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二印时又订正了不少地方,感谢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师友!
视角蛮好。意图以赤壁图连起一串“记忆链条”,观察作为记忆符号的赤壁图在时间中的内涵变换,同时也可视为用赤壁图串起来的政治、社会史。但总觉得,写作的过程中枝节过多,导致主题有些模糊。作为一个艺术的门外汉,对于种种繁琐的考证不怎么感兴趣,而通过作者的指引,习得观赏传统绘画的方式,以及读懂画家的艺术语言的过程,非常愉快。此外,作为一个文淆爱好者,还是不得不说,作者对文淆研究比较外行,引用书籍不够专业,对部分作品的解读也存在问题。再版时或许可考虑减省、压缩前三章。
相比于前三章文本分析,我更欣赏之后对历代赤壁图的解读。作者对叙事画和诗意画的划分很有道理。第四至第六章处理叙事画脉络:从乔仲常的文人叙事画,到只闻其名不见其形的赵伯驹赵伯骕兄弟青绿山水,再到文徵明的仿赵本及其衍生的苏州片,以及以仇英画为底本的缂丝长卷,可以看出“赤壁”主题叙事画的世俗化过程。第七至第九章讨论诗意画,情况要更复杂一些,包括宋金时期的大幅山水、南宋宫廷的“赤壁”画题和相关水图、以及明代文人画作。其中讨论吴门画派的“赤壁山游”图(页187-97)和“赤壁舟游”图(页264-78)分散在第六和第九章,阅读时略感跳脱。最后个人依然认为龙眠、晋卿赤壁图并不存在;金代文人雅集未见文献出处,实引自《归潜志》;如能多参考英文论著就更好了(如薛磊2016年对乔仲常《后赤壁赋图》题跋及印章的讨论)
对同一母题不同历史时期的创作,构成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记忆。希望看到新时代“东坡赤壁”的创作新貌!
2023.11.15 周三起读;2023.12.29 周五读完:以为是以苏轼为重心的书,结果是「与苏轼有关」为重心的书。美术史,看不太懂。
本作以“东坡赤壁”为题,借助文字和画作的互读,梳理了赤壁图式在古典文化意涵内的创造与传承。赤壁,既是英雄交锋折戟沉沙的古战场,也是苏子漫吟逝者如斯的淹留地,一张一弛之间走过了从追逐不朽功业到慨叹盈虚之数的历程。田晓菲在文论《影子与水文》中提到,“苏子的梦就和苏轼的赋一样,是一个虚拟的境界...梦,即是文的影子”。文与图互为对方的倒影,这倒影的材质正是无处不在又绵延不绝的大化洪流,映出苏轼形象的嬗变。将图像的流转放置到数百年的时间尺度上,绘画技法、视觉结构,及其背后的哲学性自会延展开来,折射出古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作者在卷末指出,对于赤壁图的研究“只是将我们引向了一个新的起点”,图像是被定格了的历史,而对它的解读将会随着人们对自身的不断反思而充满变数。这正切中了艺术史写作的现实关怀,可谓绝佳!
