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帝国中心”无疑是两层意义上的:既是地理的 也是本书作者的批判点所在。近代日本帝国的每一次转型都有着上野动物园参与的身影 作者用“动物之眼”重新观察了日本近代史 批判触角涉及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消费文化诸多方面 但重点显然放在了帝国批判上。相较而言个人最喜欢第二章(批判帝国总是因“正当”而容易陷于“流俗” 相比之下第二章带来的新鲜感要更多一些 要是作者能多写点明治时期就更好了。生态现代性让人把自己塑造成从“自然界”区隔出来的存在 自以为随心所欲地支配着“自然物” 却又从一次次失败中体悟到人类永远只不过是自然界play中的一环罢了。生态史研究果然还是实践远比理论有趣啊(但一想到这种“动物转向”的研究可能也只是为了促进人类反思自己 以实现“人类文明”的优化 就还是有点泄气呢……
(光启这个系列挺好的
翻译较差,角度切入有趣,但是延伸太广,看着花哨,可一到该深入的地方就围着理论打转。把动物园大屠杀作为一种处心积虑的建构,多少有些过于穿凿附会。我不认为靠屠杀动物就能提醒并“激发东京市民更大程度的奉献精神和决一死战的决心,以为美国轰炸机和军队的到来做准备”。在战争后期普通人饿肚子的时候,到底有多少人会为动物园里无辜的动物而哭泣,至于杀戮动物能够唤醒“公众对国家战败后果的想象。”实在需要打一个问号。 熊猫外交的部分可以牵扯到当下,兼具趣味和现实性,至于其他宏大且复杂的议题,小小的动物园能否真正承载这么多,我保留意见。动物园确实可以成为一种符号或者标志,可倘若指望动物园能承担起对外展示、对内宣传,时而献祭,时而唤醒,那还要媒体做什么,多建动物园就行了。
果然还是对胖达外交的话题比较感兴趣,,
第一次听说上野动物园是因为香香,当时没怎么留意以为只是个很普通的动物园,因为香香的院子很小,看了这本书才知道上野动物园不一般,曾经承担了军国主义文化宣导者的角色,是帝国荣耀的标杆,用来展示对外征服、从世界各国搜刮来的动物战利品,向民众宣教军国主义的狂热思想。书中最令人痛心和愤怒的是上野将大屠杀构建为战争中牺牲的受害者,通过慰灵祭仪式激发民众复仇的心理投入战争。而在战后,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上野动物园从征服和献祭中隐退,重新塑造成孩子乐园的形象,发起侵略战争的裕仁天皇变身为喜爱动物的生物学家,仿佛集体失忆了般,忘记了那段黑暗的屠杀史,感觉到了权力对历史的嘲弄。上野动物园的发展史某种程度上是日本近现代社会的缩影,作者以小见大,探讨生态现代性、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大众消费文化的变迁,很值得一看。
动物意象在现代日本无处不在。如同20世纪的美国孩子如果理解不了Z代表Zebra(斑马)就没法学习英语字母表一样,日本的孩子如果不明白A代表ahiru(鸭子),抑或TO代表tora(老虎),就不可能学会平假名五十音图。这些经由父母的推广而在孩子当中加深印象的平常事物,被以各种方式赋予了政治色彩。“老虎勇猛得如同(我们)在中国战场的士兵。”在20世纪40年代的一张儿童识字卡上有这样的一句话,将阳刚气概和帝国感知注入认读五十音图这样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活动中。经由这些手段,远在日本年幼一代前往动物园参观之前,这种生态现代性的文化政治就已经被灌输下去了。
作者从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角度切入,深刻剖析了长二十世纪风云变幻下,日本从“天下”到“帝国”再到“八纮一宇”最后回到战后“单一民族神话”的另一本真:“文明开化”一体两面的殖民课表上,亦步亦趋着西方列强的医学博物学人类学,开疆扩土而来的原住民和珍稀动植物同样是展览对象,分类的科学化亦是资源攫取的日趋深入;当新旧帝国间不可避免产生碰撞,总力战的现实让动物难逃被用以唤起民众狂热以及战事吃紧后的灭顶之灾,甚至死后仍是可被利用的资源;战后动物仍是可被赋予多重涵义的特殊对象,象征重返国际社会或介入重塑战争记忆,甚至变成民意的胡萝卜、润滑国际关系。动物园这一设施的诞生、演变以及人们如何看待被分门别类展览的圈养动物,本身已是早期全球化以来人类社会文化、观念变迁的一个重要指征,这面镜子照见的,也可以是我们自己
对日本的帝国主义殖民历史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人类坏!动物好!
