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若想速读这本书,先重点读绪论,再结合小结,按章目逐步推进。此书结构介乎谨严与松散之间,多义理之思,大抵形散神聚,合其节奏则能特别舒适。 绪论脚注可见功力;补元化真乃绝妙!笔补造化提供了一个又新又好的解释框架;其中转化,则是超现实到现实穿越的联想方式;此视角下,“诗囚”的宽窄视野也就能理解了。顺畅而富启发。选择古诗原因多重,而前人之述未备,这又需要从诗人到诗体的一番新探;此后几章,有推进有辨正,有破旧有立新,也就少不了必要的基础性阐发,真是入乎中唐,出乎古代以外,远非我能置喙。“确解”古诗,何尝不是进入一套暗码系统,实在是非猛下苦功、大做思量而不敢为;开篇有“违众之见在所难免”语,读到第九章“能理解李贺的天才太少”,颇有感触。显然,后几章专论李贺,就是这样的阐发。 西方诗歌、音韵学,都很重要。
题目远比杜诗难,写得却比前著更出彩,老当益壮,叹为观止。其一,“奇”的核心是反规律,此著却将反规律的规律总结得如此细致、平实。其二,我们以唐宋文学为专业者,即便有所警惕,研究唐诗也常常会与宋人落入同样窠臼。葛奶奶深植八代传统,剥离宋人语境,基于文本事实提炼原理,描绘文学史暗线,多有惊奇之论。
韩孟诸篇之前读了单篇论文,又重翻一遍,李贺贾岛是新读。不拘于古人诗话/选集的见解,且论表现手法总能勾连出诗史的脉络。
川合康三已然抉发中唐尚奇诗人摆弄造化的现象,然其重点在讨论诗至中唐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立价值,而葛师此著进一步作探底之论,从儒家天人关系的角度厘清了复古之道与创作理念(“贤人补元化”到“笔补造化”)的内在联系,某种意义上揭掉了宋人滤镜下对韩孟这派中唐儒士的偏见(绪论和《诗囚》二篇最显见)。从篇制声调和意脉跳跃探讨的诸篇皆注意贯通体式流变的诗史脉络,自是近年研究的当行本色,兼顾社会文化背景(包括“短调”那篇写音乐)的深入论述不失早年研究的综合思路,更接续杜甫辨体进一步强调心理深层感觉的表现,又是基于知人论世、见其全人的扎实苦功。分析联想方式思路接续陈先生《从元白和韩孟…》,小结提炼奇险诗的悲剧美深蕴感情,有步武林庚先生“盛唐气象”的味道。对李贺诗的新解极值得参考,自然牵出下一步对温李的研究。
穷究先秦至盛唐诗歌体式生演兴替,可谓戛戛独造之学。至中唐诗界横起波澜,枝蔓遂繁,堂庑遂大,古今中西乃能分羹知音、辨厘筋脉以共切肤锥心者。《尚奇》与《云帆》于此颇有惬会,墙内壁外两生花,殆源出一茎而已。是书论艺较之前著取凿尤深,每借重知感,伯公所谓入脑观作然。亦有知人论世、援汲时风之论,思理宏畅,令见夫子门径。
“奇”字源自于哪里?如何展现?又通向何处?这是葛老师在这部论集里论述的核心问题。“补元化”一说,着实精彩。对于孟东野、李长吉的分析可谓本书冠冕处,皆发前人未发,成一家之言。讨论中辅之以社会文化背景、杜工部的承前启后和诗歌诸体的变化发展史等相关元素,在被认为是“无甚新意”的领域中,依旧能有如此开拓。如友邻言,西方理论、音韵都很重要,来日需补课。而此派诸公诗作,往日涉猎甚少,他们的集子也要提上日程了。
醇厚中正,堂庑阔大,辨体的路数可谓一以贯之。对韩诗的分析非常精彩,选取的角度都很有意思,熟悉韩诗的看了可能更有收获。对李贺的细读也很清楚明了。拈出补元化作为思想背景尤资启发。不想污染短评,但还是要说,评论区的妄人颇值得围观,斯所谓“神金,害我笑了一下”者。
窥入其意的深耕细读,一脉贯穿的辨体意识。
典范之作,对韩孟剖析太好了,评价不能,只会一声卧槽。
绪论讲流变最有用
我要用不可胜数的夸赞之词来赠予葛老师!
