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野心很大,解读细腻,但先入为主的价值预设过强。读了“秋菊”和“窃负而逃”两篇,关于秋菊的解读,作者搜肠刮肚地往生育、传香火的方向靠,实难认同。不敢苟同之处其一,村长朝庆来下身踢虽然惹怒了秋菊,但秋菊并非认同打人,她是反感没有道理的打人;其二,庆来虽伤及睾丸,但伤情不重,远未到影响生育的地步;其三,如果把论证的核心都放在秋菊对绵续香火的捍卫,那如何解释秋菊冒着流产的生命危险也要讨个说法。秋菊的倔强其实很朴素,她相信的是天理公道,而不是什么花哨的法律程序,讨论的还是费老讲的礼治、无讼等难解之题。旧瓶装新酒。
开篇一股尸臭味,更有湖湘曾夫子北大朱教授乱扣女性主义新左派帽子
畜生,别让我在华子看见你
文本解读比较细致,实际阅读感受与预期不太一样,有一种诡异的感觉。读前以为“要命的地方”指的是一些令人无奈的无法逃脱的困境,读了第一篇才发现是指“香火断绝”的要命。
从学术的角度看是扎实出色的,从观念的角度看是腐朽落后的。作者对中国社会礼与理的纠缠有深刻的认识,我国作为一个分化严重的国家,也一定存在依礼而治的部分。但是现代中国想要融入世界需要革新价值观,放下已经崩坏且无人维护的礼制。 此外,序中提及作者的研究“带来女性主义的视角”,恕我直言这评价实在离谱。不过“女性主义”作为时尚单品出现在孔老夫子们的研究中也怪有意思的。
读正文时,觉着简直不能称为一本书,至多不过是几篇零碎的读书札记,只有自以为是的假模假式皓首穷经的翻遍固纸堆,所写内容既无卓见,也乏真知。 看后记方知是给本科生开的法律与文学课程小记,看来隔壁确有这种把上的课出成书的传统,前面有如此质量倒变得可以理解了。但作为“法律与文学”,所选的教学素材如此,分析的角度左不过一些“伦理大防”、“三纲五常”,这真的合适吗? 19年在qm交换,亦选了一门“法律与文学”,英国学校读莎剧剧本无功无过,但分析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社会世俗秩序的建立、宗教法向世俗普通法的过渡。中国古代/近代/现代难道无此种变迁吗?难道没有文学作品能用于做此分析研读吗? 所以说,仅就我接触过/读过的隔壁法学院教师及其著作来看,隔壁法学院的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
毫无疑问的杰作,无论是在法学思考还是文学批评的层面上。除了卡夫卡那篇没太能领会,其余诸篇都非常震撼。文章都是多年前写就发表,但在“我们是最后一代”“世代如落叶”的当下集结出版实在逆势而行。不能否认的是作为个人,读来确实心绪不畅,尤其结合赵老师表达过于真诚的采访来看。不再承其重的弑父若无法成人,抑或成为上帝之子,还能有什么新命?