中元节的前后读到动物献祭,感到十分破碎;因为高强度的困惑在大脑里挥之不去,时间的体感仿佛都被拉长了。究竟作者写的是动物,还是以物喻人在反馈那个迷乱的时代?书本身内容像魔幻现实主义的小说,而实际上是历史。这才让阅读的痛感更加剧烈。
上野动物园原本是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将整个自然缩略到动物园来,“文明”也是他们遵循的首要秩序原则,可事实上因人类的追求与贪婪,它早已失去了所谓的“初衷”。 读《樱与兽》这本书,我们不禁会思考,动物园曾经所遵循的所谓“文明”究竟何在?真正的文明又是如何?人类与动物、人类与自然的互动,也并非只有动物园这一种形式。
20世纪初的东京上野动物园,是国家和政府的舞台,如何利用动物为各种政府政策争取支持,同时培养出更有教养、更具可塑性的公民,正是本书探讨的主题。“生态现代性”和“人类世”两个关键概念,为贯穿全书的维度(scale)和能动者/行为主体(agency)提供了理论参考。 全书思路清晰,通篇都是诙谐的典故和凄美的轶事,上野动物园的历史本身就很值得一读,作者联系到殖民主义、进化论、美日关系、哆啦A梦和小鹿斑比等文化现象、“可爱”的生物学原理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背景和知识,更增加了阅读乐趣和启发性。
以上野动物园这一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历史变迁分析其所折射出的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从第三章开始阅读状态渐入佳境,印象深刻的有在屠杀命令中积极尝试疏散援救的动物园员工、对天皇其象征意味的解构、官方借由动物园这一媒介对战争后方尤其是儿童的理念灌输、熊猫所反映的生态现代性的脆弱和矛盾,我们因迷恋而产生的消费热情助长了生态的恶化、而栖息地越发式微的珍兽数量越是稀少我们就越发迷恋其中。大致脉络:区隔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政治化-帝国战利品的隐喻投射-鼓动战争文化-借动物园屠杀讲述牺牲和殉难(进入战后全面动员)-战后熊猫热潮、外交-生态保护。
如果不会说人话可以不必非要出书的。明明这个话题很容易就可以写得出彩,整本书却都充斥着僵硬死板的学术语言,这种内容说实话你们同行在期刊上自己内部互相评审一下就够了!
15年读过英文版,重读补m
四星半,挺好玩的。历史学研究的动物转向,作者通过上野动物园的历史来探讨生态现代性的议题,关于动物园大屠杀的一部分写得挺好,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和牺牲的政治意义使上野动物园杀死大量动物,从而达到完成某种仪式操演的目的。。光启这个动物与人的系列似乎要出版其他几本关于动物/动物园&现代性的探讨,蛮期待的
用动物园探讨了“人类世”的问题,翻译一般,读起来像在做逻辑题。
米勒以其颇具人文关怀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作为日本国家文化代表之一的上野动物园,在对外侵略时是如何将自身打造成官方意识形态宣传机器的。上野动物园及其中被展示和被屠杀的动物为人类着手道德衡量提供了标准。战时日本不仅通过国家动物园打开了实践“总体战”的新动力,也为“后帝国时代”的人们否定战争、反对战争和质问人性留下了依据。
什么都处于政治下。他们带它来,人们爱上它,他们处死它。
一类市民教育史
读完之后脑海中满是“利用”与“又蠢又坏”。动物在当时的日本及上野动物园的管理者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可展示的战利品,证明国力竞争力增强的标记,还是吸引游客购买门票赚取收益的工具?动物园与监狱似乎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动物园努力营造动物的真实生存环境但并不确实是。将栅栏笼子换成玻璃只是有如商场橱窗的展示。越读到后面,愤怒值直至爆表。“玉碎”对那些以为自己英勇无畏的冲锋者来说是无谓的牺牲。动物“献祭”亦是如此。通过各种方式毁掉动物们活着的痕迹,试图激起日本民众的某种意志是不合理且不道德的。将动物转移远比接受命令主观放弃它们会更好。到底“社会需要”是谁来定义的?动物在自然及社会的角色又是什么?研究上野动物园及1943年的悲剧是个很好的切入口,让人类好好久久反思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到底该是怎样,该变成怎样的。
> 樱与兽
11 有用 中关村村花🌸 2024-01-28 14:32:45 北京
