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 日本纯文学王道作家。第124届芥川奖获奖作品。“敢于将故事创作沉入生活底层之作” ★
人与人之间的那簇火苗是如此微弱,过远或过近的距离,过轻或过重的情绪,都足以令其熄灭。
——编辑推荐
* 几乎拿遍日本纯文学大奖的王道作家堀江敏幸,第124届芥川奖作品。
* 对过往、 历史与个人记忆的触及,始终会组成当下的一部分。而我们不想拥有他人的痛苦,但往往在无意间揭开了伤疤。
* 堀江敏幸被日本评论界誉为“纯文学王道作家”,伊坂幸太郎盛赞其作品拥有“听音乐般的阅读体验”。其作品是“可以流传五十年甚至更久的经典”。
* 特制64开文库本,轻巧便携;护封覆膜,书名烫黑;内文纸兼具光滑度与柔韧性,柔顺易摊开;随书附赠精致异形书签,尽情享受阅读的余裕。
——内容简介
故事的主人公“我”,曾经在法国留学,多年后因工作之故回到法国,与往日的知心朋友扬,一位犹太摄影师,...
★ 日本纯文学王道作家。第124届芥川奖获奖作品。“敢于将故事创作沉入生活底层之作” ★
人与人之间的那簇火苗是如此微弱,过远或过近的距离,过轻或过重的情绪,都足以令其熄灭。
——编辑推荐
* 几乎拿遍日本纯文学大奖的王道作家堀江敏幸,第124届芥川奖作品。
* 对过往、 历史与个人记忆的触及,始终会组成当下的一部分。而我们不想拥有他人的痛苦,但往往在无意间揭开了伤疤。
* 堀江敏幸被日本评论界誉为“纯文学王道作家”,伊坂幸太郎盛赞其作品拥有“听音乐般的阅读体验”。其作品是“可以流传五十年甚至更久的经典”。
* 特制64开文库本,轻巧便携;护封覆膜,书名烫黑;内文纸兼具光滑度与柔韧性,柔顺易摊开;随书附赠精致异形书签,尽情享受阅读的余裕。
——内容简介
故事的主人公“我”,曾经在法国留学,多年后因工作之故回到法国,与往日的知心朋友扬,一位犹太摄影师,在诺曼底的一个小村庄重逢。自此,“我”与犹太人的惨痛历史不期而遇,也结识了扬的女房东和她先天失明的幼子。他们谈论战争、历史、文学等等,过往的(甚至无关的)痛苦和几乎被遗忘的历史记忆重叠在一起,威胁着当下的平静。
——推荐&评价
伊坂幸太郎:阅读堀江的作品,就仿佛在听音乐一般,文字在被头脑解析之前,就已经渗入身体的每个角落,令心情也变得平和起来。堀江的作品让我领略到,小说的乐趣绝不只在于享受情节。
川上弘美:堀江敏幸总是会写出这种令人不安却感觉舒适的文字。……在静谧而舒适的描写中,夹杂着一颗颗不安的种子,唤起微妙的性感。……如果说很多小说描述的是一片叶子流过水面的轨迹,那么或许可以说,堀江敏幸的小说描述的是载叶而流的水所呈现出来的各种样貌。
田久保英夫(芥川奖评委):这是一部敢于将故事创作沉入生活底层的作品。
施小炜(知名翻译家:(在写作手法上,)堀江敏幸与村上春树有相通之处。
陆求实 (知名翻译家):堀江敏幸既继承了日本传统的审美倾向和表达方法,也有现代人的意识融入作品之中。评论界说他的作品可以保留50年,实际上我觉得可能不止。
熊的铺路石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堀江敏幸
1964年生于日本岐阜,作家、法国文学学者、早稻田大学文学教授。
1995年以《去郊外》出道,如今已将芥川奖、三岛由纪夫奖、读卖文学奖、野间文艺奖、川端康成文学奖、谷崎润一郎奖等一众文学奖项收入囊中,并从2002年起先后担任芥川奖等多个文学奖的评委。
代表作品包括《熊的铺路石》《河岸忘日抄》《雪沼》等。
译者:米悄
自由译者,现居日本。
译有《熊的铺路石》《河岸忘日抄》《雪沼》《做衣服》《一色一生》《引恶之名》《深夜食堂 严选之味》等。
目录 · · · · · ·
2. 沙贩路过
3. 在古堡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属于公众的悲伤有可能存在吗?悲伤难道不是必须由每个个体去承受的东西吗?正如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愤一样,与不特定的大多数同胞共同承担愤怒和悲伤,在某种意义上不过是一种美丽的幻想。痛苦首先要在某个个体身上停留才会变得具象化。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7页 -
“在了解集中营的一代人和不了解集中营的一代或几代人里,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一 处定性的界限正在他们之间形成。我一直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的父母不告诉我们那些非同寻常的往事。我问他们理由,他们只说没听过具体细节。但你知道吗?我外婆一直从德国政府领取养老金,直到她去世。她得到了足够她生活的赔偿金,用来安度晚年。单凭这件事就可以想见,她不可能从那段记忆中摆脱出来。而且,我外公在世时,他们也是用波兰语或意第绪语说话。” “对了,我还在你的工作室吃过胡萝卜蛋糕,是你用外婆亲传的方子做的。” “有这回事?” “绝对没错。” “你这么一说我好像也有点印象。总之,我很想了解他们生活在波兰时的情况。但他们却避而不谈。我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不知道他们曾经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从来没听他们讲过自己的童年往事。说起来,这种事例已经屡见不鲜。在欧洲,随处都会有类似的故事流传下来。我外婆一家十六口人,战争结束后只剩下四口。我想,关于她的幸存,或许也跟某个“泥瓦匠”式的魔法般的词语有关。因为外婆曾经是个糕点师,也会烤面包。即便是在集中营那种地方,人也得靠面包活着呀。我并不是在特别强调愤怒的情绪,或者遣责背离人道主义的罪行。