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享录》的原文摘录

  • 出版的确是一个国家社会思潮和流行文化的风向标。畅销书大抵有两种功用:在出版当时,作为对某些特定社会文化现象的读解,或为满足某种实用需求的定制产品,可为出版社创造码洋,为作家贡献版税,甚至制造亿万富豪;在出版效应消失之后,则成了思想史、文化史、社会世相史的研究对象。如战后日本第一大畅销书《日美会话手册》(『日米会話手帳』)和九十年代中期的本土畅销书《中国可以说不》,可以说已毫无文本价值,却不失为历史研究,特别是出版史研究的经典案例。 (查看原文)
    马国兴 2023-08-03 12:08:37
    —— 引自章节:透过书页,有人正朝我们走来 ............171
  • 时尚编辑们太怕落后于主流了。但,时尚是什么?时尚恰恰是反主流的,或者说反主流才是时尚的催化剂。德国哲学家西美尔发现: “保守性和易变性以非常不规则的方式分布在一个政治群体的不同阶层中。下层群众很难产生变动,而且发展也较为迟缓……最高阶层恰恰是有名的守旧阶层,常常过分守旧,仅仅以最笨拙的节奏向前发展。而中间阶层是真正富于变化的阶层,因此,自从第三等级夺取领导地位以来,社会运动和文化运动的历史也以全新的速度行进。” 试想,假如没有中产阶级一波又一波反潮流的“僭越”,今天有哪样被看作“时尚”的事物能落地生根?从这个意义上审视国中“时尚”,简直没一样不可疑。一方面,紧跟主流,唯恐掉队;另一方面,对有可能衍生为新时尚的社会景观及其代表人物避之唯恐不及。当下话语中的“时尚”定义,实在是被去势的、大大窄化的犬儒小清新,就时尚的本质而言,根本就是伪时尚,甚至是反时尚的。 (查看原文)
    马国兴 2023-08-03 12:09:54
    —— 引自章节:那些消逝的艺术杂志 ....................
  • 我不知道,“小精装”的出现是搭对(或搭错)了哪根神经。事实证明,那是一场漫长的热病,传染性之强,超乎想象,至今仍未走出高热,我甚至听说过扬言要么不出书,出必小精装的作家。 我个人虽然书照买,也承认“存在即合理”,但内心对小精装热一向持观望的立场。因为我觉得就出版本身的意义而言,小精装其实缺乏新意。非但不够新,而且是对上个世纪,经过改开初中期的探索和试错,已经高度普及了的小开文化的“反动”。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小精装的底子其实就是传统的三十二开本,“古已有之”,只不过在新世纪被高大上化,糊上了一层硬壳而已,其他元素都没变。这种印装规格,在日美等西方国家,其实已是过气的文化。 小精装书的印装技术要求颇高,达标并不容易。我本人对各社十数年来推出的主要系列均有所藏,过眼就更多。除了装设和一般常见的工艺问题外,最看重的是上下书脊口的处理是否到位,包括圆脊的自然弧度是否圆润,书脊口内侧露出部分与堵头布的公差是否平均,视觉舒适与否;其次是书封的纸板(荷兰板)切忌过厚,过厚就显得蠢。但使用相对轻薄的材料,却又容易变形。 (查看原文)
    马国兴 2023-08-06 18:18:30
    —— 引自章节:开本即王道——小开文化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