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写作不止需要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还需要电源延长线和一个欧洲各国都适用的转换接头,看到这句会心一笑。
内容非常沉重,南非种族隔离,在英国做移民,少女时期的孤独与分离感,中年在西班牙度假时被悲伤浸泡的情绪……写得很松弛,好像真的坐在小餐馆的桌边听她讲这些。碰碰她的小臂,同时折叠桌上的纸巾,炉子烧得没那么暖和,跟着她回忆一罐被撒得满洗衣机到处都是的蜂蜜。
“要想成为作家,我就必须学会打断别人说话,大胆地说,大声再大声地说,然后就可以用回自己原本的声音说话了。”一个经历过种族隔离的南非女孩流亡至英国,希望用自己原本的声音大声说话。于是她成为了作家。因为她太想知道:怎么面对我们一生中无法承受的事?怎么应对我们不想知道的事?我们应该接受自己的命运吗?这本薄薄的小书,就是答案。
语言风格很有吸引力。还有她选择视线落下的地方,很跳跃,但是跳跃得又很符合我的直觉。大概是我刚想看某个方向,她的镜头就转过去了的感觉。看了几页就很有看剧一般的画面感,后来查了一下作者主要是写戏剧,和这也许有点关系。
充满痛感的写作。仿佛看到一个女孩两手空空地长大,她所拥有的全部只是她的孤独和迷惘,直到有一天,她能够依靠写作来戳穿世界的谎言和妄想。一切也就变得有意义。
真的很好看!现在是不是只要搭点边儿的女性文学,都要被冠以女性主义(写作)的名头?似乎只有这样才好卖,哈哈哈哈。这本书虽然涉及对性别文化的思考和女作家的写作,但它更多是在讲利维自己的成长经历:南非种族隔离政策使她父亲含冤入狱,以及这件事情带给她童年的深刻创伤,移民英国🇬🇧之后,她似乎永远落空了的归属感……难得的不是她的经历,而是她把经历讲述成故事时的幽默、豁达和轻盈。她让读者以轻松的方式走向对沉重事物的感受和反思,这就是一个作家的本领和关怀。特别喜欢利维组织这本书的方式,大框架上以旅行中的讲述开端,再以之结束,形成一个回环的结构;而在更小的篇幅里,她的安排也处处见匠心。总之,她能使你不知不觉中被她的故事吸引,只想一页接着一页往下翻,又让你毫无阻碍地感知到她真正想告诉你的重要的东西。
目录太生硬了,内容格外动人。被第二篇吞尽了感情。“想要成为作家,我就必须学会打断别人说话,大胆地说,大声再大声地说,然后就可以用回自己原本的声音说话了,我原本的声音一点儿都不大。”
我们接吻的时候,我知道我们两个都处在某种困境的中途,也不知道这吻意味着事情的开始还是结束
一个作家的专辑中最精彩的部分不是异乎寻常的经历的记录,而是具有本人的风格的故事。她读书,她思考,她塑造强大的自我,她写下对于其他女性作家的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的一系列认同。当中是马略卡岛的春天、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非童年、十五岁在英国的廉价小餐馆里的餐巾纸上写作和没有盖子的被称为“家”的小屋子里——在迫不及待逃离自己的生活之后到别人的国家生活。让我感受到时间的流速,以及人生一度下沉后的沉重感,再一记漂亮隽永而极具现实性的收尾——「作家更需要的是一条电源延长线,还有各种转换接头。」杜拉斯著作《物质生活》的大篇引用又让我直觉封神!来自1987的瑞思拜!