不仅仅要理解鲁迅社论中的愤怒与锐利批评,还要理解鲁迅小说中的彷徨与迷茫。当锐利的批评落在社会中,“我”看到的那种种失败,对我们来说才是真正“要命的地方”
法律与文学研究的文本解析,单看每一篇的分析好像还都大概能看明白,但是几篇之间的联系以及成书的逻辑着实没搞懂。印象深刻的是书末尾谈及同学生上课的故事,代入自己之后感觉在诸多课程的叠压之下很难按照达到通识课程期待的标准
作者这个满篇“没有生出儿子就是断子绝孙是世仇”和作者那个写序的狐朋狗友一边夸作者“带来了女性主义视角”一边阴阳怪气女性法律人,建议你们这两个大清僵尸回地底下作伴,别来人间放屁了
就前两篇尚可
她/他在乎的究竟是什么? 极其细致且有创意的文本分析,是研究法律与文学的范本
舜窃负而逃写的最精彩,堪称孟子赵氏学。彻彻底底的阐述了舜何以重伦常,当然,因为彻底,所以也有点过头了。 祥林嫂那篇,指出理性的礼教与非理性的迷信的差别,也很畅快。 女儿也是传人,观念肯定同意,但不能得到传统丧服学的支撑,所列的证据,如女子的归宗,只是最后的人道主义保证,而不是证明其在本族还有“宗法地位”;女子子適人者与为人后并称出降,不能得出女子也能为人后,这是很显然的。
确实是文学色彩浓厚。
不错的文本解读。序言虽大胆冒昧,但与书无关,不应误伤。
身份的剥离缺位也许是祥林嫂死亡的根源,也可能是部分读者感到被冒犯的所在——伦理体系仍在继续,而暴论式的对冲恰是抗争无能的真实。所有的一切都从未远离。
为什么不直接命名为《法律与文学》呀?除了附录之外的内容更像是文化读本,然后读到后记才知道原来是教学实验展示。
文本细读很见功力。自我教育的一部分。
emmmm,太要命了……
书名要命的地方原来就是秋菊嘴里反复提及的他男人的裆下,苏力在序里声称赵给法律界带来些女性法律人都欠缺的女性主义,别笑死人🤣。ps:《祥林嫂》一篇唯一出色,加一星,果然老男人只能用旧脑子做守旧向度的学术
> 要命的地方
10 有用 Beluga 2024-04-23 17:37:35 上海
野心很大,解读细腻,但先入为主的价值预设过强。读了“秋菊”和“窃负而逃”两篇,关于秋菊的解读,作者搜肠刮肚地往生育、传香火的方向靠,实难认同。不敢苟同之处其一,村长朝庆来下身踢虽然惹怒了秋菊,但秋菊并非认同打人,她是反感没有道理的打人;其二,庆来虽伤及睾丸,但伤情不重,远未到影响生育的地步;其三,如果把论证的核心都放在秋菊对绵续香火的捍卫,那如何解释秋菊冒着流产的生命危险也要讨个说法。秋菊的倔强其实很朴素,她相信的是天理公道,而不是什么花哨的法律程序,讨论的还是费老讲的礼治、无讼等难解之题。旧瓶装新酒。
8 有用 καιρός 2024-05-10 09:34:19 湖北
开篇一股尸臭味,更有湖湘曾夫子北大朱教授乱扣女性主义新左派帽子
8 有用 照深雪 2023-12-13 16:54:05 山东
畜生,别让我在华子看见你
8 有用 烤鱼 2024-02-25 23:44:19 湖南
文本解读比较细致,实际阅读感受与预期不太一样,有一种诡异的感觉。读前以为“要命的地方”指的是一些令人无奈的无法逃脱的困境,读了第一篇才发现是指“香火断绝”的要命。
8 有用 瓜瓜崽 2024-03-10 16:16:41 安徽
从学术的角度看是扎实出色的,从观念的角度看是腐朽落后的。作者对中国社会礼与理的纠缠有深刻的认识,我国作为一个分化严重的国家,也一定存在依礼而治的部分。但是现代中国想要融入世界需要革新价值观,放下已经崩坏且无人维护的礼制。 此外,序中提及作者的研究“带来女性主义的视角”,恕我直言这评价实在离谱。不过“女性主义”作为时尚单品出现在孔老夫子们的研究中也怪有意思的。
3 有用 贺子韶 2024-11-09 20:18:31 广东
读正文时,觉着简直不能称为一本书,至多不过是几篇零碎的读书札记,只有自以为是的假模假式皓首穷经的翻遍固纸堆,所写内容既无卓见,也乏真知。 看后记方知是给本科生开的法律与文学课程小记,看来隔壁确有这种把上的课出成书的传统,前面有如此质量倒变得可以理解了。但作为“法律与文学”,所选的教学素材如此,分析的角度左不过一些“伦理大防”、“三纲五常”,这真的合适吗? 19年在qm交换,亦选了一门“法律与文学”,英国学校读莎剧剧本无功无过,但分析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社会世俗秩序的建立、宗教法向世俗普通法的过渡。中国古代/近代/现代难道无此种变迁吗?难道没有文学作品能用于做此分析研读吗? 所以说,仅就我接触过/读过的隔壁法学院教师及其著作来看,隔壁法学院的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
8 有用 通风口的床 2024-02-04 04:32:27 湖北
毫无疑问的杰作,无论是在法学思考还是文学批评的层面上。除了卡夫卡那篇没太能领会,其余诸篇都非常震撼。文章都是多年前写就发表,但在“我们是最后一代”“世代如落叶”的当下集结出版实在逆势而行。不能否认的是作为个人,读来确实心绪不畅,尤其结合赵老师表达过于真诚的采访来看。不再承其重的弑父若无法成人,抑或成为上帝之子,还能有什么新命?
