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探讨1912—1928年中国的历史,展示西方人眼中的民国初年中国政治和社会变迁。
★还原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历史场景,深入讨论顾维钧等中国外交官收回山东权益的艰难过程,观察美日博弈如何影响中国命运。
★透过《纽约时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对宏大的政治运动乃至微观的个人命运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讲述这个时期来华的外交官、记者、作家、学者、旅行者像司徒雷登、芮恩施、鲍威尔、史迪威、赛珍珠、阿班等的曲折经历和精彩故事。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中国,就像拍电影一样,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许多特写镜头。
★描绘中国青年到西方留学的艰难道路以及他们带给中国的长远影响。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面临怎样的挑战?中国人民怎样选择他们的未来?
    
  
  
    中国记事的创作者
       · · · · · ·
  
- 
              
                   王笛 作者 王笛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王笛,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席教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史的研究。学术代表作有《跨出封闭的世界》、《街头文化》(中文版和英文版)、《茶馆》(中文版和英文版)、《袍哥》(中文版和英文版)、《历史的微声》、《走进中国城市内部》,著有历史非虚构作品《消失的古城》、《那间街角的茶铺》、《碌碌有为》。《中国记事(1912—1928)》为其最新历史非虚构作品。其作品2005和2019年两次荣获美国城市史学会(UHA)最佳著作奖,并获《亚洲周刊》“2022全球华人十大好书”、单向街书店文学奖、首届吕梁文学奖等奖项。
目录 · · · · · ·
第一部 革命之后,1912—1913 7
第1章 辛亥革命的特写镜头 9
第2章 革命后的中国社会 32
第3章 首先承认民国政府 51
第二部 内忧外患,1914—1918 67
· · · · · · (更多)
第一部 革命之后,1912—1913 7
第1章 辛亥革命的特写镜头 9
第2章 革命后的中国社会 32
第3章 首先承认民国政府 51
第二部 内忧外患,1914—1918 67
第4章 对《二十一条》的反应 69
第5章 袁世凯称帝中的众声喧哗 94
第6章 变化中的中国 119
第7章 赛珍珠在南宿州 153
第8章 要改变命运,就参战 169
第三部 虽败犹荣,1919 203
第9章 准备出征 205
第10章 巴黎和会上的挫折 221
第11章 “威尔逊之窘” 248
第12章 巴黎和会大博弈下的小插曲 297
第13章 短暂的辉煌 338
第四部 巨人醒来,1919 353
第14章 愤怒的浪潮 355
第15章 “摆脱传统的束缚” 386
第16章 “中国开始觉醒” 405
第五部 机不可失,1919—1922 433
第17章 完成巴黎和会的未竟事业 435
第18章 寻求中国的未来 478
第19章 燕京大学的奇迹 515
第20章 往事的回忆 535
第六部 乌云笼罩,1923—1926 573
第21章 震惊世界的绑架案 575
第22章 动荡时代的妇女 599
第23章 “中国的根本问题在于自己” 614
第七部 革命之路,1925—1928 649
第24章 五卅运动前后的中国青年 651
第25章 一个记者眼中的国民革命 686
第26章 北伐战争中的中外冲突 709
第27章 中国的道路选择 749
第八部 反思历史 783
第28章 渐行渐远的“朋友” 785
第29章 最后的故事 806
征引文献目录 840
后记 868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当然,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梁士诒的思想,也不再是传统士大夫的那种绝对忠君的政治观,其实是希望君主立宪。他认为共和制有个致命弱点,就是其“不稳定性”。如果中国想要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上生存,必须君主立宪。这就是他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原因。梁士诒透露了立宪计划正在快速进行,两月内可完成。目前有一个十人委员会,正在起草宪法草案,然后呈送参政院,最终由新成立的立法院批准。10名成员中有3名是外国人,即英籍政治顾问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日籍宪法顾问有贺长雄、美籍法律顾问韦罗贝(William Franklin Willoughby)。其余7名中方成员包括:国务卿兼外交总长陆徴祥、税务督办梁士诒、审计署长孙宝琦、内务总长朱启钤、农商总长周自齐、司法总长章宗祥,以及财政次长龚心湛。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5章 袁世凯称帝中的众声喧哗 94 
- 
          袁世凯有五房太太,共生了28个子女,外加数名小妾和舞姬,一旦他去世,“所有的子女将会斗得像乌鸡似的”……我查了一下关于袁世凯家庭的资料,根据坊间的说法,袁世凯有一妻九妾,子女32个,其中17子、15女。在袁死后,虽然有一妾殉情,一妾出轨,但是这个大家族在袁死后也还算平静,其子孙后代不少去了欧美留学,也出了一些人才,包括科学家袁家骝等。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5章 袁世凯称帝中的众声喧哗 94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中国记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中国记事"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记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SPRACHE
            