前三章有些冗长,切题太慢。读完全书后,发现结构的松散,应该是由部分相关专题论文连缀而成的。且读到后面始终感觉语言并不简省,过多的形容词与“翻译腔”并存。历代同绘赤壁,较之于文学作品其核心意义何在呢,期待更多回答。
编辑推荐,学术性的探索背后是对一种人生的探索,文字和艺术内涵都很美。
作为苏东坡的铁粉,这是今年读到最喜欢的一本书。几年前身体不适,在某个下午在床上将《前赤壁赋》背诵下来。两赋之中一直最喜欢前一篇,认为后一篇比较悲观,但看了本书,才明白《后赤壁赋》的真正价值,它揭开了世界对人主体性否定之后巨大的“空漠感”。这本书应该是一位年轻学者历年积淀的成果,优美的文笔逐次铺陈开,娓娓述说《赤壁赋》对于后世的影响。读完之后印象非常深刻的有两点:一是作者对于三篇赤壁文的分析,揭示了文学作品如何跨越时空成为永恒。二是抽丝剥茧探讨有关赤壁赋有关绘画作品的流变,从忠实的记述,到个人的体验,再到模糊时空的超脱,体现出中国文人画的艺术生命力。
纸太好,书太沉。第219页第一枚印章当为“古泰和……”非所录“吉……”;第27页《栾城集》卷二二,实为后集卷二二。
关于苏轼的图像研究,文献和图片资料都很丰富,做得非常扎实,并且也是在回答苏轼为何到今天还影响着我们。
之前对这个画题的研究已有很多,还能找到这么好的切入点真令人惊喜!全书视野开阔,新意频出,东坡粉丝读毕感觉大满足,意犹未尽!
好价购入。有新意的文化史研究,前四章很见功力,多维度讲画赤壁传统产生原因。后面对文征明、杨士贤的图像讨论很有趣。加一星给装帧印刷,可当图录用
《同绘赤壁》是国内第一部研究赤壁图像的书,对于艺术史领域,文学与图像领域,乃至文学史领域,都是一种新突破。如果要概括全书的研究主旨,我们不妨称之赤壁“语-图”互文漩涡,这种漩涡经由“文学成像”“图像成文”,最终成为中国文学与图像关系史的典型。
> 同绘赤壁
4 有用 长工学者王二麻 2024-09-17 14:59:41 北京
二印时又订正了不少地方,感谢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师友!
5 有用 梓涵妈妈小馨嫂 2023-11-10 13:34:45 湖北
视角蛮好。意图以赤壁图连起一串“记忆链条”,观察作为记忆符号的赤壁图在时间中的内涵变换,同时也可视为用赤壁图串起来的政治、社会史。但总觉得,写作的过程中枝节过多,导致主题有些模糊。作为一个艺术的门外汉,对于种种繁琐的考证不怎么感兴趣,而通过作者的指引,习得观赏传统绘画的方式,以及读懂画家的艺术语言的过程,非常愉快。此外,作为一个文淆爱好者,还是不得不说,作者对文淆研究比较外行,引用书籍不够专业,对部分作品的解读也存在问题。再版时或许可考虑减省、压缩前三章。
4 有用 summer lily 2023-10-07 16:46:01 上海
相比于前三章文本分析,我更欣赏之后对历代赤壁图的解读。作者对叙事画和诗意画的划分很有道理。第四至第六章处理叙事画脉络:从乔仲常的文人叙事画,到只闻其名不见其形的赵伯驹赵伯骕兄弟青绿山水,再到文徵明的仿赵本及其衍生的苏州片,以及以仇英画为底本的缂丝长卷,可以看出“赤壁”主题叙事画的世俗化过程。第七至第九章讨论诗意画,情况要更复杂一些,包括宋金时期的大幅山水、南宋宫廷的“赤壁”画题和相关水图、以及明代文人画作。其中讨论吴门画派的“赤壁山游”图(页187-97)和“赤壁舟游”图(页264-78)分散在第六和第九章,阅读时略感跳脱。最后个人依然认为龙眠、晋卿赤壁图并不存在;金代文人雅集未见文献出处,实引自《归潜志》;如能多参考英文论著就更好了(如薛磊2016年对乔仲常《后赤壁赋图》题跋及印章的讨论)
2 有用 Yaolinda 2023-11-21 18:59:54 北京
对同一母题不同历史时期的创作,构成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记忆。希望看到新时代“东坡赤壁”的创作新貌!
