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夏文化十二讲》系对河南大学夏文化暑期研讨班的十二个极有代表性的有关夏文化探索的讲座的整理,既有较为宏观的夏文化研究概况的叙述,亦有对夏文化学术史的梳理或理论方法的阐释,还有对具体遗址、文化类型等问题的分析,关于海外学者对夏文化的认识也尽量涉及,全面包含了有关夏文化探索的点(代表遗址、文化类型)、线(区域、发展流程)、面(研究概况)的所有问题。全书采用讲座的形式娓娓道来,可读性强,对于从事夏商考古的学生和老师来说,有很好的参考性,对对考古及历史感兴趣的一般读者,也是一本很好的入门读物。
张立东,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侯卫东,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刘中伟,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夏文化十二讲》的书名是很好的,但内容是比较难写的。夏代历史难写难读就在于无法以具体的人和事为中心来写,或者说根本就不同于大众所熟悉的历史书写形式。夏代历史文化写作或普及的关键在于向读者展现夏代史是如何被辨认或论证的,而阐述夏代的被发现过程几乎全部依赖考古,拗口的聚落名词和文化遗存,以及穿插于文中的不得不出现各种考古学术语和古代地名都是“阻碍”大众了解夏代历史的因素。了解夏代,其实是了解如何论证夏... 《夏文化十二讲》的书名是很好的,但内容是比较难写的。夏代历史难写难读就在于无法以具体的人和事为中心来写,或者说根本就不同于大众所熟悉的历史书写形式。夏代历史文化写作或普及的关键在于向读者展现夏代史是如何被辨认或论证的,而阐述夏代的被发现过程几乎全部依赖考古,拗口的聚落名词和文化遗存,以及穿插于文中的不得不出现各种考古学术语和古代地名都是“阻碍”大众了解夏代历史的因素。了解夏代,其实是了解如何论证夏代。从学术史的角度说,本书基本做到了这一点,问题在于并列式的讲座汇编对抱着从头开始学习的读者并不友好,大家可能更希望看到递进式的讲解。学术史角度更加深入详细的书是孙庆伟先生的《追迹三代》和《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稍微轻松短小一点的是冈村秀典先生的《夏王朝:中国文明的原像》。 (展开)
随手翻了一下,有点不知道这书受众是谁
自2018年至2022年,河南大学连续开办了五届“夏文化暑期研讨班”,本书收录了研讨班上形成的十二篇讲记。夏文化研究一直是中国历史学的重大课题,也同样伴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一路前行。本书既是对夏文化研究的学科史总结,也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普及性讲解。孙庆伟先生在他的著作《鼏宅禹迹》的扉页上引用过两句话,其一是傅斯年先生说的“以不知为不有,是谈史学者极大的罪恶”,另一句是邹衡先生说的“夏文化不是没有发... 自2018年至2022年,河南大学连续开办了五届“夏文化暑期研讨班”,本书收录了研讨班上形成的十二篇讲记。夏文化研究一直是中国历史学的重大课题,也同样伴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一路前行。本书既是对夏文化研究的学科史总结,也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普及性讲解。孙庆伟先生在他的著作《鼏宅禹迹》的扉页上引用过两句话,其一是傅斯年先生说的“以不知为不有,是谈史学者极大的罪恶”,另一句是邹衡先生说的“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我对于夏文化的观点基本就包含在这两句话之中了。历史的研究总是逐步接近真相,但可能永远无法抵达。面对未知,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考古学手段,并通过文化人类学、古气候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保持多元化的观点。期待未来在这一课题上能有所突破。 (展开)
通俗易懂地讲了夏文化考古全貌。
不太清楚本书的定位,比较有趣的反倒是《日本的夏文化研究历程》一篇,有写成专著的潜力。
> 1人在读
> 12人读过
> 36人想读
订阅关于夏文化十二讲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崂山居士 2024-11-30 17:50:09 重庆
《夏文化十二讲》的书名是很好的,但内容是比较难写的。夏代历史难写难读就在于无法以具体的人和事为中心来写,或者说根本就不同于大众所熟悉的历史书写形式。夏代历史文化写作或普及的关键在于向读者展现夏代史是如何被辨认或论证的,而阐述夏代的被发现过程几乎全部依赖考古,拗口的聚落名词和文化遗存,以及穿插于文中的不得不出现各种考古学术语和古代地名都是“阻碍”大众了解夏代历史的因素。了解夏代,其实是了解如何论证夏... 《夏文化十二讲》的书名是很好的,但内容是比较难写的。夏代历史难写难读就在于无法以具体的人和事为中心来写,或者说根本就不同于大众所熟悉的历史书写形式。夏代历史文化写作或普及的关键在于向读者展现夏代史是如何被辨认或论证的,而阐述夏代的被发现过程几乎全部依赖考古,拗口的聚落名词和文化遗存,以及穿插于文中的不得不出现各种考古学术语和古代地名都是“阻碍”大众了解夏代历史的因素。了解夏代,其实是了解如何论证夏代。从学术史的角度说,本书基本做到了这一点,问题在于并列式的讲座汇编对抱着从头开始学习的读者并不友好,大家可能更希望看到递进式的讲解。学术史角度更加深入详细的书是孙庆伟先生的《追迹三代》和《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稍微轻松短小一点的是冈村秀典先生的《夏王朝:中国文明的原像》。 (展开)
0 有用 火车上岸 2024-03-13 00:43:57 北京
随手翻了一下,有点不知道这书受众是谁
0 有用 以逆为名 2024-01-18 21:01:22 江苏
自2018年至2022年,河南大学连续开办了五届“夏文化暑期研讨班”,本书收录了研讨班上形成的十二篇讲记。夏文化研究一直是中国历史学的重大课题,也同样伴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一路前行。本书既是对夏文化研究的学科史总结,也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普及性讲解。孙庆伟先生在他的著作《鼏宅禹迹》的扉页上引用过两句话,其一是傅斯年先生说的“以不知为不有,是谈史学者极大的罪恶”,另一句是邹衡先生说的“夏文化不是没有发... 自2018年至2022年,河南大学连续开办了五届“夏文化暑期研讨班”,本书收录了研讨班上形成的十二篇讲记。夏文化研究一直是中国历史学的重大课题,也同样伴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一路前行。本书既是对夏文化研究的学科史总结,也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普及性讲解。孙庆伟先生在他的著作《鼏宅禹迹》的扉页上引用过两句话,其一是傅斯年先生说的“以不知为不有,是谈史学者极大的罪恶”,另一句是邹衡先生说的“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我对于夏文化的观点基本就包含在这两句话之中了。历史的研究总是逐步接近真相,但可能永远无法抵达。面对未知,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考古学手段,并通过文化人类学、古气候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保持多元化的观点。期待未来在这一课题上能有所突破。 (展开)
0 有用 王峰在山上 2024-09-08 20:11:11 河北
通俗易懂地讲了夏文化考古全貌。
0 有用 吕归尘 2024-09-07 12:34:16 广东
不太清楚本书的定位,比较有趣的反倒是《日本的夏文化研究历程》一篇,有写成专著的潜力。