文本细读的魅力
爽滑满天!
喜欢喜欢喜欢
新书《中唐古诗的尚奇之风》是葛晓音老师反复细读作品,深思熟虑的力作,希求突破过往学界和读者对韩愈、孟郊、李贺等“奇险诗派”诗人的“偏见”。葛晓音在后记里也提到,自己过去长期从事六朝盛唐诗歌的研究,以前一直对生硬难读的韩、孟诗心怀畏惧,也不喜欢这派诗人矫激的性格,但这次重新研读却不知不觉改变了她的诗歌审美趣味,不但能从那些生涩艰深的诗句中读出背后的意味,而且合上诗集,诗人们便仿佛活生生地站在眼前,熟稔亲切如同故友。
肌理细腻骨肉匀,杜甫这句诗用来形容葛老师的文章再合适不过了。看似各自独立的诗人和论文,却在书的整体里保持了草蛇灰线的联系。明显能看出葛老师几十年来关注的诗学话题继续发挥着作用:辨体,理路,章法,体式潜能,表现方式,文学思想等等。无论是多么抽象或繁杂的问题,在抽丝剥茧之下都纤毫毕现一览无余,都能形成严谨清晰的逻辑链条,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我很怀疑当下是否还有第二个学者能这样坦诚不回避、一步一脚印地讨论问题。作者在后记里说的比较隐晦,其实全书颇有打破刻板印象的意思~如果有这样的思维和阅读、分析能力,诗学研究怎么会真的饱和呢?
晓畅通达,大家手笔,读完后对中唐古诗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以十四篇专题论文的形式探寻中唐诗坛奇险诗派诸家的创作理路,将中唐古诗的尚奇之风讲得十分明晰,相较于初盛唐诗人,中唐诗人开辟了以现实生活逻辑叙写神仙想象与历史事件、注重心理感觉的捕捉与印象的表现、有意识在五七言古诗的辨体中探索古诗篇制、句调与节奏的处理几条创新道路,并统摄于“补元化”“胚胎造化”“笔补造化”的创作理念,将文学创作与天人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初盛唐诗人创造的诗学高峰上开出了新的境界。
又是一次误入学术专著的体验 不过写得很细有理有据 可以再读一遍
—— 评论震惊得可怕,果然是不读现代诗的;不懂现在的文学还要搞古文学,殆哉。未知生,焉知死?(为何这么自信:不客气地说,孟郊、韩愈、李贺篇目的文本细读构思造端部分我都想过并且多比葛老师想得更深;私这么讲话必引拘墟者侧目,毕竟砸人饭碗,吃死人饭的哪懂诗人之间的亲缘。 “从20世纪后半叶以来,李贺诗歌一直受到学界的特别关注...仅极少数学者在研究李贺诗歌的结构艺术时,涉及其‘章法跳跃’‘意脉内藏’‘意脉跳脱化’的特点,惜未充分展开。”正好前不久不意翻过两本书《“诗家三李”论集》《晚唐文学变局中的“温李新声”研究》都讲过且讲得更充分顺便聊了诗词“意脉”之互通并把您接下来要写的温李都写了——
研究古诗首先需要真正读懂它,现在有很多深耕古代文学的研究者连诗都读不懂,就贸然撰文误导后学。葛老师此书,虽由单篇论文连缀而成,殊不知论文比著作的难处更多。论文往往攻其一点直至无余,而著作则东拉西凑,改换门庭,真正属于自己的发现则少之又少。有些评论说没有把中唐复古的背景交代得更清楚,则是不知论文和著作的“辨体”。
> 中唐古诗的尚奇之风
9 有用 大中祥符九年 2023-12-16 05:39:26 福建
若想速读这本书,先重点读绪论,再结合小结,按章目逐步推进。此书结构介乎谨严与松散之间,多义理之思,大抵形散神聚,合其节奏则能特别舒适。 绪论脚注可见功力;补元化真乃绝妙!笔补造化提供了一个又新又好的解释框架;其中转化,则是超现实到现实穿越的联想方式;此视角下,“诗囚”的宽窄视野也就能理解了。顺畅而富启发。选择古诗原因多重,而前人之述未备,这又需要从诗人到诗体的一番新探;此后几章,有推进有辨正,有破旧有立新,也就少不了必要的基础性阐发,真是入乎中唐,出乎古代以外,远非我能置喙。“确解”古诗,何尝不是进入一套暗码系统,实在是非猛下苦功、大做思量而不敢为;开篇有“违众之见在所难免”语,读到第九章“能理解李贺的天才太少”,颇有感触。显然,后几章专论李贺,就是这样的阐发。 西方诗歌、音韵学,都很重要。