是我今年目前为止到觉得庆幸读到的作家之一。结尾处“我拉出椅子,坐在桌前,然后在墙上寻找插孔,想接通笔记本电脑的电源。离桌子最近的插孔在洗手池上方,是供男士电动剃须刀用的,已经有些松动。在马略卡岛的那个春天,我过得十分艰难,面对生活完全不知从何着手。但我又忽然想到,我此刻要做的,就是把电源插头插进那个插孔。对一个作家来说,相较于一间属于她自己的房间,更有用的是一条电源延长线,还有各种适用于欧洲、亚洲或非洲的转换接头。”几乎泪流,要爱具体的生活,也要解决具体生活,塑造一种真正的流动方式主体性。
虽然道理都懂,但有的句子读起来依然振聋发聩,对当下的我意义重大。“也许她们年轻时的抱负,他们的力量和爱,都顺着伤口流走了。”“一定要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
惊喜!几处看得想要掉泪。不断流离,不断在沉默中被迫接受,但仍在书写,在写作中不断探索自己的位置所在。
三部曲的第一本。四个章节挪用了乔治·奥威尔写作的理由,换了顺序而已。政治方面的目的、历史方面的冲动、纯粹的自我中心、审美方面的热情。女作家的自传性作品,温和细致。在结尾,那位中国店主说,要想成为作家,就必须学会打断人说话,大胆地说,大声再大声地说,然后就可以用回自己原本的声音了。女性写作者可以参考。
“论女性写作”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如何定义女性写作,是广义的顺性别女性进行的写作,还是狭义的女性富有女性主义觉醒的写作。前者时常会冒出一些身是女性身,脑是男性脑的不和谐音。但是我们不妨把定义放的宽一些,因为现实中的女性过着多样化的生活,每一面都是我们要面对并可以讨论的。德博拉·利维并没在书里直接控诉父权制怎样伤害、妨碍了她。一切由她莫名哭泣开始,她没明说她为什么而哭。读者可以化身侦探或者作者进入她的回忆,我们看见我们想看见的,我看见一孤独、沮丧,无法表达自己的小女孩,她被生活噤声并习惯了被噤声的生活。噤声是她的禁令、恐惧、秘密,有着要和不要双重的界限。德博拉·利维自父亲入狱以后的学校生活、寄养生活,那些想说却没说出口的话最终变成了文字—“我”很重要,“我的话”很重要,不需要谁来审批和认可。
我是翻看完第二本以后决定读第一本的;好看得没什么话可说;你只会看到真实的生活在她的文字里缓缓流淌出来。
“在马略卡岛的那个春天,我过得十分艰难,面对生活完全不知从何着手。但我又忽然想到,我此刻要做的,就是把电源插头插进那个插孔。” 没有想到2025年工作会让我如此痛苦,想想接下去的路都觉得很艰难。面对艰难和茫然,从把电脑插头插进电源开始,是咬紧牙关继续面对生活的方式。
随笔式的私人絮语。“女孩子必须大声说话,反正都没人听……我必须学会打断别人说话,大胆地说,大声再大声地说。”
从《游泳回家》和《碎成十二片的心》开始,简中的每一本利维我都没有错过。重读这本让我再次感慨她的灵巧与精妙。是对奥威尔《我为什么要写作》的回应,亦是对伍尔夫《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的延伸,回忆中那个南非小女孩慢慢显出面目,又再慢慢变化为眼前这位阴郁、犹疑、精疲力尽的女性作家——“我不确定自己的骨骼系统是否在社会系统中找到了自由行走的方式。”但要不断说,大胆说,大声说,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微小声音。我们都应该勇敢些。
带着怒气的写作,隐藏在早熟孩童视角下的南非移民叙事。她有一种观察生活的敏锐,又有对政治议题抑制不住的诉说欲望,两者之间产生了奇怪的火花。
版权信息上定义为回忆录,其实是自由而混合的文体。中间部分的南非童年生活回忆令人动容。流亡在英国的15岁缩写在廉价小餐馆和一个没有瓶盖的乱糟糟的家里,像一篇简单的散文。首尾情节都是马略卡岛帕尔马的旅行,可能因为不太了解作家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似乎有些过于抒情
