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历史》的原文摘录

  • 1. 台湾一直保留有说南太平洋语言的人居住的地方,直到17世纪中国大陆的人的入侵,把他们赶到大山深处。今天在那儿保留了大约20万说南太平洋语言的人,仅占台湾人口的1%。 2. 因为在苏美尔语中有很多的同音异义词,这种语音文字就不够用了。因此,苏美尔人也像埃及人一样使用了限定词。例如,所有苏美尔人文化中神和女神的名字都伴随着星号*来写。当苏美尔人在早期埃及语之后,从语标文字中发展音节标准后,他们的文字系统就形象地再造出一种语法因素。只有在这之后,它才成为真正有用的、能被说其他语言的人应用的字体。 3. 字母表的最后定型大约是在公元800年。那时的查理曼帝国博学的顾问认为国家需要一种清晰的、以经典为基础的文字。于是字母V被双写,创造了W,表示[w]的发音;U被创造出来是为了从辅音V中区别出元音[u];另外为了区分出字母I的辅音功能,J被发明出来。今天的字母表与2000年前罗马人用的字母表实际上很少有不同。(大体上来讲,古罗马人发本书所涉及的语音是很少有困难的。)进入公元第三个千年,拉丁字母表已经变成了地球上最重要的文字体系。 4. 公元9世纪,斯拉夫人用君士坦丁堡的希腊字母表创建了两种斯拉夫文字:一种是基于希腊大写字母西里尔文被俄罗斯采用(即今天的俄罗斯文字,仍在被亿万人使用),随后这种文字也被许多其他的斯拉夫语,甚至是非斯拉夫语采用;另一种是最初的格拉哥里文,或许来源于斯拉夫传教者圣希里尔所使用的希腊小写字母,今天仅仅存在于克罗地亚的罗马天主教的祈祷仪式中。 5. 今天大多数的汉语象形文字都是由一个义符和一个音符组成。尽管从前还有50000多个独特的象形文字,但是仅仅大约4000个是现在经常使用的,还有214个表义符号(木、火、水等等)在使用。 6. 人们同时使用这三种日语文字——语标的日本汉字与音节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当写一篇日语文本时,在限定的范围内,人们可以注意结合标准化... (查看原文)
    已灰之木 2回复 1赞 2019-06-29 22:20:09
    —— 引自第1页
  • 埃及象形文字系统包括24种音节,或许这种象形文字基于首字母或是辅音首字母原则产生了最早包括22个音节的西闪米特文字。西闪米特音节文字接着产生了阿拉伯语、蒙古语、满语、叙利亚语、阿拉姆语和巴拉维语文字。象形文字系统同样启发了印度婆罗米语,随后产生了天城体,即梵语和其他各种印度现代语言所使用的文字,以及南亚其他地区使用的文字。所有这些文字都和它们的源头文字一样,保留了音节文字的特点。 (查看原文)
    圆圆 1赞 2024-02-29 22:52:13
    —— 引自章节:第四章 书面语
  • 历史导致的结果有时让人难以理解。今天人们已知的欧洲本土语言仅仅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语言学角度而言,现代希腊语、法语和英语的出现方式与早期原始希腊语、意大利语和日耳曼语出现的方式如出一辙,即通过无数种特定的语言演变过程,从更古老的种族群体中演化而来。现代欧洲人的基因档案揭示出,除巴斯克地区、斯堪的纳维亚北部以及波罗的海区域之外,少数印欧入侵者的语言几乎在所有地方都成功地取代了当地大多数居民的本土语言。印欧语言随后发生了分化,在多种动态基础或是语言基础上产生了衍生语言。这一过程赋予了印欧语系丰富的语言数量和重大的文化意义,令其在过去的5500年里成为超级语系。 近4000年来的文字记载证明,现今的印欧语系是世界上最为兴旺的语系之一(如图4所示)。单就英语而言,仅作为印欧语系八个代表性语族(凯尔特语族、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阿尔巴尼亚语族、希腊语族、波罗的一斯拉夫语族、亚美尼亚语族以及印度伊朗语族)中的100多种衍生语言之一,目前将其作为第一和第二语言的使用者数量超过了汉语普通话的使用者,是迄今为止语言使用人数纪录的保持者。在20世纪后半叶,英语成了世界性交流的主导语言,也是人类目前为止最接近世界性语言的一门语言。印欧语系同样也是世界上被研究最多的语系,在18世纪和19世纪,梵语的研究令印欧语系被视 为现代语言科学的起源。 (查看原文)
