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我们总在书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往昔。
100多年前,梭罗的瓦尔登湖小木屋引领了回归自然的潮流。
但是,人类与大自然是否真的和谐相处过?伊甸园式的过去又是否真实存在?
这究竟是被建构了数千年的古老假象,还是真的可以扭转地球生态的衰退趋势?
本书作者希尔特纳以独特视角解构田园理想的人文蜃景,提出关于未来地球的全新转向。
未来地球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肯·希尔特纳(Ken Hiltner),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英语系教授、环境研究系教授,文学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早期现代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教育主任。主要研究文学与环境、文艺复兴文学等,著有《未来地球》《真正的牧歌田园是什么: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和环境》《弥尔顿和生态》等。
姜智芹,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欧美文学方面的研究。已出版专著《文学想象与文化利用: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镜像后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英美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等,译著《美国的中国形象(1931—1949)》《水下巴黎:光明之城如何经历1910年大洪水》等。
王佳存,语言学博士,先后在山东省科技厅和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任职,现任职于吉林外国语大学,长期从事国际科技交流以及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大气与海洋、气候变化等领域的调研与合作工作,主要译著有《横财:...
肯·希尔特纳(Ken Hiltner),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英语系教授、环境研究系教授,文学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早期现代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教育主任。主要研究文学与环境、文艺复兴文学等,著有《未来地球》《真正的牧歌田园是什么: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和环境》《弥尔顿和生态》等。
姜智芹,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欧美文学方面的研究。已出版专著《文学想象与文化利用: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镜像后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英美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等,译著《美国的中国形象(1931—1949)》《水下巴黎:光明之城如何经历1910年大洪水》等。
王佳存,语言学博士,先后在山东省科技厅和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任职,现任职于吉林外国语大学,长期从事国际科技交流以及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大气与海洋、气候变化等领域的调研与合作工作,主要译著有《横财:全球变暖 生意兴隆》《被掠夺的星球:我们为何及怎样为全球繁荣而管理自然》《危险的年代:气候变化、长期应急以及漫漫前路》等。
目录 · · · · · ·
导论
第一部分 走向自然
第一章 告别过去
第二章 转向未来
第三章 走向自然,离开自然
第四章 自然之所和非自然之所
第二部分 地球环境与未来
第五章 谱写环境新时代
第六章 遭遇气候变化否认论
第七章 学术会议,千里一线牵
后记
附录 谱写新实践:细节,还是细节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未来地球"的人也喜欢 · · · · · ·
未来地球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你真的热爱吗?

《未来地球》:我们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书写出来的
> 更多书评 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不要没事老看书 (疏狂老鬼)
- 书单|【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3 (续) (普照)
- 历史学与全球史 (安迪合罕大皇帝)
- 子扉我其贰读过 (子扉我其贰)
- 书单|环境哲学/环境史 (艾多斯)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9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未来地球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k 0110(六) 2024-04-13 22:23:13 广东
图书馆随手翻到,值三星吧,中等偏上水平的论文。五星好评太多应该是刷分了,中和一下,自然,生态,荒野几个词的梳理可以看看,涉及梭罗的可以看看
1 有用 横转中子星 2024-01-15 20:36:40 辽宁
作者在40余岁才进入象牙塔,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在大学担任教职。其具有独特的农场生活背景,其在城市化的浪潮之下而被迫放弃之前的农场的生活而进入城市之中。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于“卢梭”生活状态的推崇,其融于自然的生活状态让作者看出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自然的掠夺到与自然共存。除了理论的讲述外,作者也身体力行投入实践,通过召开环保,碳中和内容与践行宗旨的会议推动其思想的传播,让学术写作从会议报告→期刊文... 作者在40余岁才进入象牙塔,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在大学担任教职。其具有独特的农场生活背景,其在城市化的浪潮之下而被迫放弃之前的农场的生活而进入城市之中。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于“卢梭”生活状态的推崇,其融于自然的生活状态让作者看出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自然的掠夺到与自然共存。除了理论的讲述外,作者也身体力行投入实践,通过召开环保,碳中和内容与践行宗旨的会议推动其思想的传播,让学术写作从会议报告→期刊文章→学术著作这种生产方式,转向一种非学术化的,面向普通民众。这种转变也感受到一种从“城市化”到“乡村化”的转变~ (展开)
1 有用 游啊游的游 2024-02-03 11:09:00 北京
希尔特纳主要研究对象是梭罗的《瓦尔登湖》和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他认为这些文学作品提出了一种回归自然的论点,之后的很多学者都受其影响,认为应该远离工业化的城市,回到乡村,过一种从前的、想象中的简朴生活。 希尔特纳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一直以来的文学作品都宣称人类在历史上曾经与地球和谐相处,我们应该试图努力去回到那样的状态,希尔特纳则认为人类与自然从来都未曾和平相处过,而且回归自然非但不会带来美... 希尔特纳主要研究对象是梭罗的《瓦尔登湖》和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他认为这些文学作品提出了一种回归自然的论点,之后的很多学者都受其影响,认为应该远离工业化的城市,回到乡村,过一种从前的、想象中的简朴生活。 希尔特纳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一直以来的文学作品都宣称人类在历史上曾经与地球和谐相处,我们应该试图努力去回到那样的状态,希尔特纳则认为人类与自然从来都未曾和平相处过,而且回归自然非但不会带来美好的结果,反而有可能会带来更加灾难性的后果。 希尔特纳认为恰当的做法应该是走向技术、走向城市化、走向未来,而不是远离他们。 (展开)
0 有用 了妄唯真 2024-12-16 19:42:13 广东
3.5 1h浏览,我对作者的“环境人文”兴趣不大,反而对开头的作者自身经历有兴趣(40岁前是木匠,业余读夜校和阅读。然后凭借积累在剑桥出版社出版书,最后去哈佛读博,转职为大学教授)
0 有用 问君何能尔 2024-03-13 18:01:06 河北
我们总在书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往昔,但是人与自然是否真的和谐相处过?以电源时的过去又是否真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