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只针对英国本地的亚文化,历史梳理和分析还不错,但仍是试图套用各种理论来拆分现象最后发现自己拆不明白。说白了亚文化究竟和一些异国理论家有什么关系?这种浪潮没有至身在其中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是怎么回事
「随着亚文化词汇日渐为人熟知,以及亚文化逐渐成为一个有暴利可图的市场,那些可以用来定位理解亚文化的语境也日渐清晰。最后,摩登族、朋克和华丽描滚乐手都被收编,一同被拉回正轨,退回主导文化所青睐的 “问题重重的社会现实地图”……在这里,抹口红的男孩只是“爱打扮的小孩”,穿橡胶紧身裙的女孩也只是 “普通人家的小孩”。」悟了,为什么对某些时下流行亚文化毫无好感,尽管他们承继了完整的符号体系,重新发扬光大,却没有通向我期待的地下世界,虚弱而又虚荣的抵抗。
“朋克不仅仅是对失业率攀升,道德标准改变、贫穷再度来袭,以及大萧条等变迁的直接回应,还夸张地表现了所谓英国衰落的态势。”看到这里就感觉和当下如出一辙~
很顺,在鞋子湿光的地铁上依旧看得下去。 阅读各个风格的表达思考到经常讨论的话题,“你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形象”,有了一些答案:如果在当下的我,是以较为潦草的挂件、廉价的首饰或帽饰打破我比较原生的文静气质以维系住我希望的表达——更加好玩,更有能量;姚说他的衣着选择依旧略带保守,常常在“有点小时髦”的范畴中,则是因为他的性格绝非张扬,而是更加温和文雅。我们很容易在互联网形象中快速判断对方是否让我们好奇,很大程度上也因为外形选择——更侧重于大众意义上的潮流,或有一整套自我的表达。 也意识到我对独立音乐环境太过熟悉,以至忘记它在当下并不隶属于主流文化中。那一套东西背后的对抗性塑造并强化了我,可能它是让我常在现实话题中感到不舒适的原因。
我爱性手枪。。想说太泛了但这几把是人家28岁写的硕论我滑跪
整本书其实就一个观点:亚文化是从属阶级对统治阶级(边缘文化对主流文化)的符号性反叛,是一种社会现场和历史变迁的具体反映。但是对亚文化文化,发展,意义没有做更有说服力的说明。等于是用偏学术的语言解释了我知道的事实……Oh My
有一些有意思的点!使我回想起来我曾经读过结构主义的一些作品,并且让我想开始阅读罗兰·巴特!感谢新方向!//“其首要价值和吸引力恰恰源于它缺乏意义,可以充当诡计……日常生活在最好的情况下,是一场革命,而最坏的情况,就是间牢房……我宁可流血,也要守护这个蠢东西。”
如果开始商品化,那么这种亚文化已经在被收编。
主题非常窄,主要讲的是英国亚文化,我想了解亚文化在各个社会中的普遍意义。
阶级、种族的视角大于代际的视角,作者的思路很适合用来解读东北子一代的小说
翻出来读完,确实不知所云了。一种社会学家的固有困境——辩证的,所以无法彻底下定义,一边理解,一边认为自己是误解。文中说得很好了,无论切割重组与拼贴多么离奇,它们都不不过是重新排列了一些东西,没有带来多大改变。啊,日常生活的神秘性,被它所吸引、包围,但又被它所排斥。
倒着读才懂作者在讲什么。用学术理解亚文化感觉会更误解亚文化。
看到文化用于微生物我都流汗了,你不会翻译直接给culture就可以了,在中文里面这真不是文化吧💧而且英文语境下culture microbes也不会有人把它和文化扯在一起,有点像写论文凑字数💧
读感很差
Jean-Paul Satre說,自由是微小的行動,唯有擁抱自由,處處受限的社會個體,才不至任由擺佈。認知、辨識、美學、修飾、戲仿,直到超越,生活不是一場革命,便是一座牢房(Paul Willis),即使身體、精神雙受折磨,也要做神聖的對立面;即便完敗,亦為a Saint’s victory!新書型態,裝幀趁手,封面非到帶感!購於西西弗之萬象店。
篇幅太小,内容值得细讲。亚文化的形成和经济脱不开关系,和社会构成也脱不开关系,因为黑人无法融入白人社会,体现自我,突出自我,渴望表现自我,希望能够构建自我,正是在这种想要为自己找到根,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心情,亚文化产生了,这是一种对公共主流文化的抵抗,对权威的抵抗,在抵抗的过程中,那些黑人男孩,白人青年,才能突破老一代对他们的束缚,公共生活的枷锁,找到自己的话语,同时又渴望找到被他们自身忽略了的认同感。可以说这些亚文化一方面因为抵抗主流而产生,一方面又被主流文化逐渐吞噬,走向商业,变成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一代接一代,永不停歇。但亚文化归根到底是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年轻的部分,是推动文化更新的一部分。