    圆圆 1赞 2024-02-29 22:52:13
    —— 引自章节:第三章 早期语系
  • 的演化。4该研究根据语言样本特征的分布和统计频率,在所有大陆范围内共区分出174种语系。研究总结称,自10万多年前走出非洲起,智人的扩张似乎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如果人们承认存在“独立、最初的移民”,那么在第一阶段中并没有语言特征留存下来;第二阶段是智人在6万到3万年前移民美洲,正是在那时萨胡尔语系(包括塔斯马尼亚语、澳大利亚语和巴布亚语)进入了澳大利亚区域;最终,冰后期出现了大型且复杂的社会,创造出了比以往更大的经济和政治权力系统,随后基本上破坏了人类语言的多样性。 但是,在长达10万年的时间里,相近的语言和语系之间可能具有的相似性已经被持续不断的语言变化完全抹去了。5原始语言,比如原始汉藏语系在产生时间上可能并不早于1万年前,但也肯定不会晚于6000年前。人们就连距今非常近的语系也所知甚少。凭借相对较早时期的书写文献,古语言学家对印欧语言、汉语以及闪语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其他诸如南岛语系和所谓“尼日尔-刚果语系”的语言历史必须通过“语言构拟”这种欠精确和人为的媒介来重新寻觅,因为语言构拟“再造”了可能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语言。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原始语系或大语系研究不管语系情况如何,只简单地将“谱系树”中关于语言历史的理论模型套用在更高层次的“谱系树”上,从而创造出可能从未有过的语言关系。 (查看原文)
    圆圆 1赞 2024-02-29 22:52:13
    —— 引自章节:第三章 早期语系
  •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语言学家才有机会尝试对非洲本土语言进行彻底的分类。从那时起,出现了一系列实质性的进展。语系就是对拥有共同特征的语言在统计学上所做的一种分类,而所谓的“尼日尔-刚果”语系,作为世界“超级语系”之据称包括上千种自主语言,这些语言被相当平均地分成了两大子语系,如果存在,那么这两大子语系可能更值得被称作“超级语系”。它们分别是“大西洋-刚果语系”和“沃尔特-刚果语系”。就目前而言,“尼日尔-刚果语系”的年代实在太过遥远模糊,无法被认定为一种已经证实的语系。 与空有其名的“尼日尔-刚果语系”截然不同的是非洲的尼罗河-撒哈拉语系,该语系有11个语族,其中每一个语族都包含2~96种独特语言。另一不同于“尼日尔-刚果语系”的科伊桑语系包含35种语言,除两种特殊语言外,其余语言都在南非使用。纵观大型的语言分组,比如“尼日尔-刚果语系”,尼罗河-撒哈拉语系以及科伊桑语系等,如果其中某个语系确实从始至终真实存在,或是反映了融合、聚集在一起的分散的语言特征,那么这个语系就很可能代表了1万年前自主的原始语言。 (查看原文)
    圆圆 1赞 2024-02-29 22:52:13
    —— 引自章节:第三章 早期语系