> 我不想知道的事
168 有用 Lottie 2023-09-19 10:56:40 上海
写作不止需要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还需要电源延长线和一个欧洲各国都适用的转换接头,看到这句会心一笑。
84 有用 熊阿姨 2023-09-07 14:28:43 北京
内容非常沉重,南非种族隔离,在英国做移民,少女时期的孤独与分离感,中年在西班牙度假时被悲伤浸泡的情绪……写得很松弛,好像真的坐在小餐馆的桌边听她讲这些。碰碰她的小臂,同时折叠桌上的纸巾,炉子烧得没那么暖和,跟着她回忆一罐被撒得满洗衣机到处都是的蜂蜜。
68 有用 赫恩曼尼 2023-10-05 15:37:45 黑龙江
“要想成为作家,我就必须学会打断别人说话,大胆地说,大声再大声地说,然后就可以用回自己原本的声音说话了。”一个经历过种族隔离的南非女孩流亡至英国,希望用自己原本的声音大声说话。于是她成为了作家。因为她太想知道:怎么面对我们一生中无法承受的事?怎么应对我们不想知道的事?我们应该接受自己的命运吗?这本薄薄的小书,就是答案。
33 有用 就不爬起来 2024-03-19 11:31:22 河南
语言风格很有吸引力。还有她选择视线落下的地方,很跳跃,但是跳跃得又很符合我的直觉。大概是我刚想看某个方向,她的镜头就转过去了的感觉。看了几页就很有看剧一般的画面感,后来查了一下作者主要是写戏剧,和这也许有点关系。
36 有用 土星记事 2023-08-08 13:50:03 北京
充满痛感的写作。仿佛看到一个女孩两手空空地长大,她所拥有的全部只是她的孤独和迷惘,直到有一天,她能够依靠写作来戳穿世界的谎言和妄想。一切也就变得有意义。
11 有用 啾啾咕咕 2024-05-04 20:47:46 上海
真的很好看!现在是不是只要搭点边儿的女性文学,都要被冠以女性主义(写作)的名头?似乎只有这样才好卖,哈哈哈哈。这本书虽然涉及对性别文化的思考和女作家的写作,但它更多是在讲利维自己的成长经历:南非种族隔离政策使她父亲含冤入狱,以及这件事情带给她童年的深刻创伤,移民英国🇬🇧之后,她似乎永远落空了的归属感……难得的不是她的经历,而是她把经历讲述成故事时的幽默、豁达和轻盈。她让读者以轻松的方式走向对沉重事物的感受和反思,这就是一个作家的本领和关怀。特别喜欢利维组织这本书的方式,大框架上以旅行中的讲述开端,再以之结束,形成一个回环的结构;而在更小的篇幅里,她的安排也处处见匠心。总之,她能使你不知不觉中被她的故事吸引,只想一页接着一页往下翻,又让你毫无阻碍地感知到她真正想告诉你的重要的东西。
10 有用 书鬼 2024-04-28 02:27:31 河北
目录太生硬了,内容格外动人。被第二篇吞尽了感情。“想要成为作家,我就必须学会打断别人说话,大胆地说,大声再大声地说,然后就可以用回自己原本的声音说话了,我原本的声音一点儿都不大。”
18 有用 喜儿喂鸭正经地 2023-09-16 16:44:57 意大利
我们接吻的时候,我知道我们两个都处在某种困境的中途,也不知道这吻意味着事情的开始还是结束
13 有用 毒妇脸少女心。 2023-08-29 09:21:02 上海
一个作家的专辑中最精彩的部分不是异乎寻常的经历的记录,而是具有本人的风格的故事。她读书,她思考,她塑造强大的自我,她写下对于其他女性作家的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的一系列认同。当中是马略卡岛的春天、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非童年、十五岁在英国的廉价小餐馆里的餐巾纸上写作和没有盖子的被称为“家”的小屋子里——在迫不及待逃离自己的生活之后到别人的国家生活。让我感受到时间的流速,以及人生一度下沉后的沉重感,再一记漂亮隽永而极具现实性的收尾——「作家更需要的是一条电源延长线,还有各种转换接头。」杜拉斯著作《物质生活》的大篇引用又让我直觉封神!来自1987的瑞思拜!