“帝国中心”无疑是两层意义上的:既是地理的 也是本书作者的批判点所在。近代日本帝国的每一次转型都有着上野动物园参与的身影 作者用“动物之眼”重新观察了日本近代史 批判触角涉及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消费文化诸多方面 但重点显然放在了帝国批判上。相较而言个人最喜欢第二章(批判帝国总是因“正当”而容易陷于“流俗” 相比之下第二章带来的新鲜感要更多一些 要是作者能多写点明治时期就更好了。生态现代性让人把自己塑造成从“自然界”区隔出来的存在 自以为随心所欲地支配着“自然物” 却又从一次次失败中体悟到人类永远只不过是自然界play中的一环罢了。生态史研究果然还是实践远比理论有趣啊(但一想到这种“动物转向”的研究可能也只是为了促进人类反思自己 以实现“人类文明”的优化 就还是有点泄气呢……
6 有用 波橘猫云诡 2023-11-18 16:07:00 浙江
(光启这个系列挺好的
6 有用 百器徒然 2024-02-25 22:07:08 北京
翻译较差,角度切入有趣,但是延伸太广,看着花哨,可一到该深入的地方就围着理论打转。把动物园大屠杀作为一种处心积虑的建构,多少有些过于穿凿附会。我不认为靠屠杀动物就能提醒并“激发东京市民更大程度的奉献精神和决一死战的决心,以为美国轰炸机和军队的到来做准备”。在战争后期普通人饿肚子的时候,到底有多少人会为动物园里无辜的动物而哭泣,至于杀戮动物能够唤醒“公众对国家战败后果的想象。”实在需要打一个问号。 熊猫外交的部分可以牵扯到当下,兼具趣味和现实性,至于其他宏大且复杂的议题,小小的动物园能否真正承载这么多,我保留意见。动物园确实可以成为一种符号或者标志,可倘若指望动物园能承担起对外展示、对内宣传,时而献祭,时而唤醒,那还要媒体做什么,多建动物园就行了。
4 有用 😺 2024-02-12 13:42:57 广东
果然还是对胖达外交的话题比较感兴趣,,
8 有用 Kiyoko🌲 2024-02-19 19:26:29 广东
第一次听说上野动物园是因为香香,当时没怎么留意以为只是个很普通的动物园,因为香香的院子很小,看了这本书才知道上野动物园不一般,曾经承担了军国主义文化宣导者的角色,是帝国荣耀的标杆,用来展示对外征服、从世界各国搜刮来的动物战利品,向民众宣教军国主义的狂热思想。书中最令人痛心和愤怒的是上野将大屠杀构建为战争中牺牲的受害者,通过慰灵祭仪式激发民众复仇的心理投入战争。而在战后,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上野动物园从征服和献祭中隐退,重新塑造成孩子乐园的形象,发起侵略战争的裕仁天皇变身为喜爱动物的生物学家,仿佛集体失忆了般,忘记了那段黑暗的屠杀史,感觉到了权力对历史的嘲弄。上野动物园的发展史某种程度上是日本近现代社会的缩影,作者以小见大,探讨生态现代性、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大众消费文化的变迁,很值得一看。
2 有用 頨譞 2024-02-04 21:02:12 山东
动物意象在现代日本无处不在。如同20世纪的美国孩子如果理解不了Z代表Zebra(斑马)就没法学习英语字母表一样,日本的孩子如果不明白A代表ahiru(鸭子),抑或TO代表tora(老虎),就不可能学会平假名五十音图。这些经由父母的推广而在孩子当中加深印象的平常事物,被以各种方式赋予了政治色彩。“老虎勇猛得如同(我们)在中国战场的士兵。”在20世纪40年代的一张儿童识字卡上有这样的一句话,将阳刚气概和帝国感知注入认读五十音图这样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活动中。经由这些手段,远在日本年幼一代前往动物园参观之前,这种生态现代性的文化政治就已经被灌输下去了。
7 有用 藤原琉璃君 2023-08-24 08:53:16 上海
作者从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角度切入,深刻剖析了长二十世纪风云变幻下,日本从“天下”到“帝国”再到“八纮一宇”最后回到战后“单一民族神话”的另一本真:“文明开化”一体两面的殖民课表上,亦步亦趋着西方列强的医学博物学人类学,开疆扩土而来的原住民和珍稀动植物同样是展览对象,分类的科学化亦是资源攫取的日趋深入;当新旧帝国间不可避免产生碰撞,总力战的现实让动物难逃被用以唤起民众狂热以及战事吃紧后的灭顶之灾,甚至死后仍是可被利用的资源;战后动物仍是可被赋予多重涵义的特殊对象,象征重返国际社会或介入重塑战争记忆,甚至变成民意的胡萝卜、润滑国际关系。动物园这一设施的诞生、演变以及人们如何看待被分门别类展览的圈养动物,本身已是早期全球化以来人类社会文化、观念变迁的一个重要指征,这面镜子照见的,也可以是我们自己
1 有用 sorry yo 2023-12-24 22:14:58 广东
对日本的帝国主义殖民历史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人类坏!动物好!
