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施特劳斯 短评

热门
  • 5 淇刻 2023-08-12 20:29:50 辽宁

    访谈者好像非常在乎施特劳斯是否有意建立学派的问题,对这一问题,诸位访谈对象的答案也有所不同,有人把施特劳斯看成最聪明的哲人,也有人把他和他的所谓学派圈子看成充满互相利用的苏丹国... “只有傻瓜、施特劳斯的三等学生,在这个国家的不同地方,才会把自己视为智慧者,他们边走边笑,眼睛闪耀。在过去,他们还叼着烟管,这是他们的工具的一部分。他们在走路时,还会不时停下来说:是,是。这就是对哲人的一种低级模仿,是多数人就哲学所知的一切。”

  • 2 影子淡漠如旧 2024-01-16 18:47:17 内蒙古

    在皮平看来,施特劳斯挑战科耶夫更像是将其看做了海德格尔的替代者(在施特劳斯与沃格林那里,海德格尔一向是同代人无法超越的智者形象)。科耶夫说施特劳斯是哲人,克莱因是圣人,而自己是神,三人的学术友谊有时令人感慨。施特劳斯本人擅长用经验语言来快速描述与解决复杂的问题,但他却并不擅长于实际的生活经验。他在人际关系与观点上都展现出了充满逻辑的审慎,这也让他很少有个人的敌人。他培养学生对哲学的尊重,并且抵御一种贬低哲学的诱惑。他不会付出廉价的赞赏,也并不刻薄,他很少真正的谈论现实政治,反而更擅长于提到凯特这样的明星。他希望学生能够通过严肃的政治哲学研究走向完满与幸福。丹豪瑟认为他的现代英雄是歌德。他希望的政治环境是对哲学无害的环境。传闻他很胆小要高大的研究生来护送回到民风彪悍的住区,雅法讲了些有趣八卦。

  • 0 彭浩仁 2024-02-26 20:17:58 湖南

    一般。太碎,太浅,问题也没有体现各自的特色。

  • 0 fpn 2024-01-06 14:22:21 美国

    各个学生对施特劳斯有着不同的态度,但他们都同意施特劳斯是一位严肃的思考者。施特劳斯也很清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过这样的生活,因此他并不会建议学生过和他一样的生活,而是严肃的去寻找自己的生活。施特劳斯当然对此负有洞见——他极为擅长看出学生的禀赋,并建议学生往某个方向努力。这么看来,以思考为生的生活并不适合所有人。所有人最适合做的依然是最适合自己的事情。思考者之所以思考,也是因为这是最能抓住他们的东西。因此,我们不可避免的推到了那个古老的问题面前:你是谁?我们不得不尝试认识我们自己——也就必须尝试去为了知道而努力,并最终停在适合我们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事哲学的人或许是走的最远的人。因为他最终也没有停下认知的努力。

  • 4 KevinZ 2023-06-22 00:40:46 上海

    虽然许多人都被贴上了“施派”的标签,但施特劳斯的学生们对于施特劳斯也有非常不同的理解,比如施特劳斯对美国的态度、施特劳斯在什么意义上是一位保守主义者、施特劳斯是否在有意建立一个学派,等等。另外,读本书时还发现,施特劳斯最欣赏的几个学生似乎普遍去世得很早:施特劳斯说伯纳德特是他最好的学生(70岁),排在伯纳德特之后的应该就是布鲁姆(62岁),而在狭义的政治哲学领域之外,施特劳斯最好的学生则是斯托林(49岁)。当然,施特劳斯本人也去世得较早(74岁)。如果施特劳斯和他这几位学生都能像勒纳、曼斯菲尔德、洛文塔尔、雅法那几位一样高寿,施派如今在美国的影响力恐怕还会更大一些。本书的中译基本流畅,但仍有可改进的地方。

  • 5 陆钓雪de飘飘 2023-07-26 21:56:35 浙江

    一下子看完了,虽厚但快,可读性很高。最后一篇马斯特斯的没看完,实在有点那个。雅法看来不太讨人喜,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布鲁姆也许是个更好的老师,但施特劳斯则是个伟人。施特劳斯很明白所谓的施派或施特劳斯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反正施派内部也有一百多种说法,而且这个词多被他的反对者所运用,所以也毫无所谓。只要施派别像反施派那样害怕谈海德格尔,那也就足矣。这是第一次接触到施特劳斯生平而非施特劳斯传记与著作,施特劳斯是一个非常温柔且平易近人的老师,他当然也会严厉,但他对学生评价太高了,可美国学生其实往往比他以为的要蠢得多。但也因此,施特劳斯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带学生们进入伟大的经典,在这套对话而非教条的教诲中,施特劳斯本人的思想也跟他所教导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一样,成为了最伟大的思想。当然施派末流和反施不懂

  • 2 阿提卡的陆沉 2023-07-26 23:18:13 广东

    本来想看看施圣的学生有何高见,但是提问者不少重复和在意的问题都不是我关心的,这一部分都没什么闪光点,反而是一些题外话中,可以看到施特劳斯的一些思想遗产。看完之后有些失望,原来真实的跟随施圣学习的学院生活也不过如此。其中最令我向往的,也许是学生口中,施特劳斯在深夜的道路旁,一直在和学生讨论哲思的场景。夜晚,悠然地走向家中,在这样一种闲谈中,哲思的火花被激荡,思想史的线索被揭露……

  • 0 无暇 2024-10-29 14:21:05 四川

    开了微信读书会员就为了看看八卦。。。感觉施特劳斯是个“耙耳朵”。考波克,施罗克和洛尔塔文讲的不错。很动人。根据科耶夫和施特劳斯的信件,外加这本访谈,可以知道施特劳斯对美诺不感冒,科耶夫还认为他低估了蒂迈欧篇。最后一篇没怎么看,让他谈施特劳斯,结果可劲儿谈自己。谋篇布局来看,是想在结尾时把自然科学和政治科学做出链接。

  • 0 小小_崇延谭 2023-12-19 17:57:54 山东

    睡前消遣,揣摩不同学生对老师的看法好有意思hhh

  • 0 禾一 2024-07-04 10:37:15 山西

    众人回忆施特劳斯。 “施特劳斯派”也许有,正如一个学生回忆,施特劳斯希望有一个新的年轻学人流派。 施特劳斯进入大陆也晚,使得追慕其风潮显得挺新。其实,其在西方影响早已有之,与法兰克福学派相关贤达早有交涉,观念相互往来,彼此在政治哲学、社会、文化等方面相颉颃。 此访谈中,有谈到施特劳斯对以赛亚伯林的观待,也有趣。 施特劳斯颇复古,也由此将政治哲学的根脉细细梳理,对后来学人的扎实论学,精进法义,很有助益。 有机会,要再读读施氏作品。

  • 2 Francis之 2023-06-26 11:52:07 湖南

    无论你怎么解读施特劳斯,这本访谈集都能有所裨益

  • 1 豆友2295 2023-08-07 08:54:17 山东

    本书为纪念施特劳斯逝世五十周年而出。施特劳斯不仅是伟大的哲人,也是伟大的老师。他的学生,后来成为哲学教授的雅法在谈到他时动情地回忆:“每本大书都是一座宝岛,或者更具体地说,是一张宝岛的地图。但你得破译地图,去发现,去克服障碍,由此,与自然相仿的伟大艺术把头脑训练得配得上那份礼物。……扫罗在前往大马士革的途中遇到的震惊和转变,不及我遇到施特劳斯。”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