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有太多座大山立在寒门学子的面前,阻碍其通过学业获得世俗上的成功。无产阶级的孩子比特权阶级的孩子在学习能力上更缺乏自信,在学习动力上更缺乏抱负,在学习过程中更缺乏鼓励,在报考学校时更缺乏指导,在收到录取后更缺乏学费,大学就读期间难以与特权阶级的同学融为一体,并进而通过大学期间积累的人脉获得工作机会。当你的面试官问你“为什么没有间隔年旅行”时,你已经输在了文化期待上面。然后,最重要的是继承一笔可观的遗产。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流动了,人们需要靠反常才能翻越阶级的隔离。固定大小的蛋糕,越来越多想吃蛋糕的人,难以实现的向上流动,一不小心就向下流去。当你习惯了特权,平等就有如压迫。以及奇妙的“特权阶级代表无产阶级发声,好像无产阶级自己不会说话。”
向上流动的难度本来就知道,作者以英国社会为原型,其实可以一样套用我国国情,雏鸡再如何躲藏,不过还是会突现出来。在阅读的时候,更在想的是教育能突破多少,作者阐述的案例也承认突破的是个例,所以等待大多数的孩子不是发梦,而是更实际的一技之长与生存之道,而非那条难走的独木桥。人人在这个教育的道路上,发梦者多,清醒者少,如有向下的机会,目的可不单纯,飞上枝头也还是只乌鸦。
“通往机会之梯的设计者往往是从不需要向上攀爬的人。从没爬过梯子的人常常以为梯子只有梯级,却忘了梯子还有其他组成部分——保持整个梯子不散架的框架。”
本书并非是一本严格的学术著作,但同样有助于了解英国的阶级结构与社会流动状况。如最后一章所总结到,本书主要回答下列三组问题:第一,英国距离成为“机会型社会”还有多远?第二,社会流动是否可取?又是否应该成为政策制定者的第一要务?第三,成为机会型社会有哪些障碍?如何移除这些障碍?关于上述问题,其实也可以反过来问中国?尽管我们官方层面似乎在避免“阶级”叙事,甚至社会学研究中使用该词都比较敏感,但我依旧认为我们需要“阶级”的视角,毕竟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社会结构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了。最开始进入到社会分层与流动领域,注意到英国似乎特别关注社会流动,后来又得知社会流动委员会的存在,这就更加引起我对英国的兴趣。本书其实可以当成一个向导,顺着里面提到的一些学者及其研究,就可以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
深刻地剖析英国80-10年代高等教育得公平问题。既有个案调查,又有哲学的思考,例如社会流动是否促进社会公平。中产及以下的孩子对职业发展认识浅薄或者压根没有,被调查人的一些想法和我一模一样,认为职场晋升靠的是个人能力,而忽视经营职场关系。特权阶级已占领传统行业,非特权阶级通过占领新兴领域,更有效实现社会流动。
8分,很有英国特色,聚焦教育平等,有些说的有点过,比如背景录取原则,怎么看都很不公平,还好国内未采纳。
读完最大感受是英国人的阶级意识可真重,这大概是依然存在君主制和贵族的弊端。
有些东西比较老生常谈啦,但是不同阶级思维方式不同对我触动很大。机会正因稀缺而枯竭,也因财富而枯竭。增加好住房和工作的很难,但扎实的职业教育是必要的,而且越早越好。
所以,怎么办呢?
越读越累的一本书
虽然更多是在讲英国的社会流动以及由时间积累、遍布于各个方面的不平等现象;但同样也可作为一面镜子,“照”进这种情况只可能更糟糕、并且也更难改变的东亚社会。尤其刚刚和才送孩子去幼儿园的同学吃完饭,听她已经忧心忡忡地提及十多年后的“普高/非普高”比还有一堆听来感到压力陡大的事件,都觉得看似无关却又息息相关。它存在于方方面面,也占据着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2023 #105】
开始以为是育儿类书籍,在卷还不是卷中犹豫的我决定看看。然而打开却发现,其实这是讲社会公平的,如何消除不平等,如何给英国人民脱贫,这些标签本书都适用,就是跟教育无关(当然,涉及教育中的公平问题),不得不说这个营销点是真做得好,不知有多少人是像我一样被“骗”进来的。但从社会流动这个角度评判又确实好看,且好读。很多关于造成社会流动阻碍的点很有启发。全书最振聋发聩的一句话:“中产阶级想让工人阶级等,为了socialism之类的,但我们凭什么就该等?”!
感觉很真实的写了普通家庭孩子向上努力的一生经历,很难很心酸
比预想中要读的更加津津有味。本书的内容在选例说明与理论融合上做到了一定的平衡。在例子的选择上,通常是以社会上较广泛的状况,最终从现象过渡到理论之上。关于孩子的“先天”和“后天”是本书贯穿首尾的线索。在未出生前已然开始竞赛,以及草根阶级跨越的情况,与此同时,又对过早开发儿童进行思考。从阴谋论的视角来看,本书的内容有可能是统治层表露自已的“反卷”以及阶层上升的例子来打消普通人对于富人的冲突内涵。从而让其地位可以更加的稳固。在未来的发展之中,只有抓住知识,才能实现自身的稳固与发展!
