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与自我 短评

热门 最新
  • 24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3-05-30 15:44:30 安徽

    在身体层面,现代人更加注重隐私,对于彼此之间的安全距离更加在意,对肢体触碰也变得更警惕;在观念层面,“敏感式阅读”正在西方社会兴起。而这也催生了许多当下的难题:人与人之间合理的社交距离究竟在哪里?对语言的敏感保护了少数族裔等边缘群体,但是否可能构成对学术或言论自由的侵扰?“共情”成为敏感社会重要的美德,但对彻底“将心比心”式共情的追求,是否可能反而割裂不同群体对话的场域?当我们对“脆弱”抱以越来越多的同情和包容,主张多将苦难的根源诉诸社会结构,又是否真的能够解救受困于苦难中的个人?本书提倡用一种平衡的观念看待现代社会的敏感化,将被割裂的“韧性”与“敏感”重新连接到一起,对这些受到关注的重要议题的讨论贡献了稀缺的常识。

  • 24 bookbug 2023-05-16 23:03:15 北京

    几乎提前预定年度最佳哲学类读物。不仅是对社会敏感性的全方位解读,更通过大量社会学视角融入太多我们见证和正在见证的社会热点事件,贴合度极高。敏感作为积极和消极意义共存的词汇在双刃剑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尽管社会的敏感性始终是文明进步的要素之一,对不平等现象的敏感化还不断推动着为弱势群体争取权利的斗争,但敏感性不等同于进步,单方面美化敏感性会适得其反,正如作为敏感性基础的共情之局限性。在高度敏感的社会中,如何保持得体感的距离很关键,核心是在社交中找到亲近和疏远的适当平衡。同样,韧性也不该是敏感的对立面,在敏感性的进程中不断磨练韧性才是应有之义。任何绝对化敏感性的行为,都可能将人的自由和自主置于危险之中,成为一个开放的伤口,暴露在被各类社会问题感染的风险之中,导致另一个不合理的所谓“zz正确”的极端。

  • 2 伊夏 2023-05-16 16:04:23 江苏

    “高敏感意味着,一个人遭受的痛苦越来越多,尽管这些痛苦是没有什么来由的。”看封面像是学术作品,其实内容非常生动和前沿,写的就是当下人们最关注的那些向内的痛苦。书里有很多有趣的概念,比如“现代晚期人”,比如“社会敏感化进程”。还挺适合运用起来解释眼前很多事情的。

  • 2 momo 2024-01-15 20:11:32 河北

    一整本文献综述合集,有些观点挺有意思的,然而浅尝辄止,过于平衡两端了,更喜欢看一些论述深刻的激进理论。

  • 2 阿梗 2024-03-28 01:52:42 广东

    这本书提出的问题都是时下很受关注的,但很多可能她自己都还没想好答案

  • 6 小波福娃 2023-07-01 21:40:26 上海

    很有意思,直接触碰到了情感政治的一些软肋,晚点补评

  • 2 芝加哥驴 2023-05-18 00:26:54 上海

    有亲近感的是中间几章,不管是讨论弗洛依德还是解构的语言的问题都像是在对“敏感”这个囊泡结构做机制分析,所有之前引申出的矛盾本质上都系于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个体性的辩证法—现代对个体的发现和强调衍生出对个体(敏感)的保护,而这种保护又会变为某种僵化的机制吞并个体。作为一本非学术书,作者在结尾无非是给出和重复些敞开性、判断力和折中道路的暗示……由于受一些书的“毒害”,给我的观感是所有这类问题都可以和文质论联系在一起😶‍🌫️

  • 3 胡桑 2023-07-28 11:51:12 上海

    我们特别需要这样的书,去阐释、理解当下社会的趋势:一场关于绝对韧性和绝对敏感性之间的旷日持久的斗争开始了。敏感性,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当代人在身体、心理、道德、审美层面变得越来越敏感。同时敏感性在撕裂着社会,把社会撕裂成冲突的群体。在敏感性之中,人与人的界限感在变化,可以忍受痛苦的韧性在消退、被质疑。但是,韧性与敏感性必须被同样严肃地对待,重塑韧性与敏感性的关系,当下社会才可能克服危机。

  • 1 我得改个名字 2024-03-17 15:40:24 上海

    第2章里的尼采派VS列维纳斯派辩论很是精彩

  • 0 下周鲜花 2024-01-17 23:15:13 北京

    很受启发的一本

  • 0 刘亦别 2024-01-19 21:21:49 安徽

    总算看到一本没有黑话的书了。既然左翼人士擅长制造政治正确的黑话,本书正是对黑话诞生的土壤即敏感性的分析。摘一句导论中的话:“不是每一种痛苦都必须忍受,但也不是每一种痛苦都必须在社会上得到预防。”

  • 0 Joynee 2024-01-19 13:02:25 贵州

    过度敏感的危险之一是,人会因此成为不会愈合的开放性伤口,要求保护,要求控制。一些论述与齐泽克论“正确”的观点不谋而合,“正确”的话语承认差异,也将差异长久地高悬示人。

  • 0 Aurora 2024-01-27 16:55:09 辽宁

    关于敏感的一体两面。

  • 0 齐齐齐 2024-01-26 12:15:50 北京

    韧性是敏感的姐妹,它们只能共同掌握未来。

  • 0 蕾宝👽 2024-01-26 18:07:28 北京

    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好懂,但它有一种魅力让我总想继续看下去,喜欢它时不时冒出的金句,让我有所共鸣或是开始思考些什么。是的,社会的进步需要敏感和韧性。“一个社会要正常运转,就不能在避免冒犯的任务中耗尽。”做人也一样。

  • 0 砍樹看書 2024-01-26 15:04:10 广东

    启发性不大

  • 0 soda 2024-01-27 21:08:05 浙江

    值得反复阅读的作品。 痛苦遵循着“守恒原则”,当痛苦在身体上变得几乎无法察觉时,就转移到精神上,在灵魂中肆虐。 而“无处释放的痛苦的总和,积累成一种无形的资本,以利息和利滚利的方式倍增。” 与此同时,痛苦把人塑造成生产资料,而惩戒社会对此的态度是肯定性的。 更大的世界呢?世界冷漠地退缩着,仍然是哑巴,对于人的呼喊,它没有回应。

  • 0 哀伤贡多拉 2024-01-26 09:22:47 广东

    韧性是克服危机的民主原则,免疫性是避免危机的专制原则。反脆弱系统:从危机、随机和无序中收益,“从伤口产生力量”。被动敏感性/主动敏感性。共情与道德(休谟),共情与女性(卢梭),共情与性虐待(萨德)。不灭的原始暴力(弗洛伊德),冷面具与自我甲壳(容格尔)。对疼痛的普遍恐惧,危险越少,恐惧越多。语言敏感性(德里达与巴特勒):能指的任意性,语言的延异中蕴藏着解放的可能。审查政策试图用一个终结性的方案来中止语言游戏对本质身份的消解。共情的局限性,受影响者的视角,立场理论。过度共情导致自我视角的丧失。高度敏感与独异者范式,“拥有精细化的感知力的人才能创造性地实现自我”。在晚期现代性下,高度敏感者代表着人对“回应的关系”和“共鸣体验”的渴求。瓦莱里与安全空间。社交的规则化,距离与得体感。托克维尔悖论。

  • 0 与影牵手 2024-01-31 21:09:37 江苏

    3.5敏感性与迟钝性,自我与自私。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