  • 南非西斯河口遗址中的一个洞穴是12万年到6万年前的智人定居点。这些现代人类可以用矛捕杀巨大的水牛,家庭活动也十分复杂。用红赭石制作成的“蜡笔”是智人象征性使用颜色的证据。智人工具的分布范围和出处表明,他们会专门制作一些特定工具用于和邻近部落交换。这些早期智人会进行艺术和音乐活动,还会举行仪式,将他们死去的同伴和祭品一起埋葬。这是一个生活在永久定居点的小型而复杂的人类社会。他们具有的关于自然和捕猎的知识与我们具有的关于现代社会和技术的知识一样丰富繁杂,和我们如今一样,他们可能也会使用语言。 早在4万年到3。5万年前,智人群体就来到了澳大利亚北部,他们在那里的定居点岩壁上留下了一些装饰或符号。在旧大陆,当智人不断取代、吸纳居住在当地的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时,他们同时经历了一场开始于这段时间的“文化爆炸”,这场巨变一直持续到1。1万年前:智人用骨头、象牙、石头和木头制作能反映他们自身、动物、标记,甚至是时间(阴历)的手工艺品。他们在洞穴岩壁、扁平石头、圆石以及大卵石上进行绘画和雕刻,或是装饰出惊人的图案,拉斯科岩洞和肖维岩洞遗址便是证明。此外,他们还发明了像手柄和刀柄这样的新工具,设计制作了笛子、鼓和弦乐器。到这一时期,清晰言语以及其所支撑的符号理解能力都以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方式得到了使用,人科物种不再只是“会说话的人猿”,而是成了“会使用符号的人猿”,对此起关键作用的是大脑,而不是发达的肌肉。 (查看原文)
    圆圆 1赞 2024-02-29 22:52:13
    —— 引自章节:第二章 会说话的类人猿
  • 两种理论都影响了我们对早期人类语言的理解,如果“走出非洲”理论是正确的,那么世界上所有现存的语系都起源于时间相对较近的非洲语言。然而,如果“多地域演化”理论是正确的,那么这些语系便更加古老,并且拥有100多万年甚至更长的复杂发展过程。还存在一种折中理论,即在某些地区,例如欧洲西部地区,智人完全或近乎完全取代了当地的尼安德特人;而在其他一些地区,例如远东,早期人科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基因流(基因扩散)。在研究语言的宏观族系时,也许我们应考虑一下这个折中理论(如图1所示)。 (查看原文)
    圆圆 1赞 2024-02-29 22:52:13
    —— 引自章节:第二章 会说话的类人猿
  • 许多专家认为智人起源于非洲,所谓的“走出非洲”理论以线粒体DNA(脱氧核糖核酸)为证据。线粒体DNA是一种只通过母系遗传的遗传物质,这表明现代人类在非洲生活的时间比在其他地方都长。16此外,该理论还认为具有现代智人特征的最早的骨骼化石同样来自非洲。但是,有一种被称作“多地域演化”的理论与此观点相悖,该理论认为现代人类在多个地域从直立人祖先演化而来,例如澳大利亚原住民清晰地保留了直立人的一些特征。”那些支持后一种理论的人认为,早期人口之间存在着持续的基因交换,他们不认同“走出非洲”理论中基于母系遗传的线粒体DNA证据,认为其不能解释几干年来男性在流浪、贸易和繁殖中发挥的作用。但是,通过最近对人类线粒体DNA和男性Y染色体分布的比较可证,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女性迁徙率是男性迁徙率的8倍之多。 (查看原文)
    圆圆 1赞 2024-02-29 22:52:13
    —— 引自章节:第二章 会说话的类人猿
  • 120世纪70年代初,语言学家仅基于针对黑猩猩的研究成果,就一致认为瓦苏和其他的类人猿都不具备我们所理解的那种语言能力;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得益于帕特森对大猩猩可可和迈克尔的实验结果,语言学家们要么完全收回,要么极大改变了这一负面评价,大多数语言学家后来承认,类人猿似乎确实具有某种形式的“语言能力”。最近,人们在黑猩猩的脑内发现了一个通常被认为对人类使用语言至关重要的大脑特征,即位于耳朵上方的不对称题平面;但是人们还不清楚不对称颞平面会如何或是否会影响黑猩猩的语言能力。这种不对称颞平面在接受和生成语言方面的确切作用尚待确定。) (查看原文)
