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nn Heberlein
出版社: Pushkin Press
副标题: The Life and Politics of Hannah Arendt
译者: Alice Menzies
出版年: 2022-4-28
页数: 288
定价: £12.99
装帧: Paperback
ISBN: 9781782276111
出版社: Pushkin Press
副标题: The Life and Politics of Hannah Arendt
译者: Alice Menzies
出版年: 2022-4-28
页数: 288
定价: £12.99
装帧: Paperback
ISBN: 9781782276111
豆瓣评分
作者简介 · · · · · ·
安·黑贝莱因,生于1970年,2005年于隆德大学获得伦理学博士学位。著有十余本畅销书,包括《关于邪恶的小书》《美好生活》《我不想死,我只是不想活》。2018年,黑贝莱因以小说《一切都会好起来》进入大众视野。曾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实践哲学系和隆德大学神学院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李磊(译者),人文社科译者,译有《对民主之恨》《向您告知》《幸福散论》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和阿伦特一样,斯特恩也出自一个被同化且受过良好教育的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他们出入于同样的社交圈,都喜爱音乐和文学,也有相似的人生志趣,可两人的婚姻却从未获得真正的幸福。阿伦特还爱着海德格尔,她不顾一切,依然同他保持着联系,而斯特恩则对这个昔日偶像逐渐失去了信心一他对海德格尔日益保守的政治观点和暴戾的民族主义情绪十分忧虑。 在他去托特瑙山上的小屋看望海德格尔夫妇之后,这种优虑又进一步加剧了。海德格尔的妻子一“金发女武神”埃尔弗丽德对斯特恩的体格称赞有加,还叮嘱他应该加入纳粹。斯特恩后来告诉阿伦特,自己被这话吓了一跳。他对埃尔弗丽德说:“瞧瞧我,你应该能看出我就属于你想要除掉的那类人。”埃尔弗丽德很早就成为纳粹党徒,没有意识到,斯特恩正是她眼中那个劣等民族的一员:一个犹太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极限情景 -
此时,二十一岁的阿伦特勇敢地向她所爱的男人一那个让她失望的男人解释道,孤独是她自己的选择,感谢他给她指明了必行之路。 多年以后,阿伦特的好友玛丽·麦卡锡也和一个已婚男人陷入狂热的婚外情。阿伦特担心好友最终会受伤,在1960年5月去了一封信。或许是出于自己的痛苦经历,她恳请这位老友要多加小心。麦卡锡在罗马如实答复道:“别为我担心。这次我已经受伤了。”她接着描述了自己如何找回一种宁静的感觉。阿伦特的回信干脆利落,甚至带有几分幻灭感:痛苦“只是另一种活着的方式”。 阿伦特认为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一种感觉自己活着的方式,这让人回想起精神病学家和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临界情境(Grenzsituation)或极限情境(limit situation),他将这一概念定义为一种危急的生存时刻,一种在无可避免、重大而关键的人生事件中出现心理挑战的瞬间。极限情境具有矛盾性,它既能让我们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极限情景
> 全部原文摘录
On Love and Tyranny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读《汉娜·阿伦特》后的一点点感悟和记录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精彩之处在于,它是一本阿伦特的传记,又远远不止是,作者把阿伦特的生平和她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客观且通俗易懂地讲述给读者,同时又引申了一些著名学者对于相同事情的看法,引人深思。如同作者在前言所述:挖掘那些最富有成效的观点,并尽力将她的经历与思考置于更广阔... (展开)
阿伦特是如何成长为阿伦特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有的人你知道她很you秀很杰出,可是始终是没有勇气去了解她,害怕关于她的文字太晦涩难懂,在忙碌的时代我们缺少时间和耐心去认真的了解一个人。 汉娜·阿伦特是20世纪杰出的政治哲学家,她提出的“平庸之恶”的概念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可以延申出很多话题,也可以引出很多的争... (展开)
读汉娜·阿伦特的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阿伦特的一生,是个充满阻碍与胜利、光明与黑暗、挫折与成功的故事。她的一生有关人类与其价值、善与恶、罪与责的价值观和信念都经受了考验和重塑。 1. 阿伦特生于1906年10月14日的柯尼斯堡(东普鲁士首府,德国的一部分,后来归俄罗斯,现俄罗斯最小的州),父母都出身于富裕... (展开)
汉娜.阿伦特(安•黑贝莱因)
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人们往往会选择阻力最小的路径,忽视自己的良知,从众而行。作家伍尔夫曾经讲过一句话:伟大的头脑雌雄同体。今天来读一本传记《汉娜.阿伦特:爱与恶》,这是一本关于德国犹太女人汉娜·阿伦特的传记。她首先提出了平庸之恶这个词,这个词是从二战和纳粹里...
(展开)

额外思考(驳黑贝莱因)
作者黑贝莱茵讲到关于政府对民众的意见灌输。但我认为真正恐怖的东西不是被灌输的,甚至不能说是被培养的;而是被认为是“自然而然”的那些东西。或者说,天生的(换言之,天上掉下来的)关于人的特质。比如前两张图里面写到的,关于人“天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天生就配备的道...
(展开)

要坚定的走向远离平庸之恶的路径上
在飞机上读完了这本小书,应该算是今年读的最快的书之一。 上一次接触阿伦特这个名字还是学生时代,那时我雄心满满地选学了一门哲学课,在一个学期的末尾中“遭遇”了这位20世纪代表性的女哲学家,对我差强人意的语言能力来说,哪怕是她的英文文本也过于深奥,但“平庸之恶”的...
(展开)
> 更多书评 1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新星出版社 (2023)8.8分 825人读过
-
House of Anansi Press Inc. (2021)暂无评分 3人读过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On Love and Tyranny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