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户籍与宗族的笔记(9)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我就是桐城道 (very good quality!)

    必须说明的是,统计的数据不可视为确实的移民人数,而只是移民人数增减趋势的一种反映。《民国昭萍志略》并没有说明“氏族”、“到萍时间”的定义,亦没有说明该志内的“氏族”占全县“氏族”总数的比率、;另外,志内包括的“氏族”只视为在民国时期仍然存在的“氏族”,一些早期进入萍乡但因为不能长期延续或在民国以前迁徙到其他地方的“氏族”则没有列於表上。因此,志中所载各个时期进入萍乡“氏族”总数,会有别于各个时...

    2011-09-20 08:41:29

  • 我就是桐城道 (very good quality!)

    朝代 氏族数目 百分比(%) 平均每十年进入氏族的数目 唐代(618-907) 9 1.5 0.3 五代十国(907-960) 4 0.7 0.8 宋代(960-1279) 60 10.2 1.9 元代(1279-1368) 36 6.3 4 明代(1368-1644) 163 27.8 5.9 清代(1644-1911) 314 53.5 11.7 总计 587 100 ...

    2011-09-20 08:35:56

  • 我就是桐城道 (very good quality!)

    除了忽视棚民和土著界线的形成过程,一般棚民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把棚民视为一个整体,甚至假设不同地区的棚民的一致性,而缺少对棚民内部组织的探讨。Averill的研究尝试从地方社会及生态环境去分析棚民内部组织的形态,是棚民研究中较独特的。他认为棚民联合组成宗族,是棚民共同面对山区恶劣环境及土著排斥的其中一种策略。在这种背景下,清代江西很多宗族其实本身都是由棚民在清初成立的联合式“虚构宗族”。 有关近代中国社...

    2011-09-20 08:34:24

  • 我就是桐城道 (very good quality!)

    以往专门探讨或论及明末之清代江西袁州府外来移民的研究中,大部分把焦点集中在“棚民“身上;而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接受一般文献对棚民的解释,认为“棚民”的特点是在山区搭棚居住,并开辟山林土地作多类型生产活动,主要种植麻、蓝靛、烟等经济作物,或以刀耕火种模式耕种玉米、番薯,或从事其他手工业生产。一般文献对棚民的解释就如《清朝文献通考》所称:“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各山县内向有民人搭棚居住,种麻种箐,开炉煽...

    2011-09-20 08:34:07

  • 我就是桐城道 (very good quality!)

    袁州府是明清时期江西十三府之一,下辖宜春、分宜、萍乡和万载四县。该府位置在江西西部边缘罗霄山脉之北端,西面与湖南接壤,是赣江和湘江水系的一个分水岭。府内地势以丘陵(海拔100-500米)为主,占全府面积的六成。袁州府及江西南部四府的总面积与北部八府相若,但明初时,袁州府和南部四府的耕地率(总面积中登记的农田比率)只有北部八府的约三分之一,显示其农业土地开发程度较低。故此,相对于北部和中部的核心地区,袁...

    2011-09-20 08:33:25

  • 我就是桐城道 (very good quality!)

    江西是中国南部一个发展较早的地区。农业方面,自宋代至明初,江西是仅次于苏浙地区的大米产地;在明中後期,虽然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谚语,但江西仍是一个重要的大米出产地。明代江西共分十三府,其中江西北部和中部,即位于赣江中下流及鄱阳湖周围的八个府尤其是农业发展较早的地区。另外,元明时期,江西进士人数之多仅在苏浙之後,在清前期江西西北部地区又有大量地方志的编修、全国闻名的藏书楼,表示该区域是全国文化...

    2011-09-20 08:32:53

  • 我就是桐城道 (very good quality!)

    以往对于明清里(图)甲制度研究甚多,它们有不同的论点和考察角度。国内史家多从赋役制度、户籍编审和国家对农民的控制几方面探讨里(图)甲的作用。如韦庆远认为里甲组织既为黄册提供划一的编组户口单位,也是执行编制黄册和查核各户数据的最基层组织,因此,里甲组织是黄册制度推行的必要基础。由于全国户口的数据原则上都登记在黄册之上,令至国家可以尽量控制较多的人户丁口,因而获得稳定的财政(赋役)收入,同时这对于...

    2011-09-20 08:28:20

  • 我就是桐城道 (very good quality!)

    根据李洵的解释,由于里甲制及黄册制度下,一里之各户资料会合编为一册,册面总以一图,图内载列里中丁口税粮的总数,这亦是後来“里”逐渐称作“图”的原因。参考李洵:《明史食货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4页。Timothy Brook认为“图”与“里”原属两个不同的地方基层系统,前者是一个固定的地域范围,後者则是一个户口单位,但在明里甲制日渐破坏下,“图”遂代替“里”,故“图甲”之称在明後期(尤其在华南地...

    2011-09-20 08:28:01

  • 我就是桐城道 (very good quality!)

    所谓“里甲”户籍,是指隶属“里甲”制度或组织下的户籍。 里甲制的实行始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其办法是以 地域相邻接的110户变为一里,以10户为里长,其余100户分为十甲,每甲包括十户,,每十户有一户为甲首,另有鳏寡孤独而不能任役的畸零户附于一里之後。 里甲组织每十年编修一次黄册,由里长集齐一里之内各户的数据,包括各户所属的专业户籍、乡图籍贯、户内丁口数、拥有之田地的种类及其顷亩之数、其他产业数目以及应...

    2011-09-20 08:27:09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移民、户籍与宗族

>移民、户籍与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