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的时候,我和奶奶在一起生活了十余年了,但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奶奶既要照顾我的一日三餐,又要照顾爷爷的母亲,上有老下有小,无法照顾到方方面面。于是,有一次,不知道吃坏了什么,肚子难受的不得了,到家里附近的街道医院(莲蓉桥附近),医生说是肚子里有蛔虫了,也不知道是怎么得的,于是医生开了一包12粒的“宝塔糖”,让我晚上一次性全部吃完(宝塔糖,“宝塔糖”对付的蛔虫是一种古老的人体寄生虫,寄生在人体的肠道上,五十多年前的解放初期,蛔虫病在中国是一种城市与农村都大面积存在的非常普遍的疾病,1979年,卫生部以及国家医药管理局推广全民服用“宝塔糖”驱蛔药,利用宝塔糖的蛔蒿成分把蛔虫活体通过泻药泄出来,但是原料和提取设备都是当时苏联的,我们国内很难大面积种植,所以能配到宝塔糖算是幸运的)。吃完后就马上去厕所了,然后看到几条白色的细细的虫子在马桶里爬。
这个时候就了解到了,原来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的身体也是带菌的。
那个时代,吃肉是一种奢**靡,所以,只有逢年过节,才会集中采购猪肉,还要凭猪肉票,幸亏母亲的弟弟在乡下卖猪肉,就为我带了一条猪后腿肉,奶奶舍不得吃,把肉放在了天井的土陶罐中,尽管天井有穿堂风,但是天气炎热,猪肉还是坏了,奶奶打开盖着的陶瓷盖,里面的猪肉上都长出虫子来了,我好奇地问:“这是什么虫子”,奶奶是小学语文老师,自然知晓,就回答:“这是猪肉绦(TAO)虫”。”我说肉不要了,奶奶说,把虫子拿掉,清洗干净,用盐清洗一遍,烧熟了可以吃的。想想换到现在,肯定会扔到垃圾桶了,以前物资缺乏,所以奶奶很节俭,这是肯定不会丢弃的,熬的汤除了有点浓重的肉味外,其他倒没什么,肚子也没吃坏。
原来,肉变质了,也会生出虫子的,微生物原来真的是这个地球的原始居民,比任何生物都要早。
到了小学,我们的课程里多了一个《生物》,主要讲的就是各种微生物和动植物,从原始时代的草履虫到水熊虫,再到蛔虫、猪肉绦虫等等。打开了我们这些小朋友的视野,我们那时候课后除了聊动画片就是聊看到的各种生物,有时候会一起蹲着看水洼里面的孑孓游动,也会到树上剥虫蛹。
这些记忆随着岁月的磨砺早已消失殆尽,但是有趣的是,这次这次买的这套《万物运转的秘密》却再次泛起了我岁月长河的涟漪,让我瞬间和梦里的那些陈年往事感知亲和,让我心中感慨万千。
这套书一套四个分册,分别为《我的微生物邻居》、《我在未来等你》、《跟着颜色去旅行》、《如果猩猩会说话》。
这四个分册都有自己的涉猎,比如:《我的微生物邻居》主要集中在微生物的方面、《我在未来等你》主要讲人类未来生活的画面、《跟着颜色去旅行》主要围绕了动物和植物对于颜色的一些常识、《如果猩猩会说话》则说明生物的语言和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四个分册看似各不相同,但是却又彼此通融,而且内容不仅有入门常识,而且有延伸的阅读甚至是专业的知识,看起来却又不费劲,举例来说,《我在未来等你》说道:人类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树木进行光合作用后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呼出氧气,树木的植被和播种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现在由于汽车尾气的排放和树木的大肆砍伐,人类的环境已经岌岌可危,为了人类的未来,应该保护环境,而保护环境对于保护地球至关重要。于是,从这个延展到了科幻小说家和科学家假象的人类未来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说实话,虽然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了,但是确实看到了十分震撼,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后代做些什么?我们应该为我们身处的这个环境做些什么?其实,不言而喻,只是我们选择不看见、不知道、不作为。人类自己在尝自己种下的苦果。
美国有个纪录片(真实性有待考证),有个外星人被军方捕获,但是在记者问他:你是哪个星球的访客。他的回答让人吃惊,说是来自未来的地球,因为人类的污染和核**战**争,使得未来的地球空气污染严重,而他们不得不进化成现在这个状态(高个子、大眼睛、头大如斗),那么假设它说的是真的,那么我们现在种下的因收获未来我们自己的果。
我们未来吃的食物是什么,相信大家和笔者一样好奇,看了这套书我们会恍然大悟。其中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我们今后的食物高蛋白来源居然是蟋蟀等昆虫类生物,看来我们不能像小时候一样,捉弄这些生命了,这些都是我们今后生命延续的来源,我们要懂得感恩,感恩它们对我们的无私奉献。
值得一提的是,本套书并非唠叨说教,而是寓教于乐,深入简出。有严肃的科学探讨,有普及的科学尝试,还有妙趣横生的互动游戏,在亲子阅读中尤其显得格外的珍贵,让孩子的游戏中学会知识,书中有找不同、找差错、找改正、诗歌、散文、童话、科幻、儿歌等多种表现形式,还有简单可以临摹的插图,正所谓“核桃船中有天地,栩栩如生我和你,宇宙乾坤皆一粟,孰是庄生孰是蝶?”
