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1、不完善的人格往往有如下表现:对父母的高度认同与依赖、无法展现攻击性、无法表达性欲、人际关系冷漠疏离。2、完整人格的培养契机:在青少年时期,当性欲出现之时,借机离开父母,寻求独立,建立新关系。3、完整人格培养成功的标志——独立自主,且能建立深刻而成熟的人际关系。
好书,理论性挺强的,人都是不完整不成熟的,我们为了寻求成熟,要与他人沟通交往,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不自卑不自傲,真正地看到他人,尊重他人。
作者十分肯定人际关系对于完整人格发展的重要性,与客体的关系等同于肯定自己完整的人格。人际关系的“质”比“量”重要太多:双方都需要致力于认可和实现对方的人格(彼此看见)。 本书信息最优质的部分应该是5-7章:“自我实现的过程包括抛弃一些内摄的(主要是来自父母的)信念与态度”。“成熟的过程包括接纳被排斥的、婴儿期的人格部分”。“如果孩子要发展出独立的人格,就必须与父母对立——无论父母多么宽容、多么慈爱,否则孩子就会一直向父母认同,沦为父母心理的倒影”。“如果关系中的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认同,并与之融合,以至于不能维持自身的独立,那就无法建立平等的关系”…
看完了,非专业人士感觉整本书最大的主旨是“人格成熟了,人际关系也形成“成熟地依赖他人”,以及真诚、成熟的的人际关系促使人格成熟。 PS:人格只能趋于成熟,却永远达不到完整(圆满)!
人类个体是有价值的,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发展自己独特的人格,尽量不受限制。帮助来访者进一步成为自己、更充分的自我实现是心理咨询师的任务。儿童和成年人都需要一个情感安全的场所,才能充分的做自己。权力欲和性本能是童年无法表达的人格部分。美满的婚姻代表了最理想的人际关系:彼此承认对方的需求、自由的按照自己的天性行事、本能和理性得到表达、付出与索取是对等的。“人格是生命内在气质的终极实现”--容格 。人格实现的特征是人际关系的成熟。
还是能学到很多,将之前一些零散的概念连接在了一起,如果叙述能再少点重复就更好了
读心理学几乎是可以提升个人生活质量最便捷与有效的方式,毕竟人是需要不断地认识自己,才能处理好自己,以及新生的,被激发出不同面向的自己。而关系之所以重要,是——人需要彼此才能成为自己,独立且成熟的人,是人际关系满意的人。研究自己,剖析自己,务必以关系背景为依托。
什么是成熟的人际关系?把对方看做是有独立人格的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单纯的他的社会角色,平等尊重地去看见他,理解他这个人。
影响我们人格的外界因素有很多,但只要我们懂得塑造人格,便不会受到影响
自我预期的实现是一种理想中的状态,那么如何把理想转化为现实?重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成熟,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不足,接纳自己的幼稚,成为一个独立的成熟的人
短小精悍,思考深,基本上整合了很多精分的东西,结合作者自己的咨询又谈新东西,需要一定的心理学基础读起来才更容易上手
作为家长我们要接纳孩子在成长中的一切,将其视为独立的个体,允许和鼓励他们做真实的自己,去热爱生活,尊重他人,情绪稳定,可以包容自己与他人的缺点,也能积极做出调整里改变。不断地完善自己人格的完整。
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具有结构性,在读过更多与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相关理论后更适合读它。
有可读性
读过connected虽然平易近人但说服力不强,还是这种我读不懂的理论轰炸适合我
疑惑,人际关系对人格塑造有那么重大的影响力吗,甚至读完有一种,人格就是由各种各样人际关系来决定的错觉。
很好读,辩证地看还是能学到一些。内摄与投射、神经症的婴儿是没有自我和他人的区分的,所以很容易退行到婴儿。
两点启发:1、关于责怪父母。看完书才意识到父母与孩子的匹配像一个谜。原来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适不适合”,却因为没有选择而以为本该如此,压根儿不知道还有适不适合这回事儿。所以他们也许只是没那么适合我,而不是明明有能力却做不到。2、关于是否要从事心理咨询的困惑。书中很多地方都直言不讳地谈到了心理咨询的局限以及难以证伪,正是这样一种坦诚的态度让我反而不害怕了,因为这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消极了说,执业过程中能有一个所谓“成功”案例似乎也不错啊。 被作者以下这段话鼓舞到👇🏻 “没有人比我更清楚,这种治疗结果并非总能达到的,但我希望知道自己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即便我有多次并未达成目标。”
这本书解答了我现阶段的诸多疑惑。父母并无对错,养育过程是动态的,孩子通过内摄将父母的人格带到自身而不一定适合自己,孩子通过与他人互动中的投射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不被自己接受的人格部分。人走向成熟的过程,就是去除对错之分,从成长经历中看见真实的自己是怎样的,天生的倾向性是如何的,与环境和父母互动时特点是如何的,然后将父母的人格归还于父母,发展出自身人格的潜力,走向遥不可及的最终完整。
略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完整人格的塑造
6 有用 简单快乐读书郎 2024-02-02 09:07:49 湖北
1、不完善的人格往往有如下表现:对父母的高度认同与依赖、无法展现攻击性、无法表达性欲、人际关系冷漠疏离。2、完整人格的培养契机:在青少年时期,当性欲出现之时,借机离开父母,寻求独立,建立新关系。3、完整人格培养成功的标志——独立自主,且能建立深刻而成熟的人际关系。
4 有用 快乐小狗 2023-11-03 09:34:07 山东
好书,理论性挺强的,人都是不完整不成熟的,我们为了寻求成熟,要与他人沟通交往,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不自卑不自傲,真正地看到他人,尊重他人。
2 有用 SDDD 2024-03-05 02:57:14 上海
作者十分肯定人际关系对于完整人格发展的重要性,与客体的关系等同于肯定自己完整的人格。人际关系的“质”比“量”重要太多:双方都需要致力于认可和实现对方的人格(彼此看见)。 本书信息最优质的部分应该是5-7章:“自我实现的过程包括抛弃一些内摄的(主要是来自父母的)信念与态度”。“成熟的过程包括接纳被排斥的、婴儿期的人格部分”。“如果孩子要发展出独立的人格,就必须与父母对立——无论父母多么宽容、多么慈爱,否则孩子就会一直向父母认同,沦为父母心理的倒影”。“如果关系中的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认同,并与之融合,以至于不能维持自身的独立,那就无法建立平等的关系”…
1 有用 愤愤的粪粪 2024-01-13 17:58:23 广东
看完了,非专业人士感觉整本书最大的主旨是“人格成熟了,人际关系也形成“成熟地依赖他人”,以及真诚、成熟的的人际关系促使人格成熟。 PS:人格只能趋于成熟,却永远达不到完整(圆满)!
