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The Inner Side of the Wind, or The Novel of Hero and Leander
译者: 曹元勇
出版年: 2023-8-1
页数: 248
定价: 8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米洛拉德·帕维奇作品
ISBN: 9787532789320
内容简介 · · · · · ·
《勒安得耳与海洛的故事》来源于古希腊神话:海洛是阿佛洛狄忒的女祭司。勒安得耳每晚游过达达尼尔海峡与海洛相会。海洛每晚用火炬为勒安得耳指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火炬被暴风吹灭,勒安得耳因迷路而被淹死,海洛悲痛交集也随即跳海。海洛手握火炬,猛烈的暴风预示着悲剧的发生。就像 《哈扎尔辞典》有阴阳本一样,《风的内侧》这部充满幻想的抒情小说也有着一个特殊的漏斗型结构,它由两个传奇故事组成。书的前半部,按一般书籍的惯例,讲海洛的故事。把书翻个面,再从头开始,就是勒安得耳的故事。这两个人的故事,由希腊神话的片段串联在一起。帕维奇的勒安得耳出生在17世纪,是一位往来于贝尔格莱德和君士坦丁堡的贸易商人。他受感召当了修道士,后来他在贝尔格莱德的萨瓦门造了一座神奇城堡,获得很高声望。由于奥地利和土耳其军队的烧杀抢掠,此地的风景逐渐变得荒凉,勒安得耳也在一场血腥战斗中被杀...
《勒安得耳与海洛的故事》来源于古希腊神话:海洛是阿佛洛狄忒的女祭司。勒安得耳每晚游过达达尼尔海峡与海洛相会。海洛每晚用火炬为勒安得耳指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火炬被暴风吹灭,勒安得耳因迷路而被淹死,海洛悲痛交集也随即跳海。海洛手握火炬,猛烈的暴风预示着悲剧的发生。就像 《哈扎尔辞典》有阴阳本一样,《风的内侧》这部充满幻想的抒情小说也有着一个特殊的漏斗型结构,它由两个传奇故事组成。书的前半部,按一般书籍的惯例,讲海洛的故事。把书翻个面,再从头开始,就是勒安得耳的故事。这两个人的故事,由希腊神话的片段串联在一起。帕维奇的勒安得耳出生在17世纪,是一位往来于贝尔格莱德和君士坦丁堡的贸易商人。他受感召当了修道士,后来他在贝尔格莱德的萨瓦门造了一座神奇城堡,获得很高声望。由于奥地利和土耳其军队的烧杀抢掠,此地的风景逐渐变得荒凉,勒安得耳也在一场血腥战斗中被杀害了。海洛的故事则发生在1920年至1930年间,讲述一位塞尔维亚化学系女学生最后被嫉火中烧的恋人杀害。和勒安得耳一样,海洛也预感到了自己的死亡。帕维奇以娴熟的技巧将塞尔维亚的许多神话元素融入到这个故事中。
编辑推荐: 1.《哈扎尔辞典》《鱼鳞帽艳史》作者帕维奇又一部神秘力作。2.文学巨擘帕维奇重新演绎希腊神话。 3.脑洞爱好者的旷世奇书。4.近代社会恋爱脑们爱而不能得的故事。5.一部纯粹爱情悲剧,在平行宇宙里与希腊神话人物同名的这对男女,活在比海洛与勒安得耳更悲惨的命运中。6.文学帝王迄今最神秘莫测的一部小说,展现平行时空中古希腊神话另一种可能性。7.那对不幸恋人海洛与勒安得耳的著名故事,被作者安排在贝尔格莱德发生。8.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海洛与勒安得耳,穿越了时光海峡,彼此邂逅相遇。9.读者就能从男女不同视角来阅读此书,无论是从封面(海洛的故事),还是从背面(勒安得耳的故事,其实也是另一个封面),都能接近小说的中心。无论从哪个方向开始探索,两位情人在形式与内容上都融为了一体,最终相逢于书本中央。
风的内侧,或关于海洛与勒安得耳的小说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米洛拉德•帕维奇(1929-2009),塞尔维亚作家,文艺学家,哲学博士,贝尔格莱德大学教授,塞尔维亚科学和艺术院院士,全欧文化学会和全欧科学与艺术家协会成员。曾被美国、欧洲和巴西的学者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代表作《哈扎尔辞典》开创了辞典小说的先河。主要作品有:《圣马克的马》(1976)、《青铜器》(1979)、《俄罗斯狼猎犬》(1979)、《贝尔格莱德故事新编》(1981)、《翻过来的手套》(1989);诗歌散文集《最后时刻的灵魂谷》(1982);长篇小说《哈扎尔辞典》(1984年获南斯拉夫最佳小说奖)、《茶绘风景画》(1988年获南斯拉夫最佳作品奖)、《风的内侧,或关于海洛与勒安得耳的小说》(1991)。近作有剧本《永恒之后的一天》(1993)、长篇小说《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1995)、短篇小说《鱼鳞帽艳史》(1996)。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显而易见,我们内在的自己与我们内在世界里的他人,每天都会活动到很遥远的地方。”海洛在她记录簿的空白处写道,“我们通过某种内在的活动来实现这样的旅行,这样的活动速度快捷,能跨越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永远无法跨越的广阔空间。梦里的这种内在活动比外在的活动更完美,因为静止不动是不会有过失的,它是一切事物最初的原动力,甚至在其静止中包含着运动。但是,”她思索着,“梦也可以被视作一种动物。”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页 -