18 有用 糖罐子 2023-08-15 12:38:18 上海
是我今年目前为止到觉得庆幸读到的作家之一。结尾处“我拉出椅子,坐在桌前,然后在墙上寻找插孔,想接通笔记本电脑的电源。离桌子最近的插孔在洗手池上方,是供男士电动剃须刀用的,已经有些松动。在马略卡岛的那个春天,我过得十分艰难,面对生活完全不知从何着手。但我又忽然想到,我此刻要做的,就是把电源插头插进那个插孔。对一个作家来说,相较于一间属于她自己的房间,更有用的是一条电源延长线,还有各种适用于欧洲、亚洲或非洲的转换接头。”几乎泪流,要爱具体的生活,也要解决具体生活,塑造一种真正的流动方式主体性。
5 有用 Bonbon和猫 2024-03-24 11:13:03 江苏
虽然道理都懂,但有的句子读起来依然振聋发聩,对当下的我意义重大。“也许她们年轻时的抱负,他们的力量和爱,都顺着伤口流走了。”“一定要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
5 有用 Dora 2024-06-30 15:58:16 北京
惊喜!几处看得想要掉泪。不断流离,不断在沉默中被迫接受,但仍在书写,在写作中不断探索自己的位置所在。
34 有用 malingcat 2023-08-28 19:38:35 上海
三部曲的第一本。四个章节挪用了乔治·奥威尔写作的理由,换了顺序而已。政治方面的目的、历史方面的冲动、纯粹的自我中心、审美方面的热情。女作家的自传性作品,温和细致。在结尾,那位中国店主说,要想成为作家,就必须学会打断人说话,大胆地说,大声再大声地说,然后就可以用回自己原本的声音了。女性写作者可以参考。
12 有用 阿梦 2023-08-11 15:30:44 湖北
“论女性写作”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如何定义女性写作,是广义的顺性别女性进行的写作,还是狭义的女性富有女性主义觉醒的写作。前者时常会冒出一些身是女性身,脑是男性脑的不和谐音。但是我们不妨把定义放的宽一些,因为现实中的女性过着多样化的生活,每一面都是我们要面对并可以讨论的。德博拉·利维并没在书里直接控诉父权制怎样伤害、妨碍了她。一切由她莫名哭泣开始,她没明说她为什么而哭。读者可以化身侦探或者作者进入她的回忆,我们看见我们想看见的,我看见一孤独、沮丧,无法表达自己的小女孩,她被生活噤声并习惯了被噤声的生活。噤声是她的禁令、恐惧、秘密,有着要和不要双重的界限。德博拉·利维自父亲入狱以后的学校生活、寄养生活,那些想说却没说出口的话最终变成了文字—“我”很重要,“我的话”很重要,不需要谁来审批和认可。
4 有用 陈放鹅 2024-04-14 16:15:00 福建
我是翻看完第二本以后决定读第一本的;好看得没什么话可说;你只会看到真实的生活在她的文字里缓缓流淌出来。
4 有用 空庭织碎烟 2025-03-03 00:43:09 江西
“在马略卡岛的那个春天,我过得十分艰难,面对生活完全不知从何着手。但我又忽然想到,我此刻要做的,就是把电源插头插进那个插孔。” 没有想到2025年工作会让我如此痛苦,想想接下去的路都觉得很艰难。面对艰难和茫然,从把电脑插头插进电源开始,是咬紧牙关继续面对生活的方式。
4 有用 考特库 2023-08-24 19:19:49 浙江
随笔式的私人絮语。“女孩子必须大声说话,反正都没人听……我必须学会打断别人说话,大胆地说,大声再大声地说。”
12 有用 慢懒 2023-08-05 23:55:41 北京
从《游泳回家》和《碎成十二片的心》开始,简中的每一本利维我都没有错过。重读这本让我再次感慨她的灵巧与精妙。是对奥威尔《我为什么要写作》的回应,亦是对伍尔夫《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的延伸,回忆中那个南非小女孩慢慢显出面目,又再慢慢变化为眼前这位阴郁、犹疑、精疲力尽的女性作家——“我不确定自己的骨骼系统是否在社会系统中找到了自由行走的方式。”但要不断说,大胆说,大声说,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微小声音。我们都应该勇敢些。
10 有用 Riesling 2023-09-17 10:08:47 浙江
带着怒气的写作,隐藏在早熟孩童视角下的南非移民叙事。她有一种观察生活的敏锐,又有对政治议题抑制不住的诉说欲望,两者之间产生了奇怪的火花。
4 有用 半岛璞 2023-08-19 20:55:53 中国香港
版权信息上定义为回忆录,其实是自由而混合的文体。中间部分的南非童年生活回忆令人动容。流亡在英国的15岁缩写在廉价小餐馆和一个没有瓶盖的乱糟糟的家里,像一篇简单的散文。首尾情节都是马略卡岛帕尔马的旅行,可能因为不太了解作家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似乎有些过于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