    圆圆 1赞 2024-02-29 22:52:13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动物交流和“语言”
  • 我们人类与黑猩猩的基因相似度达到99%,而倭黑猩猩具有更多类似于人类的特征。在野外,人们观察到倭黑猩猩个体会经常一边使用身体语言,如手势、面部表情、姿势、方向等,一边发出声音来和同伴进行交流。例如,在倭黑猩猩中至少有20种手势和喊声代表想要进行交配的意思。那么使用这种“自然语言”的野生倭黑猩猩,是否具有能够让其以人类更为熟悉的方式来使用语言的神经通路呢?最近由美国人苏·萨瓦奇-兰波(Sue Savage Rumbaugh)所做的一项实验得到了科研机构的称赞,这项实验不仅给了这个问题一个肯定的回答,还揭示出类人猿语言能力此前不为人知的一个维度。 人们教倭黑猩猩坎兹用符号字(耶基斯语)与人类交流,这种符号字是一种带有符号的键盘,键盘上的符号代表着特定的单词或是行为。坎兹不同于其他“受训猿”的地方在于,其反应是激发出来的,而不是训练出来的:坎兹被“鼓励”自发且创造性地使用这些符号与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交流。在这种人为的训练环境中待了几年之后,坎兹还学会了理解英语语音指令,包括提问和陈述,对此它都能用键盘予以回复。现在,键盘还能发出语音,替坎兹做出回答。鲜有灵长类动物的表达能如此接近人类可以轻易识别和理解的词汇、句法,坎兹似乎快要能够使用人类观念中的“语言”了。 有一次,萨瓦奇-兰波发现她的钥匙被研究中心的一只黑猩猩给偷走了,她让坎兹去帮她拿回钥匙。坎兹走到小偷那里,在后者的耳边“窃窃私语”了一番,随后便拿着被偷的钥匙走了回来。坎兹还可以通过电话识别人声,且能够对这些电话信息进行适当的回复,尽管它对声音信息的回复一定要借助电子声音或符号的帮助,不过仍然能够和其训练者进行与人类语言交流相似的声音交流。目前,坎兹正在使用带有256种几何符号的符号字,黑猩猩们也在学习使用坎兹的符号字。一个奇怪的发现是,有着学习障碍的人类小孩可以学习使用改编过的倭黑猩猩符号字,并从... (查看原文)
    圆圆 1赞 2024-02-29 22:52:13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动物交流和“语言”
  • 对非人类物种自身而言,它们学习并积极使用的语言既不是无足轻重的,也不是转瞬即逝的。20世纪70年代初,研究人员教会了黑猩猩“布鲁诺”(Bruno)使用北美手势语;1982年,该研究项目被迫终止,布鲁诺被移送到一所医学实验室。1992年,布鲁诺在没有他人提示指导的情况下,仍然在使用北美手势语,激励实验室的技术员去学这种手语和它交流。其他猿类也会主动带领同类和后代学习从人类那里学到的交流方式。对这些动物而言,一旦习得人工语言,它们就会把其当作重要的社交因素,也许这种对人工语言的认同是本性使然。 (查看原文)
    圆圆 1赞 2024-02-29 22:52:13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动物交流和“语言”
  • 能人凭借更大的脑容量,形成了大型的能人群体,偶尔还能有食物剩余,群体得以扩大,变得更为复杂,故更规整的社群应运而生,那些有着更高智力的能人加速繁衍。这种协作过程又令能人演化出了更大的脑。人们在能人的颅骨中首次发现了大脑中凸起的布罗卡区(Broca's area),这一区域对言语和手语的产生至关重要。由此可见,能人可能已经具有了可以产生非常初级的语言的神经通路。 但是,从身体角度而言,人类言语还不可能在那么早的时期产生。在寻找人类语言起源的过程中,产生有声言语所必备的身体特质常遭忽视。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里,科学界才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一问题。