越读到后面越感觉历史就是不断轮回,不同地域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发生的事还是会相似,人类在其中做出的反应和选择也很相似,连划分出的阵营也很相似。虽然有点奇怪,但这本书看到最后的感觉竟然是“人类从历史中习得唯一的结论就是人类不能从历史中习得什么”。也可能人的一辈子还是太短了,出生在人类社会的什么阶段完全随机的,而我应该就是出生在思想文化原地打转的阶段。当然究竟是不是这样还是得几百年后的人来评价。同时,马克思真的是满不得了的哲学家……
一口气读完 虽然对于英国的朋克发展史完全不了解 读起来也很有趣味 亚文化作为一种对霸权和意识形态的反抗 在当下的社会也充满了解读空间 读到最后的“理解就意味着误读”有种被抚平的感受 一直觉得研究少数群体 解构亚文化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凝视 这好像才是真诚的表达
支持亚文化的媒体会把亚文化框定在主导文化的意义框架之内。于是在报道内,本来栖居于奇观式亚文化的青年男女又同步回落到常识领域,人们又能用常见的形容词套用他们,由此,瓦解的秩序被逐渐恢复了,亚文化被收编为一种消遣奇观,纳入主导的神话体系。
作者真是个好人啊!
> 亚文化
28 有用 毛丝丝鼠 2023-04-19 16:30:48 辽宁
只针对英国本地的亚文化,历史梳理和分析还不错,但仍是试图套用各种理论来拆分现象最后发现自己拆不明白。说白了亚文化究竟和一些异国理论家有什么关系?这种浪潮没有至身在其中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是怎么回事
13 有用 馮不安 2023-07-08 15:26:01 北京
「随着亚文化词汇日渐为人熟知,以及亚文化逐渐成为一个有暴利可图的市场,那些可以用来定位理解亚文化的语境也日渐清晰。最后,摩登族、朋克和华丽描滚乐手都被收编,一同被拉回正轨,退回主导文化所青睐的 “问题重重的社会现实地图”……在这里,抹口红的男孩只是“爱打扮的小孩”,穿橡胶紧身裙的女孩也只是 “普通人家的小孩”。」悟了,为什么对某些时下流行亚文化毫无好感,尽管他们承继了完整的符号体系,重新发扬光大,却没有通向我期待的地下世界,虚弱而又虚荣的抵抗。
53 有用 bookbug 2023-05-15 11:13:11 北京
“朋克不仅仅是对失业率攀升,道德标准改变、贫穷再度来袭,以及大萧条等变迁的直接回应,还夸张地表现了所谓英国衰落的态势。”看到这里就感觉和当下如出一辙~
9 有用 𝟐𝟒𝐅𝐏𝐒 2024-02-22 13:56:41 上海
很顺,在鞋子湿光的地铁上依旧看得下去。 阅读各个风格的表达思考到经常讨论的话题,“你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形象”,有了一些答案:如果在当下的我,是以较为潦草的挂件、廉价的首饰或帽饰打破我比较原生的文静气质以维系住我希望的表达——更加好玩,更有能量;姚说他的衣着选择依旧略带保守,常常在“有点小时髦”的范畴中,则是因为他的性格绝非张扬,而是更加温和文雅。我们很容易在互联网形象中快速判断对方是否让我们好奇,很大程度上也因为外形选择——更侧重于大众意义上的潮流,或有一整套自我的表达。 也意识到我对独立音乐环境太过熟悉,以至忘记它在当下并不隶属于主流文化中。那一套东西背后的对抗性塑造并强化了我,可能它是让我常在现实话题中感到不舒适的原因。
4 有用 等待喝多 2023-05-29 23:29:40 中国香港
我爱性手枪。。想说太泛了但这几把是人家28岁写的硕论我滑跪
6 有用 Ggghhhhhkk 2024-09-22 20:35:43 贵州
整本书其实就一个观点:亚文化是从属阶级对统治阶级(边缘文化对主流文化)的符号性反叛,是一种社会现场和历史变迁的具体反映。但是对亚文化文化,发展,意义没有做更有说服力的说明。等于是用偏学术的语言解释了我知道的事实……Oh My
4 有用 三文鱼饵 2023-11-29 23:43:31 上海
有一些有意思的点!使我回想起来我曾经读过结构主义的一些作品,并且让我想开始阅读罗兰·巴特!感谢新方向!//“其首要价值和吸引力恰恰源于它缺乏意义,可以充当诡计……日常生活在最好的情况下,是一场革命,而最坏的情况,就是间牢房……我宁可流血,也要守护这个蠢东西。”
4 有用 南家的二傻 2024-04-14 11:04:41 广西
