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围绕个体自主、个体自主与社会关系、道德与自主这三个方面的问題,深入分析了传统自主理论各自的缺陷以及它们之间的不相容性,也汲取了以往研究中的积极成果,尝试建立一个兼容以往各种理论的优点、又能避免它们的局限的一种逻辑一贯的,较为系统的替代方案。这部专著在以下几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建树:
(一)研究视角的扩展:以往的内在论从个体自身欲望层次、心理诚实性、个体理智入手挖掘自主的内涵,但忽略人的社会性;外在论则过分夸大了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等等的作用。书中将主体心理层面的要素与社会关系都作为一种“构成性”因素,构建了超越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自主理论动力学模型,克服了二者的局限,也为各学科的自主理论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对象的转变:从孤立的人到社会的人。以往的研究中,从关注心理状态或能力的自主概念到“人”的自主概念缺少一种自然的衔接和过渡。对此,作者采取了改变研究对象的策略,把落脚点从“脱 离社会的人”变为“社会人”。
(三)采用社会化建构方法探讨自主理论:传统的自主理论模型停留在个体心理层面、聚焦于行为主体的“心理诚实性”:作者则选择了一种社会化建构方式,从既定的理论构成转向根据实际状况作如实的、自然的描述。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