6 有用 ᡩᡠᡩᡝ 2023-11-11 21:35:32 四川
题目远比杜诗难,写得却比前著更出彩,老当益壮,叹为观止。其一,“奇”的核心是反规律,此著却将反规律的规律总结得如此细致、平实。其二,我们以唐宋文学为专业者,即便有所警惕,研究唐诗也常常会与宋人落入同样窠臼。葛奶奶深植八代传统,剥离宋人语境,基于文本事实提炼原理,描绘文学史暗线,多有惊奇之论。
3 有用 芸暖書薌 2024-01-19 23:08:36 北京
韩孟诸篇之前读了单篇论文,又重翻一遍,李贺贾岛是新读。不拘于古人诗话/选集的见解,且论表现手法总能勾连出诗史的脉络。
10 有用 momo 2023-11-12 21:35:19 北京
川合康三已然抉发中唐尚奇诗人摆弄造化的现象,然其重点在讨论诗至中唐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立价值,而葛师此著进一步作探底之论,从儒家天人关系的角度厘清了复古之道与创作理念(“贤人补元化”到“笔补造化”)的内在联系,某种意义上揭掉了宋人滤镜下对韩孟这派中唐儒士的偏见(绪论和《诗囚》二篇最显见)。从篇制声调和意脉跳跃探讨的诸篇皆注意贯通体式流变的诗史脉络,自是近年研究的当行本色,兼顾社会文化背景(包括“短调”那篇写音乐)的深入论述不失早年研究的综合思路,更接续杜甫辨体进一步强调心理深层感觉的表现,又是基于知人论世、见其全人的扎实苦功。分析联想方式思路接续陈先生《从元白和韩孟…》,小结提炼奇险诗的悲剧美深蕴感情,有步武林庚先生“盛唐气象”的味道。对李贺诗的新解极值得参考,自然牵出下一步对温李的研究。
13 有用 事有難言齋主人 2023-07-24 23:04:03 浙江
穷究先秦至盛唐诗歌体式生演兴替,可谓戛戛独造之学。至中唐诗界横起波澜,枝蔓遂繁,堂庑遂大,古今中西乃能分羹知音、辨厘筋脉以共切肤锥心者。《尚奇》与《云帆》于此颇有惬会,墙内壁外两生花,殆源出一茎而已。是书论艺较之前著取凿尤深,每借重知感,伯公所谓入脑观作然。亦有知人论世、援汲时风之论,思理宏畅,令见夫子门径。
4 有用 槑邨大冰磚 2024-01-05 16:29:59 江苏
“奇”字源自于哪里?如何展现?又通向何处?这是葛老师在这部论集里论述的核心问题。“补元化”一说,着实精彩。对于孟东野、李长吉的分析可谓本书冠冕处,皆发前人未发,成一家之言。讨论中辅之以社会文化背景、杜工部的承前启后和诗歌诸体的变化发展史等相关元素,在被认为是“无甚新意”的领域中,依旧能有如此开拓。如友邻言,西方理论、音韵都很重要,来日需补课。而此派诸公诗作,往日涉猎甚少,他们的集子也要提上日程了。
3 有用 王敬轩 2024-06-02 02:06:24 江苏
醇厚中正,堂庑阔大,辨体的路数可谓一以贯之。对韩诗的分析非常精彩,选取的角度都很有意思,熟悉韩诗的看了可能更有收获。对李贺的细读也很清楚明了。拈出补元化作为思想背景尤资启发。不想污染短评,但还是要说,评论区的妄人颇值得围观,斯所谓“神金,害我笑了一下”者。
3 有用 勉之 2023-11-02 22:40:40 日本
窥入其意的深耕细读,一脉贯穿的辨体意识。
2 有用 方倦 2024-02-18 14:02:42 湖南
典范之作,对韩孟剖析太好了,评价不能,只会一声卧槽。
3 有用 西珈 2023-11-23 10:46:26 广东
绪论讲流变最有用
3 有用 小颍川公陈行云 2023-11-17 16:40:01 湖北
我要用不可胜数的夸赞之词来赠予葛老师!