3 有用 Othernessless 2023-12-31 00:37:07 北京
不仅仅要理解鲁迅社论中的愤怒与锐利批评,还要理解鲁迅小说中的彷徨与迷茫。当锐利的批评落在社会中,“我”看到的那种种失败,对我们来说才是真正“要命的地方”
2 有用 马丁在好好生活 2024-10-09 19:21:51 北京
法律与文学研究的文本解析,单看每一篇的分析好像还都大概能看明白,但是几篇之间的联系以及成书的逻辑着实没搞懂。印象深刻的是书末尾谈及同学生上课的故事,代入自己之后感觉在诸多课程的叠压之下很难按照达到通识课程期待的标准
4 有用 征途是星辰大海 2024-03-31 13:47:53 广东
作者这个满篇“没有生出儿子就是断子绝孙是世仇”和作者那个写序的狐朋狗友一边夸作者“带来了女性主义视角”一边阴阳怪气女性法律人,建议你们这两个大清僵尸回地底下作伴,别来人间放屁了
1 有用 春雪 2024-03-14 19:39:35 江苏
就前两篇尚可
1 有用 欣佚 2025-01-08 18:14:36 北京
她/他在乎的究竟是什么? 极其细致且有创意的文本分析,是研究法律与文学的范本
9 有用 坚决黑虎牌毛笔 2024-01-05 15:56:04 重庆
舜窃负而逃写的最精彩,堪称孟子赵氏学。彻彻底底的阐述了舜何以重伦常,当然,因为彻底,所以也有点过头了。 祥林嫂那篇,指出理性的礼教与非理性的迷信的差别,也很畅快。 女儿也是传人,观念肯定同意,但不能得到传统丧服学的支撑,所列的证据,如女子的归宗,只是最后的人道主义保证,而不是证明其在本族还有“宗法地位”;女子子適人者与为人后并称出降,不能得出女子也能为人后,这是很显然的。
2 有用 法妹儿 2023-12-01 22:08:19 上海
确实是文学色彩浓厚。
11 有用 岩泉下 2023-11-14 13:23:22 江苏
不错的文本解读。序言虽大胆冒昧,但与书无关,不应误伤。
1 有用 尘锋 2023-12-29 20:11:22 福建
身份的剥离缺位也许是祥林嫂死亡的根源,也可能是部分读者感到被冒犯的所在——伦理体系仍在继续,而暴论式的对冲恰是抗争无能的真实。所有的一切都从未远离。
4 有用 MrCondom 2024-01-23 13:46:09 浙江
为什么不直接命名为《法律与文学》呀?除了附录之外的内容更像是文化读本,然后读到后记才知道原来是教学实验展示。
1 有用 少年戈多 2024-01-01 16:53:21 北京
文本细读很见功力。自我教育的一部分。
13 有用 飘来飘去 2023-07-12 17:06:26 广东
emmmm,太要命了……
2 有用 冬十月 2024-05-20 17:40:28 福建
书名要命的地方原来就是秋菊嘴里反复提及的他男人的裆下,苏力在序里声称赵给法律界带来些女性法律人都欠缺的女性主义,别笑死人🤣。ps:《祥林嫂》一篇唯一出色,加一星,果然老男人只能用旧脑子做守旧向度的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