大约在160万年前,人科物种匠人(om0 ter)出现,匠人胸腔内的胸椎上有一个较小的洞能让脊髓以中穿过,这与今天在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身上发现的小洞类似。该脊柱区域的神经能够控制专门用来呼气的胸腔肌肉。然而神经组织太有限,那么小的洞无法控制对言语而言所必需的呼气,因此这两类最早的人属物种都只会使用短促、缓慢且未经调整的言语模式,而不会说出清晰的言语一有意义的人声被系统排列。 除此之外,匠人的喉部仍然跟人类婴儿的一样。从解剖学角度而言,人类婴儿只有等到一岁及以上,喉咙中的喉头下降之后才能发出大部分的人类声音,而类人猿的喉头永远都无法下降。早期能人的颅骨表明其喉头仅稍稍弯曲,可见能人并没有演化出现代成人那样的喉头。尽管他们具有或可用来产生言语的神经通路,但显然还是缺乏产生言语的身体器官。 供人类说出清晰的言语的身体特性似乎在160万年到40万年前之间得到相对较快的演化。研究人员发现的体现了使用有声言语可能性的最早人科化石可追溯至40万年前,那属于一个全新的人科物种:直立人(Homo erectus)。 (查看原文)
    圆圆 1赞 2024-02-29 22:52:13
    —— 引自章节:第二章 会说话的类人猿
  • 爪哇岛一环至关重要,在1997年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因为言语和智力的缺乏,直立人无法跨越华莱士线。华莱士线是分隔巽他和龙目岛的一条不可见的界线,也将亚洲的动物群与澳大利亚的动物群分隔开来。事实上,直至彼时,人们仍认为华莱士线是直立人和智人不同能力和活动范围的分水岭。4但是,1997年,人们在横跨华莱士线的龙目岛东部的弗洛勒斯岛上发现了可以追溯至90万年到80万年前的石制工具和饮食遗迹,这似乎证实了直立人具有的智力和社会组织足够支持它们建造起竹筏,横跨分隔巽他和其东面邻岛的长达17千米的海峡,即使在海平面最低的时期也是如此。(10多年前,一位荷兰古生物学家曾指出,在大约90万年前,是人类造成了弗洛勒斯岛上的侏儒剑齿象的灭绝。 专家们直到最近才接受了直立人可能具有说话能力的观点。这一观点源于对直立人的社会组织能力的认可,该能力也可通过其在全球范围内达到的成就得到证明。但是,直立人的语言不太可能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语言,他们体内能让脊髓横穿其间的最低椎骨上的洞太小,无法控制呼气。直立人可能可以说出简短且具有意义的话语,或许他们确实处在慢慢演化到能说条件句的阶段,但从解剂学角度面言,他们还是无法说出复杂的长句。 (查看原文)
    圆圆 1赞 2024-02-29 22:52:13
    —— 引自章节:第二章 会说话的类人猿
  • (大多数专家达成共识:尼安德特人使用了一种与我们的语言相近的原始语言,若非如此,没有任何其他的理由可以解释其高超的工具制作水平以及高水准的社会形态。最近有人提出,从可追溯到6万年前的完好的尼安德特人舌骨(在舌头后部支撑喉头的骨头)化石可以发现,尼安德特人的舌骨与现代人类的舌骨相似,可见其舌头同后来智人的舌头一样灵巧敏捷,能够进行频繁且流畅的言语交谈,但这一观点并未得到所有专家的一致认同。最近,人们还发现尼安德特人舌下神经管(通过颅骨底部控制舌头的神经)的宽度处于现代人类舌下神经管宽度的范围之内。 (查看原文)
    圆圆 1赞 2024-02-29 22:52:13
    —— 引自章节:第二章 会说话的类人猿
