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两汉四百余年间,士人的身份经历了三次变化:由游士到儒士、由儒士到士大夫、由士大夫到名士,士人群体由游走天下的百家诸子进入王朝政治的结构之中。这个过程既是政治塑造士人的过程,也是士人适应政治的过程。本书主要探讨了汉代士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演变轨迹,探索士人政治身份转变的历史意蕴,系统梳理、全面呈现了士人从先秦时期怀抱道术、指点天下的自由知识分子,转化为东汉中后期内嵌于专制统治体制之中的科层官僚的全过程。
士仕之间的创作者
· · · · · ·
-
王保顶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王保顶,历史学博士。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策划多项重大图书出版项目,多次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国家大奖。专著《前四史解读》入选“中国好书”月榜;在《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孔孟月刊》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 · · · · ·
导言1
第一章:“长者政治”与游士遗风(高祖—武帝)……12
一、“长者政治”……12
二、游士遗风……20
三、政治设计的完成及游士的终结……37
第二章:“独尊儒术”后的士人与政治(昭帝—新莽)……60
· · · · · · (更多)
第一章:“长者政治”与游士遗风(高祖—武帝)……12
一、“长者政治”……12
二、游士遗风……20
三、政治设计的完成及游士的终结……37
第二章:“独尊儒术”后的士人与政治(昭帝—新莽)……60
· · · · · · (更多)
导言1
第一章:“长者政治”与游士遗风(高祖—武帝)……12
一、“长者政治”……12
二、游士遗风……20
三、政治设计的完成及游士的终结……37
第二章:“独尊儒术”后的士人与政治(昭帝—新莽)……60
一、“以经术润饰吏事”:儒士处于从属地位……61
二、由扶汉到附莽:士人政治取向的逻辑转变……83
第三章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形成(光武帝—章帝)……103
一、专制政治理论的确立……105
二、吏化:儒士身份的转换……119
三、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形成及特点……138
第四章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实践及转向(和帝—献帝)……149
一、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实践……149
二、士大夫政治人格的转向……162
结语……176
∥
附录……185
游士文化传统及其终结—西汉武帝以前士人阶层的演变……187
论董仲舒五德终始说的影响及终结……202
论董仲舒与司马迁《史记》著述之关系……217
汉代灾异观略论……233
由扶汉到附莽:西汉后期士人政治取向的转变……248
王符、郭泰、仲长统:汉末士人政治品格转向的递进轨迹……263
∥
参考文献举要……276
后记……283
再版后记……286
· · · · · · (收起)
第一章:“长者政治”与游士遗风(高祖—武帝)……12
一、“长者政治”……12
二、游士遗风……20
三、政治设计的完成及游士的终结……37
第二章:“独尊儒术”后的士人与政治(昭帝—新莽)……60
一、“以经术润饰吏事”:儒士处于从属地位……61
二、由扶汉到附莽:士人政治取向的逻辑转变……83
第三章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形成(光武帝—章帝)……103
一、专制政治理论的确立……105
二、吏化:儒士身份的转换……119
三、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形成及特点……138
第四章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实践及转向(和帝—献帝)……149
一、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实践……149
二、士大夫政治人格的转向……162
结语……176
∥
附录……185
游士文化传统及其终结—西汉武帝以前士人阶层的演变……187
论董仲舒五德终始说的影响及终结……202
论董仲舒与司马迁《史记》著述之关系……217
汉代灾异观略论……233
由扶汉到附莽:西汉后期士人政治取向的转变……248
王符、郭泰、仲长统:汉末士人政治品格转向的递进轨迹……263
∥
参考文献举要……276
后记……283
再版后记……286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思库文丛 学术馆(共4册),
这套丛书还有
《现代化的迷途》《在传统与变革之间》《日本史随笔(修订版)》
。
喜欢读"士仕之间"的人也喜欢 · · · · · ·
士仕之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汉代士人之征途 “学而优则仕”?然后呢?
“士”与“仕” “士”指的是士人阶层。西周世卿世禄制下,他们作为贵族的底层,有宅田、有文化,是古代社会的智识精英,然而却面临着随时会降级失去特权的危机。 “仕”,则是士人通过学识与修养,步入仕途,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理想的结合。 士人与仕的关系,就如同农民与耕作...
