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成都时代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副标题: 古典神话与史前巨兽
原作名: The First Fossil Hunters: Paleontology in Greek and Roman Times
译者: 丁国宗
出版年: 2023-7
页数: 416
定价: 76.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智慧宫
ISBN: 9787546431161
内容简介 · · · · · ·
编辑推荐
◎神话与古生物学的有趣碰撞,打破学科界限,丰富你对人类经验的理解。
◎文献材料丰富,图文并茂,观点新颖大胆,论述环环相扣。
◎化身穿梭时间的侦探,走入地球历史的迷宫,在古典时代的化石记录和神话传说之间搭建桥梁,探寻传奇巨兽与英雄们的真身。
◎古生物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作序,科普作家安迪斯晨风、臆想图志诚挚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化石对古代人类社会中的神话、传说和流行观念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塑造古人有关生物与演化的自然知识。作者主要以环地中海地区的古典世界为例,梳理了古人与化石接触并受之影响的历史。人与化石的相遇和互动深刻地影响了人构建神话想象和思考自然世界的方式,而这些化石在人们的思想中激起的涟漪也会随着交通、经贸等方式扩散,并得以被保存和记录下来:在壁画、墓葬中的工艺品,以及各类古代文献(如古代的书籍、信件、地方志和行...
编辑推荐
◎神话与古生物学的有趣碰撞,打破学科界限,丰富你对人类经验的理解。
◎文献材料丰富,图文并茂,观点新颖大胆,论述环环相扣。
◎化身穿梭时间的侦探,走入地球历史的迷宫,在古典时代的化石记录和神话传说之间搭建桥梁,探寻传奇巨兽与英雄们的真身。
◎古生物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作序,科普作家安迪斯晨风、臆想图志诚挚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化石对古代人类社会中的神话、传说和流行观念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塑造古人有关生物与演化的自然知识。作者主要以环地中海地区的古典世界为例,梳理了古人与化石接触并受之影响的历史。人与化石的相遇和互动深刻地影响了人构建神话想象和思考自然世界的方式,而这些化石在人们的思想中激起的涟漪也会随着交通、经贸等方式扩散,并得以被保存和记录下来:在壁画、墓葬中的工艺品,以及各类古代文献(如古代的书籍、信件、地方志和行政命令等)中都能找到它们的印记。经过细致的考察,我们会发现,与近现代科学相通的思想观念在古代就已萌芽。在探索化石之谜的过程中不同学科与团体之间的差异,也向我们展示了科学与人类的好奇心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呈现的不同面貌。
媒体与名人推荐
这是一个一流的历史和科学侦探故事……她的成果既引人注目又颇具趣味……这本书将凭借它严肃的目的和丰富的文献吸引专家,并凭借大量的地图、照片和图画满足所有读者。
——莫特•T. 格林 《科学》杂志
梅厄做了一项令人钦佩的工作……她寻回了一笔早在现代科学首次发现恐龙遗迹之前几个世纪就已存在的古生物学财富。
——理查德•福泰 《伦敦书评》杂志
从许多方面来讲,这本书就像一个侦探故事。当作者找到了某件事情的线索,她就会跟着它走,不管它指向哪里……对古代历史感兴趣的人将会发现《最初的化石猎人》极具启发性。对我来说,它是近年来最好的书之一。
——沃尔特•弗里德里希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
古人挖到化石的时候想了些什么?他们如何解读?如何记载?我们只能从口头传说和旧纸堆中寻找答案。大浪淘沙,其中不时会有闪光的瑰宝,让我们一窥远古世界生命演化的奥秘,这可能就是神话与传说的无心插柳所造就的美好吧!