  • 与此同时,人们对名为“瓦苏”(Washoe)的雌性黑猩猩所做的语言实验启发了弗朗辛·帕特森(Francine Patterson)。1972年7月,弗朗辛·帕特森试图向一只13个月大的雌性低地大猩猩“可可”(Koko)教授手语,那是改编自美式手语或北美手势语“Ameslan”的一种表达方式。不到6年,可可就被誉为“第一只能熟练使用手势进行交谈的大猩猩”。这项实验成为世界上耗时最久的猿类语言学研究,二十几年后仍在进行。1可可现在掌握超过500种北美手势语主动手势和S00种被动手势,其总词汇量已经接近人类幼儿的水平,这样的语言能力亦证明类人猿的大脑具有使用语言的能力,即野生大猩猩早就为使用某种语言做好了“准备”,从而能在实验室里学会北美手势语。研究人员用斯坦福-比奈量表(Stanford-Binet)测得可可的智商在85和95之间,略微低于人类儿童的平均值。但是,在这种人类中心论的智商测试中,可可犯的几处“错误”并不能算是错误,例如:对大猩猩来说,避雨场所是树,而不是房子。因此,可可真正的智商值可能要稍微高一些。 可可达到的成就令人欣喜又发人深省,当可可看到一匹上了嚼子的马时,它会做手势说:“马儿伤心了。”帕特森问可可为什么,可可又做手势回复道:“牙齿。”可可甚至会尝试模仿人类说话,它曾尝试过打电话,而惊恐万分的接线员追溯了这通电话的来源,以为打电话的人快要死了。1976年,3岁半的雄性低地大猩猩“迈克尔”(Michael)加人了可可的训练。帕特森告诉可可一只新的大猩猩宝宝就要来了,当可可看到重达50磅(1磅约合0。45千克)的迈克尔时,它用手势回复说:“错,老。”在两年的时间里,大猩猩可可和迈克尔一直都在使用北美手势语与对方谈话。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带有声音合成器的特殊键盘,可可和迈克尔按下一个键之后,其选择的单词就可以通过扬声器大声地说出来。可可的表... (查看原文)
    圆圆 1赞 2024-02-29 22:52:13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动物交流和“语言”
  • 生物声学也将研究的注意力转向了鱼类,许多鱼类尤其是在产卵期间,会发出代表性的“复合音”。这种“复合音”的第部分包含了一系列部分重叠的声音脉冲,而第二部分则是快速重复的重叠声音脉冲,这会产生一种类似于“音调”的恒定声波。 例如,生活在美国西海岸的斑光蟾鱼在夜间发出的“嗡嗡”声明显地展现了声音交流的最原始形式,这种声音原本不为科学界所知,直到最近加利福尼亚州一个船屋社区的生活因其饱受困扰,此事登上国际新闻头条。雄性斑光蟾鱼会发出“嗡嗡”声来吸引雌性斑光蟾鱼到它的巢穴中产卵,那巨大且洪亮的声音像极了澳大利亚乐器迪吉里杜管发出的声音。通过收缩鱼鳔上的两块肌肉并振动胃壁,这种声音会持续一个小时,直到雌性斑光蟾鱼到来,这种求偶的“嗡嗡声”才会戛然而止。 一些昆虫也具有明显可以用于交流的发音器官,其中不少会利用超声来进行交流,但科学界直到20世纪后半叶才知道这些超声的存在。例如,雄性和雌性飞蛾在求偶期会通过信息素(通过特定腺体释放的分泌物)来进行交流,飞蛾求偶行为的全流程也包括产生超声波。这一最新的研究令人有必要重新思考飞蛾的求偶行为,并更加重视几种交流表达方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在20世纪的最后25年里,对数百年来只用作比喻的“鸟语”一词,人们有了突破性的新理解。1977年6月,艾琳·佩珀伯格(Irene Pepperberg)开始教l3个月大非洲灰鹦鹉“艾利克斯”用英语与自己沟通,在教授过程中,艾琳·佩珀伯格采用了新的技巧并借用了人类社交学习的研究成果,实验的结果令人印象深刻。看起来,艾利克斯现在已经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它不再是“鹦鹉学舌”式地模仿人类说话,而是能理解人类言语的意思,并能用同样的语义内容以不同概念模式予以回复,且具有极高的正确率。 例如,一名研究员举着一把紫色金属钥匙和一把更大一点的绿色塑料钥匙问:“艾利克斯,几把?”沉默了15秒后,艾利克斯回答“两... (查看原文)
    圆圆 1赞 2024-02-29 22:52:13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动物交流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