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临在 短评

热门
  • 9 远子 2023-12-04 10:22:21 重庆

    这本探讨艺术创造之神学维度的著作,在斯坦纳的作品读起来似乎是逻辑最清晰的,尤其第三章,我居然能读出每一个小节的主题。斯坦纳照例要声称他的思考源自一种现实的压力,在解构主义(及其内置的虚无主义)的逼迫下,“如果不重新定义和体验文本、音乐和艺术的生命意义,我们就将从人类中心主义中被驱逐出去。”所以他要找到(或者说重申)艺术的神学基础。不过,整部作品还是有不少断裂、跳跃以及自我重复(斯坦纳太喜欢聊音乐了,而且每次的论述都大同小异)之处。而在关键处,他的论述总是习惯性地变得模糊:“关于这一点,我们真的不知道。”詹姆斯·伍德批评道,斯坦纳在探讨意义问题时,总是会滑向价值判断。换言之,“他以为自己是在用信仰反对虚无主义,实际上却无非是用好的品味来反对虚无主义。”虽然讲得有些粗糙,但也不无道理。

  • 1 鱼化石 2024-03-07 21:51:28 美国

    斯坦纳试图从意义形式和审美体验中推出超验存在的必要可能性。反之,如果超自然是否存在的问题彻底丧失现实性,艺术的奥秘也将不再可能。斯坦纳的情感不允许他接受“荒诞”——即便是最严谨而合乎逻辑的虚无主义(这种轻松和反讽的自由在他看来是否一种“诱惑”?)。他的伦理也让他把解构主义和彻底的怀疑论解释为一种面对上帝缺席时带有绝望回响的消极反应,一种"不负责"的道德行为。接受/理解被比作一种与信任契合的开门的礼仪,是在面对他者召唤时的应答(response->responsibility)和互渗,其中蕴含着隐隐的期待跟恐惧,也因此包含着信任的风险和试探性的自由。在未经探索的深处栖居着意识和存在的奥秘——深度真实性是斯坦纳的赌注。在他论述中,哥德尔定理其实是很重要的一环。另,译文很多地方读上去拗口。

  • 1 鳄鱼普鲁斯🌈 2023-10-09 17:49:35 北京

    想起詹姆斯.伍德那篇《乔治.斯坦纳的不实临在》,评价也对,斯坦纳的确热爱修辞

  • 0 三眼貓 2024-03-04 14:35:58 上海

    早在斯坦纳开始大谈神学文本的时候我就应该轻轻地离开fine

  • 0 Daytun 2024-02-12 15:38:26 河北

    周折往复之后,斯坦纳蒙在众多形容词、作品名之下的观点实则并没有那么模糊:在后现代、后结构等对于意义大肆消解的理论下,文学不应、也绝不会成为一种擅由语言学解剖的“文本”——伟大的文学自有某种神性、某种真实的临在。这种超验的力量之所以难以获得,不仅是因为二手、新闻写作式的评论模糊了其本质,而且也因为当下的阅读与批评缺乏一种对伟大文学的“无条件信任”(这或许也呼应了德里达“hospitality”概念的某一面向)——而这种对于神圣文本的忠诚也体现出了斯坦纳自身的某种犹太主义、某种与犹太阐释学: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感召与责任。这种观念也一定会将我们引向德曼、利科,甚至海德格尔。 斯坦纳的语言本就华丽而逸散,有条件的大家可以进行英中对照或是直接选择英文译本。本书中的很多译词选择难以对理解产生帮助。

  • 0 ALwynn 2024-09-05 00:04:34 河北

    博学的让人绝望,随意的让人气愤,在理性和感性之间跳跃。 絮语式的,又要从于理性,且不厌其烦的包装一个个句子,有广泛的阅读和背景知识才能拆解这种转述,而这些又意欲结构在一个整体的文本论述中,非常不友好。读得吃力。 敢于展示老派的精英主义视角,尤其在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在语言层面诉说着界限的限制,第三部分可能相对更有逻辑,虽然最后的落脚是心灵,但讨论它以及如此看待必然是有意义的,可以是玄学,但也是这个解构时代为数不多的路径。

