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何以不同》的原文摘录

  • 剧烈的社会变迁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从熟人社会走向了生人社会,我们不得不越来越频繁地与不认识或不熟悉的人打交道,而且互动的轮次也在缩短,很多人只是短期交往甚至只打过一次交道便江湖不见了。于是名声网络变得不再那么有效,互动双方可能难有共同的熟人,导致监控机制失灵,即便欺骗也可逃避惩罚,后果就是各种导向私利的背叛行为比原来的乡土社会更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急需建立另一些机制,如个人征信系统、社会契约等,来弥补传统声誉监控机制的缺失。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提供购物评价、就餐评价、酒店评价的平台都是在起到声誉监控和口碑传播的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们被剥削和欺骗的风险。 社交媒体也是如此。如果有人干了过分的事,在社交媒体上一曝光,直接“社会性死亡”。但是这也带来了弊端,进化而来的声誉监控机制同样是那个“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反应过于灵敏的警报器,它很可能“用力过猛”而引发过度反应,致使一些轻微失当的行为令当事人付出与之不对等甚至不可承受的代价。特别是在虚拟世界中,这样的事情更是极易发生,毕竟对于网络“执裁者”来说,对着一个陌生人轻飘飘地打出一些诋毁的话成本太低了。如何在良性的社会监督与个人隐私及权益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值得法律、社会及个人持续思考。 (查看原文)
    麒麟 5赞 2023-08-12 19:07:32
    —— 引自章节:13. 一起向狮子扔石头?合作的进化
  • 认识到人与人的不同,进而接纳,包容并尊重这些个体差异,是心理学带给我最大的心得,也是这段旅程中最富兴味之地。 (查看原文)
    pinger 1赞 2023-12-16 21:48:15
    —— 引自章节:自序
  • 虽然很多人开始认识心理学是通过心理咨询等心理学实践,并将其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但事实上,作为理论与研究的心理学同样与生活密不可分,它可以也应该成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一种看问题的角度,成为我们认识和思考自己及世界的一个选项。 (查看原文)
    pinger 1赞 2023-12-16 21:48:15
    —— 引自章节:自序
  • 自我标签化还会促使人们不断去搜寻支持标签的证据而无视相反的证据,此时,如果知道哪些所谓的“证据”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就将误导判断甚至带来对自己或他人的错误看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是经过科学检验的心理测试也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它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管窥当下的自己,但人格是发展变化的,可将其作为参考但大可不必以此当作自身的行动准则乃至让它们变成成长的枷锁。 (查看原文)
    pinger 1赞 2023-12-16 21:48:15
    —— 引自章节:01. 星座科学吗?人格类型与人格特质
  • 总之,最重要的是保持清醒和独立判断,努力掌控自己的生活,切勿将控制权随意交于他人,这不仅针对暗黑人格者,也是在任何人际关系中都应坚守的准则。 (查看原文)
    pinger 1赞 2023-12-16 21:48:15
    —— 引自章节:09. 人性的阴暗面:暗黑人格
  • 心理学家库尔特 勒温(Kurt Lewin) 所说:“一个人的行为是人格与其所处情境的函数。人身上既有稳定、连续,不变的方面,又在持续不断地对外界输入刺激经验做出响应,最终的行为不仅取决于我们的人格,也取决于我们当时所处的情境、面对的对象以及所在群体的规范。于是,有着相似人格的两个人可能在不同情境或文化下表现得非常不同,相反,两个不同人格的人也可能在同一情境下表现得十分类似。 (查看原文)
    pinger 1赞 2023-12-16 21:48:15
    —— 引自章节:10. 性格决定命运?人格的稳定性和功能性
  • 请时刻牢记认识个体与环境复杂交互作用的产物,看到人格的重要性是为了重视形塑人格的各种因素进而更好地培养健康人格,而不是将人格视为一切行为与生活经历的根源,与此同时亦相信个体对自身人格的改造作用以及积极成长的自我力量。 (查看原文)
    pinger 1赞 2023-12-16 21:48:15
    —— 引自章节:10. 性格决定命运?人格的稳定性和功能性