——邢立达,古生物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
从来没想过,原来很多神话传说中的怪兽,其原型都是古人发现的古生物化石!这本书用生动有趣的笔调,为我们讲述了古人发现化石的历程。
——安迪斯晨风,《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作者
这本书的切入点新颖、独特,作者通过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历史文献和艺术品极具发散性的研究与解读,在史前化石与神话生物之间建立了大胆的联想,并通过引人入胜的推理得出了发人深省的结论——古代西方人对化石的认知就藏在神话中。这个观点极具魄力、创意和启发性,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臆想图志,《惊奇与怪异:域外世界怪物志》作者
最初的化石猎人的创作者
· · · · · ·
-
丁国宗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著者简介
阿德里安娜•梅厄(Adrienne Mayor),古代科学史学家和古典时代民俗学家。梅厄的研究兴趣主要在于古代历史和大众科学,包括前科学时代的神话、传说及口头传统中蕴含的古代自然知识。她的作品包括:《毒王:罗马最致命的敌人米特拉达梯的生平与传奇》(2009)、《亚马孙女战士:古代世界中的女武士的生平与传说》(2014)、《众神与机器人:神话、机器及古代的技术之梦》(2018)。
译者简介
丁国宗,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译有《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第三版》。
目录 · · · · · ·
1 守卫黄金的格里芬
2 地震和大象
3 古代的巨骨发现
4 化石发现的艺术与考古学证据
5 神话、自然哲学和化石
6 半人马之骨
附录 古代文献记录
注 释
引用文献
出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古今中外,有诸多案例可表。被记录下来的神话代表的是最初的惊艳、震撼、惊恐或巨大的伤害,乃至死亡。这些经历都可能化作口头的故事,其中的一部分得以代代相传。 威廉·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第2幕第1景中写道: “患难的益处是很妙的,像是一只虾蟆,丑而有毒,但是头上偏顶着一颗珍珠。” 这里说的就是传说中的蟾蜍石(toadstone)。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认为蟾蜍有毒,而且毒性非常可怕。既然带毒,那么想必它也自带解毒剂。那就是它头上的那块石头!人们认为,只要戴上镶嵌有神奇的蟾蜍石的戒指,就能解毒并得到庇护。关于蟾蜍石的记载有很多,最早可以追溯至古罗马作家、博物学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当然,还有莎士比亚。 蟾蜍的头上并没有小石子,那么蟾蜍石究竟是什么呢?它们其实仅仅是鳞齿鱼的牙齿呀!鳞齿鱼类在中生代十分常见,体大者身长2米以上,其牙齿为磨状齿,粗大而坚硬,就像一颗颗小豆子,大概是为了吃下甲壳动物而进化出来的。鱼齿与蟾蜍有什么关系吗?压根没有。能解毒吗?压根不能。但这并不妨碍人们把“蟾蜍有毒”与颜色、尺寸都恰好符合想象的鳞齿鱼牙齿化石绑定在一起,从而创作出一个个故事,其根源就是对蟾毒的恐惧与对解毒的渴望。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导 言 -
再来看看神秘的格里芬(griffin)——魔法世界的大宠儿。格里芬又名狮鹫,顾名思义,是一种既像狮子又像秃鹫的怪兽,它有狮子的身体、鹰或鹫的翅膀与脑袋,并在地面筑巢、产卵。狮子和鹰分别是陆地和天空的霸主,结合了二者特征的格里芬自然是强大、高贵的象征。它存在于古代欧洲和中亚地区的很多民族的神话中,如巴比伦人、斯基泰人、希腊人和罗马人等。在种种神话之中,格里芬最重要的任务是守护,它们守护着沙漠中的砂岩之下的黄金。 古生物学家此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巧合。在含有原角龙(Protoceratops)化石的大区域,包括中亚的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一带,也存在着关于格里芬的传说。原来,游牧民族斯基泰人最早创造了格里芬传说。他们在挖掘金矿的过程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原角龙化石,从而想象出了格里芬。原角龙如鸟一般的大型喙状嘴、2米左右高的体形、四条腿,以及身旁的窃蛋龙蛋窝,分别对应着格里芬的鹫嘴、狮子般的躯干与四肢,还有产卵的习性。 发现于希腊的恐象(Deinotherium)化石与神话的关系更有戏剧性。在希腊神话中,西西里岛上有一种名为库克罗普斯(Cyclops,在希腊语中意为“圆眼”)的巨人,也就是独眼巨人。独眼巨人身高5-6米,顾名思义,其最大的特征是长在额头上的独眼。生活于公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Hesiod)为这些巨人做了注脚:他们强壮、固执,而且感情冲动,很会制造和使用各种工具和武器。独眼巨人的由来是什么呢?大量的化石证据表明,在希腊乃至地中海东岸,人们很久以前就发现过古大象的遗骸,其中包括乳齿象(Mammut)和恐象的头骨化石。从化石上看,象类的鼻腔在头骨中上部形成一个大洞,类似眼睛在人脸上的位置,因此古生物学家认为,古人很可能将没有发现长牙的古象头骨误认为巨大的人类头骨,并由此描绘出有一个虚构的、凶猛的独眼巨人。这么生猛的故事流传开来,就变成了神话,随后出现在荷马史诗《奥德...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导 言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最初的化石猎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最初的化石猎人"的人也喜欢 · · · · · ·
