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医生 短评

热门
  • 2 天一 2024-01-01 00:02:51 浙江

    史诗般的写作,宏伟大气,个人的经历和故事已经成为了配角;在历史的大环境下,人们已经有了既定的轨道 痛苦 迷茫 无力反抗 被迫接受。

  • 1 明扬 2023-11-15 21:18:45 上海

    有些很棒的情节,比如日瓦戈和拉莉莎的分分合合,但不知是是翻译的原因,还是原文的原因,有些絮絮叨叨的对话读着又很累。待读一下英文版对比看看。

  • 0 熊阿姨 2025-02-20 12:05:04 上海

    2025春节。阅读感有些零碎,全书大量的巧合,大量写了一半扔在那消失的人物,大量不知道为何而起的线头,章节写得也并不连贯。阅读时总在想,这本书为什么这么有名??看1965版电影,更适应电影的叙述。原书提供了一个颠沛流离知识分子经典形象,他怀疑的、有些懦弱的、在革命和情爱中普通人的视角是最珍贵的。又和帕斯捷尔纳克本人的遭际互文。

  • 0 amanda 2024-01-02 09:48:34 北京

    与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相比,差距太大了。

  • 0 老妪 2025-02-20 23:02:00 上海

    1.24-2.20,18h。与陀式作品里的感受不同,帕笔下的俄国严寒更轻也更清,雪仿若被赋上了诗意,以及山林、果树和天空。各种巧合织就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俄罗斯人名又是出了名的相似,后期所幸任由记忆模糊搜寻。但巧合的频繁出现,在文本呈现下不仅给人一种“主观变客观”的镜头变化,也像在看广告:人物闯入镜头又离开,最后汇聚在一起。因对小说里的几次战争与政治事件不熟悉,各种剧情和名词算是囫囵吞枣,最大的感受就是身不由己,个人的稳定与美好能顷刻被摧毁。一方面理解日瓦戈的执拗,一方面又替他惋惜,若仅为了与爱人在一起这个简单的愿望放下各种纠结上火车,会不会结局对双方都更好?和拉莉萨在瓦雷金诺的生活短暂却幸福,任由遥远的政治与眼前的冰雪,而夜晚书桌前“憩静淡黄的灯光洒在白纸上”的时刻是乱世中最坚实的幸福。

  • 0 Oppenheimer 2025-02-25 19:54:17 湖北

    冷战时期的读者估计都是看到结局关于拉莉萨去向的含糊交代和尾声的几个特有词汇而政治高潮了,这种人真是这辈子有了! 日瓦戈医生完全是一个旁观者,或者说“多余人”吧,甚至他和拉莉萨的“爱情”插曲似乎都是作者为了斯特列尔尼科夫的结局所设置的必要背景。 最令人动容的是斯特列尔尼科夫最后的独白和自杀,革命者的自我审判和自我毁灭(或者,反革命的幸灾乐祸的说法,“良心发现”)以一种预言式姿态,宣告并哀悼了日瓦戈医生本人也怀念的二月与十月的逝去,偶然的战争毁掉了一切,战争的恐慌中革命者被革命吞噬,但是这个民族却在丢掉理想拥抱现实之后活了下来。 也许日瓦戈在他的黑暗日子里是抵触“改造生活”的,但是也正是他,在革命的朝阳里高呼:“应该苏醒,就是应该醒来,应该站起来,应该过新的生活。” 应该过新的生活!

  • 0 云淡风不清 2025-02-05 08:00:00 北京

    更像是一部大型的叙事诗,结构和线索的安排、人物出场的先后、故事的完备细密大概不是作者最在意的。那无法抑制的,已经喷薄而出的,对刚刚过去的“历史”、此时此刻的“命运”、被毁掉的生活,集体吞下的谎言和真相无法视而不见、一定要表达的冲动,要讲出自己的爱与恨、愤怒与困惑的激情,那对真理与自然,对爱与公义的信念和礼赞,构成了诗人的全部,也构成了小说的灵魂。这就够了。诗人如此单纯而炽烈地热爱着雪与天空,爱与生活,爱着这个被罪彻底毁坏的、本不值得爱的世界。他对这个世界似乎别无所求,想要的只是那一张风雪中可以安静写字的书桌。但他想要的又是最奢侈难得的:等同于生活与命运本身的、永恒不变的爱。他软弱、幼稚,不堪一击,正如今天的我们。可他还在写诗,我们却连话都快说不出来。

  • 0 敎貟 2025-01-27 16:29:56 北京

    珠玉琳琅,诗意盎然,不愧是诗人之作

  • 0 -Asunaro- 2025-04-30 01:02:57 北京

    很久没读到让我感觉到恶心的书了。披着“现实主义”的皮,但完全是对这一俄国文学伟大传统的侮辱。

  • 0 大兔居 2024-07-21 11:28:15 福建

    很艰难的阅读体验。首先因俄国人名复杂且变化多端,我时常分辨不出谁是谁;其次故事几条线是写的有些零碎的,我费了脑力才把这个线的故事合拢串联;其三,我不知道翻译要不要背个锅,文字读起来很是拗口,还是原著生来表达繁琐?……这在我往年读俄国文学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体验。我一度阅读过程中不能理解医生和情人的感情,后面看到他又一次抛弃妻子和孩子,才明白他心里所受的创伤,是无人可以抚慰的,他就静静地隐居,在一个平常的瞬间,突然死去。他对不起三个女人,前妻托尼亚和一儿一女,对不起情人拉莎萨,更对不起后妻马丽娜和两个女儿。从拉萨莉的角度说,被渣男玩弄后,丈夫离她而去,情人只是露水夫妻,她最终还是投考渣男活命,又失去了女儿。时代的悲剧像俄国西伯利亚的风一般,席卷整合时代……朝不保夕的年代,怎么能不抓紧一切去爱?