1 有用 咔嚓咔嚓 2023-12-29 16:35:24 江苏
2023.11.15 周三起读;2023.12.29 周五读完:以为是以苏轼为重心的书,结果是「与苏轼有关」为重心的书。美术史,看不太懂。
5 有用 以逆为名 2023-10-08 21:10:55 江苏
本作以“东坡赤壁”为题,借助文字和画作的互读,梳理了赤壁图式在古典文化意涵内的创造与传承。赤壁,既是英雄交锋折戟沉沙的古战场,也是苏子漫吟逝者如斯的淹留地,一张一弛之间走过了从追逐不朽功业到慨叹盈虚之数的历程。田晓菲在文论《影子与水文》中提到,“苏子的梦就和苏轼的赋一样,是一个虚拟的境界...梦,即是文的影子”。文与图互为对方的倒影,这倒影的材质正是无处不在又绵延不绝的大化洪流,映出苏轼形象的嬗变。将图像的流转放置到数百年的时间尺度上,绘画技法、视觉结构,及其背后的哲学性自会延展开来,折射出古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作者在卷末指出,对于赤壁图的研究“只是将我们引向了一个新的起点”,图像是被定格了的历史,而对它的解读将会随着人们对自身的不断反思而充满变数。这正切中了艺术史写作的现实关怀,可谓绝佳!
3 有用 梼杌 2023-08-10 23:38:15 甘肃
前三章有些冗长,切题太慢。读完全书后,发现结构的松散,应该是由部分相关专题论文连缀而成的。且读到后面始终感觉语言并不简省,过多的形容词与“翻译腔”并存。历代同绘赤壁,较之于文学作品其核心意义何在呢,期待更多回答。
2 有用 学习委员王小帅 2024-08-25 16:41:26 浙江
编辑推荐,学术性的探索背后是对一种人生的探索,文字和艺术内涵都很美。
5 有用 故事定型胶 2023-09-29 21:14:22 上海
作为苏东坡的铁粉,这是今年读到最喜欢的一本书。几年前身体不适,在某个下午在床上将《前赤壁赋》背诵下来。两赋之中一直最喜欢前一篇,认为后一篇比较悲观,但看了本书,才明白《后赤壁赋》的真正价值,它揭开了世界对人主体性否定之后巨大的“空漠感”。这本书应该是一位年轻学者历年积淀的成果,优美的文笔逐次铺陈开,娓娓述说《赤壁赋》对于后世的影响。读完之后印象非常深刻的有两点:一是作者对于三篇赤壁文的分析,揭示了文学作品如何跨越时空成为永恒。二是抽丝剥茧探讨有关赤壁赋有关绘画作品的流变,从忠实的记述,到个人的体验,再到模糊时空的超脱,体现出中国文人画的艺术生命力。
3 有用 犹羡惊鸿 2023-08-26 14:41:40 浙江
纸太好,书太沉。第219页第一枚印章当为“古泰和……”非所录“吉……”;第27页《栾城集》卷二二,实为后集卷二二。
5 有用 還真 2023-07-21 14:49:47 浙江
关于苏轼的图像研究,文献和图片资料都很丰富,做得非常扎实,并且也是在回答苏轼为何到今天还影响着我们。
5 有用 纳罗达峰攀登者 2023-07-29 20:48:52 北京
之前对这个画题的研究已有很多,还能找到这么好的切入点真令人惊喜!全书视野开阔,新意频出,东坡粉丝读毕感觉大满足,意犹未尽!
5 有用 蔚然大观 2023-09-15 20:32:35 海南
好价购入。有新意的文化史研究,前四章很见功力,多维度讲画赤壁传统产生原因。后面对文征明、杨士贤的图像讨论很有趣。加一星给装帧印刷,可当图录用
4 有用 老大有胡子 2023-10-09 21:17:10 江苏
《同绘赤壁》是国内第一部研究赤壁图像的书,对于艺术史领域,文学与图像领域,乃至文学史领域,都是一种新突破。如果要概括全书的研究主旨,我们不妨称之赤壁“语-图”互文漩涡,这种漩涡经由“文学成像”“图像成文”,最终成为中国文学与图像关系史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