」 这个例子真是很有画面感,让人想起那些花几千万人民币投资移民、或者放弃国内稳定生活背井离乡技术移民的高华。你很难仅从个体层面去评价这些人的对错,毕竟每个人的选择都有自己的理由、也都要由自己承担后果。 作者已经尝试了黑格尔和弗洛伊德,并且已经摸到了马克思,但最后还是停留在了个体心理学层面的哲学式的思考上,有点遗憾。经济基础,如何改变少数族裔(尤其是黑人长期被压迫所以欠缺的)经济基础,才是社会心理学层面值得思考的事。 社会上的病灶不消除,你在个体层面再怎么心理咨询、精神分析,也没太大意义。就好像整个社会面全是瘟疫了,一个每天都要挤地铁通勤的人,到底能坚持多久不感染呢?
1 有用 Hier Tanze 2025-04-22 21:00:09 上海
用“社会发生”补充“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的二分。表皮化:经济劣势首先转化为心理劣势,最终内化为皮肤层面的存在焦虑。批评俄狄浦斯情节是白人欧洲视角,弗洛伊德式家庭运作在黑人那失效,从黑人家庭转入白人社会间存在根本断裂。社会化阿德勒:社会结构性的精神官能症,黑人通过与同胞(对应哥哥弟弟)作比较来追求白人(对应父亲)承认,这导致整个社会通过否定他者来维持个体的“安全”和“存在感”。批评荣格,集体无意识非遗传脑结构产物,而是后天文化强制的结果:黑人被固化为生物性威胁(阴茎象征、性能力神话),白人通过投射自身恐惧与欲望维持权力结构。运用主奴辩证法,平权由白人带来,而黑人未经历黑格尔式“生死斗争”便获得表面自由,这导致承认关系的白人家长式、单向性和非互惠性,因此当下唯有通过斗争重获黑人主体性和自由。
1 有用 ℒ ℯ ℯ 2023-12-19 22:32:02 陕西
后殖民的经典文本
0 有用 隐形墨水 2023-06-16 17:25:39 浙江
黑人与精神病理学一章很好
1 有用 徐三肨 2023-06-20 12:28:04 江苏
这是贴近法语原文的直译本,虽然不流畅,但相比其他译本来说更还原(吊打三联2022年版,后者似乎有很多意译/误译之处),可在微信读书阅读
0 有用 闻夕felicity 2023-06-14 11:12:15 江苏
①对种族有多少洞察、对性别就有多少偏见,相当厌女的种族斗士②后殖民跟post-racial放在一起看挺有意思,非洲大离散作为人为制造的人口迁徙、每一条路径走向不同的历史和现在,让人尴尬的是如何面对愤怒和自我是否只能从愤怒中建立的问题:在欧洲表现为法农所讨论的后殖民时代非裔自我的虚弱,在美国就更尴尬了、是post-racial伪命题的问题、也是白人面对BLM背后的怒火既不敢扑灭又不愿让它烧大的问题。法农的精神分析的视角倒是切中了一点真相:曾经被害的、因为不能暴怒报复而感到自我的虚弱和怀疑;曾经害人的、因为心虚和恐惧而扩大对受害者暴怒的控制和压制,双方都不愿意承认这种暴怒但这种顾左右而言他反而坐实了这种暴怒的存在、证明了它的力量。③Brer Rabbit vs.兔八哥Bugs bunny?
0 有用 ruriiisme_ 2023-10-08 15:20:34 澳大利亚
異化與自我異化。新的思路,值得反思。
0 有用 春花 2024-10-15 23:36:10 辽宁
肤色论,感觉就是作者作为黑人的一些内心控诉,但这本就不是黑人白人的问题,而是各自历史和文化的遗留,法国黑人当下已经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成就,已经开始融入法国,成长其中一部分。而作者写这书的时候黑人寄生于法国,仰人鼻息,寄人篱下,有自卑与对白人的敬畏和美好想象很正常,法国政治、军事、经济都领先你一大截,文化影响力也不是彼时黑人能比的,你还要与人家平起平坐?不现实啊,所以这本来就是各自不同历史文化发展下的问题,结果作者说成黑人白人什么的,感觉有点无病呻吟。
0 有用 八戒的大师兄 2023-07-31 00:21:21 上海
1、不要试图通过过去来拯救现在与未来,无论何种肤色,作为人需要承认自己唯一的权利是——要求他者行人道的行为。但愿人奴役人这一状况能停止。2、黑人不存在,白人也不存在,都是建构之建构,黑人来源于比较,白人或许也是。3、翻译真的很不流畅。
0 有用 小泽君 2023-11-11 00:43:03 上海
其实读不太下去……觉得还是太冗长了,能明白其反对内生性殖民歧视的用意,但太沉重了……
0 有用 efr 2024-11-20 09:46:41 英国
不止黑人和白人该读这本 我们都应该
0 有用 赏心 2024-12-19 22:47:28 四川
可读性确实不太强,只能从生涩且略显时代偏狭的内容中寥寥窥知一点后殖民时代黑人对自我的身份建构,比如“漂白”等等,以及用弗洛伊德、荣格等人的理论去分析黑人的“神经官能症”,有些考验读者对语境的理解。有时候觉得外行读哲学书真是需要很强的联想能力,才可以把那些抽象的文句还原为现实经验,但这本明显超出本人能力范围了。
0 有用 中文系谢葳 2024-04-28 18:21:02 北京
以精神分析和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论黑人如何在殖民地白人建构的“黑人性”中成为文化意义上的“黑人”。具体而言,白人将自身所犯下的罪行,认定为黑人可能对白人所做的,并将其转化为文化产品。黑人在这种文化产品之下成长,在自身并未与白人有接触时,就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将“黑人性”视作原罪,从而厌弃自己的肤色(第六章),并在两性关系中集中表现出来(第二、三章)。同时,由于部分黑人的解放不是通过斗争而来,而是经由白人的宣布,这种解放始终未能实现对自我的“承认”(第七章)。 如果觉得理论推演过于抽象,把这里的黑人换成抗战时候的台湾人民,把白人换成日本人,显然就好理解多了。 《大地上受苦的人》视线放在外部,《黑皮肤,白面具》则聚焦内部。配合阅读效果甚佳。当然,这两本书略略缺失了阶级斗争的部分,有些遗憾。
0 有用 豆友145096349 2024-04-27 11:07:31 上海
被殖民的黑人们,生活在曾经殖民他们几代人的土地上,当被解放的时候,他们不知道如何寻找自己的位置,当皮肤被低等/高贵连接在一起时,他们努力的漂白自己,学习白人的语言和文化。证明自己并不低等。他们有自己的历史和文明,却无法继承自己的文化与历史。
0 有用 渣子婼 2024-09-14 11:20:21 上海
翻译晦涩而且不够准确,决定选英文版了。
0 有用 cosmostt 2024-10-12 09:14:31 北京
台译好太多了(你们文化研究的能不能看看什么才是好的精神分析……
0 有用 山南 2024-12-22 23:40:28 江苏
“既然在理性的层面上不可能融洽和谐,我只好转而投入非理性。”
0 有用 omandilito 2025-02-16 15:28:57 北京
面对那些后殖民时代被压迫者发出的呐喊,站在今天的角度轻巧来一句“老生常谈”是很残忍和浅薄的一种表现。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