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20年代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 (换个啥昵称)
- 读书心愿单 (ㄒㄧㄠㄎㄜㄎㄜ)
- 后殖民理论研究相关书籍 (温水肆酒)
- 西欧、中世纪与西方史 (安迪合罕大皇帝)
- 本为书穷更买书——购书计划 (离群客)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78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人种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浮一大白 2023-09-13 07:27:43 北京
很好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展开
4 有用 文化暗鸭 2023-07-02 23:31:17 北京
要讨论的内容许许多多,一本小书,很难深入…勉励搭出了一个宏观框架
1 有用 不如归去 2023-09-07 02:27:29 山东
孙江教授人很和蔼,言辞犀利幽默且睿智,很和蔼的老头一枚,但这本小书至今难产,着实可惜,尤其在我读过人种的忧郁之后,想读这本小书的欲望更加强烈了 该书已于前几日阅读完毕,孙江教授的语言功底令人敬佩,但概念史一如孙教授自己所说,就是让文本中的概念相互打架的历史,但对于我而言,此概念何以演变,演变之中何以融洽或颉颃,或许更能引起我的兴趣吧
1 有用 质言之 2023-07-19 15:07:32 北京
关于人种作为区分机制如何被生产、传播和政治化的小书,完成度不错,笔法简洁克制。最有收获的是中日差异原理的比较。让人联想到所有intergroup材料都有的边界工作
1 有用 狂笑三千生 2023-08-16 13:57:49 重庆
以较短的篇幅讲清楚一个颇为敏感和争议的话题,本书可以说做得恰如其分,又让人意犹未尽。整本书从西方种族概念出发,就林奈、布封、布鲁门巴哈、康德等人的学说进行了介绍,重点围绕布鲁门巴哈的人种五分说进行了较全面解读,并就之后《人种志》相关内容展开讨论,较好地建构起西方人种学说的理论知识框架,一言以蔽之,在所谓越来越科学的框架之下,夹杂着傲慢与偏见。同时本书较系统介绍了这种学说如何西风东来影响日本,为重塑... 以较短的篇幅讲清楚一个颇为敏感和争议的话题,本书可以说做得恰如其分,又让人意犹未尽。整本书从西方种族概念出发,就林奈、布封、布鲁门巴哈、康德等人的学说进行了介绍,重点围绕布鲁门巴哈的人种五分说进行了较全面解读,并就之后《人种志》相关内容展开讨论,较好地建构起西方人种学说的理论知识框架,一言以蔽之,在所谓越来越科学的框架之下,夹杂着傲慢与偏见。同时本书较系统介绍了这种学说如何西风东来影响日本,为重塑近代日本人的精神提供了养料;再而影响近代中国的认识、思想和社会。本书最后,作者从《黑人吁天录》一书出发结合中国近代自身发展回答了中国近代人种观为何物,谈到了来自于革命、破除压迫、破除迷信的新认识,正面回应了全书开篇所涉及的问题。总体来说本书作为综述式书籍让人能较快宏观把握本理论的历史发展,值得一读。 (展开)
0 有用 板樟鉴 2023-09-28 22:27:59 北京
有点简略。如何区分满汉race的不同,似乎是个问题。
0 有用 浮一大白 2023-09-13 07:27:43 北京
很好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展开
0 有用 Marganis 2023-09-09 17:19:02 江苏
一天翻完,应该是孙老师把自己关于人种概念的几篇论文修改简化后出版的通俗读物,以讲故事为主,不知道是不是为了顺利出版删减了不少内容……总体来讲3.5星吧
1 有用 不如归去 2023-09-07 02:27:29 山东
孙江教授人很和蔼,言辞犀利幽默且睿智,很和蔼的老头一枚,但这本小书至今难产,着实可惜,尤其在我读过人种的忧郁之后,想读这本小书的欲望更加强烈了 该书已于前几日阅读完毕,孙江教授的语言功底令人敬佩,但概念史一如孙教授自己所说,就是让文本中的概念相互打架的历史,但对于我而言,此概念何以演变,演变之中何以融洽或颉颃,或许更能引起我的兴趣吧
0 有用 赤羽 2023-09-05 14:47:47 北京
德国学者戈尔维策尔认为,“每当个人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不足的时候,人们便迫不得已用缩写来进行思考”。这个缩写就是一种新的口号或者概念。“人种”就是这样的一个名词。 “学衡尔雅”丛书的定名已经昭示了这个系列的目标。即梳理清楚近代影响中国的这些名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孙江这本《人种》篇幅不长,内容上简明扼要。基本讲清了“人种”从分类学名词到逐渐差异化的过程。将一个概念词汇200年间的对全球(尤其是中日)的影响... 德国学者戈尔维策尔认为,“每当个人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不足的时候,人们便迫不得已用缩写来进行思考”。这个缩写就是一种新的口号或者概念。“人种”就是这样的一个名词。 “学衡尔雅”丛书的定名已经昭示了这个系列的目标。即梳理清楚近代影响中国的这些名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孙江这本《人种》篇幅不长,内容上简明扼要。基本讲清了“人种”从分类学名词到逐渐差异化的过程。将一个概念词汇200年间的对全球(尤其是中日)的影响基本勾勒出来。篇幅所限,内容比较朴素简单。但如果是扩写成一本大书,可能反而不如这样直接。也许两百年来,由西方主导构建的“人种”话语权,到最后被重组解构了。而人种的概念,一如1961 年版《辞海》所说:“各人种间在形态上虽有一定的区别,但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