如果开始商品化,那么这种亚文化已经在被收编。
3 有用 Voyager 2024-05-30 14:19:02 美国
主题非常窄,主要讲的是英国亚文化,我想了解亚文化在各个社会中的普遍意义。
2 有用 Wonderlust 2024-01-19 11:26:10 山东
阶级、种族的视角大于代际的视角,作者的思路很适合用来解读东北子一代的小说
3 有用 苦涩月亮狗 2023-11-29 16:31:45 湖南
翻出来读完,确实不知所云了。一种社会学家的固有困境——辩证的,所以无法彻底下定义,一边理解,一边认为自己是误解。文中说得很好了,无论切割重组与拼贴多么离奇,它们都不不过是重新排列了一些东西,没有带来多大改变。啊,日常生活的神秘性,被它所吸引、包围,但又被它所排斥。
2 有用 月野 2025-03-12 22:08:02 美国
倒着读才懂作者在讲什么。用学术理解亚文化感觉会更误解亚文化。
2 有用 Sev. 2024-05-08 13:56:27 湖北
看到文化用于微生物我都流汗了,你不会翻译直接给culture就可以了,在中文里面这真不是文化吧💧而且英文语境下culture microbes也不会有人把它和文化扯在一起,有点像写论文凑字数💧
3 有用 甜仔ya_ 2024-07-03 18:25:26 四川
读感很差
2 有用 holly2007 2024-02-22 09:36:21 江苏
Jean-Paul Satre說,自由是微小的行動,唯有擁抱自由,處處受限的社會個體,才不至任由擺佈。認知、辨識、美學、修飾、戲仿,直到超越,生活不是一場革命,便是一座牢房(Paul Willis),即使身體、精神雙受折磨,也要做神聖的對立面;即便完敗,亦為a Saint’s victory!新書型態,裝幀趁手,封面非到帶感!購於西西弗之萬象店。
3 有用 碎 2023-12-04 12:25:23 陕西
篇幅太小,内容值得细讲。亚文化的形成和经济脱不开关系,和社会构成也脱不开关系,因为黑人无法融入白人社会,体现自我,突出自我,渴望表现自我,希望能够构建自我,正是在这种想要为自己找到根,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心情,亚文化产生了,这是一种对公共主流文化的抵抗,对权威的抵抗,在抵抗的过程中,那些黑人男孩,白人青年,才能突破老一代对他们的束缚,公共生活的枷锁,找到自己的话语,同时又渴望找到被他们自身忽略了的认同感。可以说这些亚文化一方面因为抵抗主流而产生,一方面又被主流文化逐渐吞噬,走向商业,变成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一代接一代,永不停歇。但亚文化归根到底是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年轻的部分,是推动文化更新的一部分。
1 有用 小菲达克天马 2024-03-06 13:41:48 上海
越读到后面越感觉历史就是不断轮回,不同地域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发生的事还是会相似,人类在其中做出的反应和选择也很相似,连划分出的阵营也很相似。虽然有点奇怪,但这本书看到最后的感觉竟然是“人类从历史中习得唯一的结论就是人类不能从历史中习得什么”。也可能人的一辈子还是太短了,出生在人类社会的什么阶段完全随机的,而我应该就是出生在思想文化原地打转的阶段。当然究竟是不是这样还是得几百年后的人来评价。同时,马克思真的是满不得了的哲学家……
1 有用 嘻嘻哈哈没钱啦 2024-02-28 01:26:03 浙江
一口气读完 虽然对于英国的朋克发展史完全不了解 读起来也很有趣味 亚文化作为一种对霸权和意识形态的反抗 在当下的社会也充满了解读空间 读到最后的“理解就意味着误读”有种被抚平的感受 一直觉得研究少数群体 解构亚文化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凝视 这好像才是真诚的表达
1 有用 claudemonetina 2023-07-08 18:12:22 江苏
支持亚文化的媒体会把亚文化框定在主导文化的意义框架之内。于是在报道内,本来栖居于奇观式亚文化的青年男女又同步回落到常识领域,人们又能用常见的形容词套用他们,由此,瓦解的秩序被逐渐恢复了,亚文化被收编为一种消遣奇观,纳入主导的神话体系。
1 有用 金广发 2024-01-08 16:32:32 内蒙古
作者真是个好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