0 有用 Gary老师 2024-01-08 09:04:29 江苏
人类个体是有价值的,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发展自己独特的人格,尽量不受限制。帮助来访者进一步成为自己、更充分的自我实现是心理咨询师的任务。儿童和成年人都需要一个情感安全的场所,才能充分的做自己。权力欲和性本能是童年无法表达的人格部分。美满的婚姻代表了最理想的人际关系:彼此承认对方的需求、自由的按照自己的天性行事、本能和理性得到表达、付出与索取是对等的。“人格是生命内在气质的终极实现”--容格 。人格实现的特征是人际关系的成熟。
0 有用 傻傻 2024-02-04 18:11:14 四川
还是能学到很多,将之前一些零散的概念连接在了一起,如果叙述能再少点重复就更好了
7 有用 _塔克拉玛虎太 2023-08-24 22:05:15 上海
读心理学几乎是可以提升个人生活质量最便捷与有效的方式,毕竟人是需要不断地认识自己,才能处理好自己,以及新生的,被激发出不同面向的自己。而关系之所以重要,是——人需要彼此才能成为自己,独立且成熟的人,是人际关系满意的人。研究自己,剖析自己,务必以关系背景为依托。
3 有用 kobal 2023-09-17 21:37:11 江苏
什么是成熟的人际关系?把对方看做是有独立人格的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单纯的他的社会角色,平等尊重地去看见他,理解他这个人。
0 有用 陌上 2023-09-07 09:11:42 甘肃
影响我们人格的外界因素有很多,但只要我们懂得塑造人格,便不会受到影响
0 有用 微微笑 2023-08-15 10:02:38 山东
自我预期的实现是一种理想中的状态,那么如何把理想转化为现实?重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成熟,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不足,接纳自己的幼稚,成为一个独立的成熟的人
1 有用 格调范儿 2023-09-07 22:27:24 广东
短小精悍,思考深,基本上整合了很多精分的东西,结合作者自己的咨询又谈新东西,需要一定的心理学基础读起来才更容易上手
0 有用 深柳在写信 2023-09-09 21:17:40 天津
作为家长我们要接纳孩子在成长中的一切,将其视为独立的个体,允许和鼓励他们做真实的自己,去热爱生活,尊重他人,情绪稳定,可以包容自己与他人的缺点,也能积极做出调整里改变。不断地完善自己人格的完整。
0 有用 Esher 2024-08-05 15:49:14 广东
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具有结构性,在读过更多与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相关理论后更适合读它。
0 有用 小快 2023-09-30 12:55:53 上海
有可读性
2 有用 心平气和不吵架 2023-10-15 08:48:49 澳大利亚
读过connected虽然平易近人但说服力不强,还是这种我读不懂的理论轰炸适合我
2 有用 筱瑞 2023-11-12 10:09:04 江苏
疑惑,人际关系对人格塑造有那么重大的影响力吗,甚至读完有一种,人格就是由各种各样人际关系来决定的错觉。
0 有用 Zero 2023-11-11 22:23:10 美国
很好读,辩证地看还是能学到一些。内摄与投射、神经症的婴儿是没有自我和他人的区分的,所以很容易退行到婴儿。
1 有用 蕾宝👽 2023-10-02 18:35:08 北京
两点启发:1、关于责怪父母。看完书才意识到父母与孩子的匹配像一个谜。原来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适不适合”,却因为没有选择而以为本该如此,压根儿不知道还有适不适合这回事儿。所以他们也许只是没那么适合我,而不是明明有能力却做不到。2、关于是否要从事心理咨询的困惑。书中很多地方都直言不讳地谈到了心理咨询的局限以及难以证伪,正是这样一种坦诚的态度让我反而不害怕了,因为这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消极了说,执业过程中能有一个所谓“成功”案例似乎也不错啊。 被作者以下这段话鼓舞到👇🏻 “没有人比我更清楚,这种治疗结果并非总能达到的,但我希望知道自己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即便我有多次并未达成目标。”
2 有用 远山见野 2023-10-27 16:29:00 山东
这本书解答了我现阶段的诸多疑惑。父母并无对错,养育过程是动态的,孩子通过内摄将父母的人格带到自身而不一定适合自己,孩子通过与他人互动中的投射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不被自己接受的人格部分。人走向成熟的过程,就是去除对错之分,从成长经历中看见真实的自己是怎样的,天生的倾向性是如何的,与环境和父母互动时特点是如何的,然后将父母的人格归还于父母,发展出自身人格的潜力,走向遥不可及的最终完整。
1 有用 淼露溪 2023-10-12 22:01:36 四川
略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