        2025-09-17 11:58:23
        
        SPRACHE
            
        2025-09-17 11:58:23
    《中国记事》简要读后
 冷静的学习机器
            
        2025-08-05 15:23:37
        
        冷静的学习机器
            
        2025-08-05 15:23:37
    写的角度比较特殊,听取很多人的记忆
> 更多书评 1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国/民/性研究:域外视角 (🦉的瓦涅密)
- 文化漫笔 (森森)
- 书单|人民文学出版社·新书速递(2025) (人民文学出版社)
- 橡皮選書 (烏普西侖巴)
- SP猪式会社员工读物(2025年版) (天蝎小猪)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73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国记事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迷惘的人 2025-07-09 23:13:25 天津
主要从中美关系的角度,展现1912-1928年发生在中国的事情,说了许多公道话。本来是我们最有诚意的伙伴,最终却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彻底走向此后漫长的断裂。
1 有用 回到黑格尔 2025-04-28 01:09:58 陕西
特别好
0 有用 凯哥嘹亮 2025-06-24 22:56:50 江苏
可读性毋庸置疑得通俗易懂。本书对中美近代外交史是一个有力的补充,具体表现在美媒对近代中国的报道,以及几个具体美中两国历史人物的点点滴滴,最后得出大致的结论就是:在民国至解放前,美国曾对中国抱以最大的同情和帮助,美中两国也曾有过蜜月期,美国曾经也是值得中国相对可靠与信赖的朋友。另一方面通过漫长的篇幅,解读了中国自辛亥革命起历史进程过程中的必然转折,以及民族道路抉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0 有用 竹影横阶 2025-10-23 22:54:13 江西
读的第一本民国初年史,在华美国人的视角观察的民国,庞杂的社会画卷,记住了司徒雷登、赛珍珠、史迪威,记住的意思是激起了我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兴趣,比如想读赛珍珠写的书,也想探访史迪威留下的足迹。
0 有用 Roger 2025-08-20 14:57:59 上海
与其说是“西方人”视角,不如说是美国人视角。作者主要利用在华各种身份美国人的见闻、游记、小说和具有美方背景的在华和本国报刊等资料,定位是学术普及读物。一战时英美为争取日本支持,对日作出妥协,日本也趁此机会要挟英美等列强,中国成为牺牲品;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内部亦有南北之争的影子,王正廷与顾维钧不对付;美国代表团和舆论界多数人同情中国,最终国会也未批准和约;美国在华设宣传机构利用各种新式媒介塑造威尔逊... 与其说是“西方人”视角,不如说是美国人视角。作者主要利用在华各种身份美国人的见闻、游记、小说和具有美方背景的在华和本国报刊等资料,定位是学术普及读物。一战时英美为争取日本支持,对日作出妥协,日本也趁此机会要挟英美等列强,中国成为牺牲品;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内部亦有南北之争的影子,王正廷与顾维钧不对付;美国代表团和舆论界多数人同情中国,最终国会也未批准和约;美国在华设宣传机构利用各种新式媒介塑造威尔逊正面形象,包括免费为各报刊提供稿子;美国一直警惕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会危及门户开放政策;五四运动期间有约300万人买报;随着1920年代非基督教运动、民族主义兴起、反帝运动,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被苏俄取代;美国对中国一直陷入自相矛盾的态度:认为中国需要一个强人维稳,又反感独裁统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