3 有用 之暾 2023-09-02 22:49:53 江苏
中元节的前后读到动物献祭,感到十分破碎;因为高强度的困惑在大脑里挥之不去,时间的体感仿佛都被拉长了。究竟作者写的是动物,还是以物喻人在反馈那个迷乱的时代?书本身内容像魔幻现实主义的小说,而实际上是历史。这才让阅读的痛感更加剧烈。
1 有用 初晓 2023-10-10 02:18:27 山东
上野动物园原本是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将整个自然缩略到动物园来,“文明”也是他们遵循的首要秩序原则,可事实上因人类的追求与贪婪,它早已失去了所谓的“初衷”。 读《樱与兽》这本书,我们不禁会思考,动物园曾经所遵循的所谓“文明”究竟何在?真正的文明又是如何?人类与动物、人类与自然的互动,也并非只有动物园这一种形式。
1 有用 恩醯NX 2024-02-04 19:35:45 德国
20世纪初的东京上野动物园,是国家和政府的舞台,如何利用动物为各种政府政策争取支持,同时培养出更有教养、更具可塑性的公民,正是本书探讨的主题。“生态现代性”和“人类世”两个关键概念,为贯穿全书的维度(scale)和能动者/行为主体(agency)提供了理论参考。 全书思路清晰,通篇都是诙谐的典故和凄美的轶事,上野动物园的历史本身就很值得一读,作者联系到殖民主义、进化论、美日关系、哆啦A梦和小鹿斑比等文化现象、“可爱”的生物学原理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背景和知识,更增加了阅读乐趣和启发性。
1 有用 不系之舟 2024-02-01 21:38:29 江苏
以上野动物园这一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历史变迁分析其所折射出的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从第三章开始阅读状态渐入佳境,印象深刻的有在屠杀命令中积极尝试疏散援救的动物园员工、对天皇其象征意味的解构、官方借由动物园这一媒介对战争后方尤其是儿童的理念灌输、熊猫所反映的生态现代性的脆弱和矛盾,我们因迷恋而产生的消费热情助长了生态的恶化、而栖息地越发式微的珍兽数量越是稀少我们就越发迷恋其中。大致脉络:区隔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政治化-帝国战利品的隐喻投射-鼓动战争文化-借动物园屠杀讲述牺牲和殉难(进入战后全面动员)-战后熊猫热潮、外交-生态保护。
2 有用 A 2024-05-08 19:22:35 中国台湾
如果不会说人话可以不必非要出书的。明明这个话题很容易就可以写得出彩,整本书却都充斥着僵硬死板的学术语言,这种内容说实话你们同行在期刊上自己内部互相评审一下就够了!
0 有用 小波福娃 2024-03-20 09:36:48 上海
15年读过英文版,重读补m
0 有用 狗在思考 2023-11-12 21:04:28 陕西
四星半,挺好玩的。历史学研究的动物转向,作者通过上野动物园的历史来探讨生态现代性的议题,关于动物园大屠杀的一部分写得挺好,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和牺牲的政治意义使上野动物园杀死大量动物,从而达到完成某种仪式操演的目的。。光启这个动物与人的系列似乎要出版其他几本关于动物/动物园&现代性的探讨,蛮期待的
0 有用 Dogesix 2023-10-08 22:37:02 重庆
用动物园探讨了“人类世”的问题,翻译一般,读起来像在做逻辑题。
0 有用 西南季风 2023-10-29 00:01:09 重庆
米勒以其颇具人文关怀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作为日本国家文化代表之一的上野动物园,在对外侵略时是如何将自身打造成官方意识形态宣传机器的。上野动物园及其中被展示和被屠杀的动物为人类着手道德衡量提供了标准。战时日本不仅通过国家动物园打开了实践“总体战”的新动力,也为“后帝国时代”的人们否定战争、反对战争和质问人性留下了依据。
0 有用 Kju:17 2023-10-27 12:43:02 北京
什么都处于政治下。他们带它来,人们爱上它,他们处死它。
0 有用 不下雨 2023-10-16 16:33:35 北京
一类市民教育史
1 有用 Eva 2023-10-14 00:45:53 广东
读完之后脑海中满是“利用”与“又蠢又坏”。动物在当时的日本及上野动物园的管理者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可展示的战利品,证明国力竞争力增强的标记,还是吸引游客购买门票赚取收益的工具?动物园与监狱似乎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动物园努力营造动物的真实生存环境但并不确实是。将栅栏笼子换成玻璃只是有如商场橱窗的展示。越读到后面,愤怒值直至爆表。“玉碎”对那些以为自己英勇无畏的冲锋者来说是无谓的牺牲。动物“献祭”亦是如此。通过各种方式毁掉动物们活着的痕迹,试图激起日本民众的某种意志是不合理且不道德的。将动物转移远比接受命令主观放弃它们会更好。到底“社会需要”是谁来定义的?动物在自然及社会的角色又是什么?研究上野动物园及1943年的悲剧是个很好的切入口,让人类好好久久反思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到底该是怎样,该变成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