不失为了解世界的材料。 虽然充斥混乱、主观、业余。
讲教育的不公平如何造成社会阶级固化的书,非常犀利
个人抱负的实现与否,除了个体和家庭影响外,社会结构的流动性高低也起到关键作用。本书试图揭示英国社会的机会平等现状。并不是学术著作,而且结合个人叙事来展现,虽然逻辑性和严谨性下降,但可读性也有所加强了。
阶层流动,谁都想往上走,可是谁想往下呢?越看越惊,各自安吧。
作者从英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入手,如就业困难、买房吃力、阶层固化等,并以多个阶层人士的亲身经验为例,分析了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逻辑,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案。读这本书,我反复想起的是英国导演肯·洛奇的电影《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肯·洛奇是英国的“电影社会学家”,他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品是一面面洞察社会问题的镜子,折射出苦难而又尴尬的生存困境,从而反思现代资本主义的制度之恶,以及与普世经验相勾连的生命体的共同体验。这部电影中的很多问题其实与《撕裂的公平》的内容相对应,两者皆是聚焦普通人的情感与境况,将那些卑微渺小的个体放大。只是在大写的人生背后,是难以承受的生存压力与情感危机。
作者以特蕾莎·梅到约翰逊这两位西方精英政治的脱欧衰落史为话题,梳理英国日益加剧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等问题根源,让我们看见弱势群体的真实处境和特权阶层的尴尬与龌龊面貌。
> 撕裂的公平
5 有用 阿梦 2023-06-01 16:13:21 湖北
有太多座大山立在寒门学子的面前,阻碍其通过学业获得世俗上的成功。无产阶级的孩子比特权阶级的孩子在学习能力上更缺乏自信,在学习动力上更缺乏抱负,在学习过程中更缺乏鼓励,在报考学校时更缺乏指导,在收到录取后更缺乏学费,大学就读期间难以与特权阶级的同学融为一体,并进而通过大学期间积累的人脉获得工作机会。当你的面试官问你“为什么没有间隔年旅行”时,你已经输在了文化期待上面。然后,最重要的是继承一笔可观的遗产。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流动了,人们需要靠反常才能翻越阶级的隔离。固定大小的蛋糕,越来越多想吃蛋糕的人,难以实现的向上流动,一不小心就向下流去。当你习惯了特权,平等就有如压迫。以及奇妙的“特权阶级代表无产阶级发声,好像无产阶级自己不会说话。”
1 有用 Strelizeia 2025-01-28 13:23:33 福建
向上流动的难度本来就知道,作者以英国社会为原型,其实可以一样套用我国国情,雏鸡再如何躲藏,不过还是会突现出来。在阅读的时候,更在想的是教育能突破多少,作者阐述的案例也承认突破的是个例,所以等待大多数的孩子不是发梦,而是更实际的一技之长与生存之道,而非那条难走的独木桥。人人在这个教育的道路上,发梦者多,清醒者少,如有向下的机会,目的可不单纯,飞上枝头也还是只乌鸦。
3 有用 社会学菜鸡 2023-06-09 14:58:27 湖北
“通往机会之梯的设计者往往是从不需要向上攀爬的人。从没爬过梯子的人常常以为梯子只有梯级,却忘了梯子还有其他组成部分——保持整个梯子不散架的框架。”
0 有用 Entzauberung 2024-03-02 16:41:21 上海
本书并非是一本严格的学术著作,但同样有助于了解英国的阶级结构与社会流动状况。如最后一章所总结到,本书主要回答下列三组问题:第一,英国距离成为“机会型社会”还有多远?第二,社会流动是否可取?又是否应该成为政策制定者的第一要务?第三,成为机会型社会有哪些障碍?如何移除这些障碍?关于上述问题,其实也可以反过来问中国?尽管我们官方层面似乎在避免“阶级”叙事,甚至社会学研究中使用该词都比较敏感,但我依旧认为我们需要“阶级”的视角,毕竟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社会结构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了。最开始进入到社会分层与流动领域,注意到英国似乎特别关注社会流动,后来又得知社会流动委员会的存在,这就更加引起我对英国的兴趣。本书其实可以当成一个向导,顺着里面提到的一些学者及其研究,就可以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
0 有用 挺直桑 2024-01-24 10:56:04 广东
深刻地剖析英国80-10年代高等教育得公平问题。既有个案调查,又有哲学的思考,例如社会流动是否促进社会公平。中产及以下的孩子对职业发展认识浅薄或者压根没有,被调查人的一些想法和我一模一样,认为职场晋升靠的是个人能力,而忽视经营职场关系。特权阶级已占领传统行业,非特权阶级通过占领新兴领域,更有效实现社会流动。
0 有用 文艺理工男 2024-02-12 11:20:44 吉林
8分,很有英国特色,聚焦教育平等,有些说的有点过,比如背景录取原则,怎么看都很不公平,还好国内未采纳。
0 有用 Nelly.L 2024-03-20 11:33:21 上海
读完最大感受是英国人的阶级意识可真重,这大概是依然存在君主制和贵族的弊端。
0 有用 SithyQ 2024-03-24 17:09:59 四川
有些东西比较老生常谈啦,但是不同阶级思维方式不同对我触动很大。机会正因稀缺而枯竭,也因财富而枯竭。增加好住房和工作的很难,但扎实的职业教育是必要的,而且越早越好。
1 有用 鼻涕牛儿 2023-08-03 16:46:23 四川
所以,怎么办呢?