  • 进化心理学有一些基本原则,首先也最为核心的一条是“现存基本的心理机制均为进化选择的结果”。意思是,现存的心理机制之所以存在并保持,是因为它们有助于远古人类祖先获得生存和繁衍的优势。换言之,人类当前具有的心理与行为模式是数百万年来这一物种为了应对生存和繁衍问题进化来的解决方案。 (查看原文)
    pinger 1赞 2023-12-16 21:48:15
    —— 引自章节:11. 人格与生俱来吗?大脑功能与人格的关系
  • 遗传提供的只是一个发展的基线和上下限范围,而在这个范围内究竟能发展到何种程度则受后天环境影响。换言之,遗传提供可能性,环境锁定现实性。 (查看原文)
    pinger 1赞 2023-12-16 21:48:15
    —— 引自章节:15. DNA即命运?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 我们生而带着一套独特的遗传密码,但它不是一个内嵌的生物钟,以某种预先编好的程序在特定的时间打开,大多数基因并没有为每个人形成一套刻板的模版,而是与环境形成了一个终生协作的过程。 (查看原文)
    pinger 1赞 2023-12-16 21:48:15
    —— 引自章节:15. DNA即命运?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 依恋理论中所说的“安全基地”并不是禁锢孩子意愿的牢笼,依恋也不是依附,依恋的目的是更好的分离,让孩子有朝一日带着内心的那罐金子去过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拴在父母身边成为“巨婴”。 (查看原文)
    pinger 1赞 2023-12-16 21:48:15
    —— 引自章节:17. 原生家庭即原罪?家庭教养
  • 如果父母可以拿出同样的时间陪伴孩子,不管是一起玩还是共同做一些其他活动,都能促进孩子的发展,包括学习成绩在内。这可能就是:不做,或者少做什么 ”的意思,过度的在意可能过犹不及,拳拳的爱子之心不妨转化一些方式来表达,比如变控制为倾听与陪伴,变永远想做更多为放松一点,做孩子的避风港而不是训练师,将孩子作为礼物而不是作品,这样不但对孩子好,对父母自己也是一种减压和解绑。 (查看原文)
    pinger 1赞 2023-12-16 21:48:15
    —— 引自章节:17. 原生家庭即原罪?家庭教养
  •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似乎有三件事情是没有学过的:第一件事是怎么谈恋爱,基本靠自学成才;第二件事是怎么做父母,很多人直接把对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拿过来对待自己的孩子;第三件事是怎么面对死亡,全社会对这件事讳莫如深。谈恋爱和做父母在本质上是一件事,都是建立和维系关系,而面对死亡则是处理分离,它们全部都和亲密关系有关。于是,主动去触碰这些领域,去了解和学习一些与之有关的知识,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查看原文)
    pinger 1赞 2023-12-16 21:48:15
    —— 引自章节:17. 原生家庭即原罪?家庭教养
  • 对于群体而言,文化帮助种群适应环境,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些许流变;对于个体而言,在一个特定的文化中成长和生活不仅意味着继承了一整套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还将形成与之有关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乃至自我建构和大脑运作的方式。可以说,是文化训练我们成为一个合格的群体成员,甚至使我们真正成为我们。 (查看原文)
    pinger 1赞 2023-12-16 21:48:15
    —— 引自章节:19. 我,还是我们?文化与自我建构
  • 在多数社会中,教育是提高或者维系阶层的主要途径,因此经济不平等也就意味着教育的投资回报率将较经济平等社会更高,于是生活在高经济不平等的国家(地区)的父母们会更关切后代的教育(周璇,成磊,王芳,2019),也更热衷于“密集型育儿”(intensive parenting),表现为在育儿上花费更多的时间与金钱,同时倾向于向孩子传递要努力和出人头地的理念(德普克,齐利博蒂,2019),由此也诞生了更多的“鸡娃”。这一点还会经由父母和老师的影响体现在学校氛围中,一个社会的经济不平等程度越高,在学业竞争中取胜已达到高收入者位置的结构性激励就越大,于是成年人会更鼓励孩子们相互竞争,进而另学校中的竞争氛围更为浓厚(Sommet, Weissman,& Elliot,2023)。反过来,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很平等,那就意味着学好一点还是差一点对日后的发展及生活状况影响不大,此时家长们就会相对“佛系”,更注重害死是否开心成长,也更注重去发展他们学业以外的兴趣。 (查看原文)
    pinger 1赞 2023-12-16 21:48:15
    —— 引自章节:21.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社会生态环境与聚集性人格.