  • 0 蘑菇哥 2024-07-14 07:35:48 浙江

    革命总是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的,经济的衰退,社会的混乱,当权者极权且残酷的统治……,然而个人总会在这现实面前微不足道,饥饿死亡背叛是主流,但也有个别的能始终坚持自己,自己的政见、追求、爱情、家庭等等,可在活生生的现实面前,那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力。

  • 0 江心庐 2024-03-26 01:16:30 广东

    “活过,写过,爱过”:怎么活着?如何创作?如何爱?

  • 0 momo 2024-04-30 17:11:35 广东

    时代大变迁背景下个体的悲剧。历史或许确实是螺旋上升的,但很可能你的一生也不过就是历史打个旋的功夫罢了。 男主和拉莉萨的这条婚外情线写得稀巴烂,一开始完全不明白他们怎么就爱得死去活来了,但是等看到男主居然能放心看着拉莉萨母女俩跟着科马罗夫斯基走,又觉得男主其实也不那么爱拉莉萨了,他又不是不知道科马罗夫斯基不是个好东西!更何况他当时是已经猜到拉莉萨怀了他的孩子的! 我还是喜欢两对原配,尤其是拉莉萨和巴沙这对,真让人意难平,“她叫拉莉萨把蜡烛举得高高的,这样她以后在家里就可以占上风,但是拉莉萨却宁愿为巴沙牺牲自己未来的一切,所以尽可能把蜡烛拿低些,谁知结果还是无用,因为不管她怎样往下拿,巴沙的蜡烛还是比她的低”,唉。 ps: 男主真是个于国于家无望的废物,托尼娅和玛丽娜好倒霉两个工具人。

  • 0 虫鸣 2024-10-02 10:35:59 福建

    对俄国近代史有所了解的话,阅读的趣味会更高吧。俄国文学文笔克制,作者仿佛不忍对笔下角色恶言相向,一切事件的发生都是各自性格使然。初觉“假惺惺”,现在渐渐接受这种优雅??读完以后感觉又有勇气重新看看卡拉马佐夫兄弟了(笑)

  • 0 蛋生(琳琳) 2024-12-28 08:49:26 河北

    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不成熟的小说家

  • 0 蹦擦擦 2025-02-15 01:10:00 江苏

    蹭了熊阿姨的春节七天云共读,结果到刚刚才读完。写景确实不错。

  • 0 莫里哀不哀 2025-02-08 12:58:30 北京

    在熊阿姨读书会伴随着各式各样的知(八)识(卦)里读完,爽。 作者不愧是诗人出身,对意象捕捉和描写的才华叹为观止!!太美太灵了。一本书带着读者从沙俄晚期一路走过新经济政策,前线的战争、后方的民生,贵族、官僚、工人、农民…连才疏学浅如我都觉得这几个阶段是不是也太似曾相识了点。不一样的是,俄国节奏要比另一个东方大国更快,前后不过50年。 不那么喜欢的地方是,巧合太多以至于感到牵强和“出戏”,尤其是接近终章部分。群友们都默契地想到《战和》里的巧合,只会更让读者感慨命运唏嘘,托翁果然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 0 va bene🪴 2025-02-21 12:42:06 北京

    一个知识分子在原本的生活中的客体性和新的动荡岁月中的另一种客体性。他驻足停留的是那些美丽的阳光森林花园雪地雪花。他的盲目激动和后面被迫在现实中认清一些切实问题但又仍然要翘着那知识分子的脑袋表示“怀疑”,他的懦弱,只有在他面对艺术的追求是能从身上褪去。 2025年春节正月avec🐻阅读小组

  • 0 柊宁 2025-02-05 18:25:28 安徽

    看了一半,读不下去

  • 0 2025-02-07 10:06:01 陕西

    作品的关注点在历史拥有“巨大的吞没力量”,和个体生命节律之间的紧张关系,但帕斯捷尔纳克笔下的尤拉的面目像是鲍德里亚所说——“不属于俱乐部也不属于宫廷”,面对新世界的热火让他保持迟疑,而旧世界无疑也令人厌弃,在巨大的中间地带里,是生活作为历史的某种恒常状态,人们来来往往,道德的指针不断摇摆,文学成为政治的档案。正是这些偶然构成了历史的必然,杂乱、欣喜、突如其来的中断和巧合,故事有些肆意地展开。默默承受历史强加于生活的一切,就是凡人在世俗世界里最有史诗感的远征。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