她拂去蛛网,将它打开,眼前的迷障立刻烟消云散。问题其实不复杂。她盯着她的记录簿,发现即使在梦里你拥有的也不是做梦人的现在时态,相反,是某种类似分词形式的东西,其动作形态对应着做梦人在睡眠中使用的时态。梦的语言学清晰表明做梦的时态中有副词存在,并表明通往现时的道路会穿越未来,而这一点又是通过做梦来实现的。因为梦也一样没有过去时态。一切都仿佛是未曾经历过的事物,如同一个预先开始的陌生的明天,如同花费在未来生活上面的一笔预支贷款,这种未来的实现是在做梦人(陷人将来时态的包围)避开了那必然发生的现时之后。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风的内侧,或关于海洛与勒安得耳的小说"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风的内侧,或关于海洛与勒安得耳的小说"的人也喜欢 · · · · · ·
风的内侧,或关于海洛与勒安得耳的小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帕维奇的〈风的内侧〉:一部后现代小说》(搬运+翻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原作者Radmila Group。 1902 年,托尔斯泰在讨论艺术形式的重要性时说道:“我认为每个艺术家都必须创造自己的艺术形式。如果艺术作品的内容可以无限多样化,那么其形式也应该如此。”托尔斯泰进一步回忆道,有史以来用俄语写成的最好的文学作品是那些形式完全原创的作品。 后... (展开)
《風的內側,或關於海洛与勒安得耳的小說》閱讀記彔

由内而外,和关于时间与死亡的故事

帕维奇的又一次文学形式尝试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不是正经书评,随手的一些零碎笔记而已。 本书是帕维奇继续玩弄新的文学形式,我也按照提示正反、反正看了两遍, 对比他的其他作品,有一些类似元素:比如摆脱父权;比如处在历史动荡期的塞尔维亚人命运,与《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一样》,奥斯曼和奥地利交战的背景,尤其是P41,... (展开)> 更多书评 6篇
论坛 · · · · · ·
这个记忆方法真有意思? | 来自一只 | 1 回应 | 2023-10-27 01:29:13 |
感觉书的中页就像是达达尼尔海峡 | 来自一只 | 2023-10-04 17:45:20 | |
期待茶绘风景 | 来自杨那人 | 2023-08-19 09:55:5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Knopf (1993)暂无评分 13人读过
-
Belfond (1996)暂无评分
-
-
Dereta (2016)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译文文学 (上海译文)
- 严肃书名研究 (阿西巴甜)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 东欧文学译介(2017——) (宝王白奖评委)
- 2020年起出版的外国文学译本【网店上架】 (鲸岛)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13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风的内侧,或关于海洛与勒安得耳的小说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不知 2024-02-27 08:29:42 日本
意识清醒跳跃并不像梦呓的意识流,适合半晕半醒飞驰的列车。活在死后或者一生追寻自己的死。风分为两面,内侧是不会被雨浇湿的那面。# 一个娇小、没有方向感、既不十分强壮也不特别和谐的完整之物,然而毕竟是完整之物。# 人们依据期望忘却的东西,分成了各式各样的宗族。
2 有用 黎黎小叶子 2023-12-17 22:56:15 北京
读起来富有诗意又酣畅淋漓的小书,句子都太精妙了,万花筒一般的字里行间夹带着作者的“私货”,那割裂的回不去的无法触碰的乡愁。
1 有用 Alen 2023-09-17 00:09:13 上海
精巧、漂亮的书。但内容好像没啥意思。
1 有用 瓦片外婆 2024-03-03 16:24:35 浙江
这是一部实验性和寓言性叠加的小说。 从实验性来看,帕维奇写出这样的故事不足为奇。这本小说从哪一侧看都可以,一面是海洛的故事,另一面是勒安得耳的故事。装帧也采用了这样的方式,正面看,反面看,都是一本书。 再看故事的内核,他从古希腊的传说切入,重塑了海洛和勒安得耳的人生,在第二重人生中他们不仅与遥远的传说相应,还践行了更悲惨的命运。如果说死亡是必须的结局,那么走向死亡未尝不是一种团聚。整个小说如同一个... 这是一部实验性和寓言性叠加的小说。 从实验性来看,帕维奇写出这样的故事不足为奇。这本小说从哪一侧看都可以,一面是海洛的故事,另一面是勒安得耳的故事。装帧也采用了这样的方式,正面看,反面看,都是一本书。 再看故事的内核,他从古希腊的传说切入,重塑了海洛和勒安得耳的人生,在第二重人生中他们不仅与遥远的传说相应,还践行了更悲惨的命运。如果说死亡是必须的结局,那么走向死亡未尝不是一种团聚。整个小说如同一个沙漏,整个故事如同一桩寓言,又似预言。 (展开)
0 有用 ceci 2023-09-29 17:41:09 中国香港
反正我确实是没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