  • 我们有时候过于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那一套,同时又把心理的苦和身体的苦混为一谈,两个必须一起苦,否则就是“虐”得不到位,还把苦和难当成一回事,认为难必然苦,不苦就是还不够难。实际上,这种用力且紧绷的方式最是耗能。那么不至于如此消耗甚至还有所补充的方式使什么呢?第一,变成习惯;第二,添加热爱。习惯自然而然,无须损耗自控资源;热爱乐在其中,不但不损耗,反而能够滋生能量。 (查看原文)
    pinger 1赞 2023-12-18 17:01:57
    —— 引自章节:27. 弗洛伊德的理论遗产:现代研究中的精神分析
  • 阿德勒是这么来理解人类行为的动力的:人们并非被欲望满足的快乐所驱使,而是被克服自卑的力量所激励,不懈追求卓越目标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卑感并非消极的事物,而是进步和成长的源泉:一个人正是感到自卑才会千方百计寻求补偿,不断补偿又不断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卓越努力,如此持续不断,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查看原文)
    pinger 1赞 2023-12-18 17:01:57
    —— 引自章节:28. 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阿德勒论自卑与卓越
  • 阿德勒后继者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生动地区分这二者的区别,将它们分别称为“横向努力”和 "纵向 努力”想象有两个人,一个人在水平面上跑,每跑一步都比之前的自己更进了一步;而另一个人在一个垂直的梯子上爬,每爬一格都要看一下自己超过了多少人。前者就是横向努力者,他们以任务为中心,聚焦于如何解决问题和自我成长,关心的是“我做得怎么样”“我有没有做出什么贡献”,于是他们追求卓越的方式是参与到他人与世界中去,去通过融入,创造、爱与合作来实现目标。相比之下,纵向努力者追求的是领先和隔绝,是战胜他人以让自己高人一等,于是就会以自我为中心,聚焦于对名声和地位的追求,只关心“我看起来怎么样”“我有没有落后”。 (查看原文)
    pinger 1赞 2023-12-18 17:01:57
    —— 引自章节:28. 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阿德勒论自卑与卓越
  •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江湖”,从古至今,从小到大,人类就是这么通过一个个故事来理解世界的。古人编织神话,现代人则创作小说或电影作为现世的神话,它们构建了一个个共享的精神世界,收纳着漂泊的灵魂。在这个层面上,荣格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神话及文学作品中的心理共性,并解释是什么力量触动了人类在面对这些作品时所产生的心灵层面的普遍共情,文艺作品感染力的秘密归根结底也许不是个人潜意识心弦的波动,而是根于超个人的,更为深邃的集体潜意识的共鸣。 (查看原文)
    pinger 1赞 2023-12-18 17:01:57
    —— 引自章节:30. 与远古精神对话:荣格论集体潜意识
  • 事实上,不管是MBTI还是大五人格,人格测试并非水晶球,尽管人们总是期待可以经由探索自己的人格引导自己在特定的职业或生活领域中获益,但接受人格测验并不能替代自我体验与反省,而在荣格看来,显然后者才是生活的真谛。因此,与其面目模糊地把自己藏在几个字母之下,不如对自己和他人保持开放,去认识真实的个体,去爱具体的人。 (查看原文)
    pinger 1赞 2023-12-18 17:01:57
    —— 引自章节:31. 由暗方知明:荣格论原型
<前页 1 2 3 4 5 6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