当然,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矛盾矛盾,矛和盾肯定是水火不容,任何的东西都没有完美的说法,比如这套书,《如果猩猩会说话》一书中,作者对于生物的语言和文字做了一个概述,对于不同物种的语言交流做了一个看似专业的总结,但是,从生物学来说,这是不严谨的表现,首先: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作者用猫和狗的语言来含括所有的生物,这是有失偏颇的。而对于植物之间的语言和鸟类之间的语言却只字不提。
孔子的徒弟公冶长擅长鸟语,能和鸟类畅通的交流,这都是有据可查的。聊斋有一篇《鸟语》,其中说道:中州境有道士,募食乡村。食已,闻鹂鸣;因告主人使慎火。问 故,答曰:“鸟云:‘大火难救,可怕!’”众笑之,竟不备。明日,果火, 延烧数家,始惊其神。好事者追及之,称为仙。道士曰:“我不过知鸟语耳, 何仙也!
虽然《聊斋志异》不过是蒲松龄的笔记小说,记录了一些乡间野事,不过不可否认其中虚实参半,但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不能因为没看到就否定其存在。
据科学家记载,从前苏联到美国,都有和植物对话的实验,而有些植物证实在交流后,确实能够促进植物本体的生长。小时候看的电影《娇娇小姐》,遇到食人花的时候,主人公赶紧让熊猫(娇娇)离开食人花的叶瓣,而食人花却越缠越紧,还有捕蝇草,它是如何感知昆虫并将其作为养分的,这些都需要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可以假设,植物会感知,是否也会有其自己的语言?
另外一个值得商榷的是,书中对于世界上使用语言的归类,使用人数最多的几个,居然没有汉语,却把日语放在了第四位,这是什么奇怪逻辑??汉语是韩语和日语的起源地,在韩语和日语推广使用前,他们这两个国家的官方语言和文字都是汉语,这是毋容置疑的,而作者尽管说了日语的起源是汉语,但是却不把汉语作为一个使用最多的语言文字,这是不是有失偏颇?从讨论中的夏朝到有文字记载的殷商,再到秦国统一六国,无一不带有语言和文字的烙印,与其说在历史的长河中,甲骨文是承载着先民的生活,毋宁说,中国的文字是生活风俗和习惯的图形表象化,中华文字的演变是炎黄子孙的骄傲源泉。希望在再版的时候,编辑能和原作者进行适当的沟通,将汉语写在显著的位置。一家之言,欢迎讨论。
前文说道这套书的奇妙之处在于,知识各有涉猎却又互相贯通,而且又有延展,比如,宇宙这个题目,可以是自然,也可以是天体,也可以是物理,相当的专业,但是书中的文字又是偏僻入里,看后学到很多的学问。
霍金在早前就提出黑洞和万有引力的关系,并指出虫洞是客观存在的。而时空旅行在物理学上是可行的,当然,没有经过缜密的论证和实验。
茫茫宇宙,真的如庄子所说,我们人类是如此的渺小,我们是不是应该转换一下想法,把我们居住的地球管理好,照顾好,保护好。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我爱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不爱书,我们就成了电子产品的傀儡,我们就成了提线木偶,而线头就在这些消磨我们意志的电子产品上。
当书籍到了不值分文的境地,这是年青一代的悲哀,是中年彷徨一带的悲哀,是喜爱怀旧的老年人的悲哀,是人类的悲哀,是地球的悲哀,是这个宇宙的悲哀。
在茫茫太空中,漂浮着曾经产生过文明的国度,正如已经消失的,和正在消失的,以及未来即将会消失的文字、语言、旋律、历史,终将化为尘埃,呜呼哉,想起《岳阳楼记》中的一段话:前人之述备矣。但是有几个会仔细去听呢?!
本书评版权归豆瓣作者无锡的小笼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