3 有用 放弃幻想啦 2023-10-15 18:52:43 安徽
文本细读的魅力
3 有用 何为至乐? 2023-08-10 15:29:58 湖北
爽滑满天!
2 有用 Melancholy 2024-04-06 18:13:56 北京
喜欢喜欢喜欢
5 有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08-04 16:12:28 北京
新书《中唐古诗的尚奇之风》是葛晓音老师反复细读作品,深思熟虑的力作,希求突破过往学界和读者对韩愈、孟郊、李贺等“奇险诗派”诗人的“偏见”。葛晓音在后记里也提到,自己过去长期从事六朝盛唐诗歌的研究,以前一直对生硬难读的韩、孟诗心怀畏惧,也不喜欢这派诗人矫激的性格,但这次重新研读却不知不觉改变了她的诗歌审美趣味,不但能从那些生涩艰深的诗句中读出背后的意味,而且合上诗集,诗人们便仿佛活生生地站在眼前,熟稔亲切如同故友。
4 有用 扶风 2023-11-07 19:54:44 北京
肌理细腻骨肉匀,杜甫这句诗用来形容葛老师的文章再合适不过了。看似各自独立的诗人和论文,却在书的整体里保持了草蛇灰线的联系。明显能看出葛老师几十年来关注的诗学话题继续发挥着作用:辨体,理路,章法,体式潜能,表现方式,文学思想等等。无论是多么抽象或繁杂的问题,在抽丝剥茧之下都纤毫毕现一览无余,都能形成严谨清晰的逻辑链条,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我很怀疑当下是否还有第二个学者能这样坦诚不回避、一步一脚印地讨论问题。作者在后记里说的比较隐晦,其实全书颇有打破刻板印象的意思~如果有这样的思维和阅读、分析能力,诗学研究怎么会真的饱和呢?
2 有用 潜龙 2023-11-24 15:56:50 黑龙江
晓畅通达,大家手笔,读完后对中唐古诗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以十四篇专题论文的形式探寻中唐诗坛奇险诗派诸家的创作理路,将中唐古诗的尚奇之风讲得十分明晰,相较于初盛唐诗人,中唐诗人开辟了以现实生活逻辑叙写神仙想象与历史事件、注重心理感觉的捕捉与印象的表现、有意识在五七言古诗的辨体中探索古诗篇制、句调与节奏的处理几条创新道路,并统摄于“补元化”“胚胎造化”“笔补造化”的创作理念,将文学创作与天人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初盛唐诗人创造的诗学高峰上开出了新的境界。
2 有用 好命的娃儿@ 2023-12-10 23:18:25 广东
又是一次误入学术专著的体验 不过写得很细有理有据 可以再读一遍
2 有用 小學生春遊症 2024-01-06 18:33:37 中国台湾
—— 评论震惊得可怕,果然是不读现代诗的;不懂现在的文学还要搞古文学,殆哉。未知生,焉知死?(为何这么自信:不客气地说,孟郊、韩愈、李贺篇目的文本细读构思造端部分我都想过并且多比葛老师想得更深;私这么讲话必引拘墟者侧目,毕竟砸人饭碗,吃死人饭的哪懂诗人之间的亲缘。 “从20世纪后半叶以来,李贺诗歌一直受到学界的特别关注...仅极少数学者在研究李贺诗歌的结构艺术时,涉及其‘章法跳跃’‘意脉内藏’‘意脉跳脱化’的特点,惜未充分展开。”正好前不久不意翻过两本书《“诗家三李”论集》《晚唐文学变局中的“温李新声”研究》都讲过且讲得更充分顺便聊了诗词“意脉”之互通并把您接下来要写的温李都写了——
1 有用 初学斋 2024-08-10 17:02:46 河北
研究古诗首先需要真正读懂它,现在有很多深耕古代文学的研究者连诗都读不懂,就贸然撰文误导后学。葛老师此书,虽由单篇论文连缀而成,殊不知论文比著作的难处更多。论文往往攻其一点直至无余,而著作则东拉西凑,改换门庭,真正属于自己的发现则少之又少。有些评论说没有把中唐复古的背景交代得更清楚,则是不知论文和著作的“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