  • 1 复峰 2024-01-01 14:33:48 辽宁

    斯坦纳的书读得越多,所获的营养越限于菜名的累积。 基本观点很简单:“创造开始于宗教和形而上学,并由宗教和形而上学所支持。”艺术和文学本质上是超验性的,“存在着与超越的根本相遇”,“把我们和不属于我们的存在联系起来”。 或大或小的翻译问题实在太多了,我几乎泛读就挑了30多处,和同年出的《思想之诗》比起来……见笔记

  • 0 游鱼惊梦 2025-03-17 13:20:34 广东

    翻译太差了,读不下去,一度怀疑这是斯坦纳吗?

  • 0 hokori 2024-07-05 18:45:12 北京

    阐释的空间

  • 0 小茉莉 2024-07-05 11:42:47 山东

    老爷子是想把这本书写得很深刻的,但是真正艰深的问题却被他巧妙绕开了。

  • 0 桂花糖芋苗 2024-08-19 14:47:32 江苏

    “但是,我们的旅程是星期六的漫长旅程。一方面是痛苦、孤独和难以形容的浪费,另一方面是解放和重生的梦想。面对孩子的折磨和爱的死亡(星期五),即使是最伟大的艺术和诗歌也几乎无可奈何。在星期日的乌托邦中,审美大概将不再具有逻辑性和必然性。在玄学想象的戏剧中,在诗歌和音乐中,关于痛苦和希望的恐惧和比喻,关于肉体的感受,关于精神之手的感受,关于火焰的味道,都是安息日的。它们是从人类的无限等待中升起的。没有它们,我们怎么能有耐心?”

  • 0 欧阳熊猫 2024-09-15 16:00:35 四川

    美学的必要性。在人文学科被污染和挤压的此时此地,这么清新的表述和朴实的信仰,可以说是相当疗愈了。

  • 0 οὖτις 2024-09-29 16:29:35 新疆

    还可以,看来做学者还是要少发表与学术无关的言论。大师也不能幸免。

  • 0 今天吃香香鸡腿 2025-02-09 22:18:34 法国

    对文学原典的批评同样意味着再创作的无限进行,一如上帝真实地临在着。斯坦纳段位太高,这种蜻蜓点水式随笔或许要我50岁以后看英文版才能更有收获…

  • 0 諦觀 2025-04-30 22:21:26 浙江

    作者title很大加我对经验的另表达的方式借来看的,有缘读完。 大致翻了一遍,感觉作者想说的点在于我们美感,神圣感等此类具有特殊意义,感受的经验之所以会有意义在于一个真实的临在,也就是上帝。但是他的大部分内容我没看明白,是批评现代文艺理论,又是通过基于所谓与文学性质来驾是一个思想实验来说明很多批评类的私生性的精神活动的坏处还是什么东西? 暂时将问题归咎于我现在的阅读经验不足,对他所想谈论的东西非常的陌生。我觉得我之后也不一定再会打开这本书。

  • 0 灯不灭 2023-12-15 09:11:27 浙江

    读的不那么流畅,内容有跳跃、断裂的部分;每每谈论到关键,总是感觉有点含混。但瑕不掩瑜,启发性很大。思考艺术创作中的超验力量,在AI创作波及到艺术领域的当下,显得如此富有深意。

  • 0 没有梦想的咸鱼 2025-04-09 22:22:36 浙江

    琢磨了好久才看完,还是不错的

  • 1 momo 2024-02-28 13:46:38 广东

    翻译是什么鬼,读都读不下去,斯坦纳的书里最烂的翻译了,译者中文笔力极差,不懂得什么为流畅,只会按照英文语序死板翻译。大家看的时候可以把句子按英文表达的习惯语序去看,这样比较好懂。书名Real Presence,只要是学过初中英语的人,都会觉得翻译成“临在”是装逼犯才会干的事。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