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辞的余波》小序
方维规
这本小书收入的是我在有些学术会议上的主题讲演,文集或译作的序言,友人著作的代序,还有书评、读书感想等,可用杂七杂八来形容,美其名可谓学术随笔。平时我写论文,一般都比较长,而且多半还有让不少读者生厌的繁琐注释;与之相比,这本集子里的文字或许不那么累人。坦白说,有的是应景之作,也有践约的即兴操觚。本以为岁月其徂,不少写过的文字也就慢慢远去了。没料想,徐锋君友情邀稿,为《日知文丛》出一本集子,他还说了大概篇幅。蒙他抬举,自有愉悦之感。不过,这又无异于临时起意编一本书。没想过这事儿,但也不难办,马上想到利用这个机缘,对某些不成统绪的篇什来个特殊组合,或可安顿个别不知归属的小文,何乐而不为呢?旧文的二次利用,多少给人敝帚自珍之嫌,但对我来说也是小小的思想检点,再与读者分享有些心得和看法,这隐约也是书名中“余波”之由来,此说当然还有点朦胧的含义。
虽说错杂松散,但选入这本小册子的文字多半和文学有关,和书有关,连带一些对文化现象的感想。几乎每篇文章的写作都有缘起,但我喜欢借题发挥,针对我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或几个相关问题发点感慨。文章虽小,论题未必无关紧要,比如首篇《文学的潮汐》,或《何谓“跨文化”》。另有少许文章,比如《“书之王”、数字化及其他》,是十多年前写的,其中叙及的有些新媒介现象已经过时,但为了呈现当时的情景和语境,还是收录于此,不仅为了让人看到技术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还在于有些道理仿佛尚未过时。不消说,时过境迁,不合时尚的说法肯定还有。
说实在的,不少文章由于偶然原因而成稿,甚至是急就篇,所以没花太多时间,而用力更多、更为耗时的那些文章,偏偏没有收在这里,恐怕在文体上也不合适。收入本书的有些文字,发表后似乎评价还可以。我很欣赏知识考古,也不断尝试在自己的问学之旅中践行此术,本书的短文中或许也能见出这一追求。有的文章初刊时,可能限于篇幅而被删节;另有一些表述由于其他原因,编辑有所改动。这次乘编辑这本文集之机,尽量恢复了原貌。为了使文章稍显灵动,或为余波增添一点联想的涟漪,一些标题有所改动,但初刊信息均记录于各篇首页注释。
大凡写随笔者,都想卖弄点灵气,写率性感觉,天然去雕饰,行文从容。而我读旧稿,总觉得里面似乎多了点“一本正经”。作为自我辩解,这大概也和论题有关吧,或者用我在其他地方转用过的孟子的说法,不是我好辩,是不得已啊!更糟糕的是,随笔也时常带着情绪,不是说直抒胸臆吗?说起来,我也曾自责何必当真,何必抬杠,可就是克制不住,喜欢说三道四,把握不住分寸,甚至会让朋友下不了台。没办法,可能生性如此吧。曾有朋友见到我有些文章中比较狠的评说,或者刻薄的文字,说我是性情中人,我至今不知这种说法是褒是贬。莫非真的“文如其人”?可我平时生活中也没有这么一丝不苟啊,只觉得学术上可以直言不讳,为学问而学问,且多少有补于学问。随它去吧,泼出去的水。
另外,虽无显摆学识之意,但在审读旧稿时,感觉时常有点掉书袋的味道,而书生气好像总与潇洒文笔作对,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有些东西是一时学不来的,有些坏习惯也难改。好在这是学术随笔,常可以多点知识性铺陈,当然要避免知识堆积。其实所谓“堆积”,除了平时的积累,也是边写边学、边查边堆,今次结集时又在个别文章中堆了一些,惟期读者不要感到太枯燥。至于个别文章中的一些说法,不过是一家之言,真心期望有以教我。
0 有用 momo 2024-01-02 11:36:14 广东
是看序就会感动的~
0 有用 晓宇 2024-12-02 19:51:17 上海
题目是作者诌的。读着舒服,但在创造力上和大家小谈尚有距离。
0 有用 夜行街 2024-04-27 22:04:45 江西
谭师相赠的一本书,还是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书籍,很新奇,但第一遍看还有点懵里懵懂
2 有用 alumitagnium 2023-11-14 20:11:27 北京
文如其人:诚实。
4 有用 Afflatus 2023-07-14 16:27:08 北京
很有分量的学术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