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烦恼 短评

热门 最新
  • 1 后浪 2024-01-04 17:26:57 北京

    《紫颜色》作者艾丽斯·沃克早期最为出色的首部短篇小说集,荣获1974年罗森塔尔文学奖,收录多次被纳入非裔文选的经典短篇《日常用品》,国内首次引进! 13个“我母亲那一代”的女性故事——疯狂的、愤怒的、慈爱的、怨恨的、可恨的、坚强的、丑陋的、软弱的、可怜的、伟大的——她们被套上以爱为名的枷锁,在服从的痛感中苏醒,吐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我要坐在迎宾桌旁,大声说出我的烦恼。”

  • 4 粟冰箱 2023-12-23 15:19:15 上海

    早期作品比较朴拙,简洁,近于白描,但有一种荒蛮甚至残酷的力量,像斧头劈开了黑夜。

  • 2 门儿包 2024-04-08 12:04:18 浙江

    以前看欧美小说,读的时候很自然会把主人公想象为某个白人女性,因为作者都是白人。这次读书,会很自然想象主人公是黑人女性,很多日常感受马上就不一样了。有意思。

  • 0 后浪文学 2024-04-12 14:32:39 上海

    “她们是 /我母亲那一代的女人 /声音沙哑 /腿脚粗壮 /她们破门而入 /她们冲锋陷阵……” 艾丽斯·沃克极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一改当时盛行的黑人女性盲目顺从的刻板形象,“我不是一个可以被日本浴缸和疯狂购物轻易收买和哄好的、没脑子的子宫。我解脱的时刻就在眼前!”

  • 0 波豆豆 2024-01-07 09:09:36 天津

    “她们是,我母亲那一代的女人。声音沙哑,腿脚粗壮。她们破门而入,她们冲锋陷阵。” 最喜欢《让死亡见鬼去吧》。另,今天恰好是黑人节。

  • 0 秀逗君 2024-01-14 15:28:47 山东

    看见后浪出品是不太想买的,但是买来读完发现是个小惊喜,种族歧视加持下的女性价值观,尤其出彩,虽然可能不久我就忘了这本书讲了什么。

  • 0 乙左左 2024-01-16 08:16:00 福建

    第一本艾丽斯·沃克,聚焦在不对等力量面前的弱势群体,尤以女性为主,文字看似纤柔,实则富有力量,比较喜欢第二篇《“真的,恶有恶报吗?”》在充分表达主题的前提下,还有结构上的变化,首尾通过错开页数的段落,让小说有两种观感,读者按照顺序阅读完,立即能意识到另一面的存在,这种结构还给小说的主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 0 陳一吨 2024-01-17 10:52:54 上海

    始终读不进,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隔阂。但能真切感受到艾丽斯·沃克持续努力为黑人女性乃至整个黑人群体发声的倔强,她的语言带着革命的火种,散发着一股扑面的灼烧感。

  • 1 虾米 2024-01-05 10:19:58 上海

    不同篇什,不同风格。谐谑与悲哀(《她亲爱的杰罗姆》),暴力与诗意(《深爱“女娃”的男孩》),魔幻现实(《汉娜·肯赫弗的复仇》),意识流(《罗斯莉莉》),寓言传奇(《迎宾桌》),自然主义白描(《“真的,恶有恶报吗?”》),等等。主题多元,有对常规主题(种族、男权)的探讨,也有对融合多因素的复合型问题的思考。当年白人和黑人知识圈都祭出了进步主义的大旗,沃克则发现了内里暗藏的猫腻和异质。《汉娜·肯赫弗的复仇》中的白人进步女性分发救济时用手掩住的冷笑,《她亲爱的杰罗姆》中可敬的“公知”对眼皮底下妻子困境的无视,《日常用品》中年轻黑人一代保存和继承传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刻意和矫情,以及与日常的传统文化之间的脱节——深刻的批判从来不吝于放过对自身灵魂的全面审视。

  • 2 叮叮ding 2024-01-05 17:52:03 浙江

    我喜欢沃克把最多的同情、悲悯和欣赏都留给了这些绝望、无助、被困底层无力逃脱的不幸女性。 有时,一生的积怨和苦楚化作一团大火,烧毁自己,也烧毁“崇高”和“理想”(我亲爱的杰罗姆》)。有时,它们会变作世上最灵验的诅咒,让作恶之人自掘坟墓,慢慢腐烂(《汉娜·肯赫弗的复仇》,我很喜欢这篇)。有时,沃克难得温柔,虽然笔锋仍旧尖锐(《日常用品》)有人追逐烈日,有人留守夕阳。我的脑海里再次想起上野千鹤子的那句话: 女性主义是追求弱者也得到尊重的思想。 在夕阳里安静等待黑夜降临的女性也值得被书写,这是《爱与烦恼》告诉我的事情。

  • 1 薄暮秋风起 2024-03-11 17:36:34 山东

    首作就展现出来了惊人的文字天赋和对黑人女性人生苦厄的深刻洞察,用族裔或者性别来限制这位天才都太片面了

  • 1 西窗随笔 2024-03-12 19:30:48 吉林

    沃克的这些早期作品都是为《紫颜色》做准备,已经非常有力量了。

  • 0 就要为空 2024-02-22 18:15:32 西班牙

    遗憾的是,沃克的虚构小说并没有给我一个作家的感觉…她被一种强硬的、急不可待的政治目标裹挟,这若是她作为斗士的使命,那么,她未被文学带领,毋宁说她使用了文学…她利用文学史中积累的技巧,专心瞄准她要热切实现的光荣革命事业。在《她亲爱的杰罗姆》和《真的,恶有恶报吗?》两篇里,像是一种为了揭示压迫的社会事业小说,创造出来为了表达一部分人的道德诉求…于是她使用的词汇总是过于烫手,我没法握住它的纸张…喜欢最后一篇,纪实的写作口吻,故事纯净而神秘,黑人种族间免除功效的情感联系,是一个种族的光标。

  • 1 哼唧唧 2024-02-17 21:40:20 北京

    正好同期在看杜鲁门卡波蒂的小说,高下立判,沃克太有灵气了。

  • 0 波底蝶 2024-02-17 14:28:00 江苏

    没有模式化的女人,黑人女性的爱与烦恼也是多样的。宗教那几篇看不懂。

  • 0 Amiko。柒。 2024-02-19 21:51:07 北京

    比较喜欢《“真的,恶有恶报吗”》。

  • 0 Gorbachev 2024-02-26 13:43:09 四川

    导言比正文强…

  • 0 SOS 2024-03-17 23:29:18 重庆

    ✅已入;

  • 1 ✨冥王星🌙 2024-01-12 03:48:30 重庆

    很棒的一本短篇,篇幅短但信息含量巨大,值得细细重读。最喜欢《那些花儿》,诗意且残酷。这不是一本激励人的女性宣言,而是深度挖掘了普通黑人女性遭受的痛苦,最后予怜悯,予悲伤。一幅幅简洁的生活速写背后,透露出的是女性相似却又各有不同的恒久痛苦。沃克笔下的女性总是固执地燃烧着自己的欲望,充满了生命力,全情置身于爱与烦恼中。

  • 2 慕禾 2023-12-25 17:13:32 广东

    之前没怎么读过现当代黑人女性的故事,这本书打开了我的阅读边界,同时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她们的生活里充满了爱、勇气和永远也结束不了的“战斗”,烦恼太多,改变太少,真难受啊。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