0 有用 muhaizi121 2023-06-17 13:12:07 上海
越读越累的一本书
0 有用 基瑞尔 2023-07-12 18:50:09 四川
虽然更多是在讲英国的社会流动以及由时间积累、遍布于各个方面的不平等现象;但同样也可作为一面镜子,“照”进这种情况只可能更糟糕、并且也更难改变的东亚社会。尤其刚刚和才送孩子去幼儿园的同学吃完饭,听她已经忧心忡忡地提及十多年后的“普高/非普高”比还有一堆听来感到压力陡大的事件,都觉得看似无关却又息息相关。它存在于方方面面,也占据着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2023 #105】
2 有用 simonfaye 2023-10-27 10:24:52 北京
开始以为是育儿类书籍,在卷还不是卷中犹豫的我决定看看。然而打开却发现,其实这是讲社会公平的,如何消除不平等,如何给英国人民脱贫,这些标签本书都适用,就是跟教育无关(当然,涉及教育中的公平问题),不得不说这个营销点是真做得好,不知有多少人是像我一样被“骗”进来的。但从社会流动这个角度评判又确实好看,且好读。很多关于造成社会流动阻碍的点很有启发。全书最振聋发聩的一句话:“中产阶级想让工人阶级等,为了socialism之类的,但我们凭什么就该等?”!
0 有用 轩羊羊 2023-12-10 17:26:05 北京
感觉很真实的写了普通家庭孩子向上努力的一生经历,很难很心酸
1 有用 横转中子星 2023-04-21 14:29:11 辽宁
比预想中要读的更加津津有味。本书的内容在选例说明与理论融合上做到了一定的平衡。在例子的选择上,通常是以社会上较广泛的状况,最终从现象过渡到理论之上。关于孩子的“先天”和“后天”是本书贯穿首尾的线索。在未出生前已然开始竞赛,以及草根阶级跨越的情况,与此同时,又对过早开发儿童进行思考。从阴谋论的视角来看,本书的内容有可能是统治层表露自已的“反卷”以及阶层上升的例子来打消普通人对于富人的冲突内涵。从而让其地位可以更加的稳固。在未来的发展之中,只有抓住知识,才能实现自身的稳固与发展!
2 有用 小橘子Leo 2023-04-21 17:01:21 河北
不失为了解世界的材料。 虽然充斥混乱、主观、业余。
0 有用 麒麟 2023-05-05 09:54:46 北京
讲教育的不公平如何造成社会阶级固化的书,非常犀利
1 有用 夜白 2023-04-28 20:56:34 北京
个人抱负的实现与否,除了个体和家庭影响外,社会结构的流动性高低也起到关键作用。本书试图揭示英国社会的机会平等现状。并不是学术著作,而且结合个人叙事来展现,虽然逻辑性和严谨性下降,但可读性也有所加强了。
0 有用 湖 2023-05-09 22:43:15 江苏
阶层流动,谁都想往上走,可是谁想往下呢?越看越惊,各自安吧。
0 有用 尤里卡 2023-05-07 23:01:06 河北
作者从英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入手,如就业困难、买房吃力、阶层固化等,并以多个阶层人士的亲身经验为例,分析了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逻辑,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案。读这本书,我反复想起的是英国导演肯·洛奇的电影《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肯·洛奇是英国的“电影社会学家”,他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品是一面面洞察社会问题的镜子,折射出苦难而又尴尬的生存困境,从而反思现代资本主义的制度之恶,以及与普世经验相勾连的生命体的共同体验。这部电影中的很多问题其实与《撕裂的公平》的内容相对应,两者皆是聚焦普通人的情感与境况,将那些卑微渺小的个体放大。只是在大写的人生背后,是难以承受的生存压力与情感危机。
0 有用 卧听南窗雨 2023-05-08 23:57:23 福建
作者以特蕾莎·梅到约翰逊这两位西方精英政治的脱欧衰落史为话题,梳理英国日益加剧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等问题根源,让我们看见弱势群体的真实处境和特权阶层的尴尬与龌龊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