但是我看到这张照片的那一刻,突然感到一种极为个人的悲伤。虽然用悲伤这个词或许并不合适。” 听着扬的话,我心中暗想,属于公众的悲伤有可能存在吗?悲伤难道不是必须由每个个体去承受的东西吗?正如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愤一样,与不特定的大多数同胞共同承担愤怒和悲伤,在某种意义上不过是一种美丽的幻想。痛苦首先要在某个个体身上停留才会变得具象化。无论多么“屡见不鲜”,扬从他亲人的遭遇展开话题的做法也不是什么错误。重要的是在个人层面恰当地表达出悲伤的情绪。当年他曾经与父母产生摩擦,也许是因为扬所感受到的悲伤不为父母所理解,而不是由于往事传承上的意见分歧。以前他经...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熊的铺路石"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熊的铺路石"的人也喜欢 · · · · · ·
熊的铺路石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熊的铺路石》:就让这清水继续流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很早就收到了鉴书团的赠书,大概因为文库本篇幅较小,一直拖着没有翻开,直到最后几天才被ddl倒逼着读起来。有惊喜也有失望。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小说,倒不如说是一本虚构的随笔,故事主线时隐时现,文字随着人物的思绪不慌不忙地流淌,路过很多林间小径,弯弯绕绕游荡一圈后... (展开)
互相扔石头的片段故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堀江敏幸引进大概有几年了,从第一本《法镜般的神眼之下》到现在日和引进的三本文库本,也是很高兴看到这个作者能得到更多的人的关注。不过大抵感觉这个作者的受众可能会比较窄,最先看他的《法镜》,短篇小说集抛弃了情节性,更多感觉是用一个比较非日常的场景去发散去描绘那... (展开)> 更多书评 1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未知出版社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講談社 (2001)暂无评分 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汉译日本文学编年 (Shinya)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2024年 至 2020年 淑橼每周荐书 (Shirleysays)
- 文新思 (森森)
- 他山之玉 (鶴景)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熊的铺路石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牛奶盒子烂掉了 2023-08-07 16:25:20 浙江
熊的铺路石写得真好啊,所有细小的线索都在不经意间串联在了一起。
1 有用 RaSku 2024-03-07 17:15:21 浙江
后面两篇太短 有种作者和读者都意犹未尽的感觉。最喜欢的还是第一篇同名作品 话题的跳跃水到渠成 主题的熊一直到后半段才揭示 但也和前文呼应 喜欢笔下的各种场景的描写 很有张力 (这封面…真的很非主流
2 有用 措 2023-12-30 19:03:24 福建
喜欢和书同名的那篇,文字有一种神秘的魅力,看似飘忽琐碎却能一下子把人拉进去,叙述展开的方式也很自然,事件时间点的跳跃变化也表达得非常清晰,语言像是平静和缓的温暖水流,将读者轻柔包裹平稳运送。小小的飘忽的贝之火,用不明所以的事物分辨同类的气息,用无形的铺路石砸着虚拟的苍蝇,也许就是这种会怀疑是否会冒犯到对方的提问,带来危险的不确定因素的同时也提供了更进一步的彼此了解的契机。“我”翻看扬的摄影作品的过... 喜欢和书同名的那篇,文字有一种神秘的魅力,看似飘忽琐碎却能一下子把人拉进去,叙述展开的方式也很自然,事件时间点的跳跃变化也表达得非常清晰,语言像是平静和缓的温暖水流,将读者轻柔包裹平稳运送。小小的飘忽的贝之火,用不明所以的事物分辨同类的气息,用无形的铺路石砸着虚拟的苍蝇,也许就是这种会怀疑是否会冒犯到对方的提问,带来危险的不确定因素的同时也提供了更进一步的彼此了解的契机。“我”翻看扬的摄影作品的过程,让人感叹由表象产生的联想与预设与现实之间的巨大沟壑。大量的留白,戛然而止的故事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和悠远的回音。很多信息都模糊不清的故事却更容易让人联想到自身生命中许多具体的摇摆与不安。另外属于公众的不含任何虚伪的悲伤真的存在吗?真实的难道不是只有极为个人的悲伤吗? (展开)
4 有用 夏夏蘑菇🍄 2023-08-09 17:27:55 辽宁
我一直觉得日本文学很好读不沉重应该是之前涉猎的范围过窄,这本第一篇就让我莫名的越来越沉在各种思考里,仿佛读到了一些,又不敢妄下定论,很多事件综合在一起带给读者不断递进的冲击。短篇或者中篇就是不一定对所有事情都有解释,但会恰到好处的停在某个地方让你回过神来,抽离这如梦的文字沉浸时光。无论是历史的悲伤还是无可奈何的成为了那只熊,我们都曾努力的靠近过彼此,伸出了手。
7 有用 烨伊 2023-08-07 23:14:34 北京
熊和铺路石皆为意象,更爱第二篇故事。这本的文字不知道为什么比《雪沼》精进了不少,回归了《法镜》那本的曼妙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