(展开)

寒门如何实现阶级跨越,让裴相来告诉你!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近期热播剧《度华年》中裴文宣和长公主李蓉的眼神戏极限拉丝让多少观众大呼过瘾!《度华年》的故事背景中明显可以看出是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士族和寒门子弟之间存在很多矛盾冲突,不仅在人才选拔这一块得不到好职位,就连普通的的生活也要仰人鼻息。在门阀制度之下,上层士族... (展开)>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小猫玩的签名本 (猫不许)
- 书单|【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4(续) (普照)
- SP猪式会社员工读物(2024年版) (天蝎小猪)
- 2024新书目录 (如峻峰)
- 书单 (蘅芜君)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1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士仕之间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阿元聊历史 2024-09-04 09:34:04 浙江
作者指出,从游士到儒士的过程,可以视为士族向儒家主导制度的效忠,这种效忠并非是对皇帝本人的效忠,而是一种对于“正统性”,对于伦常秩序的效忠,董仲舒所强调的“天人感应”,正是这一现象的表现,而这也同样可以解释为何当王莽篡汉之时,大多数的儒士选择依附王莽,人造“祥瑞”——他们本就不是汉王朝的效忠者,而是儒家—士族利益共同体的成员,王莽本身作为儒家的代言人,自然而然地受这一利益集团支持。
4 有用 hyypia1982 2024-08-21 14:03:03 河南
两汉之间士人的三次转变,在《士仕之间》这本书中已有非常清晰的阐述。“这个过程既是政治塑造士人的过程,也是士人适应政治的过程”,可以说是全书的题眼。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内因决定外因。而本书中始终有一个观点若隐若现,即作者王保顶老师主要还是从好的侧面来分析这一转变过程,也就是预设了士人作为正面形象贯穿全书始终。我们之所以可以接受这种论点和对相关过程的分析,主要来源于传统文化对士人的自我约束,特别... 两汉之间士人的三次转变,在《士仕之间》这本书中已有非常清晰的阐述。“这个过程既是政治塑造士人的过程,也是士人适应政治的过程”,可以说是全书的题眼。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内因决定外因。而本书中始终有一个观点若隐若现,即作者王保顶老师主要还是从好的侧面来分析这一转变过程,也就是预设了士人作为正面形象贯穿全书始终。我们之所以可以接受这种论点和对相关过程的分析,主要来源于传统文化对士人的自我约束,特别是西汉中期以来,儒家文化对士人的规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认为这本书的核心论点,是理想和现实的碰撞和相互影响。 (展开)
0 有用 桃花岛主 2024-09-14 20:11:47 江苏
毫不隐晦的说,当前中国正处于精英阶层集体崩溃状态。他们丧失了金钱以外的一切目标。各种反腐手段层出不穷,但贪腐金额屡屡突破百姓认知天花板。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如何阻止精英阶层的集体崩溃?只靠严刑峻法是不行的。关键在于重塑文化内核。两千多年的社会经历了法家独断到儒法相济的演变,形成超稳定结构。虽然抑制创新,但充满人情味。现代中国精英阶层的集体崩溃,恰恰是儒家缺位导致的。没有儒家对行为的道德约束,企业可... 毫不隐晦的说,当前中国正处于精英阶层集体崩溃状态。他们丧失了金钱以外的一切目标。各种反腐手段层出不穷,但贪腐金额屡屡突破百姓认知天花板。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如何阻止精英阶层的集体崩溃?只靠严刑峻法是不行的。关键在于重塑文化内核。两千多年的社会经历了法家独断到儒法相济的演变,形成超稳定结构。虽然抑制创新,但充满人情味。现代中国精英阶层的集体崩溃,恰恰是儒家缺位导致的。没有儒家对行为的道德约束,企业可以往奶粉里添加三聚氰胺。如何重塑精英阶层的精神世界?不妨在历史长河中观察一下古代精英(士大夫)与政治的关系。《士仕之间》从秦制法家独断的缺陷开始分析,阐述陆贾如何规劝刘邦接受儒法并济,最终功成于董仲舒。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押韵。各级官吏和企业领导作为精英阶层代表,应当读读这本重塑文化内核的历史书。 (展开)
2 有用 如,你所愿 2024-10-23 10:29:54 浙江
因为此书保留了论文的原貌,所以书中的注释考据都很严谨。全书从汉高祖到汉献帝,时间跨度422年,分别从“游士、儒士、士大夫、名士”讲述了4次士人身份转变,书中讲述了武帝独尊儒术、王莽的复古改制、光武帝的“退功臣而进文吏等关于仕的政治形态的转变,通俗一点讲就是古早时期“公务员”预备役的政策迭代史,出将入相是古代大多文人的理想,出仕便是第一步,“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皓首穷经,迈入仕途实现政... 因为此书保留了论文的原貌,所以书中的注释考据都很严谨。全书从汉高祖到汉献帝,时间跨度422年,分别从“游士、儒士、士大夫、名士”讲述了4次士人身份转变,书中讲述了武帝独尊儒术、王莽的复古改制、光武帝的“退功臣而进文吏等关于仕的政治形态的转变,通俗一点讲就是古早时期“公务员”预备役的政策迭代史,出将入相是古代大多文人的理想,出仕便是第一步,“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皓首穷经,迈入仕途实现政治抱负的夙愿其实从古至今从未改变。 (展开)
3 有用 quitequiet 2024-08-22 15:50:57 吉林
写得很整齐(上世纪末的文风?),读得很仔细(因为带去培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