最初的化石猎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 条 )

用化石还原古神话人物

化石时代的化石猎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化石时代的化石猎人… 我们当代科学家对于化石研究十分重视,那么几百年前上千年前的人呢,他们对于化石有什么认识,有什么态度呢… 书中提供了一种思路,研究远古或者过去人们对于化石研究的方法,从人文风貌与社会习俗等方面入手,从诗歌,神话,传说中寻找其构建起来的体系... (展开)> 更多书评 1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社会/文化史 (🦉的瓦涅密)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 「智慧宫」 (后浪)
- 书单|古生物学(中文) (Paleo)
- 自然野趣 (森森)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31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最初的化石猎人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Mikkel 2024-05-23 20:19:49 广东
很有意思的角度,不过这本书关于狮鹫与原角龙假说已被证实是错误的(谷歌mark witton的博客),早在中亚前就已出现了狮鹫符号,而且内部还分不同种类的狮鹫造型,不能去笼统概括,原角龙的解剖学结构、化石发现地也并不符合所谓的狮鹫造型。但是里面关于古希腊罗马地中海、埃及那一部分很有趣以后想去拜访一下,我还很欣喜地读到了在学校学过的人类学科学课上thomas kuhn对于科学革命的知识嘿嘿
1 有用 猫咪大官人 2024-08-22 10:58:21 北京
也就第一章还好看,看的我昏昏欲睡…太杂乱了,观点蛮好,每章第一段…一共小 400 也附录参考文献 100 多页…
1 有用 扭腰客 2023-09-04 11:14:25 上海
切入角度奇诡,行文不落俗套,一些史料引用虽偶有牵凿附会之嫌,但逻辑上可以自洽。现在敢于另走一条新路的学者,真的太少了。
3 有用 生蚝心 2023-10-27 01:04:53 上海
写得不行。 作者古典学出身,但通篇文献引用相当随意。也没有把一个传说、一次调查讲清楚的能力。 更别提呈现一个通用研究框架,让传说、文献、考古实证、地质观察和古生物研究多类证据互相充分印证。除了第一章出现多重证据,其他章节的猜想往往只得“文献-传说”“文献-地质”“考古-古生物”单线印证。 然而哪怕是最悉心的第一章,仍然有分段吊诡的毛病。“传说”“自然历史”“地质概况”和“石骨”本意将各类证据分开,... 写得不行。 作者古典学出身,但通篇文献引用相当随意。也没有把一个传说、一次调查讲清楚的能力。 更别提呈现一个通用研究框架,让传说、文献、考古实证、地质观察和古生物研究多类证据互相充分印证。除了第一章出现多重证据,其他章节的猜想往往只得“文献-传说”“文献-地质”“考古-古生物”单线印证。 然而哪怕是最悉心的第一章,仍然有分段吊诡的毛病。“传说”“自然历史”“地质概况”和“石骨”本意将各类证据分开,实则每段元素都会交替出现 重复同样的论证。 唯一可取之处是作者有十足耐心,作大量年许多实地考证、并将数十年搜集散装材料悉数记录,堪堪检索一用。 (展开)
1 有用 殷顽民 2023-08-16 20:33:46 湖北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落足于古生物学、古典学、神话学以及古地质学的交汇处,作者绝非草率地在古生物化石与神话奇兽之间建立联系,而是进行了细致的资料研究和实地考察(有注释中不厌繁琐的讨论为证),一些观点已经得到著名古典学家的背书。要之,本书可以看作环地中海地区古生物学知识科普+古代世界自然观念史的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当然,我们也不必胶柱鼓瑟,像格里芬=原角龙、独眼巨人=巨恐象、龙=萨摩麟这样一一凿实...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落足于古生物学、古典学、神话学以及古地质学的交汇处,作者绝非草率地在古生物化石与神话奇兽之间建立联系,而是进行了细致的资料研究和实地考察(有注释中不厌繁琐的讨论为证),一些观点已经得到著名古典学家的背书。要之,本书可以看作环地中海地区古生物学知识科普+古代世界自然观念史的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当然,我们也不必胶柱鼓瑟,像格里芬=原角龙、独眼巨人=巨恐象、龙=萨摩麟这样一一凿实,古人的想象力令他们将片鳞半爪的古化石「脑补」为神奇生物,但若笃定他们的想象素材全是化石,这又未免看轻古人,也过度简化神话的发生过程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