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兒(曾春滿)
撰於2022年台北的夏天
臺灣原住民族現今僅占人口比例百分之二,約五十萬人。面對歷史的流變,筆者有感於原住民族藝術文化遺產的珍貴史料,也將隨之流失,故期許自己戮力增補完成此一臺灣原住民族十六族的服裝藝術文化編著大業。但是,一個人的力量有多大?又有多小?大到竟然可以小眾之力,整理完成臺灣原住民族十六族服飾文化的史料;小到再怎麼努力,依舊覺得資料還不足、陳述有缺憾、撰稿有疑惑……。曾經,我以為會寫這本書只是個偶然,但完稿的今日,我明白這一步步,都是山林的切切召喚。或許是輔仁大學四年年輕歲月中,隨著「港安原住民友團」(當時稱為「港安山地友團」)到屏東來義鄉時,曾經許應了我會再回來,回來探望,也回來團聚,而被祖靈揀選埋下了種子,在我完成了艱困的學術升等磨練之後,這顆種子在心中發芽了,慢慢地牽引我回到原鄉,回到應許之地,展開另一場更艱難的「尋根之旅」!
輔仁大學醒新社的「港安原住民友團」,曾經是一艘承載著青年學子想要「服務」社會與回饋族群的夢想號。我們每年利用寒暑假前進屏東來義鄉做課業輔導、家庭探訪、舉辦各種交流活動。一次次的行前與會後密集籌備與反思檢討,期盼透過團員之間彼此想法的激盪與創意,讓「服務」原鄉部落的單純心願開出一朵朵希望的小花。港安的團員們是一群尋夢者也是築夢者,老骨頭帶著年輕的小骨頭,代代相傳持續探訪來義鄉,於是上山不再僅是「服務」而是「回鄉」。畢業了、出國了、戀愛了、成家了、立業了,原鄉的呼喚似乎都不曾停歇,再遠、再久、再忙都要抽空回山上一趟,這幾乎成為我們港安人滾滾紅塵中的小小心願;因為,曾經我們以為是要去學習付出的「服務」夢,感受到與接受到的,卻是再也化不開的族人之愛。
七年的撰稿期間,我幾乎迷路、挫折,不想再前進了;但是親愛的祖靈總是安排深懷原鄉之情的勇士們,協助我走出困境,如今終於安然抵達目的地,我感恩落淚,輕聲致謝。於是,我邀請曾經一起到過來義鄉的港安團員、一起參與文稿協作的舊雨新知、一起相愛的族人們,提筆寫下他們對山林、對部落的情感。這本書,我們一起獻給原鄉!謝謝願意打開這本書的您們,歡迎大家真心收藏。不是因為它有多好看、多有趣;而是因為,它是一顆住民族藝術文化的種子,期待日後